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2.(2023·潍坊高二期中)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 )
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
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
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
3.(2023·南昌高二模拟)“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戒律,“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相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4.(2023·邵阳高二期中)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走向世界;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又在东南亚弦歌不辍;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又深受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推崇。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
A.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5.十月革命胜利后,《广东新中华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什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
C.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
D.新文化运动已不再宣传民主科学
6.(2023·武昌高二期中)新罗真兴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 )
A.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
C.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
D.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7.(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中)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这反映出( )
A.中华饮食文化对越南的吸引力
B.城市化冲击了传统风俗
C.中越两国节日文化的双向交融
D.越南对中华文化的扬弃
8.(2023·北京海淀区高二期中)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地论述了火药出现以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肯定地指出,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作用”。对这一论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西征的蒙古军队把火药传到了欧洲
C.火药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D.火药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9.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10.(2023·滨州高二期末)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11.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交融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12.《日本书纪》卷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
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13.(2023·抚顺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材料旨在强调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开端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4.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15.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道,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这说明( )
A.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C.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
D.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16.(2023·保定高二检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6分)
训练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A [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
2.D [据材料信息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服装逐渐与世俗服装相近,原因在于佛教传入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服装逐渐与世俗服装相近,并非走向世俗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佛教服装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本土化倾向,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排除C项。]
3.C [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相融合的结论,A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的心理,B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4.D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能够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中华文化品格独特、底蕴深厚以及绵延不绝等特点,A、B、C三项排除。]
5.B [《广东新中华报》的意思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的言论得到应验,欧美各国认识到布尔什维克是不能用武力扫除的,表明一部分国人已经认同了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传入中国,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D [据新罗真兴王和文武王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都将“民”放在重要位置,而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说明当时新罗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D项正确;新罗统治者是在强调民本,而非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排除A项;“完全认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朱熹是宋朝理学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D [据材料可知,越南政府在1995年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而改为政府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这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辩证否定,是对中华文化的扬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饮食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越南文化的学习,排除C项。]
8.C [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认为火药推动了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并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故选C项;材料讨论的是火药对西方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火药的传播途径,排除B项;工业革命指的是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其生产动力是蒸汽机的使用,与火药无关,排除D项。]
9.B [由材料可知,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在西方起到传播儒学思想的作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力,故选B项。]
10.D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中国陶瓷和陶瓷的仿制品,可知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故选D项;“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与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埃文化交流的方式与时间,排除B、C项。]
11.B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A、C项无法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材料强调的文明间的交流交融不符,排除D项。]
12.C [材料“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故C项正确。隋唐时期(581—907)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位于东北亚,排除D项。]
13.B [该学者认为中国的三大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人类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变化,A项排除;近代化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理性化,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排除;D项所述并未站在整个世界角度来看待三大发明的作用,排除。]
14.B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情欲以及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以国家命运和利益为重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
15.B [根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故选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的结论,排除D项。]
16.(1)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
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
(2)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耶稣会士的传播。(任答3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训练(答案)2024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