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开州区东华初级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东华初中九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关于下图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第一手史料,反映我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
B. 属于口传史料,反映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C. 属于第二手史料,反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 属于实物史料,反映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历史悠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因此,题干文物是第一手史料;通过题干文物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综上所述,对题干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属于第一手史料,反映我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A项正确;口传史料主要有传说、民间童谣、谚语、诗歌、回忆录、调查访问的记录等,显然题干文物不属于口传史料,排除B项;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显然题干文物不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实物史料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与人类历史发展有关的实物和遗迹,因此,题干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但它不是青铜制品,也就不能反映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历史悠久,排除D项。故选A项。
2.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栽培稻谷遗存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 )
A. 商鞅变法的作用 B. 兼并战争的后果
C. 北方民族大交融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栽培稻谷遗存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可知,分封制瓦解后,各国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社会亟待变化,故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材料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题干没有涉及商鞅变法、兼并战争和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下面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这说明了古希腊人( )
古希腊花瓶上跑步的运动员 掷铁饼者
A. 追求思想解放 B. 重视体育运动
C 提倡民主自由 D. 主张男女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题干图片“掷铁饼者”“古希腊画瓶上跑步运动员”可知古希腊人重视体育活动,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古希腊把体育活动作为重要的赛事,并没有体现追求思想解放、提倡民主自由、主张男女平等,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地跨三洲大帝国”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展示活动中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甲: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B. 乙:亚历山大帝国统治者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C. 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方向是从西向东进行的
D. 丁:阿拉伯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传播佛教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A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统治者没有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排除B项;在西边,奥斯曼攻取了贝尔格莱德,占领匈牙利,在东边,奥斯曼控制了两河流域,在非洲,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被划入了奥斯曼的版图,奥斯曼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型帝国,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没有传播佛教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 伟大的时代塑造了伟大的莎士比亚,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据此判断,他的戏剧主题与那个时代相符的是( )
A. 复现了古希腊的生活哲学 B. 展现了生命活力和人性之美
C. 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势力 D. 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可知,主题是主张开明君主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因此,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据此可知,他的戏剧主题与那个时代相符的是展现了生命活力和人性之美,B项正确;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排除A项;从题干“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可知,材料针对的是君主统治问题,没有涉及抨击教会势力的内容,同样也没有反映出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排除CD项。故选B项。
6.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选择的论据不可能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了世界市场 B. 革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D. 电讯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因此不可能是孕育世界市场。A符合题意,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BCD均是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不合题意,排除BCD。综上故选A。
7.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必然性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这些揭示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出自( )
A. 《人权宣言》 B. 《拿破仑法典》
C. 《独立宣言》 D. 《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据此可知,《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认为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些揭示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出自《共产党宣言》,D项正确;《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与题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与题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不符,排除B项;《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与题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每一首歌曲后面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故事。小华同学搜集到了与近代法国相关的两首歌曲《马赛曲》和《国际歌》。这两首歌曲的共同点是( )
A. 展现了法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 歌颂了近代巴黎人民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C. 印证了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政治力量
D. 记录的历史活动最终都取得了彻底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赛曲》又名《莱茵军团战歌》,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后,法国各地招募新兵,开赴巴黎抗击外敌入侵,歌曲被推荐给开赴巴黎的马赛军;《国际歌》是为了纪念巴黎公社运动创作,展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两首歌都歌颂了近代巴黎人民大无畏的英雄形象,B项正确;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反抗外来侵略无关,排除A项;《马赛曲》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巴黎公社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列四个选项中,从史实到结论的推断,合理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同等国瓜分 巴黎和会具有分赃性质
B 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北洋政府没有进行外交努力
C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 英国、法国和美国操纵了巴黎和会,美国主导了华盛顿会议 美国是两次会议的最大受益者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战胜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会议通过了《凡尔赛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菜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古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来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赌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因此说巴黎和会具有分赃性质,故A正确;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故B错误;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C错误;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故D错误。综上答案A。
10. 下面是某网站推送的课外探究学习资源包,请为其归纳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
时间 国家 颁布法案(部分)
二战前 德国 《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养老保险法》
美国 《联邦紧急救助法》《社会保障法》
二战后 初期 英国 《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
日本 《生活保护法》《国民年金保险法》
20世纪中后期 英国 《工资委员会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保障法》
美国 《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医疗保险法》
中国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A.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B. 工人失业问题的根除
C. 社会矛盾的日益缓解 D. 国家社会性质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信息体现了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对社会保障的重视,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A项正确;“工人失业问题的根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矛盾的日益缓解,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社会性质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据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B. 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联合作战
