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05 晚清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练习

(共44张PPT)
2024
专题05
晚清: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目录
CONTENTS
5 1P PT模板网 www.5 1 pptmoban.com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高频考点·考法解读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创新好题·分层练
1
2
3
4
5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01 /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02 /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晚清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是中国进步的根本动力,这些救亡图存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大部分集中于这一角度,要求考生认识这些救亡图存运动的影响
晚清时期,由于列强侵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朝的统治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满足列强侵华权益的一面,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变化”上。
联系近代外交的基本史实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传统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转变,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
考点预测
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列强侵华加剧与晚清的政治变革 (2023山东高考5)《北京条约》
(2023海南高考6)洋务运动
(2023湖北高考7)太平天国运动
(2023北京高考6)鸦片运动
(2023北京高考17)史料实证、甲午中日战争
(2023北京高考17)选官制度演变
(2022广东卷6)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2022山东卷6)洋务运动的目的
(2022全国甲卷7)戊戌变法的策略未能统一
(2022全国乙卷5)戊戌变法的策略与减少变法阻力
(2022全国甲卷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022北京卷7)列强瓜分中国
(2022辽宁卷7)列强侵华
(2021重庆高考7)八国联军侵华
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 (2023山东高考5)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
(2023广东高考7)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2023广东高考20)中国工业化
(2022湖南卷07)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传统手工业
(2022全国甲卷0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2021广东高考6)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2021江苏高考8)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 (2023山东高考17)史料实证、洋务运动、
(2022北京卷06)《海国图志》与开眼看世界
(2022湖南卷06)近代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
中国知识界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主要史事,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特点及作用,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结合晚清前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认识社会生活领域变化的表现及特点,着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03/高频考点
考点二 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
考点三 晚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考点一 列强侵华加剧与晚清的政治变革
【要点知识解密】
【高考真题解密】
【2024命题预测】
考点一
列强侵华加剧与晚清的政治变革
【要点知识解密】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侵略战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以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管辖
备考攻略:
把握“两条线索”“五次侵华战争”“两大主题”“五场运动”
(1)“两条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2)“五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3)“两大主题”: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
(4)“五场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核心深化 拓展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维度 阐释
政治 (1)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经济 (1)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3.抗争与探索
(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2)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3)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建成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出国等。未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4)戊戌维新运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变法涉及政治等多领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传播,冲击旧式官僚体制。但守旧势力强大、缺乏社会基础、无严密组织,以失败告终
(5)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盲目排外
(6)清末新政: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革命爆发
(7)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政党的领导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4.选官制度变革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2)民国初年: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晚清: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主要方式
核心深化 拓展
晚清统治的变化
中央集权 制的破坏 (1)地方势力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列强干涉中国内政: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外国人在华横行霸道
官僚体系 的演变 (1)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冲击。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汉族官僚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中,汉族官僚势力上升,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国家治理 的变化 (1)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引入:鸦片战争后,产生于西方的外交制度和国际法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古代的宗藩体系逐渐瓦解
(2)海关税收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3)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出现,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核心深化 拓展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及其局限
思想上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另一方面他们拒绝甚至抵制西方的民主启蒙思想,坚持封建纲常礼教
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但是,企业管理严重官僚化,洋务企业一般具有垄断性,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但是,一味强调与西方和好,也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
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但是,由于缺乏经费、军备松弛,新式海军未能达到“求强”的目的
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但是,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却要求学生同时学习四书五经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列强侵华与晚清政府的变革
(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清朝法律顺应时局而调整,非受西方法律影响
没有体现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的关系
是清朝法律的变化,而非对外政策的变化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考查晚清法律制度调整原因。从材料信息看,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朝的法律体系发生改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这说明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变化,故选D
命题点02:晚清外交的变化
(2023·湖南高考·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公法在外交实践中的范围扩大,作用
若不遵守条约将会受到强国的严厉制裁,损失会更严重
并非晚清所有士人对西方都持推崇态度果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晚晴外交的近代化。由材料可知随着对外交往的加强,薛福成认识到增强国力,变弱国为强国,才能赢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故选C项;
(2023·辽宁高考·5)(2023·湖南选择考·T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与材料无关
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
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辛丑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滋事地方停止文武考试各五年”以示惩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故选A;
