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目 录
考情分析 1
网络构建 2
考点一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3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3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3
知识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5
考点二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7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7
知识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 7
知识点2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7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2
考点三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10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10
知识点1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0
知识点2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2
知识点3 维护现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3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7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3年12考 (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6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把握其主要脉络;结合文献记载和数据材料,关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进行重点复习。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3年16考 (选择题12次,非选择题4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重点复习国际关系中的大国责任和作用,对战后世界整体上维持了和平状态作出合理解释。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3年14考 (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8次) 复习时关注和平与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对比全球治理的新旧机制,形成世界意识。重点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其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考点一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核心提炼
背景 (1)19C末20C初,帝国主义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根源: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争斗(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3)20C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性质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概况 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战线:西线、东线、南线,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阶段:1914年为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1915—1916年为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但战略主动权已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917—1918年为第三阶段,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战争结束。
影响 对资本主义国家: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对殖民地:促进了民族觉醒; 对国际格局: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对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知识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核心提炼
建立 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1919年)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缔结了以《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主要内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凡尔赛体系主要内容有: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独立。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②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有: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质是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非战公约》: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特征 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评价 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仍然遵循着强权政治原则,是暂时妥协的产物,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各种矛盾,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真题研析】
1.(2022·山东卷)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2.(2022·浙江卷6月)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2022·浙江卷1月)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各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远攻大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5.(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
Ⅰ.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者或作品人物 Ⅱ.相关历史事件
A.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B.歌曲《国际歌》 C.小说《战争与和平》 D.电影《我的1919》 E.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F.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G.小说《永别了,武器》 H.歌曲《黄河大合唱》 海涅鲍狄埃 狄盖特 托尔斯泰 顾维钧 斯托夫人 洪常青、吴清华 海明威 光未然、冼星海 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②1848年欧洲革命 ③美国内战 ④巴黎公社革命 ⑤抗日战争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⑦海南椰林寨战斗 ⑧巴黎和会
(1)从表的Ⅰ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A—②,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1.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如作家克拉朋特自认是道家思想信徒,他撰文呼吁德国人按照“道的神圣精神”去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直至1933年,“道家热”才在德国宣告结束。德国“道家热”的兴起( )
A.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缓和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成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则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推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C.重新划定了世界的版图 D.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1915年,奥匈帝国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创作的戏剧《人类的末日》中,引用了大量战时政客演讲及其他史料,来嘲讽大战前夕各参战国政要和贵族的傲慢冷漠、军事机构的浅薄无能,以及参战国公民的愚昧盲从。他们听信政客的诱导走向了大战。由此可知( )
A.人们对战争缺乏理性认识 B.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C.作品唤起了人们反战情绪 D.政客的煽动是一战的根源
4.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绝不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战后秩序只不过是孕育帝国主义间新的冲突的起点。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B.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削弱
C.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改变 D.国联无法制止侵略战争的发生
5.中国近代某一时期,面对随时可能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列强之间的战争,中国外交官员前往美国驻华公使馆会晤美国代办马慕瑞,请求美国帮助中国实现中立,劝说各国不要在中国境内采取敌对的军事行动。日本官员和媒体了解中国向美国求助后,生气地表示:“中国试图利用一个远距离大国来制约近距离的大国。”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是(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日俄战争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6.现代学者霍布斯鲍姆(1917—201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有如下论述:(一战是)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只有冷战结束之时,我们才能最终把一战的结果抛到身后。其主要依据应包括( )
A.欧洲“大陆均势”被打破 B.战后悲观主义情绪弥漫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阵营对抗带来深重灾难
7.1916年,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参战国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专门委员会等,他们分配政府订单,控制资源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国( )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剧
C.纷纷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黎和平条约》是依据战胜国的利益对欧洲领土进行重新划分的条约。但战胜国依据的不是着眼于国际制衡的欧洲传统均势原则,而是不考虑或干脆损坏国际制衡的民族自决原则。巴黎和会上的民族自决原则是美国从外移植到欧洲大陆上的,“将这个高度简单化的原则贯彻于异常错综复杂的东欧,据此划分国际疆界,就必然顾此失彼、矛盾百出”。虽然各新兴国家根据和会要求都签署了保护少数民族条约,实际上,一纸条约并不能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问题成为之后欧洲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波《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平条约》确认民族自决原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族自决原则确立的影响。
考点二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知识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核心提炼 1.第二次世界大战
背景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意、德、日先后建立法西斯政权并对外扩张,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英法等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扩张的嚣张气焰。
性质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概况 (1)局部爆发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局部抗战;②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二战在亚洲爆发; (2)全面爆发①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3)全球阶段①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②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④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影响 (1)国际格局:二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欧洲衰落:二战中欧洲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挫折; (3)美国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4)苏联影响: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威望。
知识点2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核心提炼 1.雅尔塔体系
建立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 (1)雅尔塔体系: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日本、苏联、波兰等)②殖民地: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③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④成立联合国… (2)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成立;性质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宪章》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 评价: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战后的和平;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3)国际法的发展①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签署;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国际司法制度;③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评价:国际法发展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国际条约,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真题研析】
1.(2023·天津卷)造成下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
A.国际局势的剧变 B.技术变革的推动
C.全球治理的加强 D.自由贸易的发展
2.(2023·重庆卷)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 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 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3.(2023·海南卷)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尼赫鲁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社会主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②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
④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长达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4.(2023·北京卷)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5.(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1.1946年,苏联明确拒绝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指出:“所有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只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设置的,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最先进、最完善的,所以没有必要加入美国设计的国际经济体系。”造成这种认识是因为苏联( )
A.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 B.已经与美国开始冷战
C.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D.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2.1929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美国人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住房、汽车和电冰箱等商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为此,商业界不断加强广告推销并大力推行分期付款的赊购制度。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
A.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消费观念合理调整 D.社会生产盲目扩大
3.1933年,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提出在欧洲建立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获得了国联行政院的常任席位;同时期,苏联与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与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苏联的举措( )
A.有效推动国际法的实行 B.受制于欧洲局势的变化
C.意在提高本国国际地位 D.说明意识形态影响消失
4.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
A.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5.1939年3月1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写道:“我只要一有时间去思考便认为,希特勒把所有保证都抛到九霄云外之后,就不想跟他打交道。比希特勒背信弃义更为严重的是德国的动向……这是最后一次进攻一个小国,还是其他的行动会接踵而来呢?”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充分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危害 B.经济危机导致西方世界再度分裂
