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北京卷】 历 史
(考试时间: 9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下图是山西襄汾陶寺城址示意图。该古代文明( )
①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③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最早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有学者在谈到《淮南子》“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 ”时说: “自庄、荀以下评骘诸子,皆比较其同异 得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
理。”据此可知,诸子学说的兴起( )
A.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目的性 B.促进了社会变革的到来
C.彰显了各学派风格的特性 D.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御史出都, 若不动摇山岳, 震摄州县, 诚旷职耳 ”,表明中央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对地
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下面为中国古代监察地方官员的体系演变图,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
A. ①御史大夫②行御史台③给事中 B. ①御史台②府州军监③按察使司
C. ①御史中丞②都察院③巡抚巡按 D. ①监御史②肃政廉访司③监察御史
4.据学者考证,苏轼长子为中书舍人石昌言孙女婿,次子娶了欧阳修孙女,幼子娶翰林学士范镇孙女;苏
辙的长子娶翰林学士梁颢的曾孙女, 另有两子分别娶龙图阁大学士黄实之二女。由此可见, 宋代( )
A.宗法血缘维系权力垄断 B.官僚结党营私现象突出
C.婚嫁男女身份趋于平等 D.婚姻择偶注重功利名誉
5.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
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
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
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6.下表所示为 1872 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拟订的八年课程计划。1876 年,该计划与拟定的“五
年制”教学计划一同被呈送至总理衙门,获批后于 1879 年正式实施。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第一年 识字写字、浅解词句、讲解浅书
第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第三年 讲各国地图、讲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第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第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第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第七年 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第八年 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A.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 B.对近代翻译人才的渴求
C.集中力量振兴洋务的决心 D.局限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
7.1939 年纪念五四运动胜利二十年周年时,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 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 的成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 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结合材料和所学,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所具有的新特征有
( )
①参与的知识分子更多、觉悟更高②与工农民众运动相结合
③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④反帝反封建更彻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历史结论
A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有利于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B “平分土地利益极多, 办法简单, 群众拥护……同意即由 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 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C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 停止 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 出来, 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为中国逐 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D 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 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 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正式形成
A .A B .B C .C D .D
9.从 1953 年到 1956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9.0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到 1957 年, 我国钢产量达到 535 万吨, 比 1952 年增长 29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 5.8 倍。发电 量达到 193.4 亿度, 比 1952 年增长 16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发电量的 3.2 倍。上述成就表明
( )
A.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B.有忽视农业的左倾倾向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D.经济发展过于冒进
10.21 世纪初,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 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 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
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伯里克利在悼念雅典英雄的演说中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 手中.而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法律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
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以下能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①公民的政治权利 ②官员的产生方式 ③陪审法庭的职权 ④公民的构成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彼特拉克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 我肯定是基督徒。 ”但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是
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由此可知,彼特拉克( )
①反对宗教信仰 ②主张神权统治 ③相信上帝的存在 ④批判教会的腐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面是世界殖民体系的演进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 )
时期 主要殖民方式 结果
15—18 世纪中期 武力征服、不等价交换、贩卖奴隶 世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70 年代 商品输出 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40 年代 资本输出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A.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经济手段 B.殖民政策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C.殖民活动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殖民掠夺满足了原始积累的需求
14.下图为 1870 一 1914 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B.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 D.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15.1931 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将每周 7 日工作制改为 6 日工作制,改革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钢 铁、机器制造行业以及熟练工人的工资,还强调全力发展苏维埃商业,废除了一些工业品的凭票售货。这
表明当时苏联在经济建设中( )
A.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
C.试图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D.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
高潮,两次革命高潮,确是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高潮应该是: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第二次是国共合作的 1927 年大革命即国民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 1949 年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三次革命高潮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但是近代中国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政治 革命高潮,却没有出现过产业革命高潮,社会经济的新陈代谢没有跟上政治、思想上的快速步骤……这就 给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负荷。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
实践是一种理论,而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转折中却是一个不可跨越的事实。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任选材料中所述“三次革命高潮” 中的两次,说明它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经济上的“沉重负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取得的成就。(8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 分)
材料 开元年间百姓逃亡, 州县不能控制, 朝廷深以为患。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分天下为十五道, 分别设 置采访处置使一人,主要由文臣或有御史经历的官员担任,玄宗认为如果地方行政长官不能很好地管理地 方,官吏就容易侵夺牟利,人之常情的事情反而处理不得当,偷税漏税逐避徭役现象频生,官员做事先考 虑安全与否而非务实工作,他要求采访处置使要认真监察地方,奏报时要简明扼要。天宝十四年,安史之 乱爆发,唐朝廷在各地普遍采用节度使兼任采访处置使,在不设节度使的地方就用采访使兼防御使,以强
化他们的军事权力责任。
——摘编自赵一鸣《“坐而为使 ”:唐代地方监察制度变迁中的采访处置使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设置采访处置使的目的、简评唐代采访处置使的演变。
18 .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一 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 25 万人。另外,波斯 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 人, 需要 5000 头骆驼和 2 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 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 今天