命题点03: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024命题预测】
1896年5月,总理衙门奏准《严定教案处分章程》,开宗明义地写道:“传教既载在条约、则地方官均有保护之责。每遇教案,各国使臣援约相待,迹近要挟,几于无可收拾……若非严定章程,不足以示惩儆。”这一章程的制定( )
A.易于激化基层社会矛盾 B.缓和了中外之间的关系
C.瓦解了民间的抵抗意志 D.增强了地方政府责任感
考向01 考查 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C
如图为1907年北京《益森画报》所载的《厮役演说》,这反映了当时( )
A.女学的兴起瓦解了封建礼教
B.演说成为救亡图存重要方式
C.近代教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D.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并存
考向02 考查晚清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D
考点二
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
【要点知识解密】
一、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厂制的引入 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后来,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商业贸易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贸易形式被引入中国,银行、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百货公司等新商业贸易形式相继出现
交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近代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发展起来,京杭大运河的地位下降,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买办阶层出现
核心深化 拓展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的主要构成
自然经济 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在近代占据主导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社会进步根源。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洋务经济 具有封建性的近代工业,但它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近代最具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中外关系暂时缓和。
目的 “自强”、”求富”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开办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 煤矿、汉阳铁厂等 创办学校,派员留学:如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翻译馆、幼童留学生等建设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
评价 积极: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消极:①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②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洋务运动:中国早期近(现)代化的尝试
核心深化 拓展
核心深化 拓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核心深化 拓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及影响
特征 产生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打击下;
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
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中西部地区较少;
设备层次:资金、技术、人才不足,缺乏管理经验;
发展历程:夹缝中生存,曲折向前。
影响 经济——新的经济因素,促进经济近代化;
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阶级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冲击、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思想的传播提供条件 ;
发展趋势——始终未占据主导地位,对各种势力存在依赖性,难以独立发展
影响发展的因素
一、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起来,中国近代城市具有明显的半殖民性
迈出国门 (1)华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苦力贸易。华工出国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2)留学生: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为中国近代化培养的大批人才,也在中国传播了西方文化
饮食服饰 鸦片战争后,西方饮食、服饰传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中西饮食服饰交相辉映
西医传入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和西医院校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对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3全国乙卷,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仅提及中国茶叶出口价格的变动,不等于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材料中仅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和销售数量的变动受世界经济影响
材料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果关系倒置、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据材料可知由于科技进步、信息畅通,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深受伦敦市场上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时受到印度、日本等地茶叶的冲击,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向,故D项正确
(2023·全国甲卷,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题干材料和传统社会阶级结构被颠覆无关
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社会转型的阻力问题,
题干材料与“尊士贱商”的积习无关,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绅商已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选D
命题点0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2023·山东高考·5)表1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对米的需求量最低。丁
近代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较小,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期间略增长,丙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棉布,其占比数量应该是最高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题干表格数据及所学可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需要较多的棉纱,其占比趋势是逐年增加,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其占比达到了18.6%,但是一战之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受严重打击,其占比趋势是下滑明显,可以判定甲是棉纱,故选B项、
命题点0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4命题预测】
如表为近代汉口从日本进口产品价值统计表。(单位:关平两)据如表可知( )
A.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结构改变
B.民族资本的投资环境较恶劣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剧
D.中日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考向01 近代中国外贸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B
考向02 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1902年后,警政迅速在全中国铺开。各省先后于省城创建巡警总局、警务总局、警察总局等。除省城外,有些省份的重要城市、商埠也较早开办了警政。如直隶的天津、奉天的营口、江苏的上海、湖北的汉口、安徽的芜湖、江西的九江等。材料现象(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 B.推动了社会治理的近代化
C.延续了戊戌变法的措施 D.遏制了革命新形势的到来
B
考点三
晚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要点知识解密】
一、晚清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介绍外国的史地知识,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2.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秉承中体西用的主张,提倡学习西方的技术,继续坚持封建制度,这也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3.君主立宪:面对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和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一、晚清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具体阐释
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救亡图存 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应用到戊戌维新运动中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求自强的主张,向西方学习
(2023·辽宁高考·6)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中体西用思想(1861年,冯桂芬最早提出)尚未提出
对于中央政策,地方督抚做出反应,表明行政效率并不低下
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过于夸大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考查向西方学习新思潮。从材料信息看,地方督抚认为旧船“尚可牵制于内港”,反对“务高大之名”,这体现了不思进取的苟安心态,即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故选A项
(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陈去病认为利用戏剧宣传民主革命,效果和作用要比革命党人殚精竭虑写出的《革命军》《驳康书》等册子大得多。所以,他号召青年人应利用戏剧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故选C
命题点0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潮
