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方伯是天子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而册命的,是对周王朝疆域内某些地区有征伐权力的一方诸侯之长。方伯对其控制的小诸侯国实行类似于朝廷对自己的政治统治。据此可推方伯的设置( )
A.易于引发政局的动荡 B.体现了家国一体观念
C.呈现出官僚政治色彩 D.强化了天子共主地位
2.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汉代自武帝以来,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这些措施( )
A.保证了军队给养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加重了边民负担 D.抑制了土地兼并
3.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由此可知,唐朝中期( )
A.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 B.城市治理趋于规范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4.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石刻,它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的宗教崇拜行为的见证。图中刻有“六字真言”两行,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 )
A.民族交融的趋势 B.对西域管辖因俗而治
C.严格的四等人制 D.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5.《宋诗纪事》称:“苏湖熟,天下足。”而到了清代前期则形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粮食供应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江浙人口迅速增长加剧人地矛盾 B.重农政策松弛促使自然经济解体
C.海上丝绸之路输入高产粮食作物 D.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6.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合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三年后,他再次校阅海军,上奏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 )
A.落后海防观念导致战争失败 B.战争赔款导致了海军军费不足
C.军备落后是战败的重要原因 D.经济落后阻碍军事现代化进程
7.中共六大制定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策略,指出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即低潮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力争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的政权”,“巩固工人阶级与共产党在农民运动与工,人运动中的领导”。这次会议召开于(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8.服饰的变化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由图1到图2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 )
图一:红军帽 图二:八路军帽
A.国共关系的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性质变化
C.革命道路的变化 D.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9.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据此可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
②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③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植
④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世纪60、70年代,为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上海有近20个工厂(车间)搬迁至福建,涉及轻工、化工和手工业等工业门类。据此可知,福建小三线建设( )
上海迁明企业(部分)一览表
上海厂名 迁明时间 迁明厂名
永昌五金厂 1965年 三明市皮革五金厂
立丰印染厂 1966年 三明印染厂
泰昌胶合板厂 1967年 三明胶合板厂
国营上海26纺织厂 1970年 三明纺织厂
A.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 B.促进三明工业布局的合理发展
C.旨在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时期 D.理顺了福建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11.某国际组织表示,将乌克兰提出的14亿美元紧急融资请求提交执行委员会,针对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面临的供应链短缺风险,该组织正在与摩尔多瓦就援助方案进行协商。由此可见,该国际组织( )
A.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B.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C.中国是第二大成员国 D.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
12.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13.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14.646年(大化二年)1月1日,日本颁布了《改新之诏》,其主要内容是在日本仿效施行中国唐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即全面的“唐化”,奠定了“大和文化的基石”。该项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树立了幕府的绝对权威
C.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D.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5.下图为20世纪20--30年代部分中东欧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可推知( )
备注:1914年中东欧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一半
A.民族自决得到一定程度实现 B.凡尔赛体系蕴含着严重的危机
C.新兴国家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D.“委任统治”原则充满欺骗性
16.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主要是( )
A.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 B.启蒙思想的大力传播
C.国际格局的重新建构 D.殖民地人民广泛觉醒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1月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年1月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调整和加工,从而产生了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新儒学体系,这是对先秦儒学进行的第一次改造。董仲舒指出,要促进国家稳定,就一定要完成思想的统一。董仲舒宣传了“神”“天”“天人合一”的理论,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行为准则,后来被称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之后儒学变为真正的统治思想,同时研究五经的经学也随之成为显学。
——摘编自韩典轩《儒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隋唐时期的儒学倾向于经世致用,表现为经学的繁荣和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唐代前期孔颖达等编撰的《五经正义》,将魏晋以来论说纷纭、南北分裂的经学在形式和版本上达到了统一。经学的统一和繁荣以及三教并行的思想文化背景丰富了儒学的思想资源。科举制度使得以儒学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成为官学、私学的自觉选择。唐代编辑了许多普及性的儒学启蒙读物,以简约条文化的方式把儒家的经典表现出来。此外,儒学还通过各种民间途径加以弘扬,如村社制定的乡规民约等。
——摘编自刘光育《隋唐儒学发展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儒学的主要特点。
19.户籍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唐入宋,从前的贱民,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都可获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宋朝的户籍制度也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户……籍对于老百姓的人身束缚,也正在减弱中。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朝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二: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
年代 大事记
1495年 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摘编自尹虹《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户口管理政策》
材料三: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降临,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解体,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徐徐展开。一批思想敏锐、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纷纷从旧的思想牢笼中突围出来,向西方学习(后来扩展到俄国),接纳民主思想,并进行改造、消化和重构,以此启蒙民众,并为社会转型指引方向。
这些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严复、胡适、中国民主同盟等中间党派的人士在内,基本属于启蒙主义的民主范畴。第二类,如梁启超的立宪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基本属于民族民主主义。第三类,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三种类型的区分,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不过都是中国社会的产物,都有着改造中国社会的抱负。
这些民主思想,引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百余年的艰苦卓绝斗争,最终获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改编自陈先初《晚近中国民主话语的多维构建和历史演进》
评析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观点(任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方伯对其控制的小诸侯国实行类似于朝廷对自己的政治统治”可知,方伯在其控制的区域内拥有较大的权力,这容易导致方伯势力膨胀,引发政局动荡,故选A项;方伯不一定是周王室宗亲,体现不出家国一体观念,故排除B项;方伯的设置体现的是分封制,不是官僚政治,故排除C项;方伯的势力膨胀,对周天子地位造成了冲击,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汉代自武帝以来,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可以看出,屯田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军防建设,有利于加强边疆的治理,故B项正确;A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3.答案:A
解析:
4.答案:A
解析:根据“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可得出这里面有多种民族的文字书写,这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对西域的管理因俗而治,排除B项;材料与四等人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佛教的书写内容,与行政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到清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苏湖熟,天下足。’而到了清代前期则形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粮食供应格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注重种植经济作物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从而使得粮食种植中心转移到湖广地区。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D项正确;人地矛盾并不是粮食供应格局变化的原因,因为清朝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成为普遍现象,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高产粮食作物的输入并不固定输入于某一固定区域,所以并不是粮食供应格局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1894年,李鸿章校阅海军时“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北洋海军军备已经落后,这是甲午战败的原因之一,故C正确;材料主旨没有体现出海防观念落后,故A错误;海军军费不足是因为军费被挪用,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落后阻碍军事现代化进程,故D错误。
