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共39题,每小题2分,共78分)
1.“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承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对材料中元代行省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B.其上级机构中书省直接管辖所有地区
C.行省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D.集体议事的原则完全抑制了暴政
2.下图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五关形势示意图。据《二年律令》记载,汉初关中人员、物资、马匹等出入津关要严格登记审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范诸侯王的叛乱 B.抵御匈奴人的侵扰
C.保障官营商业发展 D.有效掌控人口资源
3.有学者认为,“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更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土地关系。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力的客观现实 B.宗法制的血缘亲疏
C.礼乐制的等级划分 D.井田制的日趋瓦解
4.吴于廑主编的《世界史》说:“宪法(指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以及文官政府控制军事大权的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其目的是
A.防止出现专制统治 B.避免出现军事独裁
C.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D.分权制衡
5.1867年,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其代表作《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宪政制度“有效运行的秘密,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融合”。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能够体现这种“融合”的是
A.国王与议会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B.议会兼具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职能
C.内阁和议会相互制约并彼此负责 D.首相兼政府首脑和下院多数党领袖于一身
6.“他以地域结合的体系取代了人身结合的体系。……这一体制通过地域来和它的公民打交道。公民已经定居在各个乡区中了。一个人要成为雅典公民,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乡区的公民。……”这一措施
A.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 B.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实行
C.对民主的僭越者起防范作用 D.打击了贵族世袭特权
7.“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
A.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 B.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
C.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 D.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
8.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 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
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 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9.清朝入关前,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其所通过的决议,“虽至尊(皇帝)无如之何”。军机处设立后,它的权力日渐式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被撤销。这一变化是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
A.遭到汉族地主官僚的反对 B.在和平时期失去其作用
C.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抵触 D.不谙国家重大事务管理
10.魏源在评论元代行省制度时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元代的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方式
①遵循了传统的“山川形便”的原则②削弱了因地理因素可能导致的地方割据
③割裂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④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裁判官告示是罗马法庭的裁判官按照自然法的原则作出的裁决,成为万民法中积极而有生气的内容。该“告示”通常刻于木板之上,置于罗马广场,与《十二铜表法》并立。通过裁判官告示新的法律意识和交易习惯影响着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这说明
A.裁判官据民意作司法判决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C.自然法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D.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的重要渊源
12.在经历两次寡头政变后,雅典民主制于公元前 403 年恢复,随后对陪审法庭进行改革,赋予其权力:可通过违法法律(令)诉讼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和取消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这一措施
A.使陪审法庭掌控了立法权 B.取消了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
C.旨在捍卫雅典的民主政治 D.消解了城邦面临的统治危机
13.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 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14.“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15.1841年6月,英国罗伯特·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其组阁。在皮尔.任首相期间,一些宪法惯例逐渐形成,如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等。这表明当时英国
A.国王丧失了所有权力 B.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
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执政党立法权的强化
16.元代的一段公文说:“四川行中书省移准中书省咨,‘来咨: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材料反映出元代行省在审理狱案时
①有独立的司法权力 ②讲求“法不外乎人情”
③有严格的司法程序 ④可参阅前期相应规章典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在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多为皇帝的近臣、宾客等。《汉书 严助传》中记载:“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这反映汉初的中朝
A.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B.使丞相权力遭到极大削弱
C.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是与外朝并立的决策机构
18.清代的总督、巡抚除都带有京官头衔外,印信也使用临时遣官所用的长方形“关防”, 手下没有官方设置的属员,文牍事务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 这种设置实质上反映出清代督抚
A.不能正式统领地方衙门 B.身份和职位未被明确界定
C.行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 D.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
19."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B.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C.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D.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20.下图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A.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B.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
C.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D.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
21.英国学者贝蒂·肯波认为,1689年到1832年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关系经历了“确定关系”—“保持均衡”—“均衡关系遭到破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
A.固守了传统的君权观念 B.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
C.妨碍了资本力量的壮大 D.违背了革命斗争的初衷
22.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23.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24.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
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实行轮番而治 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25.阅读下列“《通鉴》集注”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① 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② “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可以为国作战。”
③ “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下列对以上三则资料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②注释①,③说明背景 B.①注释③,②说明动机
C.②注释③,①说明结果 D.③注释①,②解释起因
26.学者姚大中在其著作《黄河文明之光》中指出:“周文化对中国域内人类活动秩序最早设定统规则与制度化成功……中国文化的正统便以周文化为深厚根基。”下列表述属于周朝政治文化范畴的是
①殷民七族封于殷 ②别黑白而定一尊 ③立嫡以长不以贤 ④凡周之土,不(丕)显亦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27.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赞扬奥林匹亚节说:“我们宣布体.我们共同来到一个地方,通过共同的祈祷与共同的献祭活动,回忆起存在于我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一节日的开展
