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通典·食货》中提道:“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这反映了隋朝( )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视农业生产 C.温饱问题已解决 D.注重粮食储备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分裂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南北政权对峙 D.政权更迭的频繁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下表所示是后人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据此可知( )
朝代 人物 评价
唐代 李吉甫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明代 于慎行 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A.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隋朝因修运河而亡
C.隋炀帝的功过参半 D.大运河的开凿有深远意义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方便隋炀帝商巡 B.巩固隋朝的统一
C.加强北部边防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2022春·湖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6.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
(2022春·天津·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7.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2022春·广西·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8.《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9.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 B.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 D.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
(2022秋·海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10.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A.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 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
(2021春·吉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1.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隋朝 D.唐朝
(2021秋·陕西·高二学业考试)
12.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都出现了盛世 B.都曾制订了有利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2021春·浙江·高一校联考学业考试)
13.下边地图的形势主要反映的是
A.隋末农民起义 B.唐代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起义 D.元末农民起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4.“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他”指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5.诗人宋之问在《早秋上阳宫待宴序》中称赞武则天:“…抚鸿勋…万族咸宁。革故维新,五刑不用,润玉律而含元气,轮金浑而调顺晷(天地顺遂)。”武则天对于唐代的主要贡献是( )
A.开邦建国 B.拓展疆土 C.承前启后 D.开创盛世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6.如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 )
A.吐蕃 B.突厥 C.鞣羯 D.回纥
(2023秋·湖北·高二学业考试)
17.唐朝某位皇帝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位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德宗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8.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1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2023春·湖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0.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政府平出兵却军费不足,由此规定“凡蓄积钱帛粟麦者,皆借四分之一”。市场上的商人和富户非常愤怒,为之罢市,迫使官府停止了强制借款。这表明( )
A.抑商政策得到实施 B.公共权力监管缺失
C.政府财政严重匮乏 D.商人权利意识增强
(2023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1.唐人刘禹锡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时描写当地的耕作情景:“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烧荒种田)。”这反映出唐代( )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均田制在重庆推行
C.保存有原始耕作习俗 D.自然经济发展成熟
(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2.《旧唐书·西戎传》对民族政策是这样描述的:“有唐拓境,远极安西,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这一政策( )
A.是造成藩镇割据的根源 B.提高了边防的军事实力
C.过分消耗了唐朝的实力 D.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3.《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24.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 D.鉴真东渡日本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25.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3春·甘肃·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26.7世纪前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唐.朝开明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27.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
A.唐蕃和亲 B.轻徭薄赋 C.设置西域都护 D.册封渤海郡王
(2023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
28.下列选项中,唐代发明的农耕生产工具是
A. B.
C. D.
(2023春·四川·高一学业考试)
29.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0.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全盛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此时当权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2023春·山西·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1.“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齐纨鲁缟车班班”,材料中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农业发展 B.政治清明 C.经济繁荣 D.商业活跃
(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2.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A.北方文化优于南方 B.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C.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2023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3.“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4.《古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华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唐王朝与吐蕃和亲
B.唐太宗大破东突厥
C.新罗使者来唐朝见
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2023春·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35.公元881年,江东地区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双方发生争执。地方官批评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件事告诉我们
A.唐代印刷业发展出竞争局面
B.宋代官员注重调解商业矛盾
C.江东地区的官民关系较融洽
D.传统历法粗糙实用价值有限
(2022春·江苏·高二学业考试)
36.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这种犁操作灵活,既节省畜力,又便于深耕。通过这幅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唐朝(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农民地位的提升 D.思想文化的发展
(2022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7.下面是涉及汉唐时期民族关系的两幅名画,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022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8.隋唐五代时期,农副业产品、手工业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进入市场流通。长安城内,富商云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重农抑商废止 C.商品经济发达 D.坊市制度瓦解
(2022秋·福建·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39.唐朝时,汉人吃胡饼、戴胡帽,周边各族习汉礼、穿汉袍的情景都很常见。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阶层分化显著 B.战争连绵不断 C.政局动荡不安 D.民族日趋交融