C.局部战争逐渐发展为全球性战争 D.欧洲局势的紧张程度在不断加强
6.联合国对以前在国联委任统治下的领土和由于二战结束而脱离各敌国(法西斯轴心国)的附属领土实行国际托管制度进行临时管理。到1962年年底,非洲6个托管地先后独立,并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 )
A.协调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 B.确立起战后世界政治新秩序
C.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独立意识觉醒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7.“这一宣言的颁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本形成,以坚定的语气宣布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对法西斯‘三国轴心’作战的方式和手段,这就是‘使用不论是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直到‘完全战胜’敌人”。这一宣言( )
A.是绥靖政策的运用 B.发布于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之际
C.签字国总数为26个 D.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方学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19世纪有了重要发展。1873年,首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巴黎召开,并逐渐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在其影响下,德、法、俄等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东方学研究机构,而英国政府在一战形势危急、财政困顿的1917年,也筹建起耗资不菲的东方研究学院。一战前后,欧洲主要大国的东方学都进入黄金时期。
二战后,东方学的发展出现新变化。1960年,苏联在莫斯科举办了第25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尽可能多地邀请“东方”学者参会,又额外申请了10万卢比,用于邀请来自亚非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会议快结束时,美国曾申请下一届会议的主办权,由于苏联的干预并未如愿。双方妥协的结果是由印度承办。1964年,第26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主题为“人的尊严、人类友好和世界团结”,试图代表“东方”国家发声。1967年,美国如愿在安娜堡举办了第27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由于官方以及私人机构的强大财力投入,与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该会议使美国的区域研究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东方”研究的学术话语。新范式强调跨学科研究,更加关注目标地区的“当下”问题。
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正式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
——摘编自张扬《冷战背景下的知识权力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东方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学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考点三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知识点1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核心提炼 1.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发展阶段 时间阶段 原因 表现
两极格局形成 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②两国的国际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③美国欲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作最大障碍;苏联希望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苏联方面则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了德国分裂。
两极格局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①美、苏自身实力相对衰落; ②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极力量逐渐成长 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④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多极力量的发展。 欧盟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日本追求政治、军事大国;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
核心提炼 2二战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关贸总协定 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建立:1947年,美国主导,23国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WTO 目的:建立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影响:成员国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降低了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贸易形式的变化 (1)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电子商务: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国际金融 二战后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2)世界银行:又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3)两个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趋势: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②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2)影响:便利了人们消费,也具有相当的风险。
中国影响力提升 ①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② 2010年,中国成为IMF第三大成员;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④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核心提炼 3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进程:①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③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⑤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评价:(1)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 对策:各国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 曲折: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脱欧公投,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1)欧洲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3)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4)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知识点2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核心提炼 1.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时代特征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面临的问题 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 发展问题:①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问题:①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阿以争端、讯利亚内战等;②传统安全威胁:海洋资源和极地资源争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③非传统安全威胁: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的威胁等
应对策略 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机制。全球层面,如1999年成立的二十国集团;地区层面,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
中国方案 (1)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来源:①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②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建设举措: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2014年,设立丝路基金以提供资金支持;2015年,倡导设立的亚投行正式成立 意义:①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②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③有利于中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知识点3 维护现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核心提炼 1.现代世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应对 (1)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2)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需要全人类来保护; ③文化多样性不仅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推动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④文化多样性推动各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核心提炼 2.现代社会的劳动力流动和难民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时间: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流动方向:①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变化: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体力劳动。②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传统行业转向贸易、金融等行业。③作为移民中“知识精英”的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原因:难民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来源地: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救助措施: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③2000年联大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核心提炼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背景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典型代表 美国的移民文化 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原因: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白人驱逐、消灭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影响: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的移民文化 文化特点:人口构成复杂,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原因: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并成为国家。
独特文化景观:马来语、华语、英语、泰米尔语等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核心提炼 4.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 教育 古代: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①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②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印刷 书的 诞生 重要标志:15C中叶,德国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原因:造纸业的发展;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改进 意义: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图书 馆的 成长 西方图书馆发展历程:①BC7世纪建立的亚述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②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19C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意义: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博物 馆的 建设 发展历程:①BC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宫,一般被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③18C,博物馆的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建立。
意义: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核心提炼 5.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的原因 ①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②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③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
保护举措 世界 ①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②1834年,希腊立法保护古迹。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④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⑥1998年,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⑦2003年,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国 ①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②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③1930年,设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古物保存法》④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⑤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⑥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⑦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⑧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⑨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意义: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②中国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古代文明遗迹代表: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近代文化遗产代表: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代表: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世界最多.
【真题研析】
1.(2023·浙江卷6月)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2.(2023·浙江卷6月)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3.(2023·全国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4.(2023·全国乙卷)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1.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奋发有为”的主基调下,积极引领周边合作,使“一带一路”从愿景变为现实,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取得重要成果。这反映了( )
A.中国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 B.睦邻友好成为外交主旋律
C.中国与周边邻国矛盾消除 D.外交自信彰显了大国责任
2.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
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 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
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 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
3.欧盟是一个结合政治和经济实体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欧盟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空间来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个最终将实施统一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以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和“通过实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扬联盟的个性”。以下对欧盟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②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③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④是当今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4.2007年7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家族庄园招待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双方一起钓鱼,并就美国在东欧的导弹防御系统、伊朗核问题等进行了讨论,被戏称为“庭院外交”;8月11日,布什又在同一地点以汉堡和热狗等美国传统食品招待了法国总统萨科齐。这反映出( )
A.法国的国际地位低于俄罗斯 B.和平磋商是解决国际分歧的重要手段
C.美国的国际霸权正全面衰落 D.美国、俄罗斯两国正在重塑两极格局
