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一1月质量检测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是文献中记载的西周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这反映出当时( )
出处 事件
《国语》 穆王将征犬戎……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 厉王说荣夷公……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供奉),王流于彘
《史记》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三年,乃相与畔(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A. 诸侯争霸致使民不聊生 B. 宗法秩序瓦解
C. 周王的控制力渐趋衰弱 D. 民族矛盾尖锐
2. 史载自西汉建立至文帝时四十余年中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发展到“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的局面。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国家行政体系日益完善 D. “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3. 在宋朝,监司、知州等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往往需要当面向皇帝辞行,被称作“陛辞”。“监司、郡守、走马承受辞见入奏,凡所以为上耳目者。”太宗时,吕蒙正通判昇州,陛辞有旨:“民事有不便者,许骑置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陛辞”制度( )
A. 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消弭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
4. 1640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河南,实行了“均田免粮”“杀富济贫”等政策,一时间“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响彻黄河两岸。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C. 农民废除封建剥削压追的诉求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5. 清人汪士铎在其《乙丙日记》中描述道:“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殖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弹矣。”这主要反映了清代( )
A. 阶级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矛盾 B. 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
C. 人口的增长促使人地矛盾突出 D. 朝廷政治腐败的不断加剧
6. 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第二年,《申报》发表社论称:“今日中国所设立之轮船招商局,公司也,此局为中国公司创始之举。”还有人称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虽不日轮船公司,其实则与轮船公司无异矣”。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 并非近代意义上的企业 B. 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C. 采用官督商办形式经营 D. 推动近代企业制度发展
7. 甲午战败后,各地报刊蔚然兴起。时人评价说,如果把甲午战争比作使中国震动的一次电击,那么这些报纸、报刊等就不啻是一个强烈的电流,把新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由此可见,甲午战后中国报刊的发展( )
A. 扫清了戊戌变法的障碍 B. 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解放
C 推动了群众性反帝斗争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基础
8. 如图漫画的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该漫画( )
A. 揭示了清政府转嫁战败危机 B. 讽刺了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操纵
C. 表明了洋务运动的最终破产 D. 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家前途的迷茫
9.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做法( )
A. 揭开了中国收回权利的斗争 B. 反映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
C. 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 D.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10. 1919年7月,毛泽东提出:“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他主张联合各行业、各职业的民众,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以对付真正的敌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毛泽东( )
A. 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努力促进国共两党合作
C.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D. 注重开展群众宣传工作
11. 1938年6月2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保卫武汉与发展华北游击战争的指示》,提出要持续开展华北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日军。华北八路军迅速展开行动,接连攻克被日军占领的延庆、昌平等县城。与此同时,中共积极向国民政府传授游击战的经验,派党内高层亲自向国民党军队授课。这反映出(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中共在武汉会战中的责任担当
C. 游击战具有高度灵活性 D. 敌后战场已经成为抗战主战场
12. 为了维持战争庞大开支,1948年前八个月国民政府的纸币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有民谣形容为“马路才过两三条,米价已经跳三跳”。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实行独裁专制 B. 国统区严重缺乏经济人才
C. 战争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D. 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
13.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在全国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共选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选举产生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1226名代表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 )
A.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B.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 工农联盟的优越性 D. 民主法制建设趋于完善
14. 从1964年6月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三线建设”要求,前后历时15年左右,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建设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和基础设施。据此可知,“三线建设”是( )
A.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B. 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C. 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起点 D. 受到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影响
15.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002年3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一变化( )
A. 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B. 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 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 D. 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16.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说明( )
A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B.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新时代中国国际竞争力增强 D. 新的国际秩序已经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摘编自张春燕《民族危机与近代思想文化变动》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苏俄最初与孙中山接触时,孙中山对苏俄和共产国际仲出的橄榄枝并没有积极回应。1922年6月,陈炯明“六一六”兵变发生后,孙中山离粤赴沪。在与英国记者阿瑟·索兰姆的谈话中,孙中山说:“国民党是我的孩子,现在眼看就要淹死。……我向英美呼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漂来一根俄国稻草,我在快要灭顶的时候就抓住了它。英国和美国站在岸上向我大喊,叫我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们帮助我吗?不。……我知道这是一根稻草,可是总比什么也没有好。”
——摘编自李振武《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过程中的障碍及化解》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苏俄态度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并简析失败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年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年12月为92.4,1952年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一1月质量检测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是文献中记载的西周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这反映出当时( )
出处 事件
《国语》 穆王将征犬戎……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 厉王说荣夷公……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供奉),王流于彘
《史记》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三年,乃相与畔(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A. 诸侯争霸致使民不聊生 B. 宗法秩序瓦解
C. 周王的控制力渐趋衰弱 D. 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中后期,周穆王征犬戎未获胜,周边小国不再臣服朝见,厉王残暴统治者,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反映出周王的控制力渐趋衰弱,C项正确;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宗法秩序没有瓦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后期君主控制力削弱,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史载自西汉建立至文帝时四十余年中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发展到“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的局面。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国家行政体系日益完善 D. “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之所以实现由汉初的社会经济凋敝到海内殷富,主要是因为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西汉初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并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和国家行政体系的日益完善,排除AC项;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故选D项。