(2022秋·江苏·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0.唐代以前,中国女子衣装严裹,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到了唐代,女子开始穿短袖,着男装,骑马郊游等。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氛围多元开放 B.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大
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大众审美标准多样化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1.到贞观末年,已有几千回纥人在全国担任各种官职。突厥、回纥人,担任五品以上官职者,接近同级官员的半数。各民族官员在待遇地位上亦无厚薄之分,没有所谓的“重汉轻蕃”。这反映出唐朝( )
A.对外交流频繁 B.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C.文化兼收并蓄 D.采取蕃汉分治的制度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密度图。该时期可能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022秋·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3.古代某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还被草原各族尊奉为“天可汗”。该皇帝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康熙帝
(2022春·山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唐
44.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
A.武力征服 B.实行和亲 C.册封吐蕃首领 D.设机构直接管理
(2022春·湖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5.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出现了高度繁荣局面,突出表现在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6.对于唐玄宗,究竟应当怎样评价,是唐代历史的重大课题。评价唐玄宗,离不开其当政时期的作为。下列选项中发生在唐玄宗当政时期的是( )
A.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B.首创殿试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征伐高丽
(2022春·浙江·高一学业考试)
47.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法显西行 C.玄奘天竺取经 D.唐蕃和亲
(2022秋·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48.如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
A.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B.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
C.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 D.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49.唐代诗人王建的《凉州行》中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材料反映的是( )
A.蕃人全面汉化 B.民族互鉴互学 C.胡乐流行各地 D.凉州文化发达
(2022春·江苏·高二学业考试)
50.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6次”、“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唐蕃会盟
(2021秋·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1.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以下不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的是( )
A.设置都护府 B.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C.进行反击战争 D.少数民族首领改革
(2021秋·浙江·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
52.唐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下列事件发生在她当权期间的是
A.推动长庆会盟 B.灭东突厥汗国 C.官修《大唐六典》 D.首创武举殿试
(2021秋·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3.某校举办主题为“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出现在唐朝展厅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1春·北京·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4.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021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
55.《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023春·湖南·高一学业考试)
56.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7.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朋党之争
(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58.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节度使哥舒瀚)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民歌表明当时( )
A.军镇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边防 B.民众已逐渐认识到军镇的弊端
C.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D.安史之乱后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2023春·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59.吴元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割据淮西对抗朝廷。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主动向唐宪宗请战,亲莅郾城县回曲镇(今裴城镇)督战,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该事件说明唐朝
A.如此平叛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
C.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 D.长期藩镇割据的不利局面即将结束
(2023春·广东·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0.在镇压黄集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控制政权,建立后梁的是
A.朱温 B.柴荣 C.安禄山 D.苻坚
(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1.分析下表,以下与唐代人口变化有关的因素是
时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人口 1235万人 约3714万人 5288万人 约1600万人口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
③安史之乱 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刮据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62.唐德宗年间,宰相杨炎因与京兆尹严郢有隙,暗中指使御史弹劾严郢,致使严郢被降职。卢杞任宰相后,将严郢提为御史大夫,共谋治杨炎。为构成杨炎罪状,严郢无故逮捕了河中观察使赵惠伯,以刑逼供,导致杨炎被流放至崖州。该现象说明( )
A.相权膨胀导致监察效果不佳 B.唐代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C.封建监察制度无法发挥作用 D.朋党之争导致监察权力的异化
(2022秋·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63.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C.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2022秋·江苏·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64.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
四、综合题
(2023·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5.“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2023春·湖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
66.唐太宗吸收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2022秋·河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