5.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当今西方一些学者极力鼓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由此可知,文化全球化( )
A.反映文化趋同化趋势 B.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C.体现交融与互异并存 D.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6.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国际兼并和收购活动在欧美国家十分活跃,进入90年代以来,其兼并和收购活动遍及世界每个角落,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范围也空前之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B.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C.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7.截止2018年,意大利有49项历史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然而,其文化遗产景点的票价普遍不高,甚至相当多的文化遗址不收取门票。意大利政府此举意在( )
A.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B.提高意大利的国际影响力
C.保护古迹的历史真实性 D.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很早就形成了收藏并欣赏前人遗物的思想。或出于对先人成就的崇拜,或出于强烈的宗教热情。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人考古的兴趣逐渐由挖宝转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包括对建筑遗址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开始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视作文化遗产。雨果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中强烈呼吁国家将历史建筑等视为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并立法保护。1830年,法国任命了第一位历史建筑监察官,1837年成立全国性历史文物委员会,1840年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与保护。此后,英、德、意等国都通过了相关法律并公布了国家古迹。
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对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清晰地界定,要求每个缔约国都应该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本国的文化遗产,必要时可以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摘编自王新文等《回到原点的追问:试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变化的原因。(共47张PPT)
导师:XXX
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
专题十三
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的演变
考点一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题型特训】
考点二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2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题型特训】
考点三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知识点2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知识点3 维护现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题型特训】
01
考情分析
02
知识建构
03
考点突破
目录索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3年12考 (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6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把握其主要脉络;结合文献记载和数据材料,关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进行重点复习。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3年16考 (选择题12次,非选择题4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重点复习国际关系中的大国责任和作用,对战后世界整体上维持了和平状态作出合理解释。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3年14考 (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8次) 复习时关注和平与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对比全球治理的新旧机制,形成世界意识。重点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其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02
02
知识建构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03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稿定PPT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背景 (1)19C末20C初,帝国主义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根源: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争斗(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3)20C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性质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概况 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战线:西线、东线、南线,西线是决定性战场。阶段:1914年为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1915—1916年为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但战略主动权已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917—1918年为第三阶段,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战争结束。
影响 对资本主义国家: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对殖民地:促进了民族觉醒;对国际格局: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4)对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知识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 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1919年)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缔结了以《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主要内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凡尔赛体系主要内容有: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独立。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②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有: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质是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非战公约》: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特征 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评价 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仍然遵循着强权政治原则,是暂时妥协的产物,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各种矛盾,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1.(2022·山东卷)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3.(2022·浙江卷1月)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各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远攻大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22·浙江卷6月)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
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
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
B
英国与日本和法国结盟
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材料中英国的政策变化不符
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
D
根据材料“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及所学知识可得,德国的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俄军出人意料地攻打东普鲁士,英国很快参战
C
02
4.(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变化: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空战技术提高,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2)[参考答案]影响: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结合一战初期飞机在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可知,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
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
1918年,飞机数量大幅增加,战机也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角,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作为军事工具被广泛应用,进行了侦查、轰炸和空中战斗等任务,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现代交通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5.(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
(1)从表的Ⅰ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A—②,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B歌曲《国际歌》是巴黎公社后创作的,与④巴黎公社革命联系; C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反映1805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与①相联系; D电影《我的1919》作品人物顾维钧反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情节,与⑧巴黎和会相联系; E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反映南北战争期间的黑人奴隶问题,与③美国内战相联系; F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反映琼崖女子工农红军的故事,与⑦海南椰林寨战斗相联系;G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反映了一战的内容,与⑥第一次世界大战相联系; H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歌曲《黄河大合唱》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与⑤抗日战争相联系。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近现代中西方。首先,依据材料问题“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可知,选择相互联系的四组来确定一个主题和一个正确的观点。例如:选择这四组信息A-②B-④E-③F-⑦,主题是选择这四组信息B-④ D-⑧ F-⑦ H-⑤,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阐述要结合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B-④ C-① D-⑧ E-③ F-⑦ G-⑥ H-⑤
(2)示例:选择这四组信息B-④ D-⑧ F-⑦ H-⑤
主题: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
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阐述: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被英、美等国拒绝,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随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诞生于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后的《国际歌》逐渐成为了党代会闭幕上的歌曲,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全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破坏合作,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同年,椰子寨战斗成为全琼武装总暴动的第一枪。中共逐步地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海南也建立了琼崖革命根据地,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妇女组建了工农红军,被称为“红色娘子军”,新中国成立后红色娘子军英勇事迹被改编为电影、芭蕾舞剧等,为世人熟知。七七事变,日军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战争。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在艰苦条件下创作《黄河大合唱》从延安迅速传遍全国,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向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号,成为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号角。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如作家克拉朋特自认是道家思想信徒,他撰文呼吁德国人按照“道的神圣精神”去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直至1933年,“道家热”才在德国宣告结束。德国“道家热”的兴起( )
A.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缓和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成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A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则增长了22%。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推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C.重新划定了世界的版图
D.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
稿定PPT
3.1915年,奥匈帝国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创作的戏剧《人类的末日》中,引用了大量战时政客演讲及其他史料,来嘲讽大战前夕各参战国政要和贵族的傲慢冷漠、军事机构的浅薄无能,以及参战国公民的愚昧盲从。他们听信政客的诱导走向了大战。由此可知( )
A.人们对战争缺乏理性认识
B.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C.作品唤起了人们反战情绪
D.政客的煽动是一战的根源
A
4.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绝不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战后秩序只不过是孕育帝国主义间新的冲突的起点。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B.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削弱
C.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改变
D.国联无法制止侵略战争的发生
A
5.中国近代某一时期,面对随时可能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列强之间的战争,中国外交官员前往美国驻华公使馆会晤美国代办马慕瑞,请求美国帮助中国实现中立,劝说各国不要在中国境内采取敌对的军事行动。日本官员和媒体了解中国向美国求助后,生气地表示:“中国试图利用一个远距离大国来制约近距离的大国。”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是(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日俄战争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6.现代学者霍布斯鲍姆(1917—201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有如下论述:(一战是)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只有冷战结束之时,我们才能最终把一战的结果抛到身后。其主要依据应包括( )
A.欧洲“大陆均势”被打破
B.战后悲观主义情绪弥漫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阵营对抗带来深重灾难
A
02
7.1916年,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参战国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专门委员会等,他们分配政府订单,控制资源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国( )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剧
C.纷纷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黎和平条约》是依据战胜国的利益对欧洲领土进行重新划分的条约。但战胜国依据的不是着眼于国际制衡的欧洲传统均势原则,而是不考虑或干脆损坏国际制衡的民族自决原则。巴黎和会上的民族自决原则是美国从外移植到欧洲大陆上的,“将这个高度简单化的原则贯彻于异常错综复杂的东欧,据此划分国际疆界,就必然顾此失彼、矛盾百出”。虽然各新兴国家根据和会要求都签署了保护少数民族条约,实际上,一纸条约并不能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问题成为之后欧洲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波《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平条约》确认民族自决原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族自决原则确立的影响。
