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综合卷(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与国家关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每个题2分,共计60分)
1.我国最早提出的、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外交政策或原则是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
2.“尽管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新教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教会,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圣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据此判断,欧洲宗教改革(  )
①加强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否定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4.“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性体系平稳过渡……使最小、最无足轻重的成员国也感到它们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材料评述的是
A.雅尔塔体系 B.一战后的国际联盟
C.当代的联合国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1977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
C.营造经济建设良好外部环境
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6.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7.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
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C.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 D.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
8.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外交就①从“中苏结盟”到“不结盟”②从“因营周边”到“人舞国际”③从“一边倒”到“求同存异”④从“团结亚非”到“跨洋握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A.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11.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范围不断扩大,认真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维护广大发展中闰家的权益以及国际法的公正。这表明我国
A.已经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最重要一极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坚持以不结盟方式发展与各国友好关系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体现的原则,包括
① 民族平等 ② 民族团结 ③ 共同繁荣 ④ 互相监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关于“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1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苏建交
15.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6.清朝前期,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具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属性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D.实行海禁
17.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
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
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
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18.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对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进行“反限制”斗争,大力开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一举措
A.展示了良好国家形象 B.体现了 “一边倒”外交政策
C.构建了睦邻友好关系 D.彰显了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
A.中苏关系正常化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趋于缓和 D.美国侵越战争失败
20.元朝起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这表明元朝
A.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21.国联和联合国虽然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然而与国联相比,联合国的作用更为显著一些,原因在于
①美苏共同操纵,有利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的平衡 ②多数通过原则
③所有会员国全体一致原则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会员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22.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缓和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A.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权利 B.中法两国建交
C.美国与日本的联盟更密切 D.中日两国建交
23.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
A.外交政策的调整利于经济建设
B.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
C.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D.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
24.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他的访谈录中这样写道:“邓小平无疑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1979年我邀请邓小平访问美国,他立即回复下月就可成行。邓小平那次访美非常成功,一种好感和友谊很快在中国领导人和美国民众之间建立起来。”促成“那次成功访问”的最重大因素是
A.中美关系解冻 B.美国总统正式访华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重返联合国
25.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 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 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 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B.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
C.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
26.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同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一系列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国这一外交新局面
A.缓和了同周边国家的矛盾 B.为后来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C.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性强国 D.促进了国内政治形势的稳定
27.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迈向正常化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意图联合中国制衡苏联
2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在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9.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和康熙帝相同的做法有
①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
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④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面对毛泽东的“出球”,尼克松总统做出很好的“回球”。下列不属于尼克松总统“回球”的是
A.批准中国乒乓球队的邀请 B.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C.尼克松亲自访华 D.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路透社动静9月24日电)(记者:杰弗里·莫里)通过田中角荣首相本周的中国之行,日本的外交将出现二十多年来不依从美国的对外政策的新时代。
……
田中先生的行动也表明了这样一点,特别是在同共产党打交道方面,日本将不再安于抄袭美国的对外政策。
尼克松总统今年二月的北京之行创了先例,带动了这种变化。现在,日本在战后第一次在外交舞台上的步伐超过了美国。
——1972年9月26日《参考消息》
(1)概括指出田中角荣“北京之行”使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指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不再“依从”“抄袭”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因。
(3)概括指出中、美、日三国关系变化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指导东亚行为的新原则,这些新原则包括:第一,以国际合作代替国际竞争;第二,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不再谋求新的在华特权和势力范围,使中国获得发展机会和必要的援助;第三,开放原则的国际化和制度化。经过两个多月,三十多轮的艰难谈判,中国利用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中日双方终于在1922年1月31日达成协议。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至此,华盛顿会议围绕中国主权问题争执的“边缘”谈判宣告结束。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大家总希望和平以后万事复原,还有一种所谓永远和平的理想。如今战事停了,兵是撤了,和约是签了。元气恢复,却是遥遥无期。永远的和平,更没有一个人能够保险。试就国际上情形而论,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愈结愈深。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亚洲情况分别举出战后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加深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矛盾加深带来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
时期 表现
1500年~法国大革命时期 西欧的地域界限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法国大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 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D
从材料中的“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圣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④正确;从“新教……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冲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故①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否定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是启蒙运动,而不是宗教改革,故③错误。选择D符合题意;A、B和C排除。故选D。
3.D
新中国成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坚定的站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最初应该是兄弟之声;但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所以应该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国关系交好,建立了伙伴关系,所以应该是伙伴之声,故选D,排除ABC。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因此“使最小、最无足轻重的成员国也感到它们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C正确;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主导的,A排除;国联是英法控制的工具,B排除;D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和平”,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排除。故选C。
5.C
题干中的时间点是1977年至1979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孕育期和初期,为了给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领导人注重出访发达国家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判定此时为改革开放的孕育时期,出访发达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目的性的,没有体现中国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除传统友好国家外”可知,对外关系还包括传统友好的国家,不仅仅是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访是为了营造外部环境,而不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故D选项错误。
6.D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不是万隆会议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故B错误;是否有进步国家的参会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得到了各国的支持,故D项正确。故选D。
7.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C
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体现的是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正确;材料中停止榷场互市的行为,体现的是宋朝政府态度十分强硬,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非对外贸易,B排除;北宋处于一种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并未实现政治统一,D排除。故选C。
9.B
