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秋,但《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周室”即姫姓人群,吴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诸侯争霸趋向缓和 B.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传统血缘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2.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修筑万里长城 B.推广郡县制度 C.创设三公九卿制 D.实行郡国并行
3.“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中书省若认为‘词头’(即皇帝的诏书要点)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词头’。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关于古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
B.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衡作用
D.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
4.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后期龙门石窟中佛像穿上了宽大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
A.北魏迁都的改革措施 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南北之间差距的消失
5.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宋朝的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孟子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开展古文运动的需要 B.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C.迎合政治统治的诉求 D.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
6.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7.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如欧阳修《画眉鸟》以林中画眉的随意自在肯定冲开禁锢的可贵;王安石《登飞来峰》以峰顶塔上的骋目无碍揭示高屋建瓴的道理;朱熹《观书有感》以半亩方塘的清澈可鉴强调读书养性的重要。这反映了宋代( )
A.思想的多元特征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C.世俗文学的兴起 D.诗词创作受理学影响
8.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明清逐渐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清政府( )
A.册封达赖、班禅 B.在雅克萨地区击败沙俄侵略
C.在该区实行改土归流 D.设立伊犁将军
9.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突出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哪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
A.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
10.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要求“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与该诏书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御制千字诏》是太平天国广泛使用的儿童教育教材,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以民间耳熟能详的典故、故事讲道理。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关注自然与社会科学教育
C.主张完善地方基础教育体系 D.打破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12.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骑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
A.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 B.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C.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D.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13.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张耀翔在《论吾国父母之专横》中直言,“世之闻吾言而摇首切齿,骂我为忤逆不道,加我以冒天下大不韪之名者,则必仍属太古时代家天下之遗民,未足以语共和国民之精神者也”。该学者意在( )
A.关注对民众革命宣传 B.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
C.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 D.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14.南昌起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使用了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毛泽东还联合宋庆龄、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发表《中央委员宣言》,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汲取教训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明确地接受了国民党左派的直接领导
C.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继续践行团结与合作的统一战线方针
15.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的支持和策划下,发动了一场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划江而治”,为其争取喘息时间。据此,中共中央在和谈破裂后提出的口号应是( )
A.“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D.“打到台湾岛,活捉蒋介石”
二、材料题
16.胸怀家国天下,关注民生幸福自古以来是能人志士之崇高追求,它影响着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立意与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是先秦诸子学派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思想就是裕民经济思想。在荀子看来,一个国家的人民要富裕安康,人民,尤其统治集团必须节约用度,节约资源。他还提出为政当权者必须有德,做到廉洁自律、广济博施;广大人民则应勤俭节约、善藏其余、长虑顾后。荀子还看到了人民富裕与良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以政裕民”的主张。
——摘编自周先进《荀子裕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利于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提炼荀子“裕民经济”思想的基本主张。
(2)改革开放后,中共因时制宜地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共同富裕”的精准策略。结合所学,说明推动浙江成为对外交往重要窗口的近代条约因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继续推进浙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
17.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奢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
——漆侠《宋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和服务对象发生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时期城市商业兴盛的表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查和了解,并译介、出版关于西方的书籍。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珍贵资料,它的出版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但对后来知识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冯桂芬遵循着林则徐、魏源的改革思想,甘冒当时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法苟不善,虽古先圣,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的方针,要求“博采西学”。冯桂芬第一次明白具体地提出全面改革是必要的。这些主张超出了当时思想界和以后洋务思想的水平,直接成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改良派变法思想的先导。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思想和学术转型较19世纪中期更进一步。从客观环境上来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侵略势力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学者的思想文化转型程度也更加深入。在政治思想领域,19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维新派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国民参政观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学者们开始从传统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理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把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转型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期“向西方学习”思想实践更为深入的影响。
三、论述题
19.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 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开放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持之以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一红色精神的精神内涵作出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材料看不出猪和争霸趋向缓和。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受到了冲击;C.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吴国很长时间被看作是周边的夷狄,不是中原文化组成部分,但是后来无人说自己属于“周室”,可以看出当时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了;D.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观念的特点;故选:C。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B项正确;A项只涉及到北部边疆地区,排除A;C项是中央官制,排除C;D项是汉代的,排除D。故选:B。
3.答案:A