D. 诺曼底登陆作战共同打击了法西斯集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联合作战,有力打击了法西斯集团,C项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均是一战中的军事集团,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排除B项;诺曼底登陆作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37年至1940年期间何凤山博士受国民政府委任,出任奥地利领事。这期间他为欧洲的犹太难民发放了数千张签证。据统计,这一时期上海接纳了至少25000名犹太难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B. 躲避一战带来的战乱
C. 欧洲恐怖主义抬头 D. 犹太人口增长过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至1940年”和所学,1937年至1940年期间,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A项正确;一战在1918年就已经结束,排除B项;欧洲恐怖主义与犹太人受迫害的背景不符,排除C项;犹太人口增长过快与犹太人受迫害的背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某国际组织的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该国际组织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联合国 C. 亚太经合组织 D. 欧共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再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B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还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以及为贸易提供解决争端和进行谈判的场所,排除A项;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排除C项; 欧共体的职能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的经济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表现。下列活动能够体现泛非主义思想的是( )
A.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D.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埃及的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但遭到英国殖民者的阻挠破坏,但在埃及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B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甘地领导的,排除A项;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是实行的激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民主改革,排除C项;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材料主旨要求民族独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根据下面两幅路线图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和三角贸易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伴随着暴力掠夺和侵略 B. 都加强了不同文明的联系
C. 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都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换
【答案】B
【解析】
【详解】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三角贸易加强了欧洲、与非洲、美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属于和平交往,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与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换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立法治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位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这位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废除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并且持久的记忆,中国已经由分封制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继秦而起的汉武帝主要是集中恢复国家的力量和巩固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以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兄弟,于是,封地不断地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地下降。帝国的疆界向四面八方扩展,奠定了后世中华版图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材料三 根据议会的条件,威廉宣布接受《权利法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案的条款如何,关键是由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从而确立了议会的主权。换句话说,在光荣革命中,不仅专制的王权消失了,连独立的王权也消失了。从今以后,国王附属于议会,而不是议会附属于国王。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人民的议会。这就是英国革命最重要的意义。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四 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农奴制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材料二、三摘编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写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写错误;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写未涉及
A公元前2世纪早期,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
B汉武帝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为解决地方分裂割据采取的措施。
(3)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该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中《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二概括“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沙俄“农奴制改革法令”和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国内背景。并说明这两部法律解决了两国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什么共同问题?
(6)综上所述,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答案】(1)A错误;B.未涉及C.正确
(2)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3)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影响: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4)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历史意义: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结束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人类历史开始由法制取代人治,民主取代专制。
(5)背景:沙俄: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引发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劣势。问题:劳动力问题。
(6)政府要做到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彰显法律公平、正义,如反腐倡廉,加大监督检察的力度等;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如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环境保护法》等;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21属于公元前3世纪,故①答案为:“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汉武帝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②答案为:“未涉及”;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局面,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故③答案为“正确”。
【小问2详解】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个郡,在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是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小问3详解】
主张:由题干材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小问4详解】
政治制度:由题干材料“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案的条款如何,关键是由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从而确立了议会的主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意义:由题干材料“在光荣革命中,不仅专制的王权消失了,连独立的王权也消失了。从今以后,国王附属于议会,而不是议会附属于国王。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人民的议会。这就是英国革命最重要的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结束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人类历史开始由法制取代人治,民主取代专制。
【小问5详解】
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是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国内背景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引发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劣势,为了扭转战局颁布了文献;问题:结合所学可知,俄国解放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所以,这两部法律解决了两国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劳动力问题。
【小问6详解】
理解:综上所述,政府要做到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彰显法律公平、正义,如反腐倡廉,加大监督检察的力度等;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如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环境保护法》等;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等。
17.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某校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材料一
图1:金字塔 图2:《汉谟拉比法典》 图3:释迦牟尼像 图4: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二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与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达·伽马首次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他们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伏尔秦《风教通义》
材料四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的社会改革,以促进本国封建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摘编自吴于摩、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 长达六年的战争结束时,德、意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材料六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以上两幅图片,指出其各自代表的文明并列举其文明代表成就。(每个文明至少列举一样图片除外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错误。
