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A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为中心的周礼的建立导致女性地位下降。春秋中期,文献中开始经常出现女性贵族参与社会活动的记述,表明女性地位相对提高。战国晚期,以男性贵族为中心的君权、王权逐渐确立,女性地位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周朝女性地位的变化反映出
A.先秦社会的崩溃与重塑 B.母系氏族社会影响深远
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恢复 D.春秋时期女性地位很高
2.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牛耕和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发展,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福泽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西汉赵过作耧车,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民间重视生产工具的创新 B.注重总结农业经验
C.不断推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D.生产重视精耕细作
3.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 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4.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税法广泛推广
C.藩镇割据的出现 D.均田制受到破坏
5.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但他的部分活动却与《家礼》的一些规定不合。如朱熹为母亲治丧,遵从母亲遗愿采用佛法做事,违背了丧礼“不做佛事”的原则。再如他亲人的葬期多数超过了“三月而葬”的规定。这说明
A.理学吸收了大量佛教思想 B.社会主流价值观亟须重塑
C.《家礼》实践具有灵活性 D.乡规民约的基层约束渐弱
6.元朝建立后,发行“中统钞”,建立全面使用纸币的单一货币体系。“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即同现银流传……钞有多少,银本常不亏欠”,故时人“视钞重于金银”。元初纸币制度运行良好的关键在于
A.严格限制纸币发行量 B.以白银为货币本位
C.建立起单一货币体系 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7.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家规、族规、乡约、行规等均需呈官批准、拓印盖章方才有效;基层组织的公产也需报官存案、立户领契、缴纳赋税方为合法。这说明了清代
A.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
B.契约文书取代律法成为基层治理依据
C.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
D.乡约族规的制定推动法治社会的建构
8.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每个社会的统治者都是经济人,在决策时必然要追求最大化的效用,同时他们的政策判断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总的来说,政策是帝王们在特定阶段下理性考虑的结果。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9.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实行孔子纪年,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列。康有为意在
A.促进西方历法传播 B.推动儒学的近代化
C.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D.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10.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这表明国民党
A.开始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B.谋求政党政治捍卫民主共和
C.开展议会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D.主张改组国会提前进行大选
11.如图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局部)。图中①②③处应填写的是
A.①训政 ②三三制 ③行政区
B.①三三制 ②行政区 ③训政
C.①训政 ②行政区 ③三三制
D.①行政区 ②三三制 ③训政
12.下表是近代以来中国对关税的一些规定。
年份 规定
1842年《南京条约》 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927年《进口税暂行条例》 提高商品关税税率
1950年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 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
这主要反映了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收回关税自主权 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绝对胜利
C.关税自主极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D.中国海关关税自主化的努力与实现
13.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上述文献的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B.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吸收了欧美民主政治建设的精华
14.某学者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3年建立)人口、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了统计,基本情况是:相较于1953年的数据,截至2020年新疆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加了1048.07万,教育水平由原来的文盲率90%以上变为高中毕业率达98%,平均寿命由原来的不足30岁提高到74.7岁。这主要是因为
A.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B.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C.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D.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15.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有“共和国长子”之称。东北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然而,在实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增长持续滞后,经济地位不断下降,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东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化说明
A.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未辐射到东北地区 B.东北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失
C.东北地区未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D.东北受传统工业影响较大
16.2023年4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抵达北京,在为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揭幕时表示:“在疫情期间中法终止或暂停了一些交流,但当再次相遇时,中法文化交流将延续过去的历史,并不断创新。”2024年将迎来中法建交60周年,当年法国选择较早地与新中国建交,主要是因为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法两国共同利益的驱动
