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3级高一下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驴、一只猪或者一条船——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宫,他要赔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A. 司法程序较为严密 B. 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C. 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D. 蕴含社会契约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古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一个人偷窃了祭祀或王国的东西,要赔偿30倍,但如果偷窃了平民的东西,只需赔偿10倍,这体现了平民与祭祀、国王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司法程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平民的地位低于祭祀和国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信贷、商业契约等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 爱琴文明是通过19世纪以来的考古被发现的;古代印度文明史因20世纪初的考古发现被上推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西亚文明最初只有《圣经》的零星记载,后来出土大量遗址、泥版文书,才发现了阿卡德和古巴比伦。这表明( )
A. 研究历史需要不断了解学术前沿 B. 历史环境影响古代文明的呈现方式
C. 考古发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 D.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具有多元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和欧洲。题干中提到了爱琴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的发现过程,尤其提到“出土大量遗址、泥版文书,才发现了阿卡德和古巴比伦”,说明了考古发现对于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C项正确;题干中虽然提到了考古发现,但主要是关于古代文明的呈现方式,并没有涉及到学术前沿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不同文明的发现方式,但主要是关于考古发现对历史认知的推动作用,并没有涉及到历史环境对文明呈现方式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中要是关于考古发现对历史认知的推动作用,并没有涉及到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公元前287年,经过长期斗争后,平民出身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罗马独裁官,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政治、社会上的权利和经济方面的部分权利,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这种局面( )
A. 有利于稳固罗马城邦统治 B. 导致贵族根本利益受损
C. 推动平民独裁统治的建立 D. 确保了平民与贵族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前3世纪(罗马)。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贵族被迫对平民做出让步,给予平民某些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固罗马城邦统治,A项正确;任命平民独裁官等做法,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保护而非损害了贵族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据所学,罗马历史上并未建立平民独裁统治,排除C项;平民与贵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差距依然存在,确保了平民与贵族平等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4. 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中古时期的欧洲庄园是一个农村共同体,庄园土地归领主所有,农奴负责耕种,两者有互相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农奴提供劳役、耕种、缴税,而领主必须分给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由此可看出,中古欧洲庄园( )
A. 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B.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C. 兼有政治和经济功能 D. 带有很强的政治独立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农村共同体”“领主必须分给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农业生产组织者的庄园领主同时肩负着政治和经济职能,C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庄园的政治独立性,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制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的主要劳作方式,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而非阻碍,排除A项。故选C项。
6. 14世纪下半叶,在卢浮宫的入口、吊桥处、面向塞纳河的南门处都有国王夫妇的雕像。在圣保尔宫、万塞纳城堡以及巴士底,都有国王和王后以及王子的雕像。在一些教堂中,如塞莱斯定修道院的教堂也刻有国王夫妇雕像。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世俗王权加强 B. 二元政治格局形成
C. 民族国家发展 D. 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下半叶(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王将王室的形象、权威传播给他的臣民,这是世俗王权加强的表现,A项正确;欧洲中世纪一直存在二元政治格局,排除B项;当时法国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7. 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桑贾克(县)是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一个行省由数个桑贾克构成,一个桑贾克又由数个村庄构成”。到17世纪初,帝国行省达到32个。上述变化( )
A. 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 B. 意在控制欧亚间的商贸
C. 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的态势 D. 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奥斯曼帝国)。据材料“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可知,通过设立行省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帝国疆域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增强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欧亚商贸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未提及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 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学阶梯》规定,空气、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来的海岸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应远离别墅、房屋。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
A.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诉求 B. 兼顾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C.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 贯彻了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学阶梯》规定,空气、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来的海岸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应远离别墅、房屋”及所学知识可得,罗马法中体现保护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B项正确;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起到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公平正义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9. 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 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B. 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 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 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日本)。根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及所学知识可得,大庄园享有不向国家纳税的特权,对中央集权形成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武士集团的势力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相关信息,且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 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 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 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 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美洲)。据材料“,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可知,虽然非洲和美洲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相互独立发展,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相似的发展过程,这体现了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统一性,反映了文明发展的规律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相似性,独立性并非想要表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共性,并非多元特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发展上的共性,而非起源上的共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498年(世界)。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上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实质是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A项正确;当时达·伽马并未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世界尚未连为一体, “争夺世界经济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达·伽马与阿拉伯人都主要通过海上商路开展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这说明当时( )
A.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B. 热那亚的地位将超越威尼斯
C. 商路中心可能发生转移 D. 世界金融中心将向美洲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从而使欧洲与美洲连接起来,新航路得到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的商品抵达大西洋沿岸,即欧洲的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可能不会再是商路的中心,由此导致了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出现,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商路中心可能转移,而不是热那亚的地位将要超过威尼斯,排除B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世界金融中心并没有向美洲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5世纪早期,“1千克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是1—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 胡椒减产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商品在亚历山大港、威尼斯和欧洲各消费国的价格远高于原产地。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士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后,东方的物品要到达西欧,沿途就会面临极高的税收,最后商品卖出的价格也很高,即西欧出现了商业危机,西欧人需要找到另外一条通往东方的路径,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A项只是商业危机出现的原因,包含于B中,A错误; 材料只提到欧洲的胡椒价格远高于原产地,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故C项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并且说法有问题,如果是减产那么在原产地价格也应该高,D错误。
14. 依据下图,我们能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
A. 标志“马尼拉帆船贸易”日渐兴盛
B. 贩卖黑奴给欧洲带来大量劳动力
C. 该贸易使得美洲损失大量的人口