根据所学建国初期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再到50年代参加日内瓦会议步入国际舞台,并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故②③B正确;不结盟是新时期的内容,排除①;“跨洋握手”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是70年代的,排除④;故排除ACD项。
10.D
材料信息“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说明的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因此讨论会的主题是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故D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故A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清朝的史实,故B错误;材料和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无关,故C错误。
11.D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故选D;多极化还是一种趋势,中国还没有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的活动,而不是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活动,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不结盟的特点。C错误。
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坚持的原则,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的原则,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
13.C
根据材料“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可知,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两极格局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而瓦解,C项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的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逐渐出现多极化趋势,B项不符合题意;尼克松统治时期,美国在美苏冷战对峙过程中处于劣势,而苏联处于攻势,D项不符合题意。
14.C
结合所学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以取得圆满成功,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故选C;日内瓦会议是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无法体现“和而不同”,排除A;美苏争霸不符合“和而不同”,排除C;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建交不能充分体现“和而不同”,排除D。
15.A
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亚非会议的顺利进行,A正确;B、C、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下提出的三大外交政策,不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16.D
清朝前期的海禁政策,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没有关系,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线,有利于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平定噶尔丹叛乱,维护了西陲边疆的安宁;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强化了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理,以上三项均具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属性,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7.D
柱状图显示国家补贴的数值大于本地财政收入,说明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予以大力支持,故D正确;A中自主性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特点;B中风俗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中基本实现不符合事实。
18.A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大力开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积极反对美国的孤立与限制,展示了良好国家形象,A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B项错误;发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与“睦邻友好”不符,C项错误;“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是在1984年提出的,D项错误。
19.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中美关系趋于缓和。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趋于缓和·中美关系趋于缓和
20.A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元朝在南方沿海增设、合并市舶司,制定市舶法则,明确市舶司的职责范围和程序等,表明元朝加强了对外贸易管理,A项正确;元代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中外贸易“往来频繁”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1.D
国联和联合国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说法错误,联合国在二战后初期为美国所操纵,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入,越来越成为正义的舞台;②④说法符合史实,③是国联的原则,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排除ABC。
22.D
根据“中美关系缓和是一把钥匙”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对中日建交的影响,故D项正确;AB项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排除;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23.A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与美日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说明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建设。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吸引外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外国资本扩张不同,排除C项;吸引外资有助于中国经济建设,但“严重依赖于外国”说法错误,排除D项。
24.C
试题分析:A不对,中美关系解冻始于1971年美国兵乓球队和基辛格访华;B不对,美国总统正式访华始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D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上;C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关系的发展。
25.C
材料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彻底解决民族问题”说明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C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排除A;B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B;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1947年,排除D。故选C。
【点睛】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全面推行。1954年颁布实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国家根本大法。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了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
26.B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促进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为后来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故选择B;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是欧美国家,不是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成为世界性强国应该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排除C;同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稳定无关,排除D。
27.C
虽然不能接受中国的意识形态观点,但美国还是“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并表示不能“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说明此事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故选C;A项不是材料的重点,排除;中美关系迈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制衡苏联的信息,排除D。
28.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③项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排除B、C、D三项。进一步可知①②④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把握住新中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政协对国家政治生活进行民主监督,对于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积极进步作用。
29.D
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少数民族,如唐太宗征突厥,康熙征准噶尔,故①正确;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只符合唐太宗,故②错误;唐太宗和康熙帝也注意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故③正确;两者都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如唐太宗创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康熙册封达赖喇嘛,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
30.D
根题干描述的内容是中美关系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的美国总统是卡特,D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尼克松为缓和中美关系采取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
31.(1)变化: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2)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3)影响:从冲击了两极格局的角度作答;从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角度作答。
【详解】
(1)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和其自身实力及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有关。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变动的影响可从对两极格局的冲击及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2.(1)影响,确立了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原则,为国际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将山东的部分主权归还给中国;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2)表现,中国山东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山东问题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日本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详解】
(1)国际材料一“美国提出了······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可知,确立了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原则,为国际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材料一“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可知,日本将山东的部分主权归还给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2)表现,根据材料二“元气恢复,却是遥遥无期”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山东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根据材料二“如今战事停了,兵是撤了,和约是签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山东问题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日本与北洋政府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3.论题:欧洲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阐述:1500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各国君主纷纷开疆拓土,形成以领土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权概念。法国大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拥有法兰西公民身份的法国人,积极投入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此时,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欧各国之间展开激烈斗争,统治者宣称本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出现新的变化。西欧国家由欧共体到欧盟,联合程度不断加强。
总之,民族国家的构建导致了不同特点的民族主义出现,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民族主义的形式也日益丰富。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再引用史实围绕论题展开论述。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反映了近现代西方民主主义的发展,由“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可知欧洲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结合法国大革命、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即可。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综合卷(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