C.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D.中法两国共同的历史遭遇
17.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18.对公元8世纪前后的北欧维京国王而言,皈依基督教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教会本身是一个集权化的组织,而其运行也依赖于国王等世俗权力,加入基督教还意味着能减少来自其他基督教国家的军事征服危险——教会鼓励基督徒之间保持和平。这表明当时
A.基督教的传播多以武力征服进行
B.封君封臣制度是教会统治的前提
C.王权和教权的相互依赖相互利用
D.教会保障了基督教国家间的和平
19.近代以来,马铃薯在东亚世界的种植与传播,改善了当地的饮食结构,是重要的备荒物资。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有:16世纪末,荷兰人将马铃薯传入中国台湾;16世纪后半叶,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带到菲律宾;1601年,荷兰船只将马铃薯运到日本。据此可知
A.东亚成为欧洲殖民的中心
B.马铃薯经海路传入亚洲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
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20.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彻底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A.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重要条件
B.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农村面貌
D.欧洲以外地区尚不具工业革命条件
21.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这一演变实质反映了
A.质询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B.议会成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实权
C.分权制衡不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D.议会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
22.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考试的部分内容的对比,中英两国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 (机械型·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 (乡试、会试)
考试 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第一场试《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试《五经》文各一篇;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阶段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23.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主张:一个人只要其行为没有道德污点,就可以尽情追求财富,并认为这是一种责任;财富不均是合理的,是不同恩宠的结果;对于劳动者而言,尽管获得的报酬低,但他们是为了信仰而劳动,是一种天职。这反映了
A.新教的宗教伦理发展了人文主义
B.新教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新教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行为
D.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诉求
24.对如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一般认为,商鞅强制推行分户令,以建立小家庭制度,一改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习俗,使每个劳动力都发挥了应有的潜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第一,小家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第二,战国时代,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农耕所需的人力和畜力应该大于或者等于三人二牛,小家庭很难拥有这样的畜力和人力条件;第三,小农抗风险能力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必然促使小农与宗族势力的依附关系加强,反而会助长地方分裂势力。
——摘编自邢晨《浅谈商鞅分户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户令”颁布的时代背景和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归纳学者们质疑“分户令”的理由。为了对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解释,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10分)
26.(12分)【世界大变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能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去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摘编自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大变化、大变局”,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社会贫困人口主要由工人、黑人、农民和老人构成。1964年,约翰逊向国会递交了《经济机会法》,试图将贫困人口纳入服务和培训中,为穷人提供机会,让穷人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在保守派阻挠下,国会只通过了8亿美元的反贫困支出。之后,政府开展社区行动计划、启智计划、法律服务和志愿队计划,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穷人提供援助教育、儿童健康和营养、成人识字教育和职业培训,又为可能永远无法帮助自己的穷人提供社会保障。1968年,被归类为穷人的人数减少了36%。接受公共援助的人数增加了41%,但许多核心贫困人口依旧没有改善他们的贫困境况。反贫困计划共支出560多亿美元,国会无力承担反贫困计划逐渐增长的成本。1969年,约翰逊离职,“全面消除贫困”的承诺成为泡影。
——摘编自曹睿《林登·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研究》
材料二 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比较。
阶段 救济式扶贫 发展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 综合性扶贫治理 脱贫攻坚
时间划分 1949~1977 1978~1985 1986~2000 2001~2011 2012~2020
瞄准单位 无 区域为主 县级 村级 到户到人
工作机制 民政部门为主 多部门协同 分级负责、以省为主 四到省、县抓落实 四到县、五级书记挂帅
减贫动力 社会救济与平均分配 农村制度改革与经济快速增长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开发式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 国家行政主导的扶贫治理
备注: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保护式扶贫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四到”是指责任到、任务到、资金到、权力到。
——摘编自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扶贫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2分)昭通一中教研联盟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A 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D D C B A C D B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C B C C B A D B A A