【答案】(1)原因:战胜国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外交思想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影响:改变了欧洲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欧洲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版图;制造出了民族问题,埋藏了国际纠纷的种子;鼓舞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如答“造成了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亦可)。
考点二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02
知识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背景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意、德、日先后建立法西斯政权并对外扩张,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3)英法等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扩张的嚣张气焰
性质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概况 (1)局部爆发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局部抗战;②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二战在亚洲爆发;(2)全面爆发①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3)全球阶段①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②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④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影响 (1)国际格局:二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欧洲衰落:二战中欧洲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挫折;(3)美国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4)苏联影响: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威望。
知识点2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建立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主要 内容 (1)雅尔塔体系: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日本、苏联、波兰等)②殖民地: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③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④成立联合国…
(2)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成立;性质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宪章》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
评价: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战后的和平;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3)国际法的发展①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签署;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国际司法制度;③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评价:国际法发展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国际条约,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1.(2023·天津卷)造成下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
A.国际局势的剧变
B.技术变革的推动
C.全球治理的加强
D.自由贸易的发展
2.(2023·重庆卷)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国际局势的剧变,而技术变革会导致货船航运费率下降,不符合材料
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全球局势动荡,全球治理并未得到加强
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贸易发展受阻
A
随着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宣告瓦解
这一观点是在反对欧洲的殖民统治秩序重返亚洲,而不是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等对亚洲贫困的影响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鼓励亚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而不是反对法西斯侵略
B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3.(2023·海南卷)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尼赫鲁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社会主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②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
④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长达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①1956年12月开始,国大党政府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所谓“社会主义运动”;②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的逐渐衰落,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④1956年6月13日,最后一批英国军队撤离占领了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
A
4.(2023·北京卷)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
“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
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
D
5.(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
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不是主要原因
D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1946年,苏联明确拒绝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指出: “所有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只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设置的,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最先进、最完善的,所以没有必要加入美国设计的国际经济体系。”造成这种认识是因为苏联( )
A.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
B.已经与美国开始冷战
C.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D.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C
2.1929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美国人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住房、汽车和电冰箱等商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为此,商业界不断加强广告推销并大力推行分期付款的赊购制度。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
A.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消费观念合理调整
D.社会生产盲目扩大
D
稿定PPT
3.1933年,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提出在欧洲建立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获得了国联行政院的常任席位;同时期,苏联与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与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苏联的举措( )
A.有效推动国际法的实行
B.受制于欧洲局势的变化
C.意在提高本国国际地位
D.说明意识形态影响消失
B
4.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
A.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C
5.1939年3月1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写道:“我只要一有时间去思考便认为,希特勒把所有保证都抛到九霄云外之后,就不想跟他打交道。比希特勒背信弃义更为严重的是德国的动向……这是最后一次进攻一个小国,还是其他的行动会接踵而来呢?”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充分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危害 B.经济危机导致西方世界再度分裂
C.局部战争逐渐发展为全球性战争 D.欧洲局势的紧张程度在不断加强
D
02
6.联合国对以前在国联委任统治下的领土和由于二战结束而脱离各敌国(法西斯轴心国)的附属领土实行国际托管制度进行临时管理。到1962年年底,非洲6个托管地先后独立,并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 )
A.协调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
B.确立起战后世界政治新秩序
C.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独立意识觉醒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方学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19世纪有了重要发展。1873年,首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巴黎召开,并逐渐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在其影响下,德、法、俄等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东方学研究机构,而英国政府在一战形势危急、财政困顿的1917年,也筹建起耗资不菲的东方研究学院。一战前后,欧洲主要大国的东方学都进入黄金时期。
二战后,东方学的发展出现新变化。1960年,苏联在莫斯科举办了第25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尽可能多地邀请“东方”学者参会,又额外申请了10万卢比,用于邀请来自亚非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会议快结束时,美国曾申请下一届会议的主办权,由于苏联的干预并未如愿。双方妥协的结果是由印度承办。1964年,第26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主题为“人的尊严、人类友好和世界团结”,试图代表“东方”国家发声。1967年,美国如愿在安娜堡举办了第27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由于官方以及私人机构的强大财力投入,与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该会议使美国的区域研究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东方”研究的学术话语。新范式强调跨学科研究,更加关注目标地区的“当下”问题。
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正式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
——摘编自张扬《冷战背景下的知识权力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东方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学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答案】(1)新变化:主导国家的变化(由欧洲到苏美);研究范式的转型(研究范式转向区域研究);研究内容的扩展;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扩大;指导思想日益丰富。
(2)原因: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从欧洲为中心走向两极格局;美苏冷战的发展;亚非拉民族解放浪潮的高涨,新兴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及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扩大;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答出其中
7.“这一宣言的颁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本形成,以坚定的语气宣布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对法西斯‘三国轴心’作战的方式和手段,这就是‘使用不论是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直到‘完全战胜’敌人”。这一宣言( )
A.是绥靖政策的运用
B.发布于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之际
C.签字国总数为26个
D.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C
考点三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
与主要趋势
02
知识点1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发展阶段 时间阶段 原因 表现
两极格局形成 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②两国的国际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③美国欲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作最大障碍;苏联希望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苏联方面则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了德国分裂。
发展阶段 时间阶段 原因 表现
两极格局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①美、苏自身实力相对衰落; ②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极力量逐渐成长 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多极力量的发展。 欧盟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日本追求政治、军事大国;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
02
2、二战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关贸总协定 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建立:1947年,美国主导,23国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WTO目的:建立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影响:成员国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降低了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贸易形式的变化 (1)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2)电子商务: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国际金融 二战后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2)世界银行:又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3)两个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趋势: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②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2)影响:便利了人们消费,也具有相当的风险。
中国影响力提升 ①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② 2010年,中国成为IMF第三大成员;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02
3、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进程:①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③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⑤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评价:(1)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对策:各国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曲折: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脱欧公投,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1)欧洲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3)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4)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知识点2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时代特征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面临的问题 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发展问题:
①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
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问题:
①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阿以争端、讯利亚内战等;
②传统安全威胁:海洋资源和极地资源争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③非传统安全威胁: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的威胁等
应对策略 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机制。全球层面,如1999年成立的二十国集团;地区层面,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 中国方案 (1)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
①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建设举措: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2014年,设立丝路基金以提供资金支持;2015年,倡导设立的亚投行正式成立意义:
①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②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③有利于中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知识点3 维护现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现代世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应对 (1)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2)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需要全人类来保护;