D. 该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D项正确;“马尼拉帆船贸易”是与亚洲的贸易,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贩卖黑奴给美洲带来大量劳动力,而非欧洲,排除B项;三角贸易使得美洲增加了大量的人口,而非损失,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进行了宗教改革 B. 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的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大量金银涌入欧洲,给欧洲带来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出现使依靠地租的封建地主贵族走向衰落,C项正确;宗教改革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不是英国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反对国王的专制,也不是导致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到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案】(1)因素:多山少平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
(2)形成原因: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维持;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任答2点即可)
影响:促进中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任答2点即可)
(3)各个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地发展;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任答1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希腊。因素:根据材料“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可知,多山少平原的特殊地理环境;根据材料“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可知,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波斯帝国。形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可知,依靠军事征服建立;根据材料“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可知,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维持、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知,促进中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波斯的国家治理方式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
【小问3详解】
本题为人事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希腊、古代波斯。材料一是希腊文明,材料二是西亚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明独立地发展、多样性方面概括。根据材料“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得出文明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17.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关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中国历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向中国与欧洲所引起的社会变革。
【答案】(1)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任选3点)
(2)影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引发了西欧殖民掠夺的狂潮;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世界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引起了思想解放运动。(任意3点)
(3)中国:赋税制度变革;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推动商业发展。(任选2点)欧洲:价格革命;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任选2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可分析出种类多;根据材料“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可分析出以食物为主;根据材料“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作物向外传播”可分析出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根据材料“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分析出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分析出加速了人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根据材料“没有关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可分析出引发了西欧殖民掠夺的狂潮;根据材料“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可分析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可分析出把世界开始连接成~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可分析出引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16世纪(欧洲)。中国:根据材料“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可知,赋税制度变革;根据材料“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可知,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根据材料“至于它对对推动商业发展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可知,推动商业发展。
欧洲:根据材料“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价格革命;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等角度进行说明。
18. 对欧洲的中世纪,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学者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围绕“欧洲中世纪”,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大约280字左右)
【答案】示例1:中世纪是“黑暗时代”。
论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总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混乱、压抑的年代,许多因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示例2:中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论证: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欧洲中世纪蓄积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示例3:中世纪在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论证:示例1+示例2。
总之: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漫漫长夜,但是黎明的曙光终将来临。
【解析】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3级高一下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驴、一只猪或者一条船——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宫,他要赔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A. 司法程序较为严密 B. 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C. 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D. 蕴含社会契约精神
2. 爱琴文明是通过19世纪以来的考古被发现的;古代印度文明史因20世纪初的考古发现被上推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西亚文明最初只有《圣经》的零星记载,后来出土大量遗址、泥版文书,才发现了阿卡德和古巴比伦。这表明( )
A. 研究历史需要不断了解学术前沿 B. 历史环境影响古代文明的呈现方式
C. 考古发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 D.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具有多元性
3. 公元前287年,经过长期斗争后,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罗马独裁官,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政治、社会上的权利和经济方面的部分权利,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这种局面( )
A. 有利于稳固罗马城邦统治 B. 导致贵族根本利益受损
C. 推动平民独裁统治建立 D. 确保了平民与贵族平等
4. 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5. 中古时期的欧洲庄园是一个农村共同体,庄园土地归领主所有,农奴负责耕种,两者有互相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农奴提供劳役、耕种、缴税,而领主必须分给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由此可看出,中古欧洲庄园( )
A. 阻碍了封建社会发展 B.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C. 兼有政治和经济的功能 D. 带有很强的政治独立性
6. 14世纪下半叶,在卢浮宫的入口、吊桥处、面向塞纳河的南门处都有国王夫妇的雕像。在圣保尔宫、万塞纳城堡以及巴士底,都有国王和王后以及王子的雕像。在一些教堂中,如塞莱斯定修道院的教堂也刻有国王夫妇雕像。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世俗王权加强 B. 二元政治格局形成
C. 民族国家发展 D. 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7. 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桑贾克(县)是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一个行省由数个桑贾克构成,一个桑贾克又由数个村庄构成”。到17世纪初,帝国行省达到32个。上述变化( )
A. 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 B. 意在控制欧亚间的商贸
C. 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的态势 D. 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8. 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学阶梯》规定,空气、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来的海岸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应远离别墅、房屋。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
A.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诉求 B. 兼顾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C.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 贯彻了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
9. 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 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B. 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 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 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10. 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 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 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 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 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11.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12. 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这说明当时( )
A.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B. 热那亚的地位将超越威尼斯
C. 商路中心可能发生转移 D. 世界金融中心将向美洲转移
13. 15世纪早期,“1千克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是1—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 胡椒减产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14. 依据下图,我们能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
A. 标志“马尼拉帆船贸易”日渐兴盛
B. 贩卖黑奴给欧洲带来大量劳动力
C. 该贸易使得美洲损失大量的人口
D. 该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15. 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进行了宗教改革 B. 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 出现了价格革命 D. 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7.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关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中国历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向中国与欧洲所引起的社会变革。
18. 对欧洲的中世纪,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学者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名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