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训练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含答案)-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强化练

训练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3·苏州高三三模)秦国服4年的劳役者如果向官府领取衣服,按布钱比价,“钱十一当布”,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可以缴布,也可缴钱。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布”在秦国具有货币功能
B.秦国民众承担的徭役种类多
C.古代赋役征发以土地为依据
D.秦国货币体系极为混乱复杂
2.2023年1月陕西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 000件。对这一考古发掘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初步厘清军阵排列规律
B.明确武器的种类与配属
C.清楚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D.展示秦朝军事实力强大
3.《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据此可知秦朝(  )
A.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
B.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
C.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
D.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
4.据秦简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贰春乡需要向朝廷上交的岁赋为“白翰”“黑翰”“明渠鸟”“鷩鸟”等若干只,于是乡守令乡吏和刑徒进行捕捉。这说明秦朝(  )
A.政府对刑徒的管理较宽松
B.统治阶级生活奢靡腐化
C.对基层社会形成有力控制
D.赋税征收以土特产为主
5.(2023·日照二模)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  )
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地区的农耕经济发展状况
C.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
D.政府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程度
6.(2023·苏州模拟)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7.(2023·江苏外国语高三调研)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
项目 内容
选拔资格 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方面的限制;对特殊群体的限制,如贾人、吏坐赃者及其子孙等
升迁制度 以保举制、察廉制、功次制为主,辅之以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等升迁方式
社会待遇 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增俸;休假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
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
D.官僚政治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
8.(2023·江苏南师大一模)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9.(2023·南京高三二模)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后期颁布《沈命法》:“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这表明,武帝后期(  )
A.酷吏治国效能减退
B.皇帝权威遭受冲击
C.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D.官员腐败效率低下
10.(2023·盐城高三三模)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被免之奴名为私属、婢为庶人,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但他们仍需像从前为奴婢时一样,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  )
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
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1.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2.(2023·南通高三四模)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13.(2023·连云港高三二模)下图为河南南阳新野东汉时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砖拓片。该画像砖拓片的内容(  )
A.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B.印证了河南杂技普及的史实
C.凸显了时代游戏人生的态度
D.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审美追求
14.(2023·泰州第三次调研)西汉中后期的铁器制造已有较为计划的组织,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这一变化得益于(  )
A.灌钢法广泛应用
B.冶铁利用水力鼓风
C.冶铁业国家专营
D.铁犁耕作方式形成
15.银雀山汉墓的下葬年代在汉武帝前期,墓中出土了《孙子兵法》《相狗》《曹氏阴阳》等书籍。在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了5 000多枚简牍,内容涉及儒家经传、诸子、诗赋、数术、医学等。这体现了当时(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郡国并行制的延续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6.(2023·如皋高三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出身及任职 事迹
陆凯 举孝廉出身,曾任东吴永兴县长、征北将军、豫州牧等 其时,宫中列将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面斥责:“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堵塞君主的视听?你应当自我勉励改正。”
蒋琬 举茂才出身,曾拜蜀国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等 诸葛亮开丞相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邑、阴化、庞延、廖淳。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荀彧 举孝廉出身、曾任东汉侍中、守尚书令 彧尝言于太祖(曹操)曰:“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关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7.(2023·苏锡常镇高三一模)(13分)秦汉的法律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从商鞅以来,在法家“明法”思想的指导下,秦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严厉惩罚政治犯罪。凡是反对君主“为乱”“为逆”的行为,最少是死刑,多是“灭其宗”“夷三族”。甚至宣读诏令时不起立致敬,也属犯罪。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合法所有,惩治盗窃行为。如私自侵犯别人田界,“赎耐”;“盗采人桑叶”,罚30天徭役;五人以上集体偷盗抢劫,处以“斩左趾”刑。三是对于一般的斗殴伤害、奸淫伤害也给以惩治。
材料二 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继承了秦以赏罚为中心内容的法治思想,另一方面援礼入法,把礼改造成法律规范,为社会中贵贱、尊卑、长幼、亲疏、贫富等不同层次的人们规定不相等的行为规范。如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其原则是“论原(心)定罪”,强调犯罪动机。比如有人侮辱为父亲者,受辱的儿子不忿将此人杀死。按法律杀人处死,但其动机符合“孝道”,就应将其赦免。到了东汉,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即经学大儒的“经义”,成为被普遍应用的判案依据。
——以上均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1)据材料一,概括秦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律产生的影响。(7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法制的精神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的“援礼入法”。(6分)
