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1.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开国元勋太公望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B.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
2.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主张仁和礼,以德治国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4.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5.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B.纺织业的中心位于南方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6.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线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B.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
C.有利于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 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
7.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8.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日本
1894年前 16 2 4 - - 2
1895—1913年 5 15 11 15 5 33
1914—1930 11 13 - - 40 103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 D.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9.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金寨县,当地人民创作的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到了全军全国。“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歌曲的流传( )
A.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B.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C.折射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10.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978~1991年,是以计划经济为主,适当发挥市场调节作用:1992~2012年,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至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据此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A.引领中国迈向全面深化改革 B.基于对原有体制机制弊端的反思
C.推动政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D.受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11.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合作,在共和政治的框架内获得了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的权力,并获得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新尊号“奥古斯都”。由此,屋大维( )
A.维护了民主制度 B.颠覆了贵族寡头政治
C.确立了独裁统治 D.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13.1829年《利物浦水星报》刊登雨山桥实验的比赛广告,该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决定新建的铁路采用哪种动力。比赛吸引了10000~15000人参加,从哲学教授到机修工都参与其中,有人发明了“手动车”,有人发明了“轮足机”(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A.畜力仍是动力的主要来源 B.民众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
C.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 D.机械力与畜力难以兼容
14.1919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确保欧洲大陆均势 B.扼杀俄国新生政权
C.瓜分俄国的殖民地 D.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15.下表为二战后非洲地区爆发的部分边界冲突。导致这些边界冲突的历史原因是( )
时间 事件
1963-1982年 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边界武装冲突
1971-1981年 乌千达与坦桑尼亚爆发边界战争
1977-1978年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欧加登地区发生武装冲突
A.经济危机的冲击 B.殖民主义的罪恶
C.世界局势的紧张 D.美苏冷战的加剧
16.1981年,美国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当时流行的说唱歌曲唱道,“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车站在罢工,不能搭车去工作”,“我试着不惊慌失措……我如何才能不破产”。该歌曲的出现表明( )
A.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创作 B.滞胀严重导致阶层对立
C.自由放任引发社会不满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风尚
二、材料分析题
17.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 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材料二 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陆有石室,川有铁桥,海有轮舟,竭国力以购军舰,睃民财以效洋操,如此者可谓之文明乎,决不可。何也,皆其形质也,非其精神也……求文明而从精神入,如导大川,一清其源,则千里直泻,沛然莫之能御也。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李包庚李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观”的内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现代文明观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美国科技研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频频使用了“人才赤字”概念。为此,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多管齐下,加快人才培养。人才赤字问题不仅未彻底解决,而且呈常态化趋势。
——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材料二 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 单位:人
回国时间 回国人数
1949.8—1950.6 700~800(估)
1950.7—1950.12 500(估)
1951.1—1951.12 452
1952.1—1952.12 128
1953.1—1953.12 89
1954.1—1954.12 63
1955 150(估)
1955.12—1956.10 158
1957 103
1958 46
1959 18
1960—1966 61
——余琳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海外知识分子回国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60年美国出现“人才赤字”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人才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论述题
20.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依据材料中“镇抚殷遗民”“控制东方”“与戎狄部落周旋”等可知,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拱卫周王室,防范殷商遗民和少数民族等,B项正确;西周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宗法制有利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晋时期(中国)。根据“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可知,材料中所记载的是一种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生活,材料中“帝何德于我”,表明国家对民众生活没有进行干涉,所以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德治国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想;以法为教属于法家思想,排除B想;兼爱非攻属于墨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图例和郡、国分布比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高帝到文帝时期,王国面积减少了,中央直接控制的郡的面积增加了,这表明汉王朝中央集权加强了,A项正确;仅据该材料“诸侯国和郡分布的宏观情况”,得不出土地兼并是否严重和人口是否增加,而且据材料可以得出大多数诸侯国面积减少了,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BD项;“推恩令”实行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韩愈等人在写给儿子、子弟的诗中劝诫他们辛勤、节俭,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目的是宣扬勤劳、节俭、好学、自强的品德,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基层教化,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唐朝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是为了弘扬诗歌中蕴含的思想,而非鼓励文学创作,排除A项;理学的形成是在宋朝,排除B项;当时出仕任官主要是读书人的理想,唐朝在基层百姓中推广此类诗歌是为了加强基层教化,而非鼓励读书当官,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经过考古发现,宋代的纺织品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苏、湖南、浙江、江西等地,以南方地区为主,据此可判断,宋代的纺织业的中心位于南方,B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海上丝绸之路信息,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达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衣料材质发生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后期的中国。据材料“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中日间的丝银贸易”等知识,可得出,当时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特点等,不是航海技术,排除C项;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也没形成重商主义思想,排除B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以兵强国、以商求富”达到求富救国的目的,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94-1930年(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1894年之前列强在华银行有24家,到1930年有167家,银行的数量增多反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数量情况,无法反映各国资本情况,无法得出“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日俄战争的时间是1904年,材料中1904年没有明显的转折,所以不能得出“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由材料“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金寨县......”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土地革命时期,由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可以得到当地人民积极性高,折射出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C项正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排除B项;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从基础性走向决定性,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意味着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不断探索,这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弊端反思的结果,B正确;A错在“全面”,排除;政治面貌并未体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得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新自由主义”影响的结果,排除D。
11.C