A.促进了希腊城邦的政治统一 B.维护了城邦之间的长久和平
C.培育了希腊的文化认同意识 D.传播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理念
28.(2020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六次联考)美国立国一个显著特点即州先于国,如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正式标题为《美洲十三个联合邦的一致宣言》;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邦联协约》明文文规定: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各个州(邦)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建立邦联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邦联制弊端影响到国家发展
C.是一个事实上的主权独立国家 D.建立有力中央政府势所必然
29.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即能在“笼”中自由飞翔,,又不被“笼”困死。提出“鸟笼经济”的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C.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D.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0.下表是关于先秦时期天命观念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反映出
主要记述 引文出处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表记》
“天裴忱辞,其考我民。” 《尚书 大诰》
“夫民,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
A.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已萌发 B.古代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
C.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 D.古人对天的认知已趋于理性
31.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32.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33.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实行削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令强行分国为手段;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儒家、纵横家、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A.仁孝思想广泛传播 B.确立了思想大一统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治国注重传承创新
34.在美国的政治思想中,反对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华盛顿也一再告诫代表们,不要通过仅仅是讨好人民的文件。这种思想在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众议员依据各州人数按比例分配名额 B.总统不是直选
C.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 D.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派
35.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
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
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36.雅典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每位官员经手的账目皆须接受由公众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的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众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制度
A.有利于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 B.损害了公务人员的正当权益
C.杜绝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 D.保障了地域之间的利益平衡
37.明代,政府以盐引(卖盐许可证)的特权,招商运粮于北边,以给军需,是谓“开中”。商贾取得卖盐的特权,招募屯户,在北边屯田,以其收获,付给军粮。可见,明朝的“开中”制度.
A.解决了北方的边患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易造成富商巨贾的出现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38.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行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对这次政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实质上是各阶级的一场妥协
B.实现了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
C.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新政体的确立
D.折射出英国政治家的智慧与理性
39.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1分,共22分)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祖宗之法”是中图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摩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①,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③,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④,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依据所学知识,在标示的①②③④中任选两点,予以说明。你如何看待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材料二
“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
“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材料三在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830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完制度
1861年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年 德意志:实现统一,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 法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 依据材料三,归纳l9世纪欧洲政治文明演进的主要方面,并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
41.阅读下列材料(11分)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秦朝“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材料中的“……”具体指什么制度?
(2)你如何理解“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3)“这种帝国结构”在清朝时期有何调整?这种调整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代行省的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地方行政等事务,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出元代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A项正确;元代行省的上级机构即中书省并不“直接管辖所有地区”,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要受中央节制,C项错误;集体议事的原则并不能“完全抑制”暴政,D项错误。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五关形势示意图可知,五关位于关中地区东部和东南部。汉初“关中人员、物资、马匹等出入津关要严格登记审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范诸侯王的叛乱,故A正确;匈奴人是在西北地区,故B错误;材料和保障官营商业发展、有效掌控人口资源无关,故CD错误。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意思是边境之内,哪里不是国君的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是普天之下,无不是天子的土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前者更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土地关系,故A正确;材料信息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礼乐制的等级划分,故C错误;题目的设问要求是“主要依据”,即原因,不是影响,故D说法错误。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以及文官政府控制军事大权的原则”的目的就是确保民主制度,防止出现军事独裁。所以答案选B。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对议会负责,故ABC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关键“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融合”英国行政权在以首相为主的内阁,立法权主要在议会,故选D。
【名师点睛】本题需学生准确把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还可以从英国近代民主历程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君主“统而不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权力。②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④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地域结合的体系取代了人身结合的体系”可知讲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的措施——以地区部落取代原有的血缘部落,因此,A、B、C都不对,答案选D。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材料可知,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将熟悉东方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士人纳入参政辅政集团,适应了当时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实际需要,故选D项;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只是对战国时期的“博士”有一定沿袭,并未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博士官虽然可以参议朝政,但并不能说明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博士议政制度只是有利于强化对六国地区的控制,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其最终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的结论,故排除C项。
