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他们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法哲学中的权利观念,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超越了过去几千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民本’思想。”这一“民权”说( )
A.动摇了儒家的地位 B.成为创立民国的指南
C.属于三民主义学说 D.带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2.1979年,借鉴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管理经验,深圳建设了政府适度放权的蛇口工业区,以摆脱旧体制束缚。建设蛇口工业区是为了(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模范式工业区 D.利用外资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3.如表关于不同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评价,反映出( )
班固(汉)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赵蕤(唐) 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
毛泽东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A.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评价必定矛盾 B.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相互脱节
C.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等影响评价结果 D.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4.晚清政府于1901年后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进行的改革,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而且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这些改革(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爆发 B.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
C.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D.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条件
5.商鞅变法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此商鞅把民众分成小单位,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法家思想被普遍接受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D.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6.“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间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下表为新政举措及结果。根据表可知新政( )
新政举措 新政中的新群体 武昌起义后独立都督的身份
废除科举、鼓励地方兴办新学堂、鼓励民间留学;预备立宪,中央设立资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各省编练新军;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 学堂学生、留学 生;立宪派(地方 绅士、新兴资产阶 级);新军。 新军将领13个、巡抚2个、布政使1个、提督1个、参议1个、咨议局议长3个。
A.重塑了政府的中央集权 B.促进了政治权力继续下移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7.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在秦国公布、实施,并增加了连坐法——互相告发与同罪连坐。他还主张对轻罪用重刑,称为“以刑去刑”。商鞅这些举措( )
A.旨在增强国家统治的威慑力 B.起到强化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C.体现出刑罚因人而异的特点 D.表明律令儒家化已初具雏形
8.针对清末新政,有学者指出“清廷已陷于一个诡论性的微妙处境:不改革则不能解决问题,而要推行新政就需要花钱;且多一项改革举措,就增进一步经费的窘迫,直至破产。”这反映了清末( )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权力重心下移外溢
C.满汉矛盾日益激化 D.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9.战国时期,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变法规定收回传至三代以上的贵族封君子孙者的爵禄,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这些规定( )
A.注重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B.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
C.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确立
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11.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尤其是赴日留学几成一种风气。这一阶段的留学热客观上( )
A.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C.促进了中日两国友好往来 D.促进了新旧教育的融合
12.《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一书中,第四编《现代化的酝酿启动》目录如下,第十四章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第十二章 戊戌变法:早期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第十三章 清末新政:政府的改革尝试
第十四章 -:改良主义道路的终结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启动
A.瓜分狂潮 B.义和团运动 C.实业救国 D.预备立宪
13.下图是宣统二年(1910年)商办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息单。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晚清政府积极奖励兴办实业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D.洋务企业仍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14.1909年,清廷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并向地方派遣财政监理官,长期驻扎各地。但各疆臣对于省财政清理与财政监理官往往采取敷衍态度,更有甚者意加阻扰。这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受地方抵制 B.割据势力不断增强
C.中央集权面临着挑战 D.财政体制走向僵化
15.甲午战争后,各方人士包括维新派知识分子、朝廷及地方的开明官员,逐渐突破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仅是“变事耳”,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中体西用具有历史局限 D.早期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16.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三家的游学区域都在扩大,从游学的核心区域来看,儒墨两家从集中走向分散,而法家却由分散逐渐集中到楚地、秦和三晋地区,且在地理位置上是接壤的。这体现了该时期( )
A.社会变革导致分裂动荡 B.士人群体的崛起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统一趋势的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7.材料 商鞅认为爵位是君主手里最贵重的东西,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众为了获得爵位英勇作战,明君就应赐给他们爵位和俸禄。于是,规定按军功大小得爵赏,赐田宅。有爵者享有各种权益,如按爵级获得供驱使的“庶子”,犯罪时重罪减轻,轻罪免除,犯同样的罪,爵位高低受到的处罚有别等。当然要获得高爵很不容易,但相比身份等级的世袭,军功爵制算是提供了机会——不仅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级。商鞅还提出“不官无爵”,以提高军功爵的政治地位。对此,有学者指出商鞅并没有废除等级与特权,只是把旧贵族特权转让给了军功贵族,造成了更多的特权阶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世官制相比,军功爵制的进步性。