7.答案:B
解析:“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即低潮时期”意味着当时国民大革命刚刚失败,而会议强调“巩固工人阶级与共产党在农民运动”,这说明这是土地革命时期,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召开,B项正确;A、C、D三项与中共六大的会议决策不符,排除。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目标;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此时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因此由图1到图2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这一时期中国的革命性质、革命道路和社会性质均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C、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49—1996年(中国)。据材料“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可知是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据材料“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可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据材料“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扶植,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资助,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国内外形势影响,20世纪60、70年代,上海近20个工厂(车间),涉及轻工、化工和手工业等多个工业门类搬迁至福建三明市,有利于三明的工业布局合理发展,B项正确;奠定工业化建设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排除A项;旨在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时期与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不符,排除C项;近20个工厂(车间)的搬迁不能理顺整个福建沿海与内地的各种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据本题材料“针对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面临的供应链短缺风险,该组织正在与摩尔多瓦就援助方案进行协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国际组织,其主要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由此可见,该国际组织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B项正确;恢复和发展经济不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国在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贷款主要投向,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经阿拉伯文版本保存,后重新回到欧洲,从而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起到促进作用,即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C项正确;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但这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文艺复兴促进欧洲社会转型,并非阿拉伯文化促进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回到欧洲,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除差别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无关,排除C。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46年(日本)。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效仿唐朝,进行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A项正确;幕府统治出现在12世纪后,排除B项;C项属于日本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中东欧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自决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贯彻,A项正确;材料与凡尔赛体系蕴含危机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矛盾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委任统治”原则充满欺骗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500-1975年的世界。根据图示可知,在19世纪初期出现第一个殖民收缩期,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出现另一个殖民收缩期,第一个殖民收缩期是因为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了欧洲殖民地国家的军事力量,第二个殖民收缩期与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有关,所以两次殖民收缩期的共同原因是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A项正确;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有启蒙思想的传播,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也有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等进步思想的传播,但思想传播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从19世纪初期到二战结束前,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并没有国际格局的重新构建,排除C项;两个殖民收缩期的出现都离不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与独立运动,但殖民地人民的广泛觉醒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社会背景: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教会积极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策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结交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争取支持。
(2)原因: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多;中外政府的大力支持。
(3)历史价值: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有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
解析:(1)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入手。第二小问根据“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得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相融仓;根据“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得出结交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星,争取支持。
(2)本题主要从中国的国力的提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府的支持的角度入手回答问题。
(3)根据“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得出有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根据”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得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18.答案:(1)基本内涵:倡导“大一统”;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倡导“三纲五常”。历史作用: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2)主要特点:倾向于经世致用;以经学为核心;善于吸收融合佛道思想;与教育和科举联系紧密。
解析:(1)据材料“要促进国家稳定就一定要完成思想的统一”得出倡导“大一统”据材料“神”,“天”“天人台一”得出主张“天人台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援”;据材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得出信导“三纲五常”。历史作用:据材料“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要”,得出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据材料“之后儒学变为真正的統治思想同时研究五经的经学也随之成为了显学”,得出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从对社会稳定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2)材料隋唐时期的倾向于经世致用,得出倾向于经世致用;据材料“表现为经学的繁录和对情道思理的吸收与融合”得出以经学为核心善于吸收融合佛道思理据材料“科举制度便得以儒学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成为言学、私学的选择,得出与教育和科举联系紧密”。
19.答案:(1)特点:贱民等阶层纳入国家编户(社会地位提高);城乡分治;按财产多少划分户等,具有等级性;控制不严格;具有开放性,就地附籍。
(2)特点:通过立法逐步确立;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与济贫、就业相关。
(3)影响: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人口合理流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二“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可归纳出以职业划分;根据材料二“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可归纳出户籍世袭;根据材料二“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间”可归纳出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2)“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继承前代、重农抑商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
(3)“影响”,根据材料三“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0.答案: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引领中国人民的斗争,最终获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包括以严复、胡适为代表的,中间党派的人士在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主义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但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获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审问要求评析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任一点或整体观点,据材料“这些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可划分为三类……这些民主思想,引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百余年的艰苦卓绝斗争,最终获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可概括观点: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引领中国人民的斗争,最终获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据材料“。第一类,包括严复、胡适、中国民主同盟等中间党派的人士在内,基本属于启蒙主义的民主范畴。第二类,如梁启超的立宪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基本属于民族民主主义。第三类,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及概括的论点,在分析时主要结合三类民主思想在引领中国人民长达百余年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作用进行说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