③文化多样性不仅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推动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④文化多样性推动各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02
2、现代社会的劳动力流动和难民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时间: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动方向:
①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变化:
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体力劳动。
②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传统行业转向贸易、金融等行业。
③作为移民中“知识精英”的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原因:难民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来源地: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救助措施: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③2000年联大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02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背景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典型代表 美国的移民文化 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原因: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白人驱逐、消灭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影响: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②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的移民文化 文化特点:人口构成复杂,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原因: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并成为国家。
独特文化景观:马来语、华语、英语、泰米尔语等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02
4、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 古代: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①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②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印刷书的诞生 重要标志:15C中叶,德国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原因:造纸业的发展;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意义: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图书馆的成长 西方图书馆发展历程:①BC7世纪建立的亚述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②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19C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意义: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博物馆的建设 发展历程:
①BC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宫,一般被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18C,博物馆的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建立。
意义: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02
5、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的原因 ①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 ③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 保护举措 世界 ①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②1834年,希腊立法保护古迹。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④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
⑥1998年,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⑦2003年,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举措 中国 ①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
②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③1930年,设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古物保存法》
④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⑤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⑥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⑦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⑧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⑨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意义: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古代文明遗迹代表: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近代文化遗产代表: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代表: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世界最多. 02
1.(2023·浙江卷6月)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2.(2023·浙江卷6月)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不是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前提下,也应当去吸收融合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不是“各自演进”
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表述片面,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去吸收
D
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
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与材料不符
1989年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材料不符
C
3.(2023·全国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
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
C
4.(2023·全国乙卷)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
D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奋发有为”的主基调下,积极引领周边合作,使“一带一路”从愿景变为现实,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取得重要成果。这反映了( )
A.中国主导构建国际新秩序 B.睦邻友好成为外交主旋律
C.中国与周边邻国矛盾消除 D.外交自信彰显了大国责任
2.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
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 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
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 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
C
D
稿定PPT
3.欧盟是一个结合政治和经济实体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欧盟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空间来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个最终将实施统一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以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和“通过实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扬联盟的个性”。以下对欧盟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②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③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④是当今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C
4.2007年7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家族庄园招待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双方一起钓鱼,并就美国在东欧的导弹防御系统、伊朗核问题等进行了讨论,被戏称为“庭院外交”;8月11日,布什又在同一地点以汉堡和热狗等美国传统食品招待了法国总统萨科齐。这反映出( )
A.法国的国际地位低于俄罗斯
B.和平磋商是解决国际分歧的重要手段
C.美国的国际霸权正全面衰落
D.美国、俄罗斯两国正在重塑两极格局
B
5.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当今西方一些学者极力鼓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由此可知,文化全球化( )
A.反映文化趋同化趋势 B.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C.体现交融与互异并存 D.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C
02
6.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国际兼并和收购活动在欧美国家十分活跃,进入90年代以来,其兼并和收购活动遍及世界每个角落,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范围也空前之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B.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C.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A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很早就形成了收藏并欣赏前人遗物的思想。或出于对先人成就的崇拜,或出于强烈的宗教热情。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人考古的兴趣逐渐由挖宝转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包括对建筑遗址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开始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视作文化遗产。雨果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中强烈呼吁国家将历史建筑等视为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并立法保护。1830年,法国任命了第一位历史建筑监察官,1837年成立全国性历史文物委员会,1840年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与保护。此后,英、德、意等国都通过了相关法律并公布了国家古迹。
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对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清晰地界定,要求每个缔约国都应该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本国的文化遗产,必要时可以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摘编自王新文等《回到原点的追问:试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重视物质价值逐渐转变为重视历史价值;强调文物的公共利益价值及人类共同价值;从个人行为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主体;从国内立法到国际法(国际公约)。
(2)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战争破坏的反思;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对人类文明成就认同感增强;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7.截止2018年,意大利有49项历史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然而,其文化遗产景点的票价普遍不高,甚至相当多的文化遗址不收取门票。意大利政府此举意在( )
A.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B.提高意大利的国际影响力
C.保护古迹的历史真实性
D.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
A
感谢观看
THANK YOU专题13 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9
考点二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13
真题回归 13
考题预测 21
考点三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24
真题回归 24
考题预测 34
高考模拟卷(16+4) 39
考点一 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1.(2023·福建卷)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2月的德国。据材料,德国已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受到严厉制裁,如割地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等;因此魏玛共和国此阶段的外交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修改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摆脱不公正待遇的国际法基础,二是争取国际认同,恢复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1921年维尔特政府为实现外交目标,实行“履约政策”,对协约国妥协和让步,并请求延期缴付赔款,但遭到英法拒绝。因此漫画充分体现了此时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排除A项;据材料“德国在水中求救,英法在岸上没有营救的意向,贷款在岸边比较远的地方”不能得出,“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和“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排除BD项。故选C项。
2.(2021·辽宁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进一步控制了经济领域的多个部门,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转型属于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浙江卷6月)如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注:撤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
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
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答案】D
【详解】由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在坦克的追击下德军纷纷撤退;结合“1918年8月”的时间信息可知,协约国在西线进行了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故D正确;先进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故A错误;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故B错误;这是西线战场,故C错误。
4.(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折页: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
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搁浅。一战后,计划重启。1924年,博览会在伦敦温布利举办。下图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
——据《谢菲尔德每日电讯》等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英国为什么举办这次博览会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答案】【参考答案】
证据:英国政府馆中关于英国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展示;工业馆和工程馆的修建;英国所属自领地和殖民地的场馆布局;世界地图浮雕;艺术馆的设置等。
理由:博览会展示了英帝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重塑战后英国民众的自信心;殖民地的异域风情,在东西方对比差异中印证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潜移默化的传播了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念;一战后自领地和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背景下,通过博览会来加强团结与促进贸易交流,来缓解战后英国疲软的经济以及稳固帝国内部关系;艺术展览在于展示一种更加真实的民族特性,预示帝国内部关系的调整。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4年(英国)。据材料“下图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得出英国政府馆中关于英国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展示;工业馆和工程馆的修建;英国所属自领地和殖民地的场馆布局;世界地图浮雕;艺术馆的设置等。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理由可从彰显帝国实力、重塑战后英国民众的自信心、传播帝国的价值观、强化帝国内部联系及调整帝国内部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5.(2023·浙江卷1月)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答案】(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详解】(1)时机:根据材料一“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可知,电工技术革命兴起;根据材料一“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得出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是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得出两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二“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得出全球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得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根据材料二“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得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和所学知识可从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方面思考作答。