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材料没有体现“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材料没有体现“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2023·山东高考·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2、表3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命题点03: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4分)
(2)表3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8分)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新思潮的萌发
学习西方以改革自强的主张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
这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
【参考答案】看法:从表3中看得出该书成书于1861年,成书后抄本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但短期内并没有正式刊刻出版,说明书中学习西方以改革自强的主张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并没有付诸实践。19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该书逐渐有了民间刊刻版本,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1895年后该书广泛刊印并流行,这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的内容深受该书的影响,故该书在19世纪90年代大量刊印并发行,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该书大规模刊刻印刷要到成书三十多年后,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阻力之大。
通过统计分析该书成书时间、刊刻出版的概况可以侧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该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新思潮的萌发
考向0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变化
晚清时期,林则徐打开了“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魏源通过《海国图志》阐发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推动“采西学”“制洋器”,把“师夷制夷”的思想推向实践层面。在这一过程中,开明士人( )
A.探求了强国御侮之策 B.促进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C.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的理念
【2024命题预测】
A
考向02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在维新变法中,维新派不仅未提立宪,而且连“废科举”都未提出,只是提出改革考试内容,以“策论取士”取代“八股取士”,但却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新政尽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完全丧失自我革新能力 B.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转向体制外
C.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失败 D.维新派变法主张未能被付诸实践
B
04/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课标要求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
理论保证
学科本质
必要途径
能力 要求
追求 目标
唯物史观是指导,时空观念是基础,史料实证是方法,历史解释是能力,家国情怀是取向
家国情怀是取向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历史学科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水平划分
水平 家国情怀 学业质量描述
水平1 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水平2 水平3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学科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水平划分
家国情怀——从家庭、社会到民族、国家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国情怀源于我国古代社会,在“家国同构”理念下衍生而来。不同时期家国情怀的定义都不尽相同。
“修齐治平”----------救亡图存---------------建设祖国
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和历史使命感
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学科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水平划分
(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外交政策,20世纪下半叶以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主题,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C为正确答案;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消除分歧太过绝对,A错;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构架针对的是中国与大国的关系,B错;材料未涉及世界全部地区,D错。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高考链接
C
05/创新好题·分层练——见Word
谢谢您的观看专题04 晚清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内容概览
A·高考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 列强侵华加剧与晚清的政治变革】
【命题点02 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03 晚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B·核心素养拿高分
【命题点01 列强侵华加剧与晚清的政治变革】
1.(2023·河北高考·6)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咸使知悉”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的惯例,而且条约规定清廷上下都要熟悉条约内容,这说明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外关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且部分地方官员抵触的是布告条约谕令,是思想僵化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表现,而非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统治集团在对外关系中的心态,试图挽救国家颓势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北京条约》的签订对清统治集团的冲击,并没有涉及英国在华势力范围的信息,得不出“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
2.(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故选A项;“未曾处于劣势”“年年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给与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只有洋务企业才能享有,无法带动同行业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3.(2023·广东高考·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洋务派通过创办军用工业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创办民用工业增加国家的财力,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植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者都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的,故选B项;洋务企业只是单纯引用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在企业管理上依然是封建衙门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基本上都以官办为主,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主观目的上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
4.(2023·湖北高考·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可知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提出平分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由于太平天国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因此清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视洪秀全为“英雄”、“豪杰”,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故选C项;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强调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洪秀全的不同评价,并非对人物多面性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时期从不同立场对洪秀全的描述,着眼点在于不同立场而非不同时期,排除D项。
5.(2023·北京高考·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自由贸易原则并不适用于有害的商品,如鸦片,即该观点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故①正确;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故②正确;此观点相当于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理解为是由商品种类决定的偶然行为,这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即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③正确;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2022·重庆高考·7)《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1),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图1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再结合漫画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复符合西方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利益诉求,故选C项;材料的主体是英国某画报,未体现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排除A项;三国干涉还辽是因为日本损害了俄国、德国和法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材料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D项。
