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二单元测试卷A卷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试卷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3上·湖南长沙·高三长郡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庄园主的奢修品消费增加,他们便开始把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不少庄园主开始把庄园的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销售,以提高经济收益。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欧洲农奴的解放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提高了农业的工资水平 D.为加强王权奠定经济基础
(2021下·福建福州·高一统考期末)
2.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 D.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2023下·重庆·高一校联考期末)
3.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加冕成为英王威廉一世,后又经过五年的战争彻底征服英格兰。威廉一世在没收贵族土地和分封土地的过程中,于1086年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这样,封建制初期在欧洲大陆通行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封臣原则,在英国却变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这说明英国( )
A.王权得到加强 B.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C.市民阶层壮大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023下·江西九江·高一校联考期末)
4.什一税是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公元6世纪,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向基督教信徒征收此税。教会利用《圣经》征收什一税意在( )
A.突出基督教会地位 B.束缚中世纪的人性 C.控制人的精神生活 D.体现征税的合法性
(2023下·江西南昌·高一统考期末)
5.在绘画作品《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如图)中,左边的僧侣是祈祷的人,他们关心人的灵魂;中间的骑士是为国王和封建主作战的人;右边的农民是劳作的人。而手工业者、商人处于序列之外。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
A.社会结构等级化特征 B.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
C.庄园制阻碍城市发展 D.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023·浙江·模拟预测)
6.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办学为主。下面对中世纪大学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城市自治的发展推动大学的兴办 ②中世纪大学创建得到教会支持
③中世纪大学传授神学、自然科学、法学等知识 ④中世纪后期大学发展倾向于商业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下·云南保山·高二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校考期末)
7.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如表)。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至少得具有” 较强的工商业性格
“还得有的特征” 一 防御设施
二 市场
三 自己的法庭、至少部分自己的法律
四 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
五 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
A.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 B.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
C.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 D.城市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
(2023浙江省宁波市荣安实验中学高一期中)
8.拜占庭帝国在 8 世纪时颁布《罗得海商法》,对海上贸易的参与者、海事合伙与贷款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又在 9 世纪颁布《市政官法》,批准国内和叙利亚的布匹商人进口麻布和丝绸。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
A.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B.运用法律管理商业
C.垄断控制亚欧商路 D.试图转变经济模式
(2023下·山东潍坊·高一统考期末)
9.7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语逐渐退出官方语言,但民间使用的波斯语吸收了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将其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最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达里波斯语。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的交流 B.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逐渐消亡
C.征服战争影响语言文化发展 D.文化融合重塑民族文化内涵
(2022下·黑龙江双鸭山·高一校考期中)
10.奥斯曼帝国在15世纪控制亚欧商路时,受制于本国生产力水平,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旅强征重税的原因是( )
A.过往商旅数量多财富多 B.东西方贸易频繁贸易利润丰厚
C.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D.奥斯曼帝国完全控制了亚欧商路
(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九中校考期中)
11.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式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B.佛教统治地位确立
C.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D.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2023上·河北邢台·高三校联考期中)
12.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023上·湖南·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
13.公元976年,高丽政府颁布田柴科制度,“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身没并纳之于公,唯府兵年满二十始受,六十而还”。此田制( )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能够遏制土地兼并问题
C.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与唐朝均田制性质相似
(2023上·江苏苏州·高三统考期中)
14.历史文献记载,西非古国加纳王国(约公元400—1200年)的首都有两个城区,一为国王贵族居住的王城,周边围有城墙,禁止外人擅入;一为穆斯林商人聚居的城区,拥有颇具规模的市场。由此可知( )
A.加纳王城兼具政治经济职能 B.古代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D.帝国扩张推动区域文明交流
(2023上·浙江·高三绍兴鲁迅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5.如图所示是古代美洲的一种古老文字,有关它创造者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知道零,采用10进制 B.他们使用太阴历,一年有354天
C.发明“浮动园地”以增加土地 D.欧洲人到来前他们的文明已经衰落
(2023上·江西鹰潭·高三贵溪市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6.印加帝国有两条以都城库斯科为中心的大道贯穿全境,全长达一万六千公里。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驿卒(称为“飞毛腿”,如图)负责跑腿送信,有驿站供公务员居住,还给皇帝和大官修筑了高档招待所,并且有专门的养路队驻扎。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地方行政体系完善 B.国家组织能力较强
C.各级道路网的形成 D.驿路交通工具发达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2023上·湖南张家界·高二张家界市民族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 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 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 “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 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 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 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 12 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 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 15、16 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材料三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期中)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后,延续了波斯的行省制,实行中央对地方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在领土上广泛兴建新的城市、图书馆。遇有重大决策或事件,以至于被后世称为“至死是个迷信的奴隶”。当时帝国境内存在着特征迥异的两种文化,即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希腊文化重理性,极力采取措施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既使东方希腊化