6.(2021·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 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是必需的,理由: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不矛盾,从材料甲主要反映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角度作答,从材料甲反映英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
(3)材料是个案,只从一个层面或者视角反映客观历史角度作答
(4)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作答
(5)所提原理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一中的史料对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可从史料中涉及的时间、反映的问题和史料类型等方面进行概括。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并不互相矛盾,主要是史料阐述的角度不同。
(3)材料二中的内容是约翰·马歇尔编著的内容,他并不是坎布里亚兴衰的亲历者,所以对于他编著的材料应该注意他编著该材料时的时代背景和立场,同时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因为他只从一个层面或者视角反映客观历史。
(4)根据“欧洲孩童秀”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所以可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角度拓展认识。
(5)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的原则;其次要看到这个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该国在所处时代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7.(2022·北京卷)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答案】(1)分类:官方档案①③ ;书信②⑧;报刊报道④⑥⑦⑨⑩ ;个人著作 ;民间口碑资料⑤。
(2)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
意义: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重要性的认知;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提纲:
1,一战爆发与进程
2,英法招徕华工
3,华工出国
4,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
参考资料:①②③⑤⑦。
【详解】(1)(1)分类: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从文献资料的名称和出处对其进行分类,可得出《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和《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即①③ 为政府文件,属于官方文档,《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和《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即②⑧属于公私书信,而标有期刊出处的《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旅法华工近状》《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即④⑥⑦⑨⑩ 即均为报刊报道,尼古拉斯·格里芬的《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和徐国琦的《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即 属于个人整理编撰的著作,最后的《华工出洋歌》即编号⑤则属于民间流传的口碑资料。
(2)描述:首先观察材料二中文字,从中选一个主题,如选择甲即华工赴欧的原因;确定主题后,结合历史背景,说明选题意义,如明确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从而运用唯物史观,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性等认识,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接下来,按照要求,为个人所选主题拟定研究提纲,如围绕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可从一战爆发与进程、英法招徕华工、华工出国和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等四个方面入手;最后,列出研究主题所需要的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如研究华工赴欧的原因,需要的参考资料主要有①②③⑤⑦;整个解题过程须注意,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1.下图是1915年美国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的深层寓意是( )
A.说明孤立主义受到了冲击 B.希望美国避免卷入战争
C.批评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 D.美国并未做到严守中立
【答案】C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1915年(美国)。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总统威尔逊早期的想法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保持中立,美国在英国和德国之间保持艰难的平衡。以漫画的形式展现,图片标题带有反问的意思:“他能呆在那儿吗?”,可知作者并不认可这种行为,批评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C项最佳;图片有孤立主义受到了冲击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属于表面意思,A项次佳;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国的中立态度所会带来的结果保持怀疑,认为美国保持中立属于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希望美国避免卷入战争”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国并未做到严守中立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属于图片的表面信息,D项次佳。故答案为:C(3分);A(1分);D(1分);B(0分)。
2.1915年,奥匈帝国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创作的戏剧《人类的末日》中,引用了大量战时政客演讲及其他史料,来嘲讽大战前夕各参战国政要和贵族的傲慢冷漠、军事机构的浅薄无能,以及参战国公民的愚昧盲从。他们听信政客的诱导走向了大战。由此可知( )
A.人们对战争缺乏理性认识 B.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C.作品唤起了人们反战情绪 D.政客的煽动是一战的根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欧洲)。从材料来看,无论是政客还是公民,对战争都缺乏冷静客观的审视,说明人们并没有理性看待战争,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在说明一战爆发的必然性,而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缺乏理性,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该作品的反响,排除C项;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列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3.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绝不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战后秩序只不过是孕育帝国主义间新的冲突的起点。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B.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削弱
C.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改变 D.国联无法制止侵略战争的发生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材料中学者认为一战后的秩序是孕育帝国主义间新冲突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一战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的变化,排除B项;该学者强调的并非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联维护世界和平的效果,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4.中国近代某一时期,面对随时可能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列强之间的战争,中国外交官员前往美国驻华公使馆会晤美国代办马慕瑞,请求美国帮助中国实现中立,劝说各国不要在中国境内采取敌对的军事行动。日本官员和媒体了解中国向美国求助后,生气地表示:“中国试图利用一个远距离大国来制约近距离的大国。”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是(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日俄战争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请求美国帮助中国实现中立”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试图在国际问题中请求美国帮助争取中立,且根据日本官员的发言可推知此时日美关系并不和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国试图中立,远离战场,而这一时期美日因在中国划分领地的问题暗自较劲,两国矛盾激化,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国不可能要求中立,排除A项;八国联军中包括美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俄战争期间,美国为了平衡势力以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战争中支持日本,而日本为了获取美国的援助更是积极维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C项与材料中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现代学者霍布斯鲍姆(1917—201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有如下论述:(一战是)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只有冷战结束之时,我们才能最终把一战的结果抛到身后。其主要依据应包括( )
A.欧洲“大陆均势”被打破 B.战后悲观主义情绪弥漫
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阵营对抗带来深重灾难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据材料“(一战是)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只有冷战结束之时,我们才能最终把一战的结果抛到身后。”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的政治格局因为战争发生变化,原来强大的德国被削弱,奥匈帝国瓦解,欧洲“大陆均势”被打破,A项正确;战后的情绪不是西方文明崩溃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是二战后崩溃的,排除C项;两大阵营对抗是二战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1916年,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参战国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专门委员会等,他们分配政府订单,控制资源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国( )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剧
C.纷纷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据材料“参战国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专门委员会等,他们分配政府订单,控制资源配额,协调劳资纠纷,垄断对外贸易”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争期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贫富分配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为应对战争需要,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没有涉及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
7.1924年,英美筹划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同,德国以各种理由仅支付11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200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这一计划( )
A.便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 B.平复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C.体现了美英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D.加速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欧美。据材料可知,“道威斯计划”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有利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A项正确;德国对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宰割和限制不满,国力恢复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客观上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排除B项;英国的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势力扩张,“道威斯计划”体现美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达成一致,而非相互竞争,且材料也未体现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表现在金融、阶级关系等多个方面,道威斯计划不能加速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英法希望维护两国在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和战略方面的利益,以防止俄国在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扩张。1900年到1910年,而同时期英法两国与奥斯曼帝国的贸易额仅增加了17%和25%。1914年9月,英国正式提出了在美索不达米亚展开军事行动的方案,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同时(今属伊拉克)建立了民政当局以进行行政管控。1916年,陆军部强烈要求英国尽可能地利用美索不达米亚的当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资源成为英国对美索不达米亚被占领土的重点政策。一战结束后,英国虽企图加强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控制
——摘编自李其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索不达米战役爆发后,英国为控制美索不达米亚采取措施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为了防止俄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历史原因;地理环境优越,毗邻海湾和阿拉伯海,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与经济地位。
(2)影响:消极影响: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期间,英国对该地区的占领加剧了与当地阿拉伯人的差距;英国的民政管理政策与部落政策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社会结构相背离。
积极影响:当地人民获得了武器、农业贷款,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些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4年到1918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由材料“19世纪,英法希望维护两国在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和战略方面的利益,以防止俄国在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扩张。”可得出为了防止俄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历史原因;由材料“1916年,陆军部强烈要求英国尽可能地利用美索不达米亚的当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资源成为英国对美索不达米亚被占领土的重点政策。”及所学可得出地理环境优越,毗邻海湾和阿拉伯海,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与经济地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4年后的美索不达米亚。由材料“1916年,陆军部强烈要求英国尽可能地利用美索不达米亚的当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资源成为英国对美索不达米亚被占领土的重点政策。”及所学可得出英国对该地区的占领加剧了与当地阿拉伯人的差距;由材料“1914年9月,英国正式提出了在美索不达米亚展开军事行动的方案,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同时(今属伊拉克)建立了民政当局以进行行政管控。”及所学可得出英国的民政管理政策与部落政策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社会结构相背离;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当地人民虽然被英国所侵略,但在侵略过程中也获得了某些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先进的文化。