7.(2022·江苏高考·6)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知李圭强调国人了解世界较少,举办万国博览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因此李圭的言行表明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卷入了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1876年世界贸易重心在英国,排除C项;19世纪末清政府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D项。
8.(2022·辽宁高考·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答案】D
【解析】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力量体现、文化影响和软实力渗透问题,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固然是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其在华利益服务,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故排除A项;推广德语最多也只是表象不是实质目的,故排除B项;从列强对华政策实质来说,在C.D之间比较不可能选C项。
9.(2022·北京高考·7)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防止其他列强染指长江流域,英国发出照会,清政府的答复实际上承认长江流域为英国之势力范围,故选B项;殖民地指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文化入侵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没有成为列强的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指1899年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成功”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但进口货值的不断下降,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进而成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故选D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优越的外贸条件并未改变西方商品倾销重心的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11.(2021·重庆高考·7)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可知该报纸认为中国的被发现,上海的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对落后的拯救,在宣扬西方文明的同时掩盖了侵略战争的实质,故选D项;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在于鸦片战争应该早一些发生,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排除A项;“全面评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认为中国就是落后保守的象征,鸦片战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没有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排除C项。
12.(2021·福建高考·7)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担心难以引起……士子的关注”可知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故选A项;材料中未提及新旧知识的分子的区别,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改革思想的传播,未提及科举制度,排除D项。
13.(2023·北京高考·17)(11分)【致敬!致远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11分)
【答案】(11分)
辨析与考证:材料一出自时人的军事著作,多参考当时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但受到时代、作者个人立场、参考资料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事件真实性需要更多资料印证;材料二来自战争亲历者的口述,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但受到个人立场、记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事件真实性需要更多资料印证;材料三是现代专业考古人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联合多方技术力量完成的考古研究新成果,对致远舰沉船事件认识更全面,可信度高。
过程:甲午海战中,清廷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面作战,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受到日本舰炮攻击,中弹燃烧,零件爆炸,船舰进水后逐渐倾斜,但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坚持作战,准备撞击日本船舰,最终因船舰倾覆沉入大海,全军覆没。
【解析】第一小问辨析与考证,据材料一出处“姚锡光……(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结合所学得出材料一出自时人的军事著作,多参考当时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但受到时代、作者个人立场、参考资料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事件真实性需要更多资料印证;据材料二出处“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结合所学得出材料二来自战争亲历者的口述,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但受到个人立场、记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事件真实性需要更多资料印证;据材料三“由国家文物局……技术力量”结合所学得出材料三是现代专业考古人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联合多方技术力量完成的考古研究新成果,对致远舰沉船事件认识更全面,可信度高。第二小问过程,据材料“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均说明并未……发生殉爆”结合所学得出甲午海战中,清廷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面作战,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受到日本舰炮攻击,中弹燃烧,零件爆炸,船舰进水后逐渐倾斜,但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坚持作战,准备撞击日本船舰,最终因船舰倾覆沉入大海,全军覆没。
14.(2023·湖北高考·16)【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
【答案】(14分)
(1)要求文武双全,重视忠义气节;不为时人所重视,人们不屑于武举或只是补充形式。
(2)变化:更注重骑射、技勇,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注重行伍出身,轻视武举;武学依附官学;创办新式学堂,教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军事技能;注重品学兼优,军官须要军事学堂出身。
原因:清朝原本属于游牧民族,善长骑射;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追求“舰船利炮”;新式装备的使用,需要官兵较高的文化素质。
【解析】
(1)由材料一“视看人材、试验弓马”、“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得出要求文武双全,重视忠义气节;由材料一“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得出不为时人所重视,人们不屑于武举或只是补充形式。
(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得出更注重骑射、技勇,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由材料二“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得出注重行伍出身,轻视武举;由材料二“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得出武学依附官学;由材料二“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得出创办新式学堂,教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军事技能;由材料二“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得出注重品学兼优,军官须要军事学堂出身。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得出清朝原本属于游牧民族,善长骑射;由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得出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由材料二“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得出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追求“舰船利炮”;由材料二“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得出新式装备的使用,需要官兵较高的文化素质。
【命题点02 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
1.(2023·山东高考·5)表1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表1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表格数据及所学可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需要较多的棉纱,其占比趋势是逐年增加,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其占比达到了18.6%,但是一战之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受严重打击,其占比趋势是下滑明显,由18,6%到12.8,再到9.6%,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判定甲是棉纱,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仍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较小,但是由于受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一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进口量还是有了一定的增长,如5.9%、4.2%、4.8%,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判定丙是钢铁,排除A项;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对米的需求量最低,据此可以判定丁是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竞相中国输出棉布,其占比数量应该是最高,据此(占比的横向比较)可以判定乙是棉布,排除D项。
2.(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故选A项;“未曾处于劣势”“年年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给与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只有洋务企业才能享有,无法带动同行业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3.(2023·广东高考·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洋务派通过创办军用工业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创办民用工业增加国家的财力,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植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者都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的,故选B项;洋务企业只是单纯引用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在企业管理上依然是封建衙门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基本上都以官办为主,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主观目的上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