3. 在宋朝,监司、知州等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往往需要当面向皇帝辞行,被称作“陛辞”。“监司、郡守、走马承受辞见入奏,凡所以为上耳目者。”太宗时,吕蒙正通判昇州,陛辞有旨:“民事有不便者,许骑置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陛辞”制度( )
A. 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消弭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监司、郡守、走马承受辞见入奏,凡所以为上耳目者”可知,通过陛辞,就任地方长官的官员都成为皇帝在地方的耳目,从而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陛辞主要是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消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陛辞制度和以民为本无关,以民为本强调注重百姓,排除D项。故选A项。
4. 1640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河南,实行了“均田免粮”“杀富济贫”等政策,一时间“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响彻黄河两岸。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C. 农民废除封建剥削压追的诉求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均田免粮”与“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口号“均田免粮”等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压迫与剥削的诉求,C项正确;“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传播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是在1644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嬗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 清人汪士铎在其《乙丙日记》中描述道:“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殖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弹矣。”这主要反映了清代( )
A. 阶级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矛盾 B. 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
C. 人口的增长促使人地矛盾突出 D. 朝廷政治腐败的不断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耕地不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无法满足,C项正确;本题主要涉及清朝时期的人地矛盾,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清朝的人地矛盾”,而“农业精耕细作水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清朝的社会问题与经济发展,没有体现其政治的腐败,排除D项。故选C项。
6. 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第二年,《申报》发表社论称:“今日中国所设立之轮船招商局,公司也,此局为中国公司创始之举。”还有人称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虽不日轮船公司,其实则与轮船公司无异矣”。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 并非近代意义上的企业 B. 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C. 采用官督商办形式经营 D. 推动近代企业制度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公司”“为中国公司创始之举”等可知,轮船招商局实行近代公司制度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有利于推动近代企业制度发展,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属于近代意义上的企业,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内容采用公司的形式,并不是官督商办的形式进行经营,排除C项。故选D项。
7. 甲午战败后,各地报刊蔚然兴起。时人评价说,如果把甲午战争比作使中国震动的一次电击,那么这些报纸、报刊等就不啻是一个强烈的电流,把新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由此可见,甲午战后中国报刊的发展( )
A. 扫清了戊戌变法的障碍 B. 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解放
C. 推动了群众性反帝斗争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如果把甲午战争比作使中国震动的一次电击”和“这些报纸、报刊等就不啻是一个强烈的电流,把新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报纸、报刊的发展推动了“新的思想”更大范围的传播,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解放,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报纸、报刊没有扫清戊戌变法的障碍,如顽固派的阻挠、儒家思想的束缚等,排除A项;报纸、报刊虽然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但没有推动“群众性”反帝斗争,这夸大了报纸、报刊的影响,排除C项;报纸、报刊传播了新思想,但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甲午中日战争后,儒家思想在中国仍旧占据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8. 如图漫画的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该漫画( )
A. 揭示了清政府转嫁战败危机 B. 讽刺了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操纵
C. 表明了洋务运动的最终破产 D. 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家前途的迷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漫画内容和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被迫做出了巨额的战争赔偿,但这些赔偿最终是由人民承担,所以漫画解释了清政府转嫁危机,A项正确;漫画内容中无法体现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操纵,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洋务运动就已经宣告破产,排除C项;漫画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并不能体现老百姓对国家前途的迷茫,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做法( )
A. 揭开了中国收回权利斗争 B. 反映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
C. 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 D.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反映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B项正确;中国收回利权的斗争早在清末就已开始,排除A项;材料做法与推动经济无关,排除C项;民主共和理念是基于对权力的分开,以保护民众免受暴政的侵害,材料强调的是维护主权和国家利益,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19年7月,毛泽东提出:“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他主张联合各行业、各职业的民众,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以对付真正的敌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毛泽东( )
A. 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努力促进国共两党合作
C.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D. 注重开展群众宣传工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联合各行业、各职业的民众,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以对付真正的敌人”可知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反动势力的力量,说明他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C项正确;毛泽东是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并不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1919年,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项;毛泽东是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并不是注重开展群众宣传工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38年6月2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保卫武汉与发展华北游击战争的指示》,提出要持续开展华北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日军。华北八路军迅速展开行动,接连攻克被日军占领的延庆、昌平等县城。与此同时,中共积极向国民政府传授游击战的经验,派党内高层亲自向国民党军队授课。这反映出(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中共在武汉会战中的责任担当
C. 游击战具有高度灵活性 D. 敌后战场已经成为抗战主战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8年6月27日已经是武汉会战期间,此时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开展游击战,并且向国民政府传授游击战的经验,有利于减轻国民政府在武汉会战中的压力,从而体现了中共在武汉会战中的责任担当,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游击战的特点和影响,排除C项;1938年,敌后战场尚未成为抗战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1948年前八个月国民政府的纸币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有民谣形容为“马路才过两三条,米价已经跳三跳”。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实行独裁专制 B. 国统区严重缺乏经济人才
C. 战争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D. 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948年国民政府大量超发货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说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D项正确;材料说明国民政府超发货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统治危机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国民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和严重缺乏经济人才,排除AB项;“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在全国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共选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选举产生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1226名代表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 )
A.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B.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 工农联盟优越性 D. 民主法制建设趋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中共党员和党外人士所占比例相近,且这些代表来自21万个基层选举单位,登记选民达到3.23亿,体现了人大代表来源的广泛性,进而反映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排除B项;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并非只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不能体现工农联盟的优越性,排除C项;人大代表反映了民主建设的发展,但此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尚未“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从1964年6月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三线建设”要求,前后历时15年左右,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建设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和基础设施。据此可知,“三线建设”是( )