考点二 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1.(2022·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召开“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处于封建君主时期,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政府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并未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此时英国士兵召开“模拟议会”,是顺应资产阶级制度确立的大趋势,属于进步意识,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埃及此时是否进行了“政治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对立”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浙江卷6月)“抗日何所恃?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次会议召开地点所处地区是(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如开了开罗会议,颁布《开罗宣言》,主要内容是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在埃及,因此是北非,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2022·浙江卷1月)1940年5月,德军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某地。英国海军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该地位于下图(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40年5月,德军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某地。英国海军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个历史事件指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地方都不是敦刻尔克,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021·湖北卷)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单位:10亿美元)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答案】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二战期间美国的军火产值显著增加,到1944年达到峰值,说明的是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A项正确;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B项;冷战是在二战结束后出现的,排除C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1·天津卷)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实施的某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该军事行动达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A.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轴心国集团的瓦解
C.反法西斯战争根本转折完成 D.联合国成员国的进一步增加
【答案】B
【详解】1943年5月,美英联军完全控制了北非,迫使在当地的德、意军投降。两个月后,美英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下台,新政府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并退出轴心国,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B项正确;A项是诺曼底登陆,排除A项;C项是1942.7-1943.2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排除C项;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1·浙江卷6月)读下表,分析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 武器和军舰 机器设备和材料 粮食 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 英联邦国家 苏联 法国 中国
金额(亿美元) 303 108 14 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①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
②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③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
④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物资为反法西斯国家作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大大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①②正确;美国的资本输出也大大增加,这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故③正确;美国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法西斯侵略,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7.(2021·浙江卷1月)下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该画作
A.充满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期待
B.表达了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
C.肯定了英国赢得阿拉曼战役的重大意义
D.称赞了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的《大西洋宪章》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以纳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因此根据材料“1941”“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可知体现的是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阿拉曼战役发生于1942年,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8.(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
材料二 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
【答案】(1)[参考答案]主张: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国民党:准备应战敌军反抗;敌军必须蒋介石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
(2)[参考答案]措施: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
(3)[参考答案]评价:中共:中共是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国民党:国民党提出准备应战敌军反抗,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其要求敌军必须其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都体现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维护国民政府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美国: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中共的主张:根据材料“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可知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根据材料“.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可知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根据材料“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可知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国民党主张:根据材料“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可知准备应战敌军反抗;根据材料“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可知敌军必须蒋介石指定军官投降;根据材料“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可知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5年的美国。措施:根据材料“。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可知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根据材料“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可知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根据材料“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可知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期美国没有过分削弱日本,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
(3)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5年的中美。评价:本题要根据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主张和措施去分析,由三者采取的不同主张和措施结合三者的阶级属性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中共主张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这说明中国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国民党主张准备应战敌军反抗,这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其要求敌军必须其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都体现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维护国民政府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9.(2023·浙江卷1月)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答案】(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详解】(1)时机:根据材料一“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可知,电工技术革命兴起;根据材料一“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得出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是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得出两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二“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得出全球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得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根据材料二“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得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和所学知识可从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方面思考作答。
10.(2023·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
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反应一:高兴。理由: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中国战场即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有利于中国军民抗战。
反应二:忧伤。理由:苏美英大国可能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点放在欧洲;中日战争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将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更大牺牲。
反应三:喜忧参半。理由参照反应一、二。
【详解】根据材料“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可知,声明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针对这一声明,延安军民的可能反应可以是高兴、忧伤或者喜忧参半。不管是哪种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1.(2023·浙江卷6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 20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等26国在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投掷下两颗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世界各国要反思战争,珍惜和平,要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遏制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第一幅图片是德国的希特勒上台,用法西斯思想浇灌橡子树,第二幅图片是广岛的蘑菇云,结合二战史实,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例如,结合两幅图片可得出战争与和平--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其次,结合二战的背景、法西斯主义思想、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子弹爆发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注意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答题思路及评分标准:
(1)标题(2分):有题目1分,有价值判断1分。价值错误的标题不得分
主题:反法西斯/战争与和平/科技是把双刃剑等
(2)结构3分: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2分,总结有价值升华1分价值升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当代启示
(3)史实6分(正反、辩证的史实),史实表述必须准确,史实错误不得分
(4)表述1分
1.下图是1940年至1944年美国妇女就业情况统计表
劳动比例 工厂雇佣 家庭佣人 幼儿母亲
据图表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妇女就业情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由贸易经济政策的推动 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C.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推进 D.女权运动的深刻影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1944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40-1944年美国妇女在工厂就业劳动比例上升,家庭佣人就业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期间是二战时期,男性劳动力短缺推动女性进入工厂就业,B项正确;自由贸易经济政策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化大生产不符合二战背景,排除C项;女权运动的影响不是美国妇女就业情况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1929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美国人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住房、汽车和电冰箱等商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为此,商业界不断加强广告推销并大力推行分期付款的赊购制度。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
A.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消费观念合理调整 D.社会生产盲目扩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美国)。根据题干,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背景相关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前分期付款的过度发展使得很多美国人超前消费,使得美国农业、制造业在虚假繁荣的表象下盲目扩大生产,加剧了生产过剩,D项正确;“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这一系列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美国各产业的比重变化情况,排除B项;根据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得知,“消费观念合理调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出版的《不要再战》杂志发行量非常高。欧美的和平主义领袖宣传反对任何战争,标榜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政治派别纷纷成立。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国际事务被西方大国操控 B.绥靖政策具备舆论环境
C.民众的参政热情大幅提升 D.欧美国家政治危机深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3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20世纪20-30年代”“不要再战”“反对任何战争”(意味着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也反对正义的战争)“标榜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政治派别纷纷成立”并结合二战的背景可知,绥靖政策具备舆论环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的是民众对战争的态度,而非参政热情,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政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4.1955年联合国建立社会局发展组,该组织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为农村社区发展项目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制订教育和培训计划,改造旧有的公益设施,修建水利工程等。这表明,联合国( )
A.关注世界发展问题 B.推动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C.发展基层自治事业 D.建立起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世界)。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联合国关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的发展,并为这些地区农村的发展提供帮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在题干所述联合国的活动中,各地区基层组织的作用不突出,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5.1930年5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一斯姆特(Hawlay-Smoot)令,对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关税(其中50种商品由免税改为征税),总计各种商品的进口税平均提高了大约40%左右。它涉及到了英国的毛棉织品、法国的丝织品、德国的化学品、瑞士的钟表、比利时的玻璃和水泥、加拿大的木材和牛乳等等。这一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
