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失业率为23.6%,灾害性弱势群体大约4000万,各种潜在救济对象人数占当时总人口的16%以上。党和政府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又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这表明当时的社会救济( )
A.服务国家工业化建设主流 B.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结合
C.对传统救济思想有所创新 D.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兴起的社区运动持续关注环境恶化问题,一些新组织建立:1967年成立的“自然保护协会”使英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初具规模;1971年成立的“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后发展为国际性环境保护组织,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策略。这反映出( )
A.世界范围内环境恶化加剧 B.环境保护成为社区工作核心
C.社区自治的趋势有所加强 D.社区运动滋生强烈公共意识
3.清人刘淇在《里甲论》中谈州县与里、甲、村之关系,“县何以里,里何以长也?所以统一诸村,听命于知县,而佐助其化理者也。每县若干里,每里若干甲,每甲若干村。……节节而制之,故易治也。”这说明( )
A.国家对基层实现了直接管理 B.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规范化
C.州县和乡里组织具有统一性 D.乡里是国家最基层行政机构
4.下图漫画反映的是( )
A.封君封臣制的特征 B.法兰克王国的兴起
C.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D.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5.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谕”,其内容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些措施旨在
A.完善国家法制建设 B.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体制
C.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D.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6.据《后汉书》记载:度尚“家贫,不修学行,不为乡里所推举”;杜笃“少博学,不修小节,不为乡人所礼”;赵壹“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虞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这说明东汉
A.文化学识为乡里民间舆论所重视
B.乡论是乡里人物仕进的唯一依据
C.乡论已经构成了乡里生活秩序的一部分
D.孝悌行为受到乡里民间舆论的广泛颂扬
7.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
A.三公—中朝—尚书台官仓鸠杖 B.中书省—尚书省—六部十家牌法福田院
C.三司—转运司—知县义学义田 D.中书省—行省—郡家训善堂
8."里"字本义是指居住的地方。《周礼》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韩诗外传》说:"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材料中的"里"应该作为
①长度单位 ②面积单位 ③居住单位 ④行政单位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南朝时期,政府推行“土断”制度,即清查出大量依附在“私门”、“大户”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 B.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均田制
C.阻碍了北方人口南迁的趋势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0.2009年,为减少财政赤字,希腊政府宣布削减福利,引发了民众不满。这说明福利国家政策
A.不利于社会稳定 B.不能长久地实施
C.增加了政府负担 D.扩大了贫富差距
11.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对美国宪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D.美国基本保持地方自治的传统
12.据统计:1947年美国的贫困率为33%,1952年为29%,1958年贫困率从1953年的23%下降到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的不断发展 B.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
C.“自由放任”政策的巩固 D.美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
1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 “大家”“中家”“小家”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配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划分明确的阶级地位
C.提供赋税征收的依据 D.抑制地主阶级多吞多占
14.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
15.2020年,新冠疫情袭击全球。疫情期间,中国各地社区组织志愿者,为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劝导居民居家抗疫,排查外来人员,对重点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定点隔离等,中国疫情得到最有效控制。这反映了中国治理体系中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完善 B.政府机关服务意识增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D.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16.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
A.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B.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控制系统分为“公”和“私”两部分。一方面,国家系统利用直至县和次于县的政权体系,依靠军队、法律等政治力量和经济的、习惯的等方面的力量实现其控制权,国家的权力似乎是绝对的和无限的。另一方面,实际对基层社会直接进行控制的,是乡族的势力,包括血缘和地缘性的,是一种多层次、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实际上就是“公”“私”两大系统相互冲突又相互利用的互动过程。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二15-17世纪,英国地方治安法官取代郡长成为郡最高长官,实现了郡的半地方自治。此后,通过一系列法案,地方治理体系逐渐完善。19世纪80年代的议会改革,贯彻地方自治的“主权在民”原则,郡内的地方简化政府结构,郡变成了一个居民对郡事务进行民主治理的政府机构。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
——摘编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地方治理相较于古代中国地方治理的主要不同之处。
18.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工业化进程下,城市贫困人口飞速增长.他们居住环境脏、乱,缺医少药,治安混乱。英美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通过社区资源扶危济困。德国部分城市通过社区组织卫生、宗教与教育等力量进行济贫改革。二战以后的一段时期,信息化与城市化影响了社区发展,造成了社区衰败。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兴起,国家对社会个体的照顾逐渐被社区照顾代替。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冲突和矛盾凸显,社区主义应运而生,社区作用被重新发现。英国发起社区战略,强调社区公共服务改革与民主参与。但欧美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民营化仍然存在代理上的碎片化。现代社区对生活营造的忽略使各个家庭之间难以沟通。另外,后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与自我意识使得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传统的联系和价值标准被削弱。欧美社区建设的重点逐渐放在了居民自强自立精神的培育方面、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图在城市恢复或重建那种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和谐的社区生活。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性基础》等
材料二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文件提出,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幸福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保证。
社区治理建设目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加强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城市社区绿化美化净化,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垃圾收集、污水排放以及散埋乱葬等问题。创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运营机制,提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利用率。探索建立社区微型消防站或志愿消防队
在实践中,中国各地注重培育社区文化品牌、注重提升社区文化参与度,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例如,北京市通州区以才艺展示、挖掘社区能人等举措建设楼门文化,带动党员、积极分子、文艺骨干参与,改善了人际关系、构建了和谐社区。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美社区治理的变化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时代中国社区治理特点和意义。
