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化展示出强大的文化输出性。阿拉伯人在继底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贞献给人类,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是东西方文化的源头 B.具有很强侵略性和扩张性
C.助推文艺复兴的发生 D.具有包容性和世界领先性
2.欧洲中世纪几乎每一个修道院都办有学校,大多用地方语言教学。一些女子在女修道院的学校里受到特种教育,她们大多来自上层社会,学习诵读、书写、记账、针线、宗教和医学基础知识。还有为贵族子弟而设的特种教育,他们学习诵读、书写、算术、礼貌、武士精神、荣誉概念、下棋、弹奏。据此可知,当时( )
A.欧洲的科技文化成就显著 B.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宗教革新
C.西欧的社会教育基础广泛 D.宗教对社会具有教化的功能
3.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了敕令,规定各地的敬士在没有得到教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向世俗的君主纳税。法国国王随即宣布法国境内的臣民未经自己允许,不得将金银货币等战略物资输送出国。次年,教皇不得不允许教士自行纳税,无需经过教皇同意。这反映了当时( )
A.教皇权威的沦丧 B.法国王权的强化
C.欧洲民众多元的宗教信仰 D.西欧国家的政教合一特征
4.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
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 B.汉文化传播在朝鲜有群众基础
C.新罗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 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
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遗址,察看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D.知道“零”的概念
6.《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几百个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和两河流域等地,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A.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 B.广泛影响世界文明
C.继承发展了世界文化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7.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它是哪一宗教
①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②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③它是我国今天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8.14世纪,英国约克郡一名丝绸商因拒绝行会检查官检查自己的秤砣,遂被行会到市长处控告其违反行会章程。尽管该商人申辩自己是无辜的,12名陪审员仍然认定其有罪,随后市长、市议员和市政官便对该商人进行罚款处理。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城市的司法权由行会掌控 B.城市治理出现近代化趋向
C.行会阻碍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9.“王权和三级代表制的结合在法国政治制度史上乃是一个奇迹。它既强调了王权在决断国家事务上的专断性,又凸显了三级会议限制国王活动的能力。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这表明
A.中古西欧国家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对立
B.法国国王通过与三级会议合作使进一步强化王权
C.英国国王肯定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合法地位利益
D.在长期的斗争和曲折动荡后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
10.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这些农作包括
①马铃薯②玉米③番茄④水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
A.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B.使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C.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D.将玉米传播到欧亚大陆
12.成书于13世纪的日本小说《平家物语》中记载,在一次源平合战时,一个叫奥州佐藤三郎兵卫嗣信之人,于赞岐国屋岛之海滨,为保主公性命而死,成为世人所称颂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
A.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
C.社会价值的基本取向 D.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3.“幕府”又称“江户幕府”,是日本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由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氏以江户为政治根据地,开幕府以统治天下,故亦称江户幕府。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大化改新,向封建社会过渡 B.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影响 D.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1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A.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 B.教皇的统治深入人心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D.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15.在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餐桌上,除了小麦制作的披萨、面条长盛不衰外,以稻米为主要食材开发的什锦饭等新菜品也异军突起。源自印度的稻种,丰富了欧洲人的餐桌。印度稻种的西传主要应归功于
A.腓尼基人 B.波斯人 C.阿拉伯人 D.中国人
16.12世纪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建立司法令状制度,令状要求郡长调查被告的土地是否被错误处置,王室法庭要根据陪审员的答复而作出判断,以便解决土地争端问题。这使自由民纷纷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法制秩序破坏 B.国王权力加强 C.民族意识觉醒 D.领主权力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17.阿拉伯帝国是亚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普·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三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5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的范围。
(2)结合材料一、二,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某制度下社会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所展示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19.下列地图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领土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说明德国领土三次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历史著作中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 所著史籍的内容提要
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前425年) 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籠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
奥托(德意志,1114—1158年) 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
伏尔泰(法国,1694—1778年) 著《风俗论》,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
分别指出材料中三部欧洲历史著作内容所涉及的地理范围;结合作品撰写的时代背景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据材料“阿拉伯人在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文艺复兴的开展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东西方文化的源头并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并不能得出其侵略性和扩张性,排除B项;无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其领先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欧洲中世纪几乎每一个修道院都办有学校,大多用地方语言教学。一些女子在女修道院的学校里受到特种教育”,可知,在欧洲中世纪,每一个修道院都办有学校,为上层女子和贵族子弟提供教育,教授他们各项知识和技能,说明宗教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欧洲科技文化成就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思想解放运动对宗教的影响,排除B项;中古西欧的教育主要垄断在教会受众,面对的对象和内容具有狭隘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末,法国国王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迫使教皇让步,控制了法国的征税权,反映出当时法国王权的强化,B项正确;教皇权威的沦丧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民众信仰基督教,其宗教信仰并非多元的,排除C项;西欧国家的政教合一特征与法国国王同教皇间的斗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3世纪的朝鲜人对汉文化的学习,强调的是汉文化的世代承袭,说明汉文化传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朝鲜青年对汉文化的学习,A排除;13世纪的朝鲜属于朝鲜武人政治,新罗王朝早已覆亡,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利用假期考察了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遗址,察看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古代美洲印加帝国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印加帝国的版图可以说是所有美洲古国中最大的一个。为了保持帝国中各个城邦的交流,印加人建设了大量的道路,这些道路穿越了安第斯山脉、热带雨林、河流,把各个城邦连接起来。C项正确;古代两河流域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排除B项;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据题意可知,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影响巨大,很多内容来源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说明阿拉伯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将它们发扬光大,C项正确;材料和贸易无关,排除A项;广泛影响世界文明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阿拉伯文化缺少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是我国今天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根据分析可知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2世纪英国一名商人拒绝建行会检察官检查自己的秤砣,在处理过程中,行会控告、陪审员认定、政府罚款,体现了城市自治的色彩,反映了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向,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认定商人有罪的是陪审员,并非行会,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行会的设置为行业提供一定的规范,有利于城市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陪审员认定有罪,具体的司法审判过程并未涉及,不能得知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王权和三级代表制的结合在法国政治制度史上乃是一个奇迹”“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可得出,法国国王通过与三级会议合作的手段,进一步强化了王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权的加强,而不是强调对立,排除A项;CD项与材料“王权和三级代表制的结合在法国政治制度史上乃是一个奇迹”的主旨内容不符合,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了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其他大陆所没有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点睛】