【解析】
1.本题考查先秦女性地位变化反映出的社会变迁历程。周制崩坏导致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后
来与父系血缘相关的制度重塑,又导致女性地位下降,故选 A;“母系氏族社会影响深远”
与西周、战国晚期女性地位低的史实不符,排除 B;“中央集权制度”在周朝尚未确立,排
除 C;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主要依附于男性,地位低,排除 D。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使用
并推广牛耕、铁制农具,开凿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发明生产工具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选 D;民间与生产工具发明创新的关系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并非
全部,排除 A;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B;“不断推进水利事业的
发展”与发明耧车等不符,排除 C。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南齐使者出使北魏,恰逢冯太后丧
事,想着红衣祭拜,最终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
见,可见北魏坚持着丧服祭拜,显然这是受到中原礼仪的影响,故选 D;材料没有体现南
北文化的差异,材料主要体现北魏在齐使祭拜冯太后问题上坚持祭拜者着丧服,排除 A;
材料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礼仪制度,但是材料主旨是北魏受汉化影响大,排除 B;C 项表
述错误,南北政权不是隶属关系,是并存关系,排除。
4.本题考查唐朝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征兵制度由府兵制变化为募兵制,征兵对象由均
田农民变化为职业军人,这是由于均田制受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难以推行,
故选 D;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均田制受到破坏,A 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唐德宗
高二历史 A 卷 ZT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7 页)
{#{QQABAQQQogioABAAAQgCQw2ICEEQkBCCAAoOxFAIMAIACQNABAA=}#}
建中元年(780 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
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排除 B;安史之乱
后,藩镇割据出现,排除 C。
5.本题考查宋朝的教化。朱熹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他的一些活动不能不受制于他所处
的环境,在对《家礼》的践行上具有灵活性,故选 C;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吸收了大
量佛道思想,A 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题干只谈到朱熹的“部分家庭活动却与《家礼》
的一些规定不合”,无法上升到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排除 B;宋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
化乡里,基层约束相较于前代有所增强,明清时更是出现乡约与法律合流的趋势,乡约逐
渐具有强制力,所以宋以后,乡规民约的基层约束力呈现增强的趋势,排除 D。
6.本题考查元朝的货币制度。根据材料“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即同现银流传……钞有多
少,银本常不亏欠”“视钞重于金银”可知,中统钞与白银直接挂钩,以白银为价值尺度
或货币本位,故选 B;材料未体现元朝严格限制纸币发行量,排除 A;C 项属于材料表象,
不是元初纸币制度运行良好的关键,排除;D 项不属于主要原因,元初纸币制度运行良好
的关键在于以白银为货币本位,排除。
7.本题考查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家规、族规、乡约、行规等均需呈官批准、拓
印盖章方才有效;基层组织的公产也需报官存案、立户领契、缴纳赋税方为合法”可知,
清代基层社会组织是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其家规、族规、乡约、行规以及公产交易等需
要官府的监督和批准,故选 A;契约文书可以作为律法的补充,但不可能取代律法成为基
层治理依据,排除 B;材料说明了清代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未体现中央政
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排除 C;乡约族规包含封建伦理道德等内容,不利于法治社
会的建构,排除 D。
8.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材料“他们的政策判断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
响。……是帝王们在特定阶段下理性考虑的结果”可知,中国古代之所以推行重农抑商
是因为该政策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的潜
力,最符合帝王的统治需求,故选 C;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作用十分明
显,A 项说法错误;B、D 都没有指出古代帝王选择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与题意主旨不
符,均排除。
9.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1895 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光绪帝是清朝最高统治者,康有为实行孔子纪年,并
将其与光绪纪年并列,其意在凸显改制是尊圣意而为,凸显改制的正统性,故选 D;无论
高二历史 A 卷 ZT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7 页)
{#{QQABAQQQogioABAAAQgCQw2ICEEQkBCCAAoOxFAIMAIACQNABAA=}#}
是孔子纪年还是光绪纪年,都不是西方历法,排除 A;将孔子纪年与光绪纪年并列是康有
为为其改良主张寻求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不是为了推动儒学的近代化,排除 B;1898 年维
新变法开始,排除 C。
10.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根据题干 1913 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后“吾党与民国政治
之关系而言”和“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可知,宋教仁强调用政党竞争的方式来维
护民主共和,故选 B;此时为民国建立初,袁世凯虽有独裁统治之心,却无独裁统治之实,
排除 A;题干并无议会斗争取得胜利的信息,排除 C;D 项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所作的准
备,发生在题干事件之后,排除。
1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 1928 年蒋介石结束军政实行宪政,①为训政;根
据所学 1941 年为了联合一切力量抗日,中共实行了②三三制;根据所学 1946 年中共为
了解放区的管理实行了③行政区,故选 A。
12.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关税政策的演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统治危机逐渐显
现,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关税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政务院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这