19.学界对20世纪前期我国乡村的发展状况多有考查与记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后,长期“沉积”乡村享有一定特权、也承担各种公共职责的绅士阶层,开始纷纷移居城市、投资商业,而一些暴发的、缺少文化的“土豪劣纱”逐渐兴起,“使(乡村)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1925 年,章太炎指出:“自教育界发起智识阶级名称以后,隐然有城市与乡村之分,城市自居于智识阶级地位,轻视乡村。”若以1821- 1830 年间全国农作物亩产量指数为100,1891-1911年间为78;1931年粮食作物亩均产量为270.09 斤,比清代中叶的367斤下降了26.2%。由于大批无地农户无力租种土地,耕地荒废面积增加率若以1914 年为100,1930年已达323。1917 年据农商部调查统计,全国有36%的农户耕地面积不到10亩。江苏昆山佃农的比例由1905年的57.4%上升为1924 年的77.6%。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对全国22省850县所做的调查表明,借钱农户占全体农民户数的56%,借粮户占48%。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况下,走上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道路。据1933年21省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
——据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等
概括20世纪前期我国乡村发展的状况并加以阐释。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关于,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鏖战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喧嚣时代:20世纪的全球史》《极端年代》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失业率高、灾害性弱势群体人数多的现状,党和政府采取政府赈济、引导民众自救等经济措施,即满足物质帮扶的需求;还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提供精神帮扶,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政权,B项正确;国家工业化建设自1953年国民经济根本恢复后开始,材料中的信息说明经济尚未根本恢复,排除A项;材料没有传统救济思想,没有比较,不能体现创新,排除C项;据所学,新中国初期尚未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兴起的社区运动不仅带动本国环境保护工作进步,更是推动了国际环境保护工作发展,人们的公共意识明显增强,D项正确;“世界范围内环境恶化加剧”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社区居民通过自下而上的运动方式对环境恶化问题加以关注并尝试解决,表明环境保护已成为社区运动的重要工作,但不能认为环境保护成为社区工作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区的自治趋势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县何以里,里何以长也?所以统一诸村,听命于知县,而佐助其化理者也”,可以看出,州县借助里、甲、村,形成上下相通的治理体系,各层级统一于社会治理这一总目标之下,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间接管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治理的进一步规范化,排除B项;县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里、甲、村为乡里基层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843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故图片反映了查理曼帝国的分裂,D项正确;封建君臣制的特征是封臣要效忠于封君,封君要保护封臣,他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相交织,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是法兰克王国的分裂而不是兴起,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兴起于330年,14世纪初,被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断进攻,亡于1453年,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品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在明‘六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都涉及伦理教化,从而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而促进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D项正确;这些措施涉及的都是伦理教化,和法制建设、规范……等级体制以及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家贫,不修学行,不为乡里所推举”“少博学,不修小节,不为乡人所礼”可得出,东汉十分注重乡论,乡论已经构成了乡里生活秩序的一部分,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文化学识,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孝悌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材料“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体现了等级分明,三司为中央官职,转运司除经度财赋,又兼有督察地方官吏;结合所学义学义田是以家族为中心,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C项正确;三公和中朝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A项;中书省和尚书省同属三省,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B项;由中书省、行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元朝,元朝没有郡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可知此处的“里”是行政管理单位;根据“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可知此处的“里”是面积单位,所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里是长度和居住单位,排除ACD。
9.D
【详解】土断制度将隐附在豪门大户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这样国家控制的人口增加,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正确;土断制度是在原有国家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完善,排除A;均田制度是在北朝实行而非南朝,排除B;土断制度有助于北人南迁,排除C。
10.C
【详解】福利国家政策需要政府承担大量的财政支出,因此会增加财政负担,故C正确;AB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
11.A
【详解】材料并没有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项;材料强调发挥地方自治的作用,受其影响,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可知,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可知,美国基本保持地方自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详解】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贫富分化,实行福利制度,使得贫困率下降,B正确;A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A;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13.C
【详解】根据所学,西汉户籍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国家分等有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C正确;按等级和类别划分户籍与抑商政策无关,材料中没有反映豪强地主。故A项错误;划分平民户籍等级无法确立阶级地位,不是西汉按等级划分户籍的目的。故B项错误;划分户籍与土地兼并无关。故D项错误。
14.A
【详解】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北魏士族控制的部曲、奴婢到了唐代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说明唐代门阀士族的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与“家仆、奴婢”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不符,D项错误。
15.B
【详解】材料中的各地的志愿者都是社区组织的,是政府机关服务意识加强的表现,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A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基层民主的特征,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依法治国的特征,D排除。故选B。
16.A
【详解】据材料“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膨胀,排除D项。
【点睛】
17.(1)基本特征:中央集权体制发挥重要作用;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多元的乡族组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意义: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任答三点即可)
(2)贯彻“主权在民”原则;突出了法律的作用;地方治理职能逐渐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