解析: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故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A正确。依据信息“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可知,群策群力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了决策的失误,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体现了对皇权的限制,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各部门权力分散,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4.答案:A
解析: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孟子的地位提升,结合所学是因为宋明理学抬升了孟子的地位,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
6.答案:C
解析:材料并不能说明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故B项错误;“店铺以妇女闻名”说明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根据“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受理学影响,宋代士大夫注重从寻常事物和日常事件中挖掘独特的物理,通过诗歌来表现哲理感悟,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诗人的诗歌渗透出哲理感悟,无法体现思想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崇文抑武方针,排除B项;世俗文学描写的对象是普通老百姓及其日常生活中的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D项正确;A项是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的举措,排除;B项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的举措,排除;C项是清政府管理西南少数民族的举措,排除。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但在不同历史阶段,矛盾的侧重点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是因为,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程度还不是很深,广大人民更多感受到的是以增加赋税为表现的封建主义的压迫,鸦片战争后,军费负担和战后赔款转嫁到民众身上使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可知,光绪帝要求儒学思想与西学结合来推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清朝实行百日戊戌变法,B项正确;19世纪60年洋务运动开始,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社会下层群众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B
解析: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的内容;B.从材料“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非常关注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教育;C.材料没有涉及到完善教育体系;D.打破传统儒学统治地位,材料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群众要求共和的呼声强烈,故D项正确。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此时南京临时政府尚未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信息,也未涉及三民主义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新文化运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群众骂张耀翔忤逆不道,原因在于张耀翔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人民由于学识认知问题而无法接受张耀翔的新思想,对张耀翔展开人身攻击,因此学者意在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B项正确;材料中张耀翔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并不是宣传革命,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进化论思想,不能得出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新文化运动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南昌起义,体现了中共继续践行团结与合作的统一战线方针,D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才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排除B项;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材料信息“和平攻势”“划江而治”可知,国民党企图划长江为界,实行“一江两制”,中共中央在和谈破裂后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故B项正确。A项是在重庆谈判时期提出的口号,C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口号,D项是在渡江战役时期提出的口号,均与题意不符。
16.答案:(1)思想主张:节用裕民;尚德裕民;善政裕民。
(2)近代条约因素:《南京条约》开放浙江宁波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浙江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设厂。推进浙江对外开放的举措: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世纪90年代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1)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的人民要富裕安康,人民,尤其统治集团必须节约用度,节约资源”可知,节用裕民;根据材料“他还提出为政当权者必须有德,做到廉洁自律、广济博施”可知,尚德裕民;根据材料“荀子还看到了人民富裕与良好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以政裕民’的主张”可知,善政裕民。
(2)近代条约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开放浙江宁波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浙江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设厂。推进浙江对外开放的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世纪90年代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等。
17.答案:(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影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2)构成: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服务对象: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
(3)表现: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郭限制打破;城市人口增加。
解析:(1)新气象:根据材料“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可知,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根据材料“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可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影响:外来物种的引入和推广以及轮作制的推行,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2)构成:根据材料“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奢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可知,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服务对象:根据材料“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可知,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
(3)表现:根据材料“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可知,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郭限制打破;根据材料“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可知,城市人口增加。
18.答案:(1)表现: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成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魏源发表《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并展开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冯桂芬提出“博采西学”、全面改革的主张。
原因: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社会在西方冲击下发生一系列变化;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积极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影响:把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宣传了西方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世纪中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是表现,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查和了解,并译介、出版关于西方的书籍”可知,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成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据材料一“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珍贵资料”可知,魏源发表《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据材料一“要求‘博采西学’。冯桂芬第一次明白具体地提出全面改革是必要的”可知,冯桂芬提出“博采西学”、全面改革的主张。第二小问是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积极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世纪末期的中国。据材料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可知,宣传了西方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据材料二“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可知,把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19.答案:示例:井冈山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受阻后,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来到井冈山后,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据材料“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说明井冈山精神。解释: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为例,说明中国革命开辟新道路的背景、过程以及所体现出的精神即可。首先,说明革命新道路的背景,结合国民大革命失败分析即可。其次,说明新道路的过程,结合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分析即可。最后,说明其体现的精神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