勾画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政府为实现海关关税自主化所作出的努力和结果,故选 D;
A 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以偏概全,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真正
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题干材料仅体现关税自主化,不能
体现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绝对胜利,排除 B;C 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
民主化进程,但是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
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 1954 年宪法使民
主政治变为可能。这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故选 B;A 项夸大
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排除;C、D 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4.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
政策领导下,少数民族事务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发展和
进步,故选 C;“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
发展”皆以偏概全,排除 A、B;材料并未提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排除 D。
高二历史 A 卷 ZT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7 页)
{#{QQABAQQQogioABAAAQgCQw2ICEEQkBCCAAoOxFAIMAIACQNABAA=}#}
15.本题考查东北经济的变迁。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但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起来,各种新经济快速崛起,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
东北地区尚未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错失了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地位不断下降,故选 C;
改革开放虽然一开始是在南方进行试点,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从沿海到内
陆,逐渐辐射向全国,排除 A;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不能概括东北经济地位的变化,B 包含
在 C 中,故排除;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基地,但究其根本,东北地区经济地
位下降不是因为传统工业的影响,而是由于东北未能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使得体
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等,排除 D。
16.本题考查中法建交。根据题干“2024 年将迎来中法建交 60 周年”可知,中法建交是 1964
年。1964 年中国在国际上面对着美国的遏制敌对和苏联的排挤,急需国际上其他大国的
支持,同时法国也希望借助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来牵制美国,所以在这样共同的利益驱
动下,中法 1964 年正式建交,故选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以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
松访华为标志,与题干时间不符,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A;1964 年中国国内政治和
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国际上又面临美国和苏联的排挤,综合国力并没有快速提升,排除 C;
中法两国曾分别是斗争激烈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双方原本互相敌
对,排除 D。
17.本题考查美洲早期社会的经济生活。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
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
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故选 C;A 项说法正确,但与
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B、D。
18.本题考查中世纪王权与教会的关系。材料“皈依基督教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入基
督教还意味着能减少来自其他基督教国家的军事征服危险”体现的是王权对教权的依赖,
在当时教权有利于维护王权,故选 C;古代基督教主要采用公开演讲、游行布道、派发宗
教刊物等直接布道传教的方式传播教义和信仰,排除 A;封君封臣制是古代欧洲君主管理
制度,封君对土地拥有所有权,而封臣只有使用权,而且在死后必须归还。材料未涉及
封君封臣制度,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教权与王权的依赖关系,非教会保障了基督教国家
间的和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
19.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由欧洲人传入台湾、菲律宾、
日本,这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即马铃薯通过海路传入亚洲,故选 B;通过材料无法看
出欧洲殖民中心在亚洲,排除 A;通过马铃薯传入亚洲的路线无法看出欧洲农作物栽培技
术的高低,排除 C;马铃薯传播不属于农业贸易,排除 D。
高二历史 A 卷 ZT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7 页)
{#{QQABAQQQogioABAAAQgCQw2ICEEQkBCCAAoOxFAIMAIACQNABAA=}#}
20.本题考查圈地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时间是在 1689 年,当时
英国正在进行圈地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劳动力,故
选 A;题干主旨并不是阐述工业革命和君主立宪制度之间的联系,排除 B;当时的农村并
未出现技术革命,排除 C;D 与题干无关,排除。
21.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 1721 年至 1835 年英国。根据材料,质询是由议会对行政高官提出的,
且在规模、形式等方面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所学,英国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对议会负责,故材料实际体现的是议会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约,故选 D;质询专业化制度
化的发展趋势是材料信息反映的表象,而非实质,排除 A;材料体现的是议会发挥对行政
权的制约作用,并未体现其权力中心地位,排除 B;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提升,排除 C。
22.本题考查中西方的选官制度。通过对比中英两国选官时考试的内容,可以看出英国侧重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实用知识,中国突出经书、诗赋等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这
从本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性质的差异,故选 B;海洋文明的特点主要是开放性、开拓
进取性、文化多元性,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中国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四书