4.(2022·广东高考·6)
表1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正确;鸿章争论中借用日本铁路发展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A项;张之洞言论中没有涉及外债问题,排除B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
5. (2022·河北高考真题·6)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据材料可知,“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涉及北京、东北、四川、西北、西南等地,反映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在经济上辐射范围较广,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上海经济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但没有涉及上海及其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得知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排除A项;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私人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材料反映的是“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列强在上海倾销的商品,属于商品输出的范畴,不属于资本输出,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传统商路就已经日趋衰落,且材料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上海贸易上的辐射效应,没有涉及传统商路的情况,排除D项。
6.(2022·江苏高考·6)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知李圭强调国人了解世界较少,举办万国博览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因此李圭的言行表明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卷入了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1876年世界贸易重心在英国,排除C项;19世纪末清政府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D项。
7.(2022·山东高考·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清末新政振兴商业奖励实业,都是通过求富的方式,挽救统治危机,即求富救国,故选A项;实业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洋务新政只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及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排除B项;洋务派发展商业是为了求富,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是为了富国而不是富民,排除D项。
8.(2021·广东高考·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洋纱输入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多,江南地区输入少,主要因为自明清以来,随着江南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原料(棉花)的供应充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低,相比洋纱有较大竞争力,而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洋纱多是因为“产棉稀少”,原料(棉花)的供应不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高,相比洋纱竞争力较弱,因此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故选C项;西南属内地,洋纱输入却最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属沿海,输入洋纱要少得多,无法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洋纱在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输入情况对比,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9.(2021·江苏高考·8) 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可知察哈尔都统认为该地物资丰富,但尚未开发,故派专员学习外地发展的经验,意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去江西景德镇学习,并未体现出经济合作,排除A项;1907年尚未实现用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排除B项;由材料“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可知1907年察哈尔地区尚未发展实业,“实业救国的氛围”表述错误,排除D项。
10.(2021·江苏高考·6) 表1中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
表1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可知评论主张文人经商、商人学习文化、农民学习机器,体现出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职业观念的变化,故选D项;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是社会生产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共识”不符合史实,晚清时期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项;“工商致富”不符合晚清中国社会发展史实,当时的社会思潮为“实业救国”,排除C项。
11.(2021·福建高考·6)图2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图2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答案】C
【解析】据图中信息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中海关税款占比高达84%,户部拨款仅2%,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实力影响军工企业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语是军工企业,不是地方政府,排除A项;仅从图中洋商借款无法说明军工企业主权破坏,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性,排除B项;晚清军工企业主要是官办,图中未体现民族资本,排除D项。
12.(2023·广东高考·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14分)
答题提示:
(1)概括身份:分别回答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
(2)表达观点:考生需要说明自己是赞同还是反对还是补充观点。
(3)阐述理由:运用相关史实,围绕观点分别对中英两国的情况进行分析,史实正确,逻辑清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
示例:
身份: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手工业主;
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多为地主、买办、商人等,其中地主占比最大。
评述:赞成学者的观点。
理由: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已经确立,民主的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民主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工匠和手工业者创办工厂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官僚、地主、买办、商人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最深;官僚地主、买办与政府关系密切,势力较大,更利于创办工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工匠和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经济实力不足。
综上,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身份,据材料一“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可知英国早期工厂的创办者大多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工匠或者是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手工业主;据材料一“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可知中国近代早期工厂的创办者以地主、买办和商人居多,同时还有少量华侨,其中地主占比最高。第二小问评述,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存在差异性,这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所以考生赞成该学者的观点,从整体的社会性质来看,18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而且宽松的社会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的重视,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工匠遭受巨大打击,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金融手段和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在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列强侵略的影响下,缺乏资本、技术、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先决条件,工业化的领导权很容易落入买办和地主官僚手中,再加上封建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更加乐意于扶植官僚地主、买办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势力创办工厂,再加上封建官僚、地主和买办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最早与西方列强关系往来密切,成为最早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管理者。
13.(2021·海南高考·2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
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答案】(12分)
主题:工业革命下,西方世界主宰世界,清朝艰难转型
论证(9分):结合史实,紧扣主题,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入手,落脚于19世纪50—70年代的东西方世界发展,并得出合理的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