6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2)根据上述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有突出贡献的三位中外代表人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可知,材料提到了含嘉仓、洛口仓等粮仓,尤其强调了这些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这说明隋朝注重粮食储备,D项正确;材料不是论述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项;重视农业生产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政策扶持、精耕细作等,这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温饱问题是否解决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代周自立,国号隋,北朝时期结束,589年隋灭陈,实现国家统一,C项正确;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A项错误;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排除B项;元朝结束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朝代更迭示意图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晋经过短暂统一后灭亡,此后中国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多个政权并存更迭的分裂时期,最后隋朝统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分裂走向统一,A项正确;示意图主要反映的是朝代更迭,不能体现民族交融的加强,排除B项;示意图中十六国与东晋、南北朝之间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但不是主要趋势,排除C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可知政权更迭频繁,但图中的主要趋势是最后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后代实受其利焉”、“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的功绩,说明大运河的开凿有深远意义,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没有体现对隋朝的影响,而且大运河并没有巩固隋朝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隋朝因修运河而亡,而且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这是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并没有体现隋炀帝的过错,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长远来看,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大运河的开凿的确是方便了隋炀帝的南巡,是属于运河开凿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历史作用,排除A项;巩固国家统一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但大运河开凿中繁重的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迫使农民起义,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并没有起到巩固隋朝统一的作用,排除B项;加强北部的边防与大运河的开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隋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隋两个王朝虽然统治时间短,但都开创了为后世沿袭继承的重要制度,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这些制度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A项正确;隋朝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大运河,秦开凿的灵渠只沟通了漓水和湘水,排除B项;秦朝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隋朝并未修筑,排除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推行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隋朝未采取此类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根据“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大运河促进国内商品贸易发展,并非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农业结构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此河道为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C项正确;隋朝大运河加重了徭役负担,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并不是藩镇割据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隋朝运河开通与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由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人人都说修造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由此可以看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是持肯定的态度,强调它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作用,A项正确;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没有阻碍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早在大运河开挖之前隋朝就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不是消极影响,而且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开挖大运河并没有直接导致隋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C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便利了南北的交通,成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是在强调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故C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比较,无法得出大运河的开凿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A排除;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唐宋帝国的大动脉”不符,B排除;大运河是在隋朝完成统一之后开凿的,D排除。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修建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秦隋两朝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但是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正确;秦朝时期严刑峻法,导致暴政短命而亡,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开通于隋朝时期,秦朝未开通南北大运河,排除C项;秦时期曾经修筑长城,但是隋朝时期与北方的突厥修好,并未修筑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显示的人物有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等,活动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末农民起义状况,隋朝末年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李密等人领导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杜伏威等人领导的江淮军,这些起义军沉重打击了隋王朝,故A项正确;唐代藩镇割据主要出现在边疆地区,不是在中原地区,故B项错误;唐末农民起义由王仙芝、黄巢领导,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有刘福通、张士诚、朱元璋等,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说明是唐朝的“开元盛世”,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唐高宗统治时期,并未出现盛世局面,排除A,C两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是“贞观之治”,并非唐朝的全盛时期,排除B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抚鸿勋......万族咸宁。革故维新,五刑不用,润玉律而含元气,轮金浑而调顺晷(天地顺遂)。”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之时处于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承前启后时期,C项正确;建立唐朝的李渊才是开邦建国的皇帝,排除A项;“拓展疆土”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排除B项;将唐朝推向全盛的应该是唐玄宗,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该少数民族是吐蕃,A项正确;唐朝通过武力征服了突厥,排除B项;唐时一支鞣羯族,形成了黑水鞣羯和粟末鞣羯两个部,唐玄宗时,册封粟末鞣羯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可知,这是唐太宗当政时期采取的政策和治世的局面,B项正确;唐高祖时期并未形成开明政治局面,排除A项;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唐德宗时期,已经是唐朝中期以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包括了隋唐时期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对外交流诸多方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体现了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因此主题应该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项正确;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A项;隋唐是一个统一的时期,排除B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杜甫《忆昔》描绘了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情景,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C项正确;材料描绘的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宋朝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商人和富户联合罢市反抗政府强制借款并取得最终胜利,表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后商人实力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对商人富户强行借款是为了筹备军费,而非重农抑商,排除A项;古代政府权力属于专制权力而非公共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因为平叛出兵导致军费不足,不能体现政府财政严重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材料中的“烧畲”即烧荒种田,这是“刀耕火种”原始耕作习俗的留存,C项正确;材料中烧荒不能体现“农业耕作技术改进”,排除A项;“均田制”是唐代重要的土地制度,但材料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自给自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根据“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可知,这一政策有助干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D项正确;藩镇割据的根源藩镇,立足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排除A项;唐朝对于边疆地区“