五经等传统文化,不能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排除 C;英国文官制度
考的是近代实用知识,中国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仍然是传统文化,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排
除 D。
23.本题考查基督教的伦理与教化。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主张努力增加财富,
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被视为尽责尽职,就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逐
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新教对民族国家
的影响,排除 B;材料中的主张冲击了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行为,排除 C;宗教改革
时期,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 D。
24.本题考查科技发展的影响。据图片信息可知,每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
革,故选 A;人类发展进步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科技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不一定是最主要因素,排除 B;C、D 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均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20 分)
(1)(10 分)时代背景:小农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富国强兵需要;法家思想推行;社
会转型。(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 分)
高二历史 A 卷 ZT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7 页)
{#{QQABAQQQogioABAAAQgCQw2ICEEQkBCCAAoOxFAIMAIACQNABAA=}#}
目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赋税来源;保证充足兵力;打击宗族势力。(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 分)
(2)(10 分)理由:小家庭制在富国和强兵上不能兼得;铁犁牛耕并未普及,小家庭制不
能提高生产效率;小农会依附宗族,助长地方分裂势力。(每点 2 分,6 分)
原则:从史论出发;坚持唯物史观;注重思辨、多角度的认识;符合逻辑。(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 分)
26.(12 分)
示例一: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展呈现整体化趋势。(2 分)
论述:中古时期,世界上各大区域文明基本处于分散孤立状态,各具特色,呈现出
多元文明格局的特征。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海路大通,西欧人的视野得到开阔,原来未
知的大陆也出现在西欧人的视野中。西欧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主导人口迁移(白
人移民美洲、黑奴贸易使黑人被贩卖至美洲)、动植物大交流、构建全球商品贸易网络,
初步建立起全球联系,使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西欧加
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给美洲、非洲等被
殖民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非洲黑人被大量贩卖为奴,原有的
社会发展进程被中断,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世界人文地理格局、自然环境状态、世界
贸易格局等逐渐发生巨大变化。(8 分)
总之,在新航路开辟后,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逐渐打破,世界联系逐步
加强,呈现出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给世界各地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世界的巨大
变化。(2 分)
示例二:
论题:20 世纪,世界由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2 分)
论述:一战前,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欧洲在国际贸易额、工业发展水
平、军事实力、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数量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居于
主导地位。一战后,因一战的破坏、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美日的崛起等冲击了欧洲的中心地位,欧洲中心格局被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
是战胜的英法,还是战败的德日都严重衰落,国际地位下降,欧洲中心格局彻底丧失。
二战后,美、苏已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在雅尔塔体系的框架基础上,随着战时合作基础
的消失,美苏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与苏联保卫国家安全)冲突的
高二历史 A 卷 ZT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7 页)
{#{QQABAQQQogioABAAAQgCQw2ICEEQkBCCAAoOxFAIMAIACQNABAA=}#}
加剧,美苏逐渐从合作走向冷战对抗。美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冷战政策,如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苏联等采取了应对措施,如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
式形成。(8 分)
总之,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后,冷战一度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给美
苏双方及世界和平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求同
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良性竞争。(2 分)
27.(20 分)
(1)(8 分)特点:立法保障;以为穷人创造公平的机会,使其自给自足为目标;多种反
贫困项目相结合;分类开展反贫困工作,具有针对性。(每点 2 分)
(2)(12 分)变化:从简单救济、平均分配到开发、发展与救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工作
机制方面日益系统化和精细化;扶贫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扶贫治理由民
生和社会问题转变为政治和国家治理问题。(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 分)
意义: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人类
反贫困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提供了借鉴。(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 分)
高二历史 A 卷 ZT 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7 页)
{#{QQABAQQQogioABAAAQgCQw2ICEEQkBCCAAoOxFAIMAIACQN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A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