——摘编自胡长林《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
材料二 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腻”,历三主矣。……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唯食驼马等肉。俱纷摩地那山在国之西南,邻于大海,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长安中(711年),又献方物。开元初,遣使来朝
——摘编自(后晋)刘昫《旧唐书 大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历山大帝国、大食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食传》对研究大食对外关系的史料价值。
(2024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 可怕的时代, 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引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 中古西欧的城市
中古西欧大学的分布 骑士文学
阅读材料一,并观察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欧洲中世纪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下·江西九江·高二统考期末)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明可谓是如痴如醉,他们像婴儿吸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纵观日本历史,它每次重大的发展,都不是土生土长自我发展起来的,而是靠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营养而成长的。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将没有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文化,离开汉文,日本人就不能读它的国史、研究它的古代文化。从表面上看日本文化是一种抄袭式的、缺乏创造力的移植文化,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从这样低态势的模仿文化中却生长出了充满生机的民族特性。由于日本民族具有追赶文化新潮流的强烈意识,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又善于变通,所以在与外来文化相接触时,总是以度诚的态度,仔细咀嚼与消化,择其精华,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同源而异流的文化模式。
——摘编自赵玉乐《浅谈日本文化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日本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据本题材料“他们便开始把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不少庄园主开始把庄园的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销售,以提高经济收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后期,农业领域的变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劳役地租是庄园主对农奴的重要剥削形式,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有利于农奴的解放,将会推动欧洲农奴的解放,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背景,材料现象是其导致的结果,B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B项;农奴与庄园主当时不是雇佣劳动关系,所以无关工资,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加强王权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图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下一等级需要对上一等级履行相应的义务,上一等级则需要向下一等级提供一定的服务或者报酬,因为西欧封建制度下,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盛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谚语,可见,中世纪西欧,每个领主只可以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越级管辖附庸,因此小封建主不会受国王直接管辖,排除A项;据所学,小封建主效忠的对象并非国王,而是大封建主,排除B项;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下,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86年的英国。根据材料“于1086年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在英国却变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可知,威廉一世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在英国推行封君封臣制,这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A项正确;这一时期封君封臣制度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市民阶层壮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此时的英国仍然是封建经济,并未产生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其根本目的是体现征税的神圣性和合法性,D项正确;突出教会的地位并不需要征收什一税,排除A项;束缚人性、控制人的精神生活是中世纪宗教的危害,与什一税并无关系,排除B、C。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左边的僧侣是祈祷的人,他们关心人的灵魂;中间的骑士是为国王和封建主作战的人;右边的农民是劳作的人。而手工业者、商人处于序列之外”,可以看出中世纪西欧,存在僧侣、骑士、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等级化特征明显,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古西欧的社会结构特征,并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庄园制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可以看出社会结构的特征,但不能反映分裂割据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结合所学可知,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的兴办,①正确;基督教影响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教会开办学校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几何、天文等,②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④错误,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具有的特征“防御设施”“自己的法庭、至少部分自己的法律”“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结合所学可知西欧的城市拥有自己的法律,说明城市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西欧城市在管理上体现出具有一定的自治化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功能,排除A项;材料体现城市的特征,没有涉及在国家中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9世纪(拜占庭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拜占庭帝国颁行多部法律,对帝国的商业贸易进行管理,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对经济领域的管理,不是调解民事纠纷,排除A 项;据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帝国运用法律管理商业,与控制亚欧商路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材料只体现了拜占庭帝国运用法律管理商业,未涉及经济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中期阿拉伯。根据材料“波斯语吸收了阿拉伯语的一些词汇,将其融入自身的语言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语在行政方面成为通用语言,未在日常生活中替代当地语言,影响了当地语言的变化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语对波斯语的影响,未体现帝国重视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A项;文化消亡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波斯语地区的文化内涵被重塑,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受制于自身较低的社会发展水平,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旅强征重税是因为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低,C项正确;过往商旅过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贸易利润丰厚,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是其得以向过往商旅征税的原因,不是强征重税或者苛捐杂税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可知,佛教反对种姓制度,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影响扩大,种姓制度遭到冲击,D项正确;A项与古印度的历史史实不符,神学思想并没有衰落,且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反对神学思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佛教并没有在古印度确立统治地位,排除B项;社会平等逐渐实现,与古印度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由材料可知,公元8世纪,天皇组织编纂姓氏录,并且将天下氏族分成三个等级,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以强化天皇专制统治,C项正确;日本的封建统治制度在7世纪大化改新后就已确立,排除A项;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日本处于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材料“身没并纳之于公”可见田柴科制度与唐朝均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该田制分给所谓的闲人土地,能够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排除A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田柴科制度如均田制一样,不能遏制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这一田制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400—1200年(西非)。