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检测题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含答案解析)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D.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2.近代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及公务人员就职时需对宪法进行宣誓。北洋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这一制度
A.有助于巩固民主政治 B.捍卫了辛亥革命成果
C.旨在限制袁世凯权力 D.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
3.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反帝斗争不明确 B.没有实际意义
C.民主共和得人心 D.反封建不彻底
4.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其主张的实质是鼓励 ( )
A.新旧文化学派之间的争论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北大传播
C.守旧派宣传“尊王”“尊孔” D.学术研究,消除意识形态分歧
5.下表是1901—1911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如表格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说明
A.民族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B.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C.近代工业的结构日趋平衡 D.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极为困难
6.在20世纪初出现的实业救国的热潮中涌现的实业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
①陈启沅 ②张謇 ③荣宗敬 ④荣德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7.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今山东烟合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清廷要员王文韶亲自签批该公司营业准照,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亲笔为公司题写厂名。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有所改善 D.洋务企业内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8.“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9.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先后失败,其根本原因都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C.领导力量的阶级局限性
D.袁世凯出卖或镇压
10.读下表,由此可以推知袁世凯的尊孔复古
国别 代表人物 言论
英国 骆赫(被派驻威海卫) 至诚入孔教
庄士敦 (中国目前)当归于孔教
沙俄 盖沙令 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
日本 有贺长雄等 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
A.具有社会基础
B.助推儒学退化
C.占据舆论优势
D.得到列强支持
11.下图为 1912~1918 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示意图。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纺织、面粉等行业发展较快
C.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 D.为五四运动爆发准备了条件
12.1907年,上海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商会商法讨论会。全国85个商会的143名代表讨论了商法内容及立法方式,这成为1908年和1909年清廷制定《公司法》和《商法总则》的重要依据,后在此基础上经修订成为《大清商律草案》。由此可见当时( )
A.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B.民族工商业获得顺利发展
C.清廷主动扩大统治基础 D.法律近代化进程得以开启
13.梁启超对近代共和概念的认知和运用一度侧重于去除君主,1903年后更着眼于开民智、兴民德、塑新民。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共和政体的影响 B.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C.近代教育转型的推动 D.共和政体受挫的反思
14.历史上有很多纪年方法,如皇帝年号纪年、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民国36年,若换算成公元纪年,则为:
A.1936年
B.1937年
C.1947年
D.1948年
15.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社会不断发生变化。下列陈述准确反映了这种变化趋势的是
A.从反抗西方殖民侵略到维护传统变化
B.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到工业化的实现
C.从维护君主专制到实现近代民主政治
D.从对传统体制的改良到民族民主革命
16.下表摘录自孙中山某年5月的言论,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行动 观点
发表讨袁宣言 提出“袁氏破坏民国,自破坏约法始;义军维持民国,固当自维持约法始”
致电云南、贵州、浙江和广东都督及各军司 赞他们“维护约法,尊重革命”
总结军事斗争 认为“云、贵两省是为此次讨袁战争揭幕之地,然数月来经四川苦战,兵力损伤甚大……山东本为吾党同志长期经营之地……如能在山东建立二个师团以上之主力……向北可攻取北京,向南可促进长江流域各省之豹变”
①孙中山积极参加护国运动 ②国民革命运动得到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③孙中山主张深入开展护法运动 ④孙中山认为要开辟反袁斗争的新区域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了一道改革上谕,“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这使各省督抚、绅商认为到了一个深化并陈述自己识见的良机。随着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计划流产,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经过3个多月的不断商议,征询多方意见,最终确定由张之洞主稿,刘坤一领衔上奏朝廷的变法“三折”。刘、张二人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联,全面规划了新政的内容,涉及经济、教育、军事、官制各方面的改革。变法措施共分三大类二十七条,即“兴学育才”四条,“整顿中法”十二条,“采用西法”十一条。朝廷对刘、张的《三折》格外看重,指令“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至此,《三折》成为清末新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大纲,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摘编自严忠德杨家慧《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产生背景及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建构。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等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的,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其实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此次之实验”是何事件,史学界认为该实验失败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并写出哪一事件旨在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该事件对民众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瞿秋白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是怎样使“社会主义”逐渐清晰的。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诏书。诏书影印件见如图所示:
提取如图中有关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故答案为D项。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不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不符合题意,排除。
2.A
【详解】辛亥革命后宣誓制度一步步在中国得以确立,这有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成果基本遭到破坏,排除B项;宣誓制度并不单单是制约袁世凯权力的,排除C项;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的相关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反帝斗争,A错误;虽然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但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B的评价明显不客观,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得人心,C错误。
4.B
【详解】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就是提倡兼容并包,即倡导各种思想在北大传播,表面上看是不偏不倚,实际上是鼓励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AD是兼容并包的表现,C项错误,蔡元培不支持守旧派。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清末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除以往的轻工业部门有了较快的发展外,重工业部门中的水电业、矿冶业的企业数量和资本增加最多,机器业也有所增长,表明中国近代工业的结构日趋平衡,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重工业的发展较快,没有强调民族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整个国民经济中轻工业、重工业、农业的比例,无法得出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重工业发展较快,有利于改善原本轻重工业畸形发展的结构,没有强调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6.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20世纪初出现的实业救国的热潮中涌现的实业家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②③④正确,故选B;陈启沅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实业家,排除①,故排除AD;C不全面,排除。
7.C