18.中国古代有多次影响深远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摘编自《宋史·神宗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态度进行简要评价。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材料二 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并分析其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节选自张之洞于1904年创作的《学堂歌》,其目的是“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
第十段波兰灭,印度亡,犹太遗民散四方。 埃及国,古老邦,衰微文字多雕丧。 越与缅,出产旺,权利全被他人攘。 看诸国,并于强,只因不学无增长。 中国弱,恃旧邦,陈腐每被人讥谤。 第十一段第一戒,抛烟枪,壮夫志气皆销亡。 第二戒,缠足放,刖刑残废也相仿。 第三戒,风水妄,不敢开山与通江。 第四戒,惹祸殃,切莫闹教起风浪。 第五戒,鄙外洋,切莫自大学夜郎。 顽固见,须扫荡,中国方可望发扬。 第十二段维新党,多躁狂,奉劝少年须安详。 民权字,莫狂妄,法主暴虐乱民张。 我伦理,莫逾荡,外国爱亲敬君王。 看日本,改西装,孔教汉学最尊仰。 女平权,莫改常,外国议院无女妆。 好兄弟,不问墙,何况背主取灭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派别宣扬西方民权观念,这有利于冲击封建专制思想,带有思想启蒙的意义,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权说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B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B项;C项也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的中国。据材料“深圳建设了政府适度放权的蛇口工业区,以摆脱旧体制束缚”及所学知识可知,建设蛇口工业区既可以充分发挥广东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利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因此目的是为了利用外资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D项正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与发展模范式工业区,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中国)。根据材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可知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商鞅有不同的评价,说明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等影响评价结果,C项正确; 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评价不一定会矛盾,排除A项; 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是相互联系的,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而且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可知,D项正确;这些改革会对武昌起义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直接导致其发生的因素,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改革未能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排除B项;题干所给的材料没有表现出这些改革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采取措施变大家庭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出现,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与法家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君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从武昌起义后独立的省份都督身份中能清晰地看出,这些新群体在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契合了晚清自洋务运动和东南互保以来的权力下移趋势,B项正确;清末新政没有能够重塑政府的中央集权,排除A项;C项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新政并不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原因,只是为辛亥革命准备了重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鞅变法时期(中国)。据材料“并增加了连坐法——互相告发与同罪连坐。他还主张对轻罪用重刑,称为‘以刑去刑’”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主张轻罪重罚,其目的是通过严厉的刑罚减少犯罪,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统治的威慑力,使人民受到法律的威慑而不敢犯罪,A项正确;商鞅强调连坐和轻罪重刑是为了强化法律和国家统治的威慑力,并非为了引导社会舆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轻罪重刑,并非因人而异,排除C项;律令儒家化是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不改革则不能解决问题,而要推行新政就需要花钱;且多一项改革举措,就增进一步经费的窘迫,直至破产”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进而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权力重心下移源于太平天国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满汉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革”并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要求掌握政权,世卿世禄制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故出现了选官制度的变革,B项正确;据材料“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规定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规定旨在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不是平民,排除C项;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和所学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市场化,排除A项;1978年后,我国土地性质仍然是国有制,仅是使用权发生变化,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尤其是赴日留学几成一种风气”可知20世纪初兴起了赴日留学的高潮,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赴日留学导致民主革命兴起,不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赴日留学属于民间行为,并不会促进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排除C项;留学热属于留学生教育,无法促进新旧教育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末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施“预备立宪”,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导致立宪派对清政府失望至极,最终倒向了革命派,表明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的终结,D项正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背景,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与改良主义道路无关,排除B项;实业救国与改良主义道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1910年”“商办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息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尤其是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股份制这一新的经营方式被民族资本家采用,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推动民营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奖励实业”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春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工业,而非洋务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1909年(中国)。结合材料地方疆臣对于中央派出的财政监理官采取敷衍态度,可知中央对地方实际控制减弱,中央集权面临挑战,C项正确。