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 “文化侵略 ”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侵 略相始终的。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福泽谕吉打着“文明 ”论的幌子,认为日本进攻朝鲜和中国是 为了推进“文明 ”,发动“文明 ”战争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极力为对华战争寻找理论根据。日本还有一种 “怀柔 ”形态的宣传,如 19 世纪 90 年代的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强调黄种人与白种人的种族对立, 认为亚洲黄种人是“单一种族 ”,应该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 大东国 ”,实现中国与日本的统一。到了 20 世 纪初,日本通过学术著作的方式,大肆宣扬“支那必死论 ”和“西方列强分割论 ”,认为日本应该独占中国 的遗产。日本在全面军事入侵中国后,明确提出所谓“对支文化工作 ”要着眼于对中国长期占领与统治。 为此, 日本派遣“文化工作 ”特派员来华,对中国上层特别是知识阶层进行利诱和劝降,对下层老百姓, 进行以奴化为目的的奴化教育。他们凭借武力,毁坏或占领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扶植和建立自己控制的
宣传媒体,通过新闻媒体、情报机构、日语教育、宗教信仰等推动所谓“在支文化事业 ”。
——摘编自王向远《日本对华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
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
中的作用。(8 分)
(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 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 抵御外来侵略, 反对民族分 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 大一统 ”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 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 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 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 大一统 ”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
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 大一统 ”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 2000 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
四方,要在中央 ”。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
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适度保持自治、分治,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
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据材料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 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 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
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下图反映了从 1800 年到 2015 年间的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
——摘编自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 年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024 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北京卷】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C A D D D B D B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A D B B C
16.(14 分) (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国民革命中,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国 民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
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经过解放战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
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任选其中两次作答即可)(6 分)
(2)①进行土地改革,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②实行“一化三改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 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③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 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④
进入新时代,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8 分)
17.(9 分)目的:应对人口逃亡的社会问题,加强州县治理。(2 分)
评析:采访处置使的设置,主要履行地方监察职能。由文臣和御史担任,职权明确。相对独立:其设置有利 于监察效能的发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对地方的治理。安史之乱后,采访使的监察职权与地方节度使
权力合并,导致地方权力的进一步膨胀.冲击中央集权。(7 分)
18.(12 分) (1)影响; 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认识:靠武
力政府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4 分)
(2)特点:民间人士的理论研究为侵华服务;战争形态与怀柔形态相结合;民间与政府相互推进;利诱与奴 化教育相结合;强化媒体宣传、情报搜集和宗教信仰的作用。作用:学者文化人的研究为日本侵华出谋划 策;学者文化人的文明论和种族论通过宣传,为广大民众和政府所接受,对侵华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期间成为媒体宣传、情报收集、文化教育、宗教入侵等文化侵略的主体。(8 分)
19.(10 分)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
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闸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 中国历史 2000 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 1500 多 年。分裂时期只有 500 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 “大一统 ”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 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
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
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
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逻辑表述)
②“要在中央”角度示例:
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
闸述: “要在中央 ”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 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 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 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
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
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 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逻辑表述)
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
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
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 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此后,
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 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
由中央委派。
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
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逻辑表述)
④“因俗而治”角度示例:
论题: “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阐述: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 区不同情况因俗而治,适度保持自治、分治。如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在少数民 族地区设道管理;汉朝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隋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 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 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
县令。唐代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并数次会盟;对南诏诸王加封;西北、东北、北方、南方分设都护府、
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 一方面“行汉法 ”,另一面, 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政策, 封八思巴为帝师, 领宣政院事, 代表中央 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中央设提督四夷馆;在东北、西北、西南设卫所或 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 ”、“法王 ”,建 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 蒙古的控制,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五世达赖和班禅;在西南沿
袭土司制度。(要求至少答到两个朝代的相关史实,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综上所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同时考虑到边疆与内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互补、和睦相处,充分体现我国古代
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逻辑表述)
20.(10 分)示例论题: 19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在不断提高。
阐述:近代以来,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两次 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从乡村走向城镇,在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不断 提高。以英国为例,到 1851 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镇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 50%的国家,其他资 本主义国家也在不同程度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贫
富矛盾、犯罪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范 围内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 2019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时至今日, 城镇化已经成 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内容包含城镇化的概念、原因、表现等方面并结合材料分析,
根据作答酌情给分)
总之,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