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的民族政策,与提高边防的军事实力无关,排除B项;开拓边境采取不同的举措并不一定会过分消耗唐朝的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注意限定信息“实质”,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藏族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实际上体现了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吐蕃的吸引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使臣觐见求婚的场景,没有体现册封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互相派遣使臣的活动,排除C项;唐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辖,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之间,是民主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符合题意,B项正确;遣唐使来华属于外交,排除A项;玄奘西行不属于民族政策,排除C项;鉴真东渡属于外交,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农业经济发达,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为整顿币制、改变混乱局面,唐高祖下令发行“开元通宝”,货币的统一,为唐朝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因此,前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唐朝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并写成《大唐西域记》。因此,第四幅图片玄奘西游密切了唐朝与天竺的交流,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此可知,题干四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建立和巩固”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巩固与发展”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均与题干“唐朝”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根据所学,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此时的唐朝皇帝是唐太宗,B项正确;ACD项与文成公主入藏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A
【详解】依据材料“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可知,唐太宗认识到处理民族关系主要在于政府的政策和民心,因此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唐蕃关系,促进吐蕃的发展,A项正确;B项属于经济措施,排除;设置西域都护是在西汉,排除C项;册封渤海郡王是唐玄宗,排除D项。故选A项。
28.A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唐代发明的农耕生产工具是曲辕犁,A项正确;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排除B项;双尖木耒是原始时期的农业工具,排除C项;凹形铁锄是春秋时期的耕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9.C
【详解】结合所学“唐朝历史”相关知识可知,唐玄宗年号“开元”,他统治时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汉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与材料中的“唐玄宗统治前期”不符合,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乾隆开创的,排除D项。故选 C项。
30.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开元盛世”时期当权的皇帝是唐玄宗,D项正确;开元盛世与唐高祖和唐高宗不符,排除AB项;唐太宗当权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1.C
【详解】根据“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齐纨鲁缟车班班”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唐代农业、城市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AD项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捧AD;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排除B。
32.B
【详解】“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反映出南北方民族的交融,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比较得出南北方的优劣,排除A;材料不是技术,而是服饰,排除C;材料体现的不是生活习俗,排除D。
3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因此,C项符合题意;选项A是汉初,排除;选项B是唐太宗时期的繁荣景象,排除;选项D是清朝,排除。
34.A
【详解】根据“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故A正确;图片与突厥、新罗无关,排除BC;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联系所学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的史实分析解答。
35.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881年为唐朝末期,印刷历书出现争执,一方面说明历法的重要,另一方面说明有多家从事印刷的同行存在竞争,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时间与材料不相符合,排除;江东地区的官民关系较融洽在材料中无法充分体现,排除C项;D项与本题题意无关,排除。
3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中的唐朝壁画涉及当时的曲辕犁,曲辕犁反映出唐朝农业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涉及唐朝农业信息,与商业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农业技术信息,不涉及农民地位,排除C项;敦煌莫高窟壁画本身是艺术品,但是据材料中的莫高窟的壁画仅涉及农业技术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昭君和亲匈奴、吐蕃使节向唐太宗求和亲,反映出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倾慕,可推知汉唐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做法,排除A项;据所学,昭君出塞的身份是汉家公主不是使者,排除C项;据所学,唐代吐蕃并非中央政府管辖区域,排除D项。故选B项。
3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据材料“农副业产品、手工业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进入市场流通。长安城内,富商云集”,可知隋唐五代时期,商品经济发达,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重农抑商废止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隋唐五代时期,坊市制度没有瓦解,宋代打破坊市界限,排除D项。故选C项。
39.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日趋交融,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日趋交融,与阶层分化显著、战争连绵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40.A
【详解】依据材料“唐代以前,中国女子衣装严裹,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到了唐代,女子开始穿短袖……”,可以看出唐朝以后,伴随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强盛,社会更加的开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大众的审美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4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到贞观末年,已有几千回纥人在全国担任各种官职。突厥、回纥人,担任五品以上官职者,接近同级官员的半数。”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对外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内容,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各民族官员在待遇地位上亦无厚薄之分,没有所谓的‘重汉轻蕃’。”可见各民族一律不等,并未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2.B
【详解】从地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该时期可能为唐代,B项正确;汉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排除A项;宋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局面定型,排除C项;明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43.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还被草原各族尊奉为“天可汗”。B项正确;汉武帝、宋太祖、康熙帝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4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唐政府通过实行和亲以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45.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A项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出现于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D项出现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排除。故选C项。
46.C
【详解】依据材料“对于唐玄宗,究竟应当怎样评价,是唐代历史的重大课题。评价唐玄宗,离不开其当政时期的作为”,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对外用兵频繁,设置地方节度使,逐渐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C项正确;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是唐高宗时期,排除A项;首创殿试是武则天时期,排除B项;征伐高丽是唐太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7.C