【详解】(1)基本特征:据材料“国家系统利用直至县和次于县的政权体系,依靠军队、法律等政治力量和经济的、习惯的等方面的力量实现其控制权,国家的权力似乎是绝对的和无限的”可知中央集权体制发挥重要作用;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据材料“实际对基层社会直接进行控制的,是乡族的势力”可知多元的乡族组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意义: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从社会、经济、统治等方面分析可知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不同之处:据材料“英国地方治安法官取代郡长成为郡最高长官,实现了郡的半地方自治”可知贯彻“主权在民”原则;据材料“通过一系列法案,地方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可知突出了法律的作用;据材料“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可知地方治理职能逐渐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
18.(1)变化: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为解决工业化产生的社会问题,近代社区兴起;二战以后社区衰败;20世纪后期起,社区建设的重点就放在培育独立居民精神,20世纪80年代,社区获得新发展。
不足:民营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社区家庭之间淡薄关系;人们缺乏对社区群体的忠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特点:党和政府统筹推进;多元化主体参与共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宜居为目标;以文化凝聚居民(任答3点可)
意义: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能够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社会治理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可靠保证;为其他国家社会治理提供榜样;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答出4点。)
【详解】(1)变化:根据“西方的工业化进程下……德国部分城市通过社区组织卫生、宗教与教育等力量进行济贫改革”得出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为解决工业化产生的社会问题,近代社区兴起;根据“二战以后的一段时期,信息化与城市化影响了社区发展,造成了社区衰败”得出二战以后社区衰败;根据“20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冲突和矛盾凸显,社区主义应运而生,社区作用被重新发现”得出20世纪后期起,社区建设的重点就放在培育独立居民精神,20世纪80年代,社区获得新发展。不足:根据“但欧美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民营化仍然存在代理上的碎片化”得出民营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根据“现代社区对生活营造的忽略使各个家庭之间难以沟通”得出社区家庭之间淡薄关系;根据“另外,后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与自我意识使得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传统的联系和价值标准被削弱”得出人们缺乏对社区群体的忠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特点:根据“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得出党和政府统筹推进;根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得出多元化主体参与共建;根据“加强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城市社区绿化美化净化,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垃圾收集、污水排放以及散埋乱葬等问题”得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宜居为目标;根据“中国各地注重培育社区文化品牌、注重提升社区文化参与度”得出以文化凝聚居民。(任答3点可)意义:根据“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得出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能够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幸福家园”得出中国社会治理水平;根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保证”得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可靠保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其他国家社会治理提供榜样;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答出4点。)
19.状况:传统精英流失,土豪劣绅崛起,乡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文化、风俗教育落后。
阐释:从以下三个角度作答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如乡村传统经济体制(或小农经济)和落后生产技术的束缚;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冲击乡村原有社会秩序;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加深,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府盘剥,连年战乱,社会动荡;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影响等;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加剧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孕育了社会基础;造成了城乡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衰落中的乡村难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等;(任答一点2分,共4分)
从符合唯物史观的认识角度作答:如近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困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内外盘剥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折射出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它的解决必然要以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为前提等(或:乡村基层治理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等角度)。
【详解】状况:根据“绅士阶层,开始纷纷移居城市、投资商业,而一些暴发的、缺少文化的‘土豪劣绅’逐渐兴起”可得出传统精英流失,土豪劣绅崛起,乡村经济凋敝;根据“使(乡村)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可得出农民生活贫困;文化、风俗教育落后。阐释:根据材料的内容格所学,从以下三个角度作答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从符合唯物史观的认识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书名:《伟大的年代》论证: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人类在一百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而这些成就影响着人类命运。
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通讯技术、化工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了人类生活;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原子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社会主义运动在东方开花结果,极大地发展了国际社会主义。
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取得的成就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它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年代
【详解】示例书名:根据材料“《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鏖战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喧嚣时代:20世纪的全球史》《极端年代》”可知,这些著作涉及的是20世纪,根据材料“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拟出书名《伟大的年代》论证:论证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在各领域的成就,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同时对20世纪的成就进行简要评价。具体论证如下: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人类在一百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而这些成就影响着人类命运。
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通讯技术、化工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了人类生活;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原子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社会主义运动在东方开花结果,极大地发展了国际社会主义。
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取得的成就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它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年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上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