A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个找到直通东方的新航路。
B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两次社会改革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5)根据材料五,分析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这一意识的因素有哪些?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怎样的重大措施?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上的“隔离消失了”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7. 文明:四幅图片分别代表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成就: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成就是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等。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成就是《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等。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成就是释迦牟尼像、阿拉伯数字等。古代中国文明的代表成就是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等。
18. 特点:和平交往为主;中外贸易由以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19. A错误B正确 20. 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1. 因素:欧洲国家遭受战争的创伤,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下降;美苏冷战,欧洲国家需要寻求自身的安全;措施:成立欧共体。
22. 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明及成就: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到四幅图片分别代表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成就是金字塔,除此之外,还有象形文字、太阳历等。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成就是《汉谟拉比法典》,此外,还有楔形文字、空中花园等。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成就是释迦牟尼像,同时,还有阿拉伯数字等。古代中国文明的代表成就是甲骨文,此外,还有青铜器、分封制等。
【小问2详解】
特点: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和平交往为主,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与其他国家进行和平交流,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其次,中外贸易由以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海路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第三,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中国古代对外政策逐渐从开放转向封闭,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后,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
【小问3详解】
A表述错误,因为第一个找到直通东方的新航路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而不是麦哲伦。麦哲伦环球航行虽然也是一项伟大的航海成就,但并不是第一个找到直通东方的新航路的航海家。
B表述正确,新航路的开辟确实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问4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四,,日本历史上的两次社会改革分别是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日本两次社会改革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它使得日本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基础。而明治维新则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推动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使得日本逐渐走向现代化。因此,可以说这两次社会改革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问5详解】
因素:欧洲人在经历二战创伤后,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大幅下降,这使得他们产生了“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的意识。同时,美苏冷战的加剧也使得欧洲国家需要寻求自身的安全,避免再次陷入战争。
措施: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成立欧共体的重大措施,通过加强合作和团结,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维护和平稳定。
【小问6详解】
趋势:材料五中提到的“经济上的隔离消失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壁垒逐渐消除,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更加自由,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这一趋势使得各国的经济发展更加相互依存,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18. 观察下面大事年表,选择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间 事件
1917年11月 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8—1921年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春 列宁推行经济改革——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8—1937年 斯大林时期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1936年 苏联公布新宪法
【答案】示例1:观点一:改革一定要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历史事件: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两个五年计划”。论述:苏俄依据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措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外的干涉和国内的反动势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由于战时共产主义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列宁于1921年进行经济改革,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次改革符合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928—1937年,斯大林开展了工业化建设。他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于是在政府主导下有计划地开展了工业化建设,经过“两个五年”的建设,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改革的成功都是因为政策的制定关注到了国情,能够从实际出发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示例2:观点二: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历史事件: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两个五年计划”。论述:改革和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手段。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1921年,列宁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将余粮收集制调整为农业税,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商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1928—1937年,斯大林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开始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在政府主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举措,使得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为后来苏联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析】
【详解】根据大事年表中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两个五年计划都是苏俄这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它们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提炼出观点:改革一定要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围绕这一观点,阐述时做到条理清楚,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观点:改革一定要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
历史事件: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两个五年计划”。论述:苏俄依据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措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外的干涉和国内的反动势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由于战时共产主义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列宁于1921年进行经济改革,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次改革符合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928—1937年,斯大林开展了工业化建设。他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于是在政府主导下有计划地开展了工业化建设,经过“两个五年”的建设,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改革的成功都是因为政策的制定关注到了国情,能够从实际出发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示例2:观点二: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历史事件: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两个五年计划”。论述:改革和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手段。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1921年,列宁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将余粮收集制调整为农业税,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商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1928—1937年,斯大林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开始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在政府主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举措,使得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为后来苏联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4东华初中九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关于下图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第一手史料,反映我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
B. 属于口传史料,反映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C. 属于第二手史料,反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 属于实物史料,反映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历史悠久
