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等2地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2023年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八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A B C A D D B A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C B B D B C C D B C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第25题9分,26题9分,27题8分,共计26分)
25.(9分)
(1)③①②④ (1分);不畏牺牲、不屈不挠、爱国爱民、敢于拼搏……(言之有理即可,1分)
(2)《南京条约》(1分)、《马关条约》(1分)、《辛丑条约》(1分)。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条约有错别字不给分,条约顺序错误不给分)
(3)洋务运动(1分),辛亥革命(1分),理由:没能产生预期的独立和民主;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任答一点,1分)
26.(9分)
(1)实物史料:②④(1分) 图像史料:①③(1分) 主题: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1分)
(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分);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1分,意思接近即可);依据:国情或者革命形势(1分)
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带来的结果(1分);
遵义会议(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或者: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8分)
(1)日本(1分),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任写一个1分)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分),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分)
(3)渡江战役(1分), ③淮海战役(1分,序号和名称都对才可给分,否则不给分)
(4)观点: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是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分,任答一点即可)
举例:淮海战役的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地道战、地雷战的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大生产运动……(1分,言之有理即可)2023 年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八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60 分钟 满分: 50 分)
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4分 每小题 1 分)
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1 分,计 24分)
1.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 “这场战争, 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 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 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与此相当。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 )
A. 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 B. 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 帮助清廷镇压农民反抗 D. 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3.为实现“清国”的自强,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朝官员所做的努力是( )
A. 组建新式海军,培养海军人才 B. 创办《时务报》 《国闻报》
C. 与革命派和谈,打压维新派 D. 鼓吹“扶清灭洋”,大办义和团
4.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5. 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主要强调了戊戌变法( )
A. 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B. 仍然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
C. 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 有利于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6. 陈天华的《猛回头》中写道:“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守土官长”的是 ( )
A.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7.1912年2月 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屈辱走向独立 C. 从封闭走向开放 D. 从专制走向民主
8. 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维新思想——百日维新 ②三民主义——五四运动
③“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④马克思主义——中共建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 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打破了当时“男尊
女卑”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陋俗,这一社会进步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
C.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D. 推动白话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11. 下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 1500 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 多万元
A. 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 近代农业的起步十分艰难
C. 军阀割据造成社会动荡 D. 共和政体促进中国的强大
12. 下列属于五四运动口号的是( )
①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取消二十一条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醒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五四运动( )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
C. 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4.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提到: “1921 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 开启了思想文化的新时代
15.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生路”。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
A.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反对袁世凯独裁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16. 叶剑英元帅重游西安时曾写下“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其中“翻危局”标志着( )
A.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D.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方针的确定
17.事变爆发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指出平津与华北被日本侵略的危险已极端严重,要放弃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全民族联合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该“事变”是 (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皖南事变
18. 臧克家曾写道: “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 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 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这里领导“我们发挥威力”的将领是( )
A. 林彪 B. 赵登禹 C. 佟麟阁 D. 李宗仁
19. 据统计,1938年日本陆军共有34 个师团,其中 32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 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在华兵力的 20%。材料表明中国战场( )
A. 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 B.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反法西斯斗争时间长 D. 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配合
20. 一位同学对“抗日战争”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中的四点结论让大家讨论,错误的一项是( )
A.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B. 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D.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1. 近代台湾经历了割占一回归一分离的历程。这一“历程”分别与下列哪些战争有关( )
①鸦片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与下图对应的是( )
23.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 周年,某班筹办一期“永远的怀念——走近毛主席”为主题的展板,以下属于毛泽东的活动的是( )
①出席中共一大 ②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③领导秋收起义 ④发表《论持久战》 ⑤亲赴重庆谈判
A. ①②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24.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 创办学堂 B. 编练新军 C. 兴办实业 D. 自强求富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26 分)
25.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抗争史,还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英雄人物
(1) 按历史发生的顺序将上述英雄人物进行排序(写序号) ,总结这些英雄人物的共同精神品质。 (2分)
材料二 屈辱条约
(2)以上图片或是条约内容,或是条约带来的影响,请依次写出三幅图片相关的条约名称。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这三大条约带来的共同影响。 (4分)
材料三 探索出路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由此, 他们提出旨在通过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的对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革命是失败了。通过革命这一场剧烈的阵痛,没有能产生预期的独立和民主, 但是这场阵痛并不是白白地度过了的。把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推翻, 在中国的国土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阅读以上两则史料,思考中国探索的出路分别是什么 指出材料中“革命是失败了”的理由。 (3分)
26.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总是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做出利国利民的正确选择。研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9分)
材料一:史料收集
(1)对材料一中四则史料进行分类,将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写序号) 。给四则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概况一个主题。 (3分)
实物史料: 图像史料:
主题:
材料二:土地政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依据。 (3分)
材料三:开辟道路
由此也就决定了必须在反革命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根据地,以积蓄、锻炼和发展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斗争,逐步地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广大干部、战士“逐渐觉悟到”的问题是什么 结合所学写出解决这个问题所召开的会议。概括“逐步地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所开辟的革命道路。 (3分)
27.长江黄河——中华民族的血脉流淌,每一朵浪花,每一次汹涌,都是一段中国故事,都承载了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师、 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 (2分)
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 材料二中“1947 年6月30日晚”的军事行动是什么 并指出“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 (2分)
材料三
(3)写出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在右图中找出为其奠定基础的战役(写序号及战役名称)。(2分)
材料四 斯特朗说,她在蒋管区所看见的另一番景象,国民党军队全靠“抓壮丁”补充兵源,斯特朗特别引述了山西南部已经实行土地改革的朱宁村的村民向毛泽东祝贺新年的信, “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清算并夺回了地主夺走的血汗钱,我们买了牛、买了驴,还有取暖用的燃料,我们一定按照您的教导,搞好生产。” “我们听说蒋介石将要进攻您居住的地方——延安,他的企图绝不能得逞,我们即使掉脑袋,也要和他拼到底。”
——摘编自谭奇伦《从蒋介石等人的自白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4) 根据材料四,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举例说明。 (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等2地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