A.各国加强经济“守夜人”角色 B.各国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C.各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 D.各国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30年美国。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危机,美国采取了大幅增加关税的政策,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关税战导致各国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B项正确;经济“守夜人”角色是指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各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抬高关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两者不是因果关系,排除C项;面对危机,各国虽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在罗斯福实施新政前,资本主义各国总体上都未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6.1933年,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提出在欧洲建立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获得了国联行政院的常任席位;同时期,苏联与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与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苏联的举措( )
A.有效推动国际法的实行 B.受制于欧洲局势的变化
C.意在提高本国国际地位 D.说明意识形态影响消失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与欧美国家之间的互动增多,关系改善。根据“1933年”“193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欧洲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德国在欧洲动作频频,威胁苏、法等国的安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举措对国际法的影响,排除A项;苏联意在保护本国安全,排除C项;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减弱,“消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7.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
A.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8年(欧洲)。据材料“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可知《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没有认识到该协定的实质,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C项正确;法西斯国家并没有放弃侵略扩张政策,排除A项;“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并不是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1945年4月25日,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了有111个条款的《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次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据百度百科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推动。
(2)作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可得出,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依据材料“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英国、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可得出,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从材料“《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可得出,联合国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考点三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1.(2022·海南卷)如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体制机制创新 B.生产要素增加 C.产业结构优化 D.信息技术推动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可知,1980年至1989年,美国、日本、苏联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大,1990年至199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确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开始增加,2000年至2009年,中国入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经济增长贡献异军突起,2010年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增长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就是中国在不断的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A项正确;生产要素的增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产业结构优化,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C项;信息技术的推动,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1·辽宁卷)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A项正确;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与事实不符,排除B项;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和平共享;规则导向。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其他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进程”等必备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可知,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可知,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可从和平共享;规则导向等方面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4.(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参考答案]特征: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参考答案]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方到当代世界。据材料“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可知,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制衡趋势;据材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可知,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方到当代世界。据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可知,国家实力的变化;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可知,世界战争的影响;据材料“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据材料“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5.(2023·浙江卷6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答案】(1)关系: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
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效益:①赚取超额利润;②增加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
(3)作用:①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②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③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④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
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一“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可得出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据材料一“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据材料一“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按丁征租”可得出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 第二小问原因,从租庸调制不能复行的原因和两税法的优势这两个角度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无法维持,影响了租庸调制的实施;据材料一“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籍既失实”可得出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使得租庸调制不能实行,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结合所学两税法的知识可知,两税法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近代欧洲。第一小问获益,据材料二“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可得出赚取超额利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欧洲赚取超额利润有利于增加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小问角色,据材料一“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岁输绢绫纯绵”,绢是丝织品,可得出丝绸是古代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据材料二“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丝绸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是中国出口的主要贸易品,是珍贵的商品。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三“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得出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资源,推动参与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据材料三“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得出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据材料三“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可得出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据材料三“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得出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角度思考。
6.(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答案】(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之20世纪末21世纪初。根据材料一“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得出,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一“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得出,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思考作答。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之20世纪末21世纪初。根据材料二“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经济支持;根据材料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得出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根据材料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得出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得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美国:根据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即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方式目的方面分析,即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7.(2021·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历程:①一战后到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
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原因: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还有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可知,从1910年到1945年前后,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①一战后~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等方面阐述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45年以来,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等方面阐述理由。
8.(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有一类概念主要是对具体历史史实的总结、概括和说明,用来指代特定的历史事物,如近代科学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冷战等。还有一类概念,通过对某一历史事物特质的提炼,形成具有一定抽象意义、使用范围更为广泛的概念,如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等,它们既与特定的历史事物相联系,又被赋予了不同于第一类概念的新含义。
从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三个概念中选择一个,写出这一概念的定义,并说明其与历史事物的联系及其具有的新含义。(要求:1概念定义完整明确;2所联系的历史事物具体准确;3含义表述清晰,体现新意)
【答案】
(定义:)冷战思维指的以对抗性观念和手段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其产生与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密切相关。(与历史事物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在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 义”的演说,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 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 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在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在军事上,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约”。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通过各种手段争夺全球影响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导致了一系列冲突和危机,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美苏冷战形成一种以零和博弈为特征的国际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敌我对立,忽视合作互利。(具有的新含义:)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但冷战思维的影响仍然存在。例如美国一些政客对中国进行政治打压,北约长期执迷于扩张对抗等。当前的世界不再是冷战的世界,抱持冷战思维,无视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呼声,逆潮流而动,开历史倒车,不得人心,也注定不会得逞。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根据题干要求,从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三个概念中选择一个,写出这一概念的定义,并说明其与历史事物的联系及其具有的新含义。如选择“冷战思维”。定义方面,“冷战思维”指的以对抗性观念和手段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维模式。与历史事物的联系方面:“冷战思维”的产生与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对抗密切相关。可结合美苏冷战所学知识,论述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对峙,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思维”的形成和特征。具有的新含义方面,主要是论述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影响,阐明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发展,应当摒弃冷战思维,推动各国各国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2022·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曾有人言道:询问是谁赢得了某场战争,就仿佛在询问是谁战胜了旧金山地震。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命题,即在战争中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而只有程度不同的失败者。然而,战争是否也与地震一样,是人类智慧所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现象呢?虽然很少会有人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无论人类怀着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试图消除战争,却依然只能赢得国家间转瞬即逝的短暂和平。
——《人、国家与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基础上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20世纪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战争消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才能消除战争对人类的威胁。
论证:战争一直是人类命运的最大威胁。20世纪以来,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 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讲义+课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