【详解】根据材料"爱国华侨张弼士投资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清廷要员王文韶亲自签批该公司营业准照,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亲笔为公司题写厂名"可知清廷支持创办工业,民族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有所改善,故C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得不出“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B错误;材料内容并非官商勾结,故D错误。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之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皆遭到人民反对,可见民主共和理念在辛亥革命后迅速传播,逐渐深入人心,这与材料的主旨相符,A项正确;实践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人民的新认知,排除C项;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兴办军事、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故答案为C项。A项义和团属于农民阶级领导的,排除;B项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是其先后失败的外部因素,排除;D项袁世凯出卖或镇压只与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10.D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各国列强的代表人物对于袁世凯尊孔复古以及最终称帝基本上持肯定和纵容的态度,故D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社会基础的广泛,都是外国人的看法,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退化,看不出在舆论上占优势,故BC不符合题意。
11.C
【详解】题干涉及的时间是在一战期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还未成立,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题干涉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大迅速发展主要源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一战期间,中国的轻工业发展较快,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无产阶级力量有所发展,为五四运动爆发准备了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期,民间商会和政府共同推进了商业立法的进程,说明当时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A项正确;当时民族工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并非是顺利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统治基础扩大无关,排除C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是清末的法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接触近代共和概念之初,关注君主要素去除的内涵,后来梁启超大致形成了一种“积极共和”观念,这种观念强调德性要素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正向关系,重心在于国民德性要素的积极伸张,而不在于君主要素的去除,这种积极共和观念与西方的共和传统有渊源,但主要是近代中国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产物,因此1903年后梁启超更着眼于开民智、兴民德、塑新民,B项正确;早期梁启超的共和概念的认知是去除君主,而后期的转变是因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A项分析片面,排除A项;近代教育转型的推动会影响梁启超共和概念转变,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此时中国还未建立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1912年是民国1年,因此民国36年就是用36加1911年等于1937年,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到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体现了从对传统体制的改良到民族民主革命,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人民一直在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曾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 近代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B项错误; 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并未实现近代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
16.A
【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根据材料“袁氏破坏民国”“云、贵两省是为此次讨袁战争揭幕之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是爆发于1915年的护国战争,护国战争起自云、贵地区,故选①;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②;护法运动爆发于1917年,故排除③;根据材料“山东本为吾党同志长期经营之地……如能在山东建立二个师团以上之主力……向北可攻取北京,向南可促进长江流域各省之豹变”,可得出孙中山认为要开辟反袁斗争的新区域,故选④。①④符合题意,故选A项。
17.(1)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朝统治集团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震动,不得不寄希望于“变法”,使国家能富强起来,化解统治危机;西学东渐;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计划流产;张之洞与刘坤一反复商议并多方征询意见。
(2)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新政改革方案,成为清末新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大纲;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
【详解】(1)根据材料“ 1901年1月29日,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了一道改革上谕”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朝统治集团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震动,不得不寄希望于“变法”,使国家能富强起来,化解统治危机;根据材料“各省督抚、绅商认为到了一个深化并陈述自己识见的良机”可知,西学东渐;根据材料“随着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计划流产”可知,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计划流产;根据材料“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经过3个多月的不断商议,征询多方意见,最终确定由张之洞主稿,刘坤一领衔上奏朝廷的变法‘三折’”可知,张之洞与刘坤一反复商议并多方征询意见。
(2)根据材料“全面规划了新政的内容,涉及经济、教育、军事、官制各方面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新政改革方案,成为清末新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大纲;根据材料“朝廷对刘、张的《三折》格外看重”可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没有成功,《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
18.(1)特点:理性或独立思考;现代性;政治和道德相结合
(2)内涵: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原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北洋军阀统治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然封建愚昧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3)作用:冲击了封建思想;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得出理性或独立思考;根据“现代性”得出现代性;根据“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得出政治和道德相结合。
(2)内涵:根据“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概括得出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根据“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结合所学,概括得出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原因: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北洋军阀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然封建愚昧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等分析总结。
(3)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冲击了封建思想;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19.(1)“此次之实验”是指辛亥革命。依据: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2)观点: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流派在中国的传播纷乱众多。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进行学习和宣传。
【详解】(1)根据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之实验”是指辛亥革命。依据:根据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事件:根据材料“三年以来”“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文化运动。影响:根据材料“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2)观点: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的,不十分清晰的”可概括出瞿秋白的观点: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流派在中国的传播纷乱众多。李大钊:结合李大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些史实概括即可,如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进行学习和宣传。
20.
信息提取 说明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各民族领土合一为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详解】根据材料“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得出,这一诏书承认了共和制,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根据材料“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可得出,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根据材料“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得出,各民族领土合一为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可得出,诏书承认了袁世凯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检测题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