戊戌维新变法在1898年时已发生并遭遇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选项;各省疆臣并没有发展成割据势力,排除B选项;财政体制出现了新的调整,并非走向僵化,排除D选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依据题干时间“甲午战争后”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各方人士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将向西方学习深入到“体”即制度层面,A项正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中体西用具有历史局限属于思想本身的特点,并不是时代特征,排除C项;早期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属于思想方面的背景,不属于时代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法家却由分散逐渐集中到楚地、秦和三晋地区,且在地理位置上是接壤的”并结合所学,儒、墨等学派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分化为主张存在不少差异的不同的分支,对当时政局影响越来越小。而法家在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之后至战国后期渐趋集中和整合,战国时期很多法家代表人物在楚地、秦和三晋地区变法,如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法家思想及法家变法运动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故材料信息体现了该时期统一趋势的加强,D项正确;AB项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存在的现象,不能作为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AB项;C项符合史实,但不能据材料得出该结论,儒墨法三家游学核心区域,都既有经济发展好的也有经济发展不好的,三家游学的核心区域与经济发展好坏无必然关系,且各派在何地区流行受政治(诸侯采纳与否)、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君主集权;公平授爵;开放性强;等级分明;循序升级;不官无爵
(政治性强);以爵减刑;特权转移;赏赐丰厚。
(2)进步性:提供开放的身份等级提升途径,促进社会流动;激发了将士斗志,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推动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商鞅认为爵位是君主手里最贵重的东西,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众为了获得爵位英勇作战,明君就应赐给他们爵位和俸禄。”可知,君主集权;根据材料“当然要获得高爵很不容易,但相比身份等级的世袭,军功爵制算是提供了机会——不仅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级。”可知,公平授爵与开放性强;根据材料“ 商鞅还提出‘不官无爵’,以提高军功爵的政治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官无爵(政治性强);“对此,有学者指出商鞅并没有废除等级与特权,只是把旧贵族特权转让给了军功贵族,造成了更多的特权阶级。”可知。特权转移;根据材料“于是,规定按军功大小得爵赏,赐田宅。”可知,赏赐丰厚;根据材料“有爵者享有各种权益,如按爵级获得供驱使的‘庶子’,犯罪时重罪减轻,轻罪免除,犯同样的罪,爵位高低受到的处罚有别等。”可知,以爵减刑,等级分明与循序升级,综合以上可知,军功爵制的特点。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然要获得高爵很不容易,但相比身份等级的世袭,军功爵制算是提供了机会——不仅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级。”可知,提供开放的身份等级提升途径,促进社会流动;据材料“有爵者享有各种权益,如按爵级获得供驱使的‘庶子’,犯罪时重罪减轻,轻罪免除,犯同样的罪,爵位高低受到的处罚有别等。”可知,激发了将士斗志,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根据材料“对此,有学者指出商鞅并没有废除等级与特权,只是把旧贵族特权转让给了军功贵族,造成了更多的特权阶级。”可知,推动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
18.(1)将他国经验与秦国国情相结合;循序渐进,策略得当;重视扩大群众基础;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信念和决心;改革顺应时代潮流。(任答3点)
(2)态度:全盘否定。
评价:这一态度有失偏颇(片面)。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可得出,将他国经验与秦国国情相结合;据材料一“说服秦国君臣,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循序渐进,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可得出,循序渐进,策略得当;据材料一“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可得出,重视扩大群众基础;据所学可得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信念和决心;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二“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等内容可知,《宋史》对于王安石持全面否定的态度。第二小问评价,据所学可知,这一态度有失偏颇。因为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19.(1)背景: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2)变迁: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财政的主动性加强;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等。
意义: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财政治理的现代化等。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一“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2)本题为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现代。第一小问变迁,据材料二“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等可知,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据材料二“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等可知,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据材料二“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等可知,财政的主动性加强;据材料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等可知,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可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据材料二“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可知,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据材料二“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财政治理的现代化等。
20.论题:《学堂歌》折射出张之洞新旧杂陈的教育思想。
阐述:八国联军侵华彻底击碎了顽固势力天朝上国的迷梦,让其清醒认识到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1901年清末新政,张之洞等仿效日本改革联名上奏:改科举、练新军、奖实业和裁冗员等措施。他在湖北洋务教育的基础上,又创办了实业、师范等新学堂,1904年为其撰写了《学堂歌》。歌词中告诚国民不自强会沦为印度第二,用五戒奉劝人们破除陋习紧跟时代步伐,这是张之洞在寻求自强独立过程中的反省和改造传统。十二段中他连用三个“莫”字批评革命,让学生不误听乱言,还否定女权禁止“背主”,展现其竭力维护皇权的维旧倾向。这表明张之洞积极倡行西学,同时又反对西体,认为恪守儒家伦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所以,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始终未摆脱“中体西用”的束缚。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04年(中国)。首先,结合张之洞于1904年创作的《学堂歌》的部分内容如“中国弱,恃旧邦,陈腐每被人讥谤”“顽固见,须扫荡,中国方可望发扬”“民权字,莫狂妄,法主暴虐乱民张”“我伦理,莫逾荡,外国爱亲敬君王”“女平权,莫改常,外国议院无女妆”等,可拟定论题:《学堂歌》折射出张之洞新旧杂陈的教育思想。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学堂歌》的创作背景、内容、评价等方面分析,如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开展等方面分析背景,可从《学堂歌》体现的新旧内容进行评价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