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部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练习题(含解析)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单选题
1.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A.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C.建设者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D.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2.1962年,中共中央在出台的“农业十六条”中明确提出,农业生产实行“三包一奖制”(包产、包工、包成本),要求“责任到组、责任到人”,并逐渐出现了包产到户这一较受欢迎的生产责任制形式。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 B.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
C.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 D.完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
3.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边倒”,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A.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4.1954年8、9月间,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受访民众中,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占43%,这比其在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认为不应该承认中国的民众只占了24%,且比上次调查降低了8%。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国际因素应是( )
A.印度支那停战协定的签署 B.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
C.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D.北大西洋公约的建立
5.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要激发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着力提高其工作待遇,改善其生活条件,并使知识分子的提升制度更为合理。这一提议
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 B.落实了党的“双百”方针
C.实现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D.保障了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6.下图为魏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版封面,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此文。该报告文学讴歌的是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和新四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7.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71年,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小球推动大球。这些举措
A.贯彻了睦邻友好理念 B.推动新建交高潮到来
C.拓展政府交流新领域 D.布局全方位外交战略
8.1956年,《人民日报》报载:“目前根据工业、交通、建筑、地质和劳动等18个部统计,到今年年底止,工人技术学校将达到232所,在校学生将达到13万人。其中包括20种专业,一百几十种工种。”由此可知当时( )
A.工业化建设迫切需求人才 B.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C.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行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9.1950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10.《共同纲领》在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还规定在政权机关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这突出体现了我国国家政权组织领导实行( )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中央集权制原则 C.政治协商的原则 D.群众自治的原则
11.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实施“两弹一星”重大战略。旨在
A.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 B.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水平
C.着重提高我国高科技发展实力 D.具体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构想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变化。其中,1954年为37.97‰, 1956年更降至31.90‰,而在1963年和1964年则分别达到43.60‰和39.34‰。材料中出生率增高的原因是( )
A.经济困难后出现补偿性生育 B.大跃进运动影响到生育政策
C.人民公社导致人口出生失控 D.农民生活富裕推动生育高潮
13.据统计,1950年1月.北京市全市党员总数迅速增加至15 228人(不包括中央单位和部队),其中工厂、企业的党员为6081人,党政机关的党员为5094人,学校学员的党员为2104人,街道、农村和其他单位的党员为1949人。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中央干部职能的转变 D.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14.如图为部分省区工业总产值指数比较情况(以1952年可比价格为基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八字方针的贯彻实施
C.工业发展条件的改善 D.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下列民族自治区中庆祝60周年大庆的有
①西藏自治区 ②内蒙古自治区 ③宁夏回族自治区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6.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有关政策。该政策的实施(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17.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③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④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素不能只顺一头;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18.如图是1960年的一幅名为《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工人成为经济建设主要力量 B.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C.社会主义建设有计划地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
19.“两弹一星”中“两弹”指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火箭弹、原子弹
20.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
由此可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的职能是( )
A.会议代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
B.由“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等组成
C.具有广泛性,民主性
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1.根据下图可知
A.“一五”计划促进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22.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所提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反映了( )
A.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B.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
C.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 D.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2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关系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曲线图和历史绘画都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但是如果绘制失当的话,反而可能会让我们误解一段历史。著名油画家董希文1952年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曾因种种政治原因而饱受磨难,屡遭改动。图一、图二是遭改动的油画局部。197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图三是恢复作品的局部,中国革命博物馆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的历史背景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粉碎“四人帮”,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得到广泛认同
C.刘少奇恢复了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D.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5.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议期间
A.始创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B.修改并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D.最终达成《日内瓦协议》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妥协退让、“不干涉”的绥靖立场。1941年2月23日,罗斯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作为援华租借物资。根据美方统计,抗战时期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
——摘编自张晓卫《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他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
27.第8枚:“自力更生”。
【邮票名称与编号】自力更生,图序20-8 J(2021年)
【发行日期】2021年7月1日,志号:2021-16
【选题依据】伟大的建设成就,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纲要上册,第165、166页。
【画面介绍】
该票由众多元素构成,左下:大庆油田、右下:南京长江大桥、右上:两弹一星、左上:十三陵水库。邮票画面正上方正中间印有邮票发行标题,邮票左下角写着图名:自力更生,印有邮票志号2021-16,右下角印有本张图片在套册中的图序及面值1.20元。画面运用油画方式手绘绘制而成,表现力、色彩浓度、笔触的运用使得邮票产生尊贵之感,与建党百年的喜悦气氛相得益彰。
【背景解读】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虽经历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该邮票发行于2021年7月1日,即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纪念日。
【问题设计】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何时?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8.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现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答案:
1.C
【详解】依据材料“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可以看出王进喜身上展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恢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至1961年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此时中共中央推行“三包一奖制”,有利于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这一举措旨在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并不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排除A项;这一举措旨在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与国家工业化建设无关,排除B项;“完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建国初导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开始改变这一策略,说明新中国的外交能根据局势变化不断调整,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摆脱意识形态不符合事实;D中新秩序不符合当时形势。
4.A
