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2023-202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2.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因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激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这反映出中原文明( )
A.是中华文明的主导力量 B.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
C.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 D.奠定华夏文明的根基
3.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主张尊重自然规律 B.主张义利并重
C.具有民本思想倾向 D.追求国家统一
4.《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中提到:“秦时县尉是军职。由县尉主管黔首(百姓)、属吏的出行,爵位的授予与削夺,户口的变动,以及里典、父老的选拔任用与考评。”材料反映出秦朝( )
A.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B.军事权力渗透社会生活
C.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完善 D.赋税沉重法律非常严苛
5.据《汉书》载,西域都护统管西域诸国,各国“自译长、域长、君·…·将、相或侯王,皆佩汉印绶”。这表明西域都护的设立( )
A.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B.标志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C.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杜绝西域诸国军事冲突
6.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插秧技术的高超 B.灌溉工具的改进
C.播种技术的发展 D.农耕文明的发展
7.中唐以后,南方的茶、陶瓷、丝织品、盐业等的发展赶上或超过北方;南宋时,苏、湖、常有“天下粮仓”的美称,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反映出( )
A.海外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品经济受阻
8.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D.刚劲豪迈社会风气
9.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10.《清史稿》载:“乾隆二十五年,始议于新疆设兵驻守。”《清高宗实录》载:“因与回部相通,……当勘定之初,为新疆总汇”。基于这些认识,清政府设置( )
A.宣政院 B.西域都护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运入中国的货物,或从中国运出的土货,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与2.5%的子口税之外,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务。这表明( )
A.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列强的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C.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被破坏
D.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12.从1946年6月下旬到1947年6月,经过一年时间的酝酿,其间不仅有战略时机的选择,也有进攻样式的考虑,最后中央军委考虑由“渐进式”的进攻模式转变为“跃进式”的模式。“跃进式”的模式指的是( )
A.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与国民党军进行主力决战 D.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13.到了12世纪,从意大利到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城市的数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甚至有人宣称“只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市民阶层的快速崛起
C.大学教育的兴盛发达
D.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14.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
A.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B.颁布《人权宣言》
C.制定《拿破仑法典》 D.打败反法联盟
15.林肯在1854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对林肯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 B.从伦理道德角度批判奴隶制
C.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 D.希望通过战争废除奴隶制
二、改错题
16.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北宋毕昇发明雕版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________改正________
(2)明代医药学家宋应星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________改正________
(3)国家对工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________改正________
(4)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________改正________
三、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性》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学是如何在精神领域占据“一统的局面”的,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原因。
(2)谈谈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给你带来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旻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家大事,在改革中大显身手。他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度和租庸调制度,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意识到在近代化发展上,日本值得借鉴,且两国情势风俗相近、文字相通,与其远赴欧美,不如就近留学日本。于是,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中国立即付诸行动,派遣十三名留学生赴日探索,由此开启了中国青年留学日本的序幕。
——据《中华读书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模仿隋唐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青年留学日本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两则材料,谈谈材料中的信息给你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了的局面是 。该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表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装饰的物品、手工艺品等,说明社会分化出现,B项正确;“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能够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激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等信息可知,中原文明一方面具有包容性,可以融合不同族群和文化,吸收周边长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向四周辐射,具有开放性。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原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没有体现中华文明是主导力量,排除A项;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原文明为华夏文明的奠定根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墨子主张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特点是民本思想倾向,C项正确;庄子主张尊重自然规律,排除A项;义利并重是墨子的观点,排除B项;追求国家统一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时县尉是军职。由县尉主管黔首(百姓)、属吏的出行,爵位的授予与削夺,户口的变动,以及里典、父老的选拔任用与考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军职县尉管理民事,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与题干中的秦朝不符,排除A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完善、赋税沉重法律非常严苛,题干内容都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西域都护统管西域诸国,各国自译长、……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使中央政府正式管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各级的官吏皆由汉政府任命,可见,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于公元前60年,是西汉后期,排除A项;西域都护的设立加强了汉政府对西域地方(今新疆)的有效管理,与西藏无关,排除C项;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并未完全杜绝西域诸国军事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分析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耧车、曲辕犁、秧马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它们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铁农具、耧车、曲辕犁并不是插秧工具,排除A项;铁农具、耧车、秧马并不是灌溉工具,排除B项;铁农具、曲辕犁、秧马并不是播种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唐以后,南方的茶、陶瓷、丝织品、盐业等的发展赶上或超过北方。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市区内“十里长街市井连”。