2.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栽培稻谷遗存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 )
A. 商鞅变法的作用 B. 兼并战争的后果
C. 北方民族大交融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3. 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下面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这说明了古希腊人( )
古希腊花瓶上跑步运动员 掷铁饼者
A. 追求思想解放 B. 重视体育运动
C. 提倡民主自由 D. 主张男女平等
4. 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展示活动中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甲: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B 乙:亚历山大帝国统治者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C. 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方向是从西向东进行的
D. 丁:阿拉伯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传播佛教文化
5. 伟大的时代塑造了伟大的莎士比亚,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据此判断,他的戏剧主题与那个时代相符的是( )
A. 复现了古希腊生活哲学 B. 展现了生命活力和人性之美
C. 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势力 D. 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6.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选择的论据不可能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了世界市场 B. 革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D. 电讯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7.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必然性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这些揭示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出自( )
A 《人权宣言》 B. 《拿破仑法典》
C. 《独立宣言》 D. 《共产党宣言》
8.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每一首歌曲后面都有一段鲜活的历史故事。小华同学搜集到了与近代法国相关的两首歌曲《马赛曲》和《国际歌》。这两首歌曲的共同点是( )
A. 展现了法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 歌颂了近代巴黎人民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C. 印证了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政治力量
D. 记录的历史活动最终都取得了彻底胜利
9. 下列四个选项中,从史实到结论的推断,合理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同等国瓜分 巴黎和会具有分赃性质
B 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北洋政府没有进行外交努力
C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 英国、法国和美国操纵了巴黎和会,美国主导了华盛顿会议 美国是两次会议的最大受益者
A. A B. B C. C D. D
10. 下面是某网站推送的课外探究学习资源包,请为其归纳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
时间 国家 颁布法案(部分)
二战前 德国 《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养老保险法》
美国 《联邦紧急救助法》《社会保障法》
二战后 初期 英国 《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
日本 《生活保护法》《国民年金保险法》
20世纪中后期 英国 《工资委员会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保障法》
美国 《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医疗保险法》
中国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A.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B. 工人失业问题的根除
C. 社会矛盾的日益缓解 D. 国家社会性质的改变
11. 据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B. 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联合作战
D. 诺曼底登陆作战共同打击了法西斯集团
12. 1937年至1940年期间何凤山博士受国民政府委任,出任奥地利领事。这期间他为欧洲的犹太难民发放了数千张签证。据统计,这一时期上海接纳了至少25000名犹太难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B. 躲避一战带来的战乱
C. 欧洲恐怖主义抬头 D. 犹太人口增长过快
13. 某国际组织的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该国际组织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联合国 C. 亚太经合组织 D. 欧共体
14. 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表现。下列活动能够体现泛非主义思想的是( )
A.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D.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5.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根据下面两幅路线图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和三角贸易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伴随着暴力掠夺和侵略 B. 都加强了不同文明联系
C. 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都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换
二、非选择题
16.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立法治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位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这位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废除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并且持久的记忆,中国已经由分封制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继秦而起的汉武帝主要是集中恢复国家的力量和巩固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以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兄弟,于是,封地不断地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地下降。帝国的疆界向四面八方扩展,奠定了后世中华版图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材料三 根据议会的条件,威廉宣布接受《权利法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案的条款如何,关键是由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从而确立了议会的主权。换句话说,在光荣革命中,不仅专制的王权消失了,连独立的王权也消失了。从今以后,国王附属于议会,而不是议会附属于国王。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人民的议会。这就是英国革命最重要的意义。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四 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农奴制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材料二、三摘编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写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写错误;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写未涉及
A公元前2世纪早期,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
B汉武帝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为解决地方分裂割据采取的措施。
(3)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该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中《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二概括“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沙俄“农奴制改革法令”和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国内背景。并说明这两部法律解决了两国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什么共同问题?
(6)综上所述,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17.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某校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材料一
图1:金字塔 图2:《汉谟拉比法典》 图3:释迦牟尼像 图4: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二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与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达·伽马首次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他们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伏尔秦《风教通义》
材料四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的社会改革,以促进本国封建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摘编自吴于摩、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 长达六年的战争结束时,德、意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材料六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以上两幅图片,指出其各自代表的文明并列举其文明代表成就。(每个文明至少列举一样图片除外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错误。
A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个找到直通东方的新航路。
B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两次社会改革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5)根据材料五,分析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这一意识的因素有哪些?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怎样的重大措施?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上的“隔离消失了”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18. 观察下面大事年表,选择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间 事件
1917年11月 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8—1921年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春 列宁推行经济改革——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8—1937年 斯大林时期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1936年 苏联公布新宪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开州区东华初级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