政治层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或改革、革命、民族民主运动。
思想层面:进步思想或“西学东渐”等。(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9分)
表述3分:层次一:表述成文,论述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3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2分)
层次三: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晰。(0分)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紧扣设问中“运用唯物史观”“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结合1850—1879年西方、清朝的史实,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层面论述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德国、俄国、法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完善,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传播;清朝在欧美列强的侵略下,清朝艰难地向近代社会迈进,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经济上洋务运动开展、民族工业兴起,思想上主张向西方学习。最后总结升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国家主动改革,或建立或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引领时代潮流;而保守的清廷在欧美炮舰的逼迫下,社会也在艰难地转型。
14.(2022·辽宁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
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9分)
【答案】
(1)相同:①政府积极扶持;②学习他国制糖技术;③重视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应(或原料基地建设);④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
(2)结局:①中国制糖业发展成效很小;②近代以后日本制糖业发展迅速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启示: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②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③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④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解析】本题以中日两国制糖业发展为切入点重点考查中日两国近代化问题,涉及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政局变迁等必备知识背景;重点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解读能力、知识记忆与构建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着力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的涵育。
第一个设问属于比较相同点的题目,主要从两则材料中提取相同或相近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一中“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与材料二中“派使节、政府设立”信息所涉及内容相近;材料一中“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与材料二中“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属于同一领域;材料一中“种蔗之地”和材料二中“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内容相近。
第二个设问中的结局从材料中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而启示则要在材料中中国“同洋糖抗争”“时局动荡”、日本“侵占中国”等信息基础上,联系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斗争的曲折历程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实现民族独立并走上扩张道路等必备知识背景,从国家独立、技术创新、政治局势和海外市场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
15.(2022·北京高考·19)(12分)【军费与财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4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8分)
【答案】(12分)
参考答案要点: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征收“辽饷”,主要是加派田赋。
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原有的税收难以增加,新增商税厘金。
(2)趋势: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据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得出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征收“辽饷”,主要是加派田赋;据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称为‘厘金’”得出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原有的税收难以增加,新增商税厘金。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可知,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称为‘厘金’”结合所学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结合所学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关税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厘金增加。
【命题点03 晚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及军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学者的赞赏,英雄所见略同,即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A项;结盟指结成同盟,“所见亦有暗合者”“使海内……一助矣!”强调《海国图志》对日本学者的影响,未体现中日结盟,排除B项;《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海国图志》在中国遭到冷遇,未掀起“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2.(2022·湖北高考·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建设汉文处图书馆,研究汉学,即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故选D项;交流是就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而材料强调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未体现中国学习英国,排除A项;创新指创造新的东西,材料仅是英国公使馆学习、研究中国的情况,排除B项;“学习中文”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排除C项。
3.(2021·福建高考·7)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担心难以引起……士子的关注”可知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故选A项;材料中未提及新旧知识的分子的区别,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改革思想的传播,未提及科举制度,排除D项。
4.(2021·湖北高考·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注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学,即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故选B项;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民主共和即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由选举产生政权机关的国家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2023·山东高考·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2、表3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4分)
(2)表3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2分)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新思潮的萌发。
(2)从表3中看得出该书成书于1861年,成书后抄本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但短期内并没有正式刊刻出版,说明书中学习西方以改革自强的主张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并没有付诸实践。19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该书逐渐有了民间刊刻版本,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1895年后该书广泛刊印并流行,这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的内容深受该书的影响,故该书在19世纪90年代大量刊印并发行,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该书大规模刊刻印刷要到成书三十多年后,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阻力之大。
通过统计分析该书成书时间、刊刻出版的概况可以侧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该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解析】
(1)据表3中该书成书于1861年可知可知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据表2中“广取士议”、“该科举议”、“制洋器议”、“善制夷议”可知新思潮的萌发。
(2)第一小问帮助,据表3可知,该书成书于1861年,但是到1883年才有津河广仁堂刻本,结合所学可知书中学习西方以改革自强的主张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并没有付诸实践。19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推动,该书逐渐有了民间刊刻版本,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据表3可知,该书大规模刊印并广泛流行是在1985年之后,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渐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和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的内容深受该书的影响,故该书在19世纪90年代大量刊印并发行,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该书大规模刊刻印刷要到成书三十多年后,从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阻力之大。第二小问看法,据第一小问的相关分析(成书及刊印时间与时代之关系)可知通过统计分析该书成书时间、刊刻出版的概况可以侧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该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一、选择题