11.A
【详解】据材料“……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民族是阿拉伯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并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西方,把阿拉伯数字传播到欧洲,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和纽带,A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穆斯林”是伊斯兰教的信仰者,B错误;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C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传播的欧亚大陆,故D与题意无关。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日本)。根据材料“为保主公性命而死,成为世人所称颂的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的日本,处于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集团把持国家权力,宣扬武士道文化,称颂忠义的武士人物,可以研究当时社会价值的这种基本倾向,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当时日本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武士集团开始形成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12世纪末,且材料也没有反映当时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闭关锁国,抵制外来影响,故C正确;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时间与题意不符合,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的重要政治制度,排除B项;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排除D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日月比喻教会和国王,强调国王的权力是向教皇借来的,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A项正确;教皇权力大于王权不能说明教皇的统治深入人心,B项错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与国王的权力来源于教皇不符,D项错误。
1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印度稻种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C项正确;腓尼基、波斯时间不符合“中世纪后期”,排除AB项;中国位于印度东方,不能成为印度稻种的西传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英国)。由材料“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建立司法令状制度,令状要求郡长调查被告的土地是否被错误处置……这使自由民纷纷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信息可知,12世纪时,英国国王建立司法令状制度后,自由民发生土地争端时往往越过地方领主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有利于国王加强对自由民的影响和控制,说明英国国王权力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导法庭的变化,但依然是法制秩序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和民族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领主权力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7.(1)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2)阿拉伯帝国对外贸易范围广阔,商品种类丰富。首都巴格达是世界范围的商业大都会,是沟通当时世界亚非欧贸易的桥梁。
(3)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保存并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详解】(1)范围:根据材料一中“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展示的海外活动路线,结合所学知识,从东、西、南三个方面概括阿拉伯人海陆活动的范围。
(2)作用:结合材料一“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材料二中“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等信息,从外贸范围、商品、城市和商业活动的作用等方面,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3)贡献:根据材料三中“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等信息,从保存、沟通、融合、发展等方面,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
18.(1)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特点:权利与义务交织在一起;以土地为纽带;严格的等级性;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层层分封。
(2)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
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权利与义务交织在一起;以土地为纽带;严格的等级性;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层层分封。
(2)内容:依据材料二“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可以得出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依据材料二“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取得了自治地位”可以得出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依据“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可以得出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二“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材料三“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并结合所学可知,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9.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统一。统一后德国迅速崛起,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霸权,英德矛盾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爆发。一战后德国战败,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等国占领。一方面削弱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因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推进和德国的战败,德国领土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被分区占领使德国逐步分裂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这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同时又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注: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
【详解】关于图1的变化,根据图示“11871年的德国”可知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统一;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崛起、德国与英法争夺殖民霸权、德国挑起一战等方面分析作答。关于图2的变化,根据图示“1919年的德国”可知,一战后德国战败,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等国占领;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削弱了德国的实力、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新的冲突埋下了种子等方面说明其影响。关于图3的变化,根据图示“1945年的德国”可知,因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推进和德国的战败,德国领土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推动了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说明。
【点睛】
20.范围: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的历史。评价:希波战争以古希腊的胜利告终,战争带给人民灾难;但客观上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古希腊文明得以扩展;古希腊雅典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促进古希腊哲学与史学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和解释世界;同时受到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范围:欧亚非各洲。评价: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
范围:欧亚非美各洲。评价: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人们发现了世界;欧洲先后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近代史学得以发展。
综上,欧洲历史著作中地理范围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约前480—前425年的古希腊,1114—1158年的德意志,1694—1778年的法国。由材料“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可得出,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的历史。结合所学可知,希波战争以古希腊的胜利告终,战争带给人民灾难;但客观上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古希腊文明得以扩展;古希腊雅典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促进古希腊哲学与史学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和解释世界;同时受到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由材料“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可得出欧亚非各洲的范围。结合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
由材料“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可得出欧亚非美各洲的范围。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人们发现了世界;欧洲先后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近代史学得以发展。由此可见,欧洲历史著作中地理范围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