【详解】根据所学,玄奘天竺取经是在唐朝,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法显西行”分别是在汉代和东晋,排除A、B两项;“唐蕃和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发髻传入中原之后,深受妇女喜爱,如“回鹘髻”“乌蛮髻”,可见盛唐时期,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等级制度”,且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49.B
【详解】据题干信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了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所以王建的《凉州行》体现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互鉴互学的社会气象,B项正确;蕃人全面汉化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互鉴互学的社会气象,没有体现胡乐的流行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互鉴互学的社会气象,没有表现凉州文化的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0.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和尚鉴真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在日本宣扬佛教和唐王朝的文化,并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故B项符合题意;玄奘西行与日本无关,排除A项;唐蕃和亲和唐蕃会盟反映的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民族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
51.D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反向题。时空是: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没有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改革,与题意相符,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唐廷在西州建立都护府,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建安西都护府。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民族关系融洽。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武宗三年,对回鹘仁至义尽、忍无可忍的唐军发起了自卫反击战,利用地道战袭击了回鹘乌介可汗的牙帐,回鹘兵被斩首万人,投降2万余人,乌介可汗负伤逃走,至此,回鹘灭亡,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长庆会盟发生在唐穆宗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贞观初期,唐朝灭东突厥,排除B项;官修《大唐六典》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3.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唐朝代表性的带釉陶器,②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曲辕犁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④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仰覆莲六系青瓷尊是北朝时期的代表青瓷,不是唐朝时期,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夫妻对坐宴饮图是宋代的墓葬壁画,不是唐朝时期,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B项。
5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是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B项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C是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故选D项。
55.A
【详解】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体现的是重视民生和轻徭薄赋,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
5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人口自公元755年后下降幅度大,是因为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A项正确;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税收制度的改革”“自然灾害的频繁”“统治区域的减少”会影响人口变化,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5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所学可知,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结果,不是转折点,排除A项;宦官专权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宦官专权不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排除B项;朋党之争是唐朝衰落的表现之一,不是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
58.A
【详解】根据图中“临洮、西北地区”等可知,该诗歌流传于长城一线,唐玄宗天宝时期,河西节度使属于军镇长官,从诗歌可见,由于哥舒瀚的存在,保卫了此地的安定,这可以说明边疆军镇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是赞扬军镇镇守边疆,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藩镇割据局面威胁中央,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西北民歌,无法体现“外重内轻”,排除D项。故选A项。
59.A
【详解】根据材料“吴元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割据淮西对抗朝廷”“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等信息可知,唐王朝依靠节度使镇压节度使,虽然镇压了叛乱的节度使,但也会使平叛的节度使权势增加,从而不利于唐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唐王朝的灭亡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而不是题干所述唐朝措施,排除B项;节度使的设置威胁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但不是亡国的根源,排除C项;材料所述唐朝依靠节度使镇压节度使不能结束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60.A
【详解】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A项正确;BCD项不是后梁的建立者,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61.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唐代人口的变化,结合时间信息以看出,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安史之乱后,人口下降。故①②③D项正确;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是在唐朝灭亡之后,故④错误,排除ABC。
62.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严郢无故逮捕了河中观察使赵惠伯,以刑逼供,导致杨炎被流放至崖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朋党之争加剧,导致监察权力的异化,D项正确;相权膨胀导致监察效果不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封建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3.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元末年唐玄宗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于755年爆发叛乱,该叛乱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所以这一“恶瘤”的产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故选A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BCD三项错误,均排除。
65.正确
【详解】据所学,“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6.错误
【详解】唐太宗吸收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而不是“开元盛世”。后者是在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故题中表述错误。
67.(1)A∶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C∶诗歌;D∶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制度的创新与完备;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间交流频繁,对边疆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3)玄奘;鉴真;空海。
【详解】(1)根据所学,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根据材料中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制度、科技文化、民族交流、边疆管理等方面分析。隋唐时期,国家制度有诸多创新,更加完备。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文化高度繁荣。儒学、道教与佛教获得进一步发展,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雕版印刷术、火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各民族间交流频繁,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朝灭亡东西突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对边疆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3)根据所学,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唐朝时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玄奘、鉴真、空海都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高中历史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