1.(2024·四川凉山州一模·29)下表反映的是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记述。
时间 奏折中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实情
1841年2月14日 琦善:激战四时,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伊里布:不费一兵一卒,舟山收复。 英军攻占沙角、大角,清军大败。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由于疫情严重,英军撤离舟山。
1841年3月12、17日 杨芳:民心大定,军民鼓勇,可期无虞。 英军摧毁广州城炮台400位,军营十余座,受伤8人。
1841年6月4日 奕山:英夷指天指心,免冠作礼,诚意求和,谅该夷性等犬羊,不值计较。 奕山私自与英军达成协定,赔款600万,英军撤离广州。
据此可以推断奏折(  )
A.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所导致 B.清朝官员具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
C.这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行为 D.清大臣亲赴前线奏折更符合实际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鸦片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官员的奏折与鸦片战争的实情不符,清朝官员的奏折存在瞒报和夸大的情况,这是官员怕担责,不敢担责,其根源是专制皇权的加强,在于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所导致,故选A项;“清朝官员具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说法片面,个别事例不能表现出这种做法是其传统,并且选项也不能体现材料本质,排除B项;奏折中的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实情严重不符,反映了清朝官员腐败无能,不能起到挽救清政府统治的作用,并不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行为,排除C项;凭借单方面的说辞很难判断其真实性,通过不同的史料对比研究才能发现真实,材料通过对比发现清朝官员谎报军情,清大臣出于自身的利益报喜不报忧,严重与实际不符,排除D项。
2.(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湖北卷·6)19世纪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
A.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开眼开世界。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根据“19世纪40年代”“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两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可知其意图是使人们从中借鉴,且获得仿造西洋船炮的技术资料,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相吻合,故A项正确。B.D两项均出现于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背景、中心不相符合。C项是林则徐《四洲志》的目的。
3.(2024·湖南宁乡高三11月调研·6)光绪七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当时有人说:“自长江轮船畅行,平时江船生意大半为其所夺。所用水手,大抵皆广东、宁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广、江、皖平日操舟之辈”。这表明(  )
A.洋务运动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冲击传统航运
C.劳动力素养应适应科技发展 D.招商局改变了地域经济格局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大抵皆广东、宁波、上海之人,而非平日操舟之辈”可知,当时长江航运业所用选手为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的人,而非平时本身就会操纵传统船只的劳动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沿海地区更早接触近代工业,故该地的水手更能适应机械轮船的需要,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正是在洋务运动的措施之一,故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排除B项;据材料“所用水手,大抵皆广东、宁波、上海之人,而非平日操舟之辈”可知,其强调的是所用水手的来源地,而非地域经济格局,排除D项。
4.(2024·湖南宁乡高三11月调研·9)1897年底,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光绪帝,认为早变则我大清兴,犹豫恐将危矣!至要者用人、理财和练兵三事。不几日,康有为亦向清政府呈递《上清帝第五书》,认为速变兴,缓则亡!宜速开国会、定宪法。这反映了(  )
A.陈康变法指导思想有本质差异 B.民族资产阶级救亡的迫切心情
C.光绪帝对待变法态度十分消极 D.维新派缺乏变法的系统性主张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湖南巡抚陈宝箴建议光绪帝变法,重点是用人、理财和练兵,而康有为则强调开国会、定宪法,可见二者关于变法有本质性的差异,即器物和制度的差异,故选A项;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是民族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光绪帝的态度,反映的是甲午战败后陈宝箴和康有为针对变法的观点,排除C项;维新派强调当今要务应为开国会、定宪法,有变法的系统性主张,排除D项。
5.(2024·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12月联考·6)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并援引万国公法质疑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清朝据《台湾府志》中的政府公文书,坚持“台湾番地有主论”,强调“万国公法者,乃近来西洋各国编成之物,殊无载我清朝之事,故不引为论辩之用,当以正理熟商”。这说明(  )
A.日本联合欧洲列强共同侵略中国 B.清廷据理力争维护自身正当权利
C.日本极力巩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D.清王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边疆危机和甲午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日本对中国台湾的武力侵略和外交讹诈,清廷据理力争,反对日本入侵,维护自身正当权利,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列强的侵华举动,无法体现出日本与欧洲列强的勾结,故排除 A 项;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对中国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不断受到削弱,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这一观念,故排除 D项。
6.(2024·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四·7)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年 1050810 59500 5.7
1854年 1190340 204900 17.2
1856年 1306770 409726 31.4
1859年 1109152 465944 42.0
A.战乱局面造成特殊影响 B.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C.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D.沿海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商业贸的变化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数据表格可以看出,1853—1859年福州茶叶出口总量和占比情况都持续快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江南地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茶叶产区受到影响,而珠三角地区随后又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出口受限,因而福州作为茶叶主产区和沿海主要海港的作用便日益显现,故选A项;题干所述并未提到福州出口的茶叶运往英国,所以不能得出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到福建茶叶出口数量和占比迅速提高,并不能说明这些茶叶都是福建所产,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福建的福州,而沿海的区域与之范围不同,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
7.(2024·广东“六校”高三12月联考·8)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是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目的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材料“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可知,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故选B项;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学习西学,但学习西学只是拯救中国的手段,其核心目的是救亡图存而非学习西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这不是三者的共同点,排除D项。
8.(2024·江苏常熟高三12月抽测·6)近代以来办报在中国逐渐流行,李鸿章提出“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梁启超说:“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由此可知,他们都主张(  )
A.发挥报刊的宣传作用 B.传播思想以开启民智
C.向国民宣传西方学说 D.办报救国以维护统治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阅报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体现的是李鸿章和梁启超都对报刊宣传作用的肯定,故选A项;开启民智是梁启超的主张,与李鸿章主张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报刊宣传内容的信息,无法推知其是否都向国民宣传西方学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虽然办报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和教育的工具,但李鸿章和梁启超的观点中都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排除D项。
9.(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调研·9)下图是宣统二年(1910年)商办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息单。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晚清政府积极奖励兴办实业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D.洋务企业仍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清末新政。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1910年”“商办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息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尤其是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股份制这一新的经营方式被民族资本家采用,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推动民营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政策,“奖励实业”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春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工业,而非洋务企业,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已经破产,排除D项。