训练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1.A [根据材料“钱十一当布”“可以缴布,也可缴钱”等可知,“布”具有货币功能,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具体介绍秦国的徭役种类,无法判断秦国民众承担的徭役数量,排除B项;古代赋役征发以户籍为依据,排除C项;据材料“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可知,秦国的货币体系并不混乱,排除D项。]
2.A [材料中“陶俑”“陶马”“战车”代表了军事作战的士兵和工具,“鼓”和“鼓槌”代表作战指挥的器具,“漆盾”可用于防御,“弓弩”可用于远距离攻击等,这些共同体现了战争中排兵布阵的情况,有助于厘清秦军军阵排列规律,故选A项;陶俑、陶马并非武器,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发掘陶俑数量,没有体现陶俑的制作程序,排除C项;仅通过此次发掘的“陶俑、陶马”等不能展示秦朝军事实力强大,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为吏之道》对官吏五善、五恶作出了具体规定,且说明赏罚的条件,即行五善赏,行五恶罚,表明秦朝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故选B项;《为吏之道》规定的五善、五恶中,较少涉及人民的内容,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论,且重赏、重罚不符合儒家伦理,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后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排除D项。]
4.C [从题干可以看出,贰春乡需要向朝廷上交各类鸟等作为赋税,乡守令乡吏和刑徒进行捕捉,说明秦朝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强,故选C项。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不可能对刑徒管理松弛,A项错误;各类鸟只是朝廷的赋税,不是统治者奢靡的消费品,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说明其他的赋税内容,无法说明土特产是赋税的主体,D项错误。]
5.C [据材料可知,秦简和汉简上登记了人口、土地、奴婢等详细的户籍信息,有利于基层的有效治理,印证了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故选C项;秦简和汉简上都未提及土地具体占有情况,无法得出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排除A项;秦简和汉简只提到登录人口、奴婢、田宅等,不能反映具体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表明秦汉时期政府对户籍登记较为重视,但未涉及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排除D项。]
6.A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文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
7.D [材料主要体现了秦汉时期“少吏”在选拔资格、升迁制度、社会待遇等方面的规定,由此可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官吏选拔与管理,无法体现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排除A项;少吏制度提高了君主专制的效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中的人物舍生取义、勇于赴死、重仁义等行为,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思想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历史,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9.A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由于《沈命法》严苛,官吏发现盗贼而不报告,怕抓不到而被处罚,于是就上下隐瞒有盗贼的现象,从而使酷吏治国效能有所下降,A项正确;材料强调酷吏治国效能减退,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了《沈命法》严苛而导致国家治理效能低下,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表明酷吏治国效能减退,而不是强调官员腐败效率低下,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奴婢被释放后,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便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扩大了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释放奴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不是双向流动,排除A项;“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没有表明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11.C [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故选C项;西汉与中亚、西域的交流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是在唐朝中期以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出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情况,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官吏功劳等记录明晰,且依据其功劳可晋升或被再次征用,体现了汉代官吏内部升迁的规范化,故选B项;察举制是一种选官方式,材料体现的是官员入仕之后的情况,排除A项;汉代官吏升迁依据“伐阅簿”的记录,且多依据功劳,具有一定规范性,并未流于形式,排除C项;察举制下郡国长官具有推举权,但选官权力依然控制在中央手中,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该砖拓片是斜索戏车画像砖,该画像砖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绝妙非凡的车上杂技表演,凸显了豪强地主的审美追求,D项正确;图像是车上杂技表演,不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排除A项;“普及”的说法不正确,排除B项;通过一幅图不能体现凸显了时代游戏人生的态度,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后期实行冶铁业国家专营,由于国家的有计划组织,使得冶铁业快速发展,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C项正确;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出现在东汉,排除B项;铁犁耕作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15.B [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简牍内容涉及儒学、文学、数学和医学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故选B项;海昏侯墓中的简牍内容丰富多样,并未体现中央集权前提下加强思想统一的客观要求,排除A项;材料中简牍内容广泛涉及了儒学之外的其他学术成果,并未体现儒学独尊地位,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所以海昏侯国当时只是当地郡县管辖的一部分,排除D项。]
16.示例
论题:汉代良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阐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否遵从儒家伦理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进而对官员的政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陆凯,在其身上充分体现儒家的忠君思想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东汉荀彧对曹操提出重视隆礼教化的主张,有利于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官员的为官意识、为人处世原则等。
其他论题
良吏的选拔有利于国家治理的改善。
西汉开始实行的察举制有利于选拔良吏。
17.(1)特点:维护君主专制;重视保护财产;法网严密;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任答三点)
影响: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促进秦的统一;但是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精神基础:儒家伦理纲常(或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评价:积极性:促进基层治理和教化,改善民风;礼法结合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消极性:通过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有悖公正;过分强调主观动机,有失客观。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训练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含答案)-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强化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