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4讲 两次鸦片战争(答案)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14讲 两次鸦片战争
1.(2023重庆南开中学模拟)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马塞松在回答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制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制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反映了当时(  )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制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2.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盛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提出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两广总督在回复顾盛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
C.清政府的举措受限于传统思维
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
3.1843年,英国公使璞鼎查要求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因绅民反对而未果。1847年,两广总督耆英应允英国人两年后入城。1849年初,英国公使文翰以武力相要挟,强行要求广东当局践行耆英之约。但广州民众坚决反对英国人入城,迫使文翰只得将此问题再次搁置。这说明(  )
A.清廷与西方国家公开勾结
B.英国侵略中国的企图落空
C.清朝外交体制趋向近代化
D.中国社会矛盾渐趋复杂化
4.(2023山东日照一模)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与中国协会,伦敦、格拉斯哥、利兹、利物浦、布莱克本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
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
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
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
5.(2023山东枣庄二模)1859年,英法美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文书,见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责中国失信并派随带的海军进攻,僧格林沁下令狙击。对此,清朝解释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权。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近代海防兴起
C.闭关自守不断强化
D.主权观念萌发
6.(2023安徽安庆二模)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
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
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
7.(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并曾正式致函清廷,表示愿意“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这使当时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俄国“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B.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C.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缺乏近代外交理念
8.(2023湖南雅礼中学月考)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侵略行为不应受指控
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
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9.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等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
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
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10.(2023安徽淮北一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  )
A.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
B.维持了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局面
C.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
D.加速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11.(2023辽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美国拒绝同英法合作对中国发动战争。美国国务卿菲什向驻华公使镂斐迪指示:你要向中国表示美国的诚意……同时,中国政府须“全部履行它同美国经由各项条约或协定所承担的一切诺言和义务”。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美国在华势力受到排挤
B.中国的独立受到列强保护
C.中美关系摆脱敌对状态
D.美国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
12.(2023福建泉州二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为人们的历史常识。现代一些学者质疑这个传统观点,认为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这是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推动统治者的制度变革
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C.导致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3.(2023山东济南一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14.(2023山东潍坊一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让人行两步,而我只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 ”“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
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
15.(2023河北4月适应性训练)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外国史地资料,其提出的“师夷长技”,除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武器与训练之法外,还包括学习西方火轮船的制造、西洋算术等西方先进科技,对西方文教与政治制度也有考察与认同。这反映出魏源的“师夷长技”说(  )
A.找到了中国富强的正确道路
B.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
C.对列强挑战作出了积极回应
D.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
16.(2023山东青岛三模)鸦片战争后,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指出,西方“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其必然对外扩张,这种扩张让西方骤致富强,西方对外扩张已非传统战事,而是“变局”之始。基于此,他主张(  )
A.发展工商业以求自强
B.对外开放以自强求富
C.将中体西用付诸实践
D.变法维新以富民兴国
17.(2023北京丰台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247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红毛、藩属、西洋”等185个,“文书用语”包括“诏敕、谕旨”等5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怀柔、贸易管制”2个,“机构用语”包括“理藩院、礼部”等6个,“仪式用语”包括“三跪九叩、朝贡、赐”等49个。
清朝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383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等335个,“文书用语”包括“函、照会、国书、咨文”等18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通商、联外交(与外国沟通、互派出使人员,加强交往)”等5个,“机构用语”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等3个,“仪式用语”包括“跪、朝觐、握手”等22个。
——摘编自杜鑫《清朝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本题要求以“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社会变迁”为论题撰写小论文,请完成以下任务:
(1)依据论题,拟定两个分论点。
(2)从材料中为一个分论点选择“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作为论据,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3)写出本小论文的结语。
答案:
1.C 据材料“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制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制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英正当贸易中,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打不开中国市场,所以英国选择走私鸦片,故选C项。
2.C 两广总督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反映了其受到“天朝上国”传统思维的影响,故选C项。
3.D 由材料可知,英国政府与中国广大民众存在矛盾,清政府与英国存在矛盾,清政府与民众也存在矛盾,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内外矛盾交织复杂,故选D项。
4.B 根据材料“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各地商会请愿对中国作出强有力的行动,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性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一次侵略战争,故选B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僧格林沁在中国国土上狙击英法美联军,因为海河是中国的领河,中国对其有设防权,说明主权观念萌发,故选D项。
6.B 中英海军联合镇压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国海军在中国洋面参与的缉匪行动和护商活动,损害了中国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辖主权,而且导致中国内洋与外洋的管辖观念日渐模糊,故选B项。
7.D “调停”只是俄国美化侵略的假象,俄国实质仍是侵略者,清政府寄希望于俄国,希望能“以夷制夷”,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化的外交理念,故选D项。
8.B 据材料可知,英国以荒唐的借口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的抵抗是正当合法的,故选B项;据材料英国的残暴行动可知,英国的行为应受到指控,排除A项;三元里抗英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事件,据材料时间“1857年”可知是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述,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英国对中国的指控是不合理的,排除D项。
9.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汉口、九江等地一方面诱使英国共同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可增加关税收入,故选D项。
10.D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的引入,加上低关税的贸易政策,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进程,故选D项。
11.D 由材料可知,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没有对华发动战争,但前提是中国政府必须履行同美国签订条约的内容,这表明美国在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故选D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美国在华势力受到了排挤,排除A项;中国的独立并没有受到列强保护,排除B项;中美关系当时并不处于敌对状态,排除C项。
1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故选D项;统治者的制度变革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太平天国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是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C 据材料“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痛心疾首”可知,这些知识分子固守传统的天下观,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不能接受列强与大清皇帝平起平坐,故选C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主张海陆兼重,而非专重陆防,且只防守不进攻不利于抵御外来侵略,说明其萌发了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故选D项;实现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林则徐重视海防是为了抵御侵略,排除A项;林则徐主张与英国进行水战,并未强调其对英国人的态度,不能体现其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林则徐强调战斗策略,即攻防并重,并非进行军事改革,排除C项。
15.C 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御外侮,体现了开明知识分子对民族危机的积极回应,故选C项。
16.A 据题干可知,徐继畬认为西方诸国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基于此种认识,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以求自强之道,故选A项。
17.参考答案 (1)示例
分论点: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
(2)示例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观念变化”。
论据:“诏敕”“照会”。
说明:清朝前期,由于闭关自守,对西方事物不了解,怀有“天朝上国”观念,用“诏敕”体现君临天下,含有不平等之意;清朝后期,国门被打开,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外交采用“照会”,含有平等之意。二者反映了清朝前后期观念的变化。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制度变化”。
论据:“理藩院、礼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
说明:清朝前期,中国没有与外国打交道的正式外交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和礼部分别兼理外交事务;清朝后期,国门洞开,列强纷至沓来,清政府被迫先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专门负责外交事务,反映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传统向近代演变。
(3)示例
结语:清朝前期,中国处于古代社会,观念、制度具有传统特点;清朝后期,国门被打开,在列强的压迫和西方事物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制度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关系用语所反映的观念、制度变化正是清朝前后期社会变化的反映。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4讲 两次鸦片战争(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