【详解】根据“屋大维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合作,在共和政治的框架内获得了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的权力”可得出屋大维创立元首制,元首集大权于一身,元老院受元首控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因此他确立了独裁统治,C项正确;罗马并没有实行民主,排除A项;“颠覆”错误,排除B项;当时是奴隶制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下院形成的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员是城市市民和骑士,而且议会下院逐渐独立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这说明当时的城市市民和国王实现了联合,C项正确;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29年英国。关于铁路采用动力的实验比赛引发众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催生各类设想和发明,表明民众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B项正确;当时蒸汽机已经发明和运用于生产,“畜力仍是动力的主要来源”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发明比赛,而非体育运动,排除C项;机械力与畜力可以结合,并非难以兼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19年(俄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B项正确;欧洲大陆均势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材料和欧洲大陆均势无关,排除A项;将俄国封锁起来和瓜分俄国的殖民地无关,排除C项;一战后构建战后国际秩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会议达成的条约实现,材料和构建战后国际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非洲)。二战后,非洲很多国家并没有形成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些主要是因边界冲突和民族冲突而引起。边界冲突背后的历史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地图上作业”所导致的后果,B项正确;材料中非洲的冲突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世界秩序经历了变化与调整,世界局势整体来说是相对平稳的,排除C项;美苏冷战的加剧和世界局势并非是非洲边界冲突的历史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据材料“经济危机”“说唱歌曲唱道,‘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知,歌曲内容是对当时经济危机、工人失业等现实的反映,说明该歌曲的出现表明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创作,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阶层对立”,且有阶级压迫的国家就算没有经济危机也存在阶层对立,排除B项;自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已经不再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排除C项;反映、讽刺现实的歌曲、童谣、戏剧等历来很多,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17.(1)选择史料:史料一。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该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是一手史料,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史书互为印证,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
(2)变化: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中国)。首先,选择其中一则史料进行论述。其次,对于选择的史料要进行分析,从史料的出处和内容进行分析,史料的出处决定史料的基本价值,史料的内容决定研究的方向。如选择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是一手史料;据材料内容,可知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总结其价值,即对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施政状况,特别是法律建设价值较高。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至明(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及材料“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可得出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依据材料“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及材料“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可得出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依然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小说的繁荣,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到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理学)影响社会生活,影响对女性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影响其对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
18.(1)内涵:古代:礼乐教化,伦理道德;近代:人文精神和政治文明;现代: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原因:社会形态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分子的探究;文化交流与创新。
(2)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知,古代:礼乐教化,伦理道德;根据材料“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人文精神和政治文明;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可知,现代: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文明观”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与时代背景、社会形态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相关,即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明观”的不得发展丰富;根据材料“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内容体现了梁启超对“文明观”的阐述,说明知识分子的探究促进了中国“文明观”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可知,文化交流与创新促进了我国“文明观”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可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可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19.(1)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人才输入减缓;因战时需要大批适龄青年应征入伍,造成高等教育人才暂时断层;美苏冷战影响政府政策,人才培养更多偏重于国防科技领域,其他领域教育投入与资源有限;西欧、日本等经济恢复,部分人才回流;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部分人才自主选择回流;科技革命的兴起,人才需求增大。
(2)示例1: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受二战、美苏冷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国出现严重的“人才赤字”,并逐渐常态化。为争夺世界霸权,强化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政府多管齐下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同时,调整国家人才引进机制,凭借自身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科研环境等多重优势,吸纳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各类科研、技术人才不断移民美国,其中以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收益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科技人才的聚集,美国率先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航空航天等现代科技发展中占据领导地位,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防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长期的美苏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促进了美国全面崛起,巩固了美国经济、科技霸权,进而推动美国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构建多元文化体系。
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多的是在于科技人才储备,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
示例2:科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一大批海外学子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以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王淦昌、赵九章、程开甲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我国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不仅逐渐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基础工业项目,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成功推进,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海外回来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为今天乃至未来国家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今,面临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要加强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也要聚集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5年至1960年的美国。根据材料“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及所学可得出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人才输入减缓;因战时需要大批适龄青年应征入伍,造成高等教育人才暂时断层;根据材料“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多管齐下,加快人才培养。人才赤字问题不仅未彻底解决,而且呈常态化趋势。”及所学可得出美苏冷战影响政府政策,人才培养更多偏重于国防科技领域,其他领域教育投入与资源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1960年美国出现“人才赤字”的原因还包括:西欧、日本等经济恢复,部分人才回流;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部分人才自主选择回流;科技革命的兴起,人才需求增大。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世界。设问是围绕“科技人才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进行阐述。首先,根据材料“《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 ”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二战前后美国出现严重的“人才赤字”;美国政府多管齐下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美国率先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受二战、美苏冷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国出现严重的“人才赤字”,并逐渐常态化。为争夺世界霸权,强化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政府多管齐下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同时,调整国家人才引进机制,凭借自身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科研环境等多重优势,吸纳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各类科研、技术人才不断移民美国,其中以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收益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科技人才的聚集,美国率先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航空航天等现代科技发展中占据领导地位,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防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长期的美苏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促进了美国全面崛起,巩固了美国经济、科技霸权,进而推动美国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构建多元文化体系。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多的是在于科技人才储备,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
根据材料“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及所学可得出科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新中国初期大批海外学子成为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成功推进;“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一大批海外学子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以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王淦昌、赵九章、程开甲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我国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不仅逐渐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基础工业项目,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成功推进,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海外回来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为今天乃至未来国家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今,面临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要加强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也要聚集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20.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3-2024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