南宋时,苏、湖、常有“天下粮仓”的美称,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这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还反映了经济、商业贸易、手工业等,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商品经济受阻,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据材料“《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打马球是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题干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喜好骑马、打球,说明唐代社会风气充满活力、刚劲豪迈,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喜好骑马打球,没有体现唐代民族交融趋势如何,排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宫廷中开展的马球运动,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是充满活力、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状态,喜好骑马打球不能体现腐败奢靡,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通过材料“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元、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几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通婚,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A项正确;已经完全实现汉化史实叙述错误,排除B项;科举考试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根据题干“乾隆、于新疆设兵驻守、回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作为清政府在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因此,基于题干认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C项正确;元朝设置宣政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均与题干“乾隆帝(清朝)”不符,排除AB项;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与题干“乾隆、新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与2.5%的子口税之外,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务”可知这一规定说明英国在中国只缴纳很低的关税,这是关税自主权被破坏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危机进一步加深”,排除A;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B项;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排除A项;与国民党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战役是淮海、平津、辽沈三大战役,排除C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渡江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依据题干“到了12世纪,从意大利到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城市的数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和所学知识,西欧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城市兴起,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逐渐取得一定的自治权,这推动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崛起、大学教育的发展都是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兴起的影响之一,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著名的资本主义性质民法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最符合“现代法国”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专制独裁统治,有违民主的潮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颁布《人权宣言》发生在拿破仑上台之前的法国大革命期间,排除B项;打败反法联盟有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一面,但是也有侵略、争霸战争的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美国黑人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此奴隶制存废问题成为南北焦点矛盾。材料“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说明林肯从人性的角度批评奴隶制的不合理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奴隶制以及林肯要通过战争解决奴隶制问题,排除A和D;材料也没有涉及对于奴隶制发展的限制,排除C。故选B。
16.(1)错误,把“雕版印刷术”改为“活字印刷术”。
(2)错误,把“宋应星”改为“李时珍”。
(3)错误,把“工人”改为“资本家”。
(4)正确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故本题表述错误,把“雕版印刷术”改为“活字印刷术”。
(2)根据所学知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故本题表述错误,把“宋应星”改为“李时珍”。
(3)根据所学知识,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本题表述错误,把“工人”改为“资本家”。
(4)根据所学知识,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故本题表述正确。
17.(1)说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冲击;儒学中没有强国御敌的有效办法;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适应社会变革。
(2)启示:思想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思想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推 陈出新;思想的发展要符合国家统治和时代的要求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就促成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精神领域占据“一统的局面”。根据材料“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可知,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原因是洋务运动的冲击;根据材料“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可知,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原因是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废除科举制;依据材料“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可知,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根据材料“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可知,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冲击;根据材料“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可知,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原因是儒学中没有强国御敌的有效办法,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适应社会变革。
(2)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容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结论要根据材料内容总结。例如根据材料“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的内容可知,儒学因为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地位衰落,那么由此可总结启示为:思想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思想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思想的发展要符合国家统治和时代的要求等。
18.(1)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制订了《大宝律令》。隋唐国力的空前强盛,隋唐制度的先进,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日本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中日交往的密切。
(2)甲午战争的失败,明治维新的成功,两国文化的相似、地理位置相近。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发展;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和政治的进步。
(3)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互学互鉴。
【详解】(1)主要措施:据材料“他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度和租庸调制度,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模仿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度,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据材料“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中央到地方的官制;据材料“参照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可知,日本参照隋唐律令。时代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此时日本正在进行大化改新,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变革。
(2)主要原因:据材料“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意识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青年比较甲午战争的中国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意识到日本有值得学习和借鉴地方;从地理位置来看,中日地理位置接近,便利于就近学习;据材料“两国风俗相近,文字相通”可知,两国风俗相近,文字相通便于中国青年学习日本先进文化和思想。积极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如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青年留学日本,西方思想的传播,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3)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从国与国的相互关系来看,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19.(1) 局面:百家争鸣。 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2)观点:同意。
理由:春秋战国时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统治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显著,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哦变法确立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着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详解】(1)局面: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为了富国强兵,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用爱管理天下’‘用法管理全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2)阐释: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可知,春秋战国时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统治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显著,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哦变法确立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着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综上所述,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他的说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2023-202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