【详解】依据材料“1954年8、9月间,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这比其在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可以看出在1954年,法国民意调查显示,占43%的民众认为应承认中国政府,比之前还有所提高,而这一变化得益于1954年,日内外国际会议的召开,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A项正确;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共体形成的时间是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为了对抗苏联在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扩张而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1956年初,周恩来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议激发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在工作、生活和政策上关心知识分子,适应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党的“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提出来的,B项错误;实现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C项错误;1956年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受到“文革”的“左”倾错误冲击,没有持续发挥其指导作用,未能保障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D项错误。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因此D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最可爱的人”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中国进行的乒乓外交,尤其是1971年中美两国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解冻,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推动新建交高潮到来,B项正确;中国与阿根廷、乌拉圭、巴西以及美国不是睦邻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推动新建交高潮到来,没有拓展政府交流新领域,排除C项;布局全方位外交战略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1956年,《人民日报》报载:‘目前根据工业、交通、建筑、地质和劳动等18个部统计,到今年年底止,工人技术学校将达到232所,在校学生将达到13万人。其中包括20种专业,一百几十种工种。’”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随着一五计划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于是国家建设涵盖多种专业的工人技术学校,A项正确;需求得到了解决,与材料描述的迫切需求不符,排除B项;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工人技术学校,而非高等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项符合题意。“另起炉灶”指的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当时的中苏关系显然不属于这一范畴,排除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当时的苏联并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排除B;新中国是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才开始寻求突破意识形态限制的外交,也才有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说法,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组织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央集权制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组织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未涉及政治协商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组织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未体现群众自治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50年代中期”、“两弹一星”可以判断是“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故选A。
12.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与实践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1960年冬天,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取得了一定效果,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错误,1963年和1964年时期“大跃进”运动已经停止了;C项解读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农民生活富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及其影响
1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建国初期北京市全市党员总数迅速增加,主要涉及企业、学校、党政机关及街道农村等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适应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加强以党的方针政策领导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建国初期中国并未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中央干部的职能转变,排除C项;题干现象旨在适应建国初期中共作为执政党的需要,并非政治体制改革所致,排除D项。故选A。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中国)。据本题图片信息和所学得出主要结论:与1963年相比,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在1980年均有了显著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即三线建设的进行,D项正确;据所学,198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尚未深入,排除A项;据所学,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八字方针并非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据所学,工业发展条件的改善是客观环境,不是促进西部工业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有: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的西藏自治区。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与2018年民族自治区中庆祝60周年大庆无关,排除②,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统一财经的政策,要求各省、市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级管理国家资金和物资,这一政策的实施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D项正确;统一财经等政策改善而非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排除A项;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统一国家财经”“由中央统一管理”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统筹安排而非调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延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是在井冈山时期,“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素不能只顺一头;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此可知,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②④,故D正确,ABC错误。
18.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材料反映了我们要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故B符合题意;材料是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而不是强调工人是建设的主力,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有计划的开展建设,故C不符合题意;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应该是在1965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B
【详解】“两弹一星”中“两弹”指原子弹、导弹,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D
【详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故D符合题意;“各个阶层”表述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BC只是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构成,具有广泛代表性,但不符合题意中“职能”的设问;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迅速,且受苏联的技术援助,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A项正确;中国东方红卫星发生成功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②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革期间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科技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如东方红卫星一号的发射成功,排除C项;1973年第一代杂交水稻研发成功,D项错误,排除。故选A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听取关于宪法草案报告并参加讨论的各界群众约103.5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这体现了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A项正确;根据“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可知,新宪法尚未制定出来,不能反映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宪法起草过程中,争取人民意见,没有体现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各界群众的意见,“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材料反映了1972年出现第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其他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所以①②正确,故选B;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③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CD。
24.B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得到广泛认同,故有助于《开国大典》恢复原貌,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A项;1980年刘少奇恢复了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在1979年之后,故C项不能作为《开国大典》恢复原貌的背景,排除C项;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1979年之后,故D项不能作为《开国大典》恢复原貌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始创”与1955年万隆会议史实不符,排除;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才开始改善的,排除;D项错误,与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直接关联,排除;中国于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得到修改和完善,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万隆会议
26.(1)因素:日本成为中美共同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
(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
(3)认识: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合则两利,斗则两害。
【分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和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日本是中美共同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和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等方面来回答。
(2)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认识:根据所学可从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角度回答
【详解】
27.(1)1956年—1966年。
(2)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3)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解析】(1)
根据材料“大庆油田、南京长江大桥、两弹一星”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此时是1956年—1966年。
(2)
根据材料“自力更生”可分析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3)
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这一时期的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8.(1)原因:过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列强入侵(鸦片战争);重农抑商;“海禁”或闭关锁国;国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3)战略: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的“遏制和孤立”,为巩固国防;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借鉴苏联经验);重工业发展后反哺农业和轻工业。
【详解】(1)原因:根据“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得出过于发达的小农经济;根据“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得出列强入侵(鸦片战争);根据“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得出重农抑商,“海禁”或闭关锁国;根据“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得出国内农民起义。
(2)原因:根据“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得出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结合所学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分别从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有利于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等方面总结回答。
(3)战略:根据“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得出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因素:结合所学,可从重工业基础薄弱、巩固国防的需要、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重工业发展可以反哺农业和轻工业等方面分析总结。
29.(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
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
(3)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详解】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中“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土地私有制和经济组织形式回答。
第一小问成就依据材料二中“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以及垄断组织出现”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意义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工业化角度思考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部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练习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