据材料可知,加纳王国的首都有两个城区,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贸易区,体现了王城兼具政治经济职能,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加纳王国,没有其他文明,并非是多元一体,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信息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帝国扩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可知,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美洲玛雅人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太阴历,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因此欧洲人到来前美洲文明并未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加帝国道路系统相对完善,而且修建了配套的住所和驻扎专门的养路队,说明国家组织能力较强,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印加帝国的道路管理系统,不属于地方行政体系,排除A项;各级道路网的形成夸大了材料中描述的史实,排除C项;驿路交通工具发达超越了当时印加帝国的生产力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措施:西汉:设中外朝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变化趋势:由从属于神权到逐步独立于神权。原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
(3)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版图的形成(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国家疆域);有利民族国家的产生及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设立中朝,制衡丞相为首的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废丞相和设内阁,使得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清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是设立军机处,使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和“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可知,中世纪早期王权从属于神权;据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和“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可知,中世纪晚期王权逐渐独立于神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对王权的扩大提供支持;据材料二“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和“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可知,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推动了王权的扩张;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早期资产阶级为获得王权支持,与王权达成妥协,助推王权扩张。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影响:结合所学及材料“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使得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版图的形成(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国家疆域);有利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及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8.(1)原因:帝国疆域辽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对异族的宽容(开明)政策。
(2)价值:《旧唐书 大食传》是五代时期编纂的文献史料,有关唐朝的大部分资料都没有毁坏;该书是用中国人的视角看待大食、不全面,要结合大食的历史记录、甄别、分析。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和大食帝国疆域辽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根据材料“当时帝国境内存在着特征迥异的两种文化,即希腊文化和东方对异族的宽容(开明)政策。文化——希腊文化重理性,极力采取措施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和大食对异族宽容(开明)政策。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价值:材料摘编自从材料(后晋)刘昫《旧唐书 大食传》,这是五代时期编纂的文献史料,有关唐朝的大部分资料都没有毁坏;从记述的视角看,该书是用中国人的视角看待大食、不全面,要结合大食的历史记录、甄别、分析。
19.【示例】
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以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政权主要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虽笼罩在神学面纱之下,但随着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摆脱宗教束缚,寻求世俗生活的快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一“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论题拟定为“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
根据材料二“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可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根据二“中古西欧城市和西欧大学分布和骑士文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以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政权主要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因此,中世纪的欧洲虽笼罩在神学面纱之下,但随着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摆脱宗教束缚,寻求世俗生活的快乐。
20.示例1论题:古代日本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移植性文化。
阐释:古代中华文化影响力、辐射力强大,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地理位置具有优越性,便于移植中华文化。日本移植中华文化的物质成果,如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移植中华文化的政治体制,如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移植中华文化的教育、宗教、思想,如隋唐以后日本的各级学校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4世纪以后,佛教传入日本并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日本大量吸纳中华文化过程中,自身文明获得了显著进步。
示例2
论题:古代日本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特别重视文化创新。
阐释:日本与中国、朝鲜半岛地理上的相邻,使得它易于吸纳外来文化,但日本又是一个岛国,古代世界交通不发达,岛屿自身的封闭性使得外来文化在传播中不断被本土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就政治制度而言,封建时代,中国实行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7世纪,日本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之下,形成了天皇制度,然而12世纪以来,受到幕府体制的影响,天皇为首的朝廷只名义上保有中央政府称号。就宗教而言,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日本神道教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就文字而言,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总之,创新使得古代日本文化具有充满生机的民族特性。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日本。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古代日本学习中国的文化,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从这样低态势的模仿文化中却生长出了充满生机的民族特性”、可得出古代日本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移植性文化;根据材料“与外来文化相接触时,总是以度诚的态度,仔细咀嚼与消化,择其精华,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同源而异流的文化模式”可得出古代日本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特别重视文化创新。其次,结合水稻、冶铁技术的传入、大化改新、佛教的传入、幕府体制、武士文化、日本文字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