8.A
【解析】 材料信息“‘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反映出明朝布政使司是代表中央治理地方的,这和元代行中书省的宗旨是一样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明代地方设立的是三司,除了布政使司还有提刑司和都司,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和军事,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明代已经废除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入关后之所以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因为其控制军国大事,其所通过的决议,“虽至尊(皇帝)无如之何”,即大大削弱了皇权,也就是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抵触,故C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撤销不是因为汉族地主官僚的反对,故A错误;“在和平时期失去其作用”不是其撤销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不谙国家重大事务管理”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代的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方式恰恰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的原则,呈现出“犬牙相入”的新特点,①排除;这种“犬牙相入”的区划方式使地方割据缺乏相应的地理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②、③正确;元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正确。故答案为C,排除ABD项。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裁判官按照自然法的原则作出的裁决,成为万民法中积极而有生气的内容”可得出万民法的形成与裁判官告示有着密切的关系,裁判官告示成为万民法的重要参考来源,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判决,排除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与原则,排除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据题目可知,陪审法庭所进行改革主要是赋予其进行立法审查的权力,旨在限制立法委员会和公民大会的权力,进而维护雅典民主政治,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错误,雅典立法权不属于陪审法庭,故错误;B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误;D 项“消解了”的表述绝对,故错误。
13.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可得出皇权要受到相权的一定制约;根据“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可知政事堂会议商定的事务需要由皇帝批准,相权受到皇权的制约,由此可得出,皇帝和宰相权力都受到了限制,故A项正确;政事堂会议只能一定程度地限制皇权,唐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朝议”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政事堂会议的职权范围仍然在皇权限制之下,并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14.A
【解析】
【分析】
【详解】
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
1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在英国逐渐形成,这表明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完善,故选B项;英国国王保留了一些形式上的权力,《权利法案》并没有遭到破坏,故AC两项错误;执政党并没有立法权,立法权属于议会,D项错误。
16.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行省在审理案件的过程来看,体现的是严格的司法程序,③正确;材料“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体现的是可参阅前期相应规章典制,④正确,因此D符合题意;元代的行省具有行政的职能,说明司法权并不独立,①错误;②与材料无关,排除,因此ABC错误。故选D。
17.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出中朝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仅仅是皇帝的咨议机构,在组织上没有定制,随意性较强,中朝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在国家大事方针上给皇帝一些咨询、建议,其对相权的削弱作用并不是很大,故选A,排除B;中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央制衡相权,而非针对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外朝并非决策机构,排除D。
18.D
【解析】
【分析】
【详解】
作为地方军政长官,清代的总督、巡抚兼京官头衔,印信是“临时遣官”,“没有属员”,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文牍事务,从实质上反映出他们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D项正确;清代督抚作为封疆大吏,拥有印信,可以正式统领地方衙门,A项错误;在清代督抚身份和职位逐渐有了明确界定,B项错误;都督、巡抚受到“多方”制约未能揭示本质问题,C项错误。
19.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0.C
【解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北洋将领利用军队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反对共和,为袁世凯夺权做准备,C正确;材料针对的南方的革命党,非清政府,A排除;北洋将领效忠的是袁世凯,非清政府,B排除;当时袁世凯已经掌握清政府实权,D排除。故选C。
2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到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通过渐进式变革,逐步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和“虚君”等原则,发展完善了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度,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B项正确;近代英国政治生活中并未固守传统的君权观念,A项错误;英国议会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力量的壮大,C项错误;近代英王与议会关系的演变并未违背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初衷,D项错误。
22.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BD三项与史实、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推恩令
【名师点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政治上:在中央:将多位丞相免职或处死,设立外朝,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②在地方: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侯国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13州部,每部派刺史,作为地方监督机构;③经济上:盐铁收归国营,统一铸五铢钱,大力发展经济,消除地方割据基础,以加强中央集权;④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察举人才,选拔官吏;⑤军事上:抗击匈奴,维护多民族国家的主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24.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伯里克利被罢免后,民众又把国家事务交给伯里克利,这些都是雅典民众直接投票的结果,体反映出在雅典政治事务中公民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故D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平民权力至上”,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顶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C项。
25.A
【解析】
【分析】
【详解】
北魏太武帝时期,战争频繁,致使兵源不足,故太武帝下诏五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将其作为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③为下诏的背景,②是对①的解释,本题应选A项,排除BCD。
26.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殷民七族封于殷,意思是把殷商遗留下来的殷民七族集中到殷商旧地进行管理,没有体现周朝的政治范畴,错误;②别黑白而定一尊,意思是黑白分明,彼此明确,天下的大事,事无巨细都由皇帝一人定夺。这是秦始皇开始的,错误;③立嫡以长不以贤,是周朝宗法制的特点,正确; ④凡周之土,不(丕)显亦世,意思是凡是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是周朝的选官制,正确。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7.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通过共同的祈祷与共同的献祭活动,回忆起存在于我们之问的亲属关系”可知,跨城邦的宗教节日活动,有利于培育希腊人的信仰共同体和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意识,C正确;这种认同意识只是文化层面的,并没有促进整个希腊的政治统一,希腊各城邦在节日后仍是各自为政,冲突不断,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理念的传播,排除D。
28.A
【解析】
【分析】
【详解】
鉴于美国州先于国的立国特点,从《独立宣言》《邦联协约》表述和规定等信息可看出,当时美国建立邦联制国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十三个州之所以组成一个邦联制国家乃是因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共同需要,正如《邦联协约》中所言各州保持“主权、自由和独立”,但从后来美国历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州权力过大明显不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建立比邦联制更强大的国家结构则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故选A项;材料中显示的时间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而邦联制弊端的逐步显现以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故排除B、D两项;从材料中时间来看,当时美国独立战争没有结束,还没有取得真正独立,故排除C项。