A.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B. 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C. 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起点 D. 受到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建设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和基础设施”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时期,加强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推动了工业、科研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三线建设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推动,没有涉及三线建设与中国命运的关系,且三线建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这一说法夸大了三线建设的作用,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三线建设并非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的“起点”,排除C项;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企业、科研和基础设施,主要是国防建设的考虑,并非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002年3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一变化( )
A. 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B. 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 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 D. 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题意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各级政府不再统一分配高等学校毕业生,而是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一变化实际上是迎合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这一变化不仅仅是保障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保障人才对企业的要求,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排除C项;这一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说明( )
A.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B.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新时代中国国际竞争力增强 D. 新的国际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2022年,我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说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无关,排除A项;根据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不能说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排除B项;当前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7. 殿试成为制度;糊名法成为定制;实行誊录制;科举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扩大了科举录取规模。
18. 科举考试选举人才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推动了宋代文治的发展;宋代科举制的完善,推动了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冲击了门第观念。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可知,殿试成为制度;据材料“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可知,糊名法成为定制;据材料“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实行誊录制;据材料“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可知,科举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据材料“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可知,扩大了科举录取规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可知,殿试、糊名法、誊录制推动了科举考试选举人才更加公平公正;据材料“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可知,有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据材料“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可知,推动了宋代文治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的完善,推动了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冲击了门第观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摘编自张春燕《民族危机与近代思想文化变动》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中学与西学之争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
鸦片战争后,国人感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在洋务派主导下洋务运动兴起,以“中体西用” 为指导思想,开始了“器物”方面的近代化,此为进入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洋务运动后期,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学习西方的表现,此为向西方学习的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中国人提出“民主”“科学”,提出要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典型代表是新文化运动,此为向西方学习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李大钊等人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此后,马克思主义日益和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之,近代中国中学与西学之争实际上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表现。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近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 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学与西学之争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展开阐述,即鸦片战争后,国人感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在洋务派主导下洋务运动兴起,以“中体西用” 为指导思想,开始了“器物”方面的近代化,此为进入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洋务运动后期,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学习西方的表现,此为向西方学习的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中国人提出“民主”“科学”,提出要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典型代表是新文化运动,此为向西方学习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李大钊等人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此后,马克思主义日益和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代中国中学与西学之争实际上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表现。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苏俄最初与孙中山接触时,孙中山对苏俄和共产国际仲出的橄榄枝并没有积极回应。1922年6月,陈炯明“六一六”兵变发生后,孙中山离粤赴沪。在与英国记者阿瑟·索兰姆的谈话中,孙中山说:“国民党是我的孩子,现在眼看就要淹死。……我向英美呼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漂来一根俄国稻草,我在快要灭顶的时候就抓住了它。英国和美国站在岸上向我大喊,叫我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们帮助我吗?不。……我知道这是一根稻草,可是总比什么也没有好。”
——摘编自李振武《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过程中的障碍及化解》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苏俄态度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并简析失败的原因。
【答案】19. 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北洋军阀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陷入低谷,社会局势动荡。
20. 成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设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原因: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共缺乏斗争经验,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根据“ 1922年6月”、“ 我知道这是一根稻草,可是总比什么也没有好”可知孙中山转变对苏俄的态度是在1922年。此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北洋军阀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陷入低谷,社会局势动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设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反动势力的强大、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共缺乏革命经验、放弃革命领导权等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年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年12月为92.4,1952年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答案】20. 意义:国家物价状况好转,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21. 举措:实行土地改革,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现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一“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指的是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意义根据材料一“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衡的新局面”得出国家物价状况好转,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根据材料一“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可知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现代(中国)。举措,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包括实行土地改革、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