10.(2024·湖北高三12月联考·17)【维新变法与近代报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追述《中外公报》之缘起时所说,“甲午丧师之后,国人敌忾心颇盛,而最初着手之事业则欲办图书馆及报馆”,一时间“行省报馆如鲫”。纵观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报刊,无一不以“救亡图存”相标榜,翻开这一时期新兴报刊之政论,哪一篇不以民族危亡相砥砺?“哀哀长鸣,血泪盈简”,《湘报》就是一例。诸如“大危可危”“大局日危”“俄占金州”“日人要挟”“德人又索地”等这类题目的报道,几乎天天都有。
——摘编自徐柳凡等《戊戌维新时期报刊勃兴之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二
表4 维新运动期间几种重要报刊
报名 创刊年份 创办人 报刊宗旨
《湘报》 1898 熊希龄、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 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
《湘学新报》 1896 江标 思以体用赅贯之学,导湘人士
《清议报》 1898 梁启超等 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
——摘编自刘斌《嬗变与转型——晚清启蒙运动与报刊现代化互动关系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维新时期创办报刊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创办的特征,并分析维新派以创办报刊为主进行思想启蒙的原因。(8分)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答案】(14分)
(1)意义: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为戊戌变法营造了舆论环境;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挖掘。(6分)
(2)特征:以维新派为主导;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兼具启蒙色彩。(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西方报刊新闻思想的影响;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新闻报刊在当时具有巨大影响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一“甲午丧师之后,国人敌忾心颇盛”得出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由材料一“无一不以救亡图存相标榜”得出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由材料一“哪一篇不以民族危亡相砥砺”得出为戊戌变法营造了舆论环境;由材料一“俄占金州、日人要挟、德人又索地”得出拓展了国人的视野;由材料一“哀哀长鸣,血泪盈简”得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挖掘。
(2)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二“熊希龄、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梁启超等”得出以维新派为主导;由材料一“无一不以救亡图存相标榜”得出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由材料二“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得出兼具启蒙色彩。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追述《中外公报》之缘起”得出西方报刊新闻思想的影响;由材料二“熊希龄、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梁启超等”得出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由材料一“几乎天天都有”得出新闻报刊在当时具有巨大影响力;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1.(2024·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联考一湖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革命派和立宪派是清朝末年的两大重要政治力量。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分布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出两处清末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集中分布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作为一个整体,不需要分别标识:需标识出两处集中分布的区域并明确写出区域范围;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答案】(16分)
分布区域1:集中分布在京师。(2分)
理由:京师是清政府的政治中心,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此处便于与清政府进行交涉。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京师集结众人公车上书,此后戊戌变法也主要是以京师为核心展开变法活动,这一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主张对后来立宪派的形成影响巨大。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3分)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以京师为核心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在京师设立的资政院为立宪团体的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在京师设立“使馆界”,大量外国官员、记者等长期驻扎北京。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北京,有利于争取国际支持。(3分)
分布区域2:集中分布在东京。(2分)
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向富强,并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击败了中国和俄国,极大地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局势。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倡以日为师,试图效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3分)
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其中日本因与我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又距离较近,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前往,掀起了“日本留学热”,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聚集在东京,为革命、立宪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3分)
(若答到其他集中分布区域,如江浙沪一带、粤港澳一带等,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分布区域1:根据材料“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分布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密切关系”,首先从政治角度看,清朝的政治中心为京师。故集中分布在京师。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是清政府的政治中心;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京师集结众人公车上书;此后的戊戌变法也主要是以京师为核心展开变法活动,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对后来的立宪派的形成影响巨大;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也被保留下来,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新思想广泛传播。
故答案为:京师是清政府的政治中心,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此处便于与清政府进行交涉。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京师集结众人公车上书,此后戊戌变法也主要是以京师为核心展开变法活动,这一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主张对后来立宪派的形成影响巨大。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分布区域2:根据材料“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分布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密切关系”,从外交角度看,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倡以日为师,试图效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故集中分布在日本东京。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说明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是失败的,而日本迅速富强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治维新,强大后的日本不仅打败了清政府,还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极大地改变了远东地区地局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以日为师,试图效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根据地图可知,日本与我国相邻,更方便交往。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因此日本吸引了大批的留学生,为革命、立宪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故答案为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向富强,并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击败了中国和俄国,极大地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局势。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倡以日为师,试图效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其中日本因与我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又距离较近,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前往,掀起了“日本留学热”,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聚集在东京,为革命、立宪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专题05 晚清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练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