29.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计划模式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才不至于把“鸟”困在笼子里,故C正确;改革开放之初并没有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B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材料并没有强调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排除B;计划这个鸟笼还在,因此并没有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排除D。
30.C
【解析】
【详解】
材料“先鬼而后礼”意为重鬼神而轻视礼仪,“夫民,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意为人民是神的主人,所以圣明的帝王都是先治理好人民而后才致力于神灵,通过材料翻译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由最先强调“神”和“天”的作用,转而重视“圣王”和“民”,体现了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由最先强调“神”“天”的作用,转而重视“圣王”“民”,体现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神权政治衰落,关注人的作用的世俗政治不断加强,体现了这时期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没有强调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没有强调神权和王权的结合,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先秦时期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不能表述为古人对天的认知已趋向理性,D项错误。
31.A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周的分封制从内容上看,一方面规定了诸侯的权利,即授民授疆土,同时也规定了诸侯应承担的各项义务。结合本题题干材料所示内容,主要是反映了诸侯的权利即授民授疆土,因此本题选择A。其它选项均是反映诸侯应承担的义务,与题意不符,排除。
3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表述为“消除了”,A项错误;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科举制的实行,不符合材料,C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减少决策失误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3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继承了汉景帝的指导思想,并加入了儒家、纵横家的思想,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治国注重传承和创新,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仁孝思想广泛传播,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强调思想大一统,故B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法,未涉及结果,故C错误。
34.A
【解析】
【分析】
【详解】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时要回答的“不包括”,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绝对不能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而本题中只有选项A恰恰是“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的具体的措施,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
35.C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宋初下级官员可以告发上级官员,并导致上级官员被罢官,这种措施使各级官吏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最终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故选C;下级官员告发上级官员不代表宋初地方行政制度混乱,也不能说明州县官员权势过重,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故选C。
36.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雅典对官员实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督,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减少以权谋私,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故选A;对官员进行审计和监督不一定就是损害公务人员的正当权益,排除B;“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内部,与平衡地域利益无关,排除D。故选A。
37.C
【解析】
【详解】
商贾通过给付军粮获得卖盐的特权,有可能获得巨额的利润,从而造成富商巨贾的出现,故选C;”开中“制度是为了解决北方的军粮问题,没有解决北方边患,排除A;商贾主要是给付军粮,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开中“制度是为了解决北方军队的军粮问题,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D。故选C。
38.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次政变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对旧贵族的一场妥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它实现了英国权力中心向议会的转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新政体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实现了权力转移,避免暴力革命带来的动荡,妥协折射出英国政治家的智慧与理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39.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
【点睛】
《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
40.(1)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代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但又降低了行政效率,并酿成“三冗”局面。
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③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重文轻武,武将受到过多的牵制,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发挥。
④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长治久安。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法克服统治危机,北宋走向衰落。
评价:有利宋朝统治的稳固,造成宋朝政治保守和僵化。
(2)理念: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应该进行变革。
主要方面: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解析】
【详解】
(1)宋代鉴于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夺权的教训,在政治制度上实行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的措施。其中①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主要是由于宋代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但又降低了行政效率,并酿成“三冗”局面。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则体现在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③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是因为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重文轻武,武将受到过多的牵制,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发挥。④赵宋王朝的兴与衰主要和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长治久安,而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法克服统治危机有关,最终北宋走向衰落。由此得出结论可知,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有利宋朝统治的稳固,但也造成宋朝政治保守和僵化。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欧洲的政治总体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制度发展,民主制度和程序不断发展和完善。由此可知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应该进行变革。主要方面主要体现在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41.(1)表现: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等。(3分)具体指:分封制。(1分)
(2)理解:这一观点指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持续到1912年;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3)调整:设置军机处。(1分)影响: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3分)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1分)导致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政治日益僵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为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摧残了文化。(3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度等回答;第二小问依据西周时期实行地方制度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持续到1912年以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清朝设立军机处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围绕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第1页,总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一单元综合卷(1)(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