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588年,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隋朝
C.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2.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 皆征百万余人。 ”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隋书》记载,(607年)隋炀帝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为此,隋炀帝( )
A.开通了大运河 B.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C.修建长城驰道 D.确立科举制度
5.《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认为( )
A.民族交融促成盛世之局 B.李唐实为胡人王朝
C.治世局面改善民族关系 D.中原文明弊病已除
7.“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上述两句诗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9.“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曲辕犁 B.翻车 C.筒车 D.耧车
10.“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1.对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唐太宗奉行“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任用蕃人至唐玄宗时达到顶峰。边境节度使大多为胡人。材料反映出唐朝(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少数民族杰出人才众多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
12.《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商品交流繁盛
C.中外交往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
13.唐代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令新疆和用一带)贵族,贞观初来到长安,任宿卫官,擅长画佛像、鬼神、人物、花鸟,“凡画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这反映出贞观时期( )
A.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 B.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C.经济繁荣有吸引力 D.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
14.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往往与当时的政局密切相关。下表是唐朝时期户数统计表。与此户数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 200多万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万户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18万户
A.和睦的民族关系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休养生息的贯彻 D.繁荣的中外交流
15.据《全唐诗》记载,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唐朝的千件袈裟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话。……这四句话令我国的一位高僧非常感动,后来这位高僧应邀前 往该国。下列选项正确反映这位高僧事迹的是( )
A.不畏艰险,前往天竺取回大量佛经 B.跟随使节来华,学习唐朝先进制度
C.把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传播到日本 D.为中国和新罗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16.以下诗句分别出自杜甫诗《忆昔》和《无家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两诗描绘的景象显著不同,主要由于(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17.在8世纪中叶发生一场激烈的叛乱后,帝国政权未能重振,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官员和文人已经开始描述一个仍对其生活有所遗泽的黄金时代。这场“激烈的叛乱”标志着( )
A.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B.封建社会的终结
C.五代十国时代来临 D.武则天统治开始
18.文化地标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文旅融合唤醒着城市的记忆,如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那么唤醒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19.“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与这位皇帝有关的事件是( )
A.戒奢从简 B.改革税制
C.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D.创立殿试
20.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下列诗句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21.下图人物画是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这幅画卷构图完整,线条遒劲而多变化,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都鲜明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幅作品是( )
A.《韩熙载夜宴图》 B.《弈棋仕女图》 C.《步辇图》 D.《送子天王图》
22.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重文轻武 D.君弱臣强
23.下表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针对这一现象,北宋初年统治者的对策是( )
政权 建立者 身份 时间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907——923年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923——936年
后晋 石敬塘 河东节度使 936——946年
A.重农抑商 B.设市舶司 C.重文轻武 D.打破坊市
24.《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5.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
A.掌握地方的军权 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负责考核知州 D.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二、填空题
26.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发动兵变,后建北宋。
27.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 (生产工具),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手工业中陶瓷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 ,造型精美,色彩亮丽,也折射出唐朝十分注重传承与创新。
28.唐太宗进一步完善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中, 和方田均税法虽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9.唐太宗时期广纳贤才,其中房玄龄和 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1069年, 任用王安石变法。
30. 虽然失败了,但给唐朝以致命打击;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继续。
三、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帝业兴衰世几重,风流犹自惜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 不愿生归驾六龙。 ——宗元鼎《炀帝冢》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吴建华《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哪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客观。并请说说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球运动流行所展现的“盛唐气象”
32.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制度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二 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三 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材料四 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为完善该制度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
(4)据材料四,分析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一依次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使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请列举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带来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卫视春晚上的古典舞《唐宫夜宴》,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了当代人面前。从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唐人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唐朝汉胡的融合更加紧密,周边的其他民族也纷纷涌向中原,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盛唐时的长安,称得上当时的世界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不远万里来瞻仰大国的风采,东西方文明便在这里交汇。唐朝从贞观之治开始到唐玄宗后期,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武力上,在当时都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有了这样强大又自信的国家,文化繁荣就很好理解了。
——摘编自《国史概要》等
材料二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 “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摘编自张国刚《唐朝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请举一例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3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材料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初这些做法的积极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C项正确;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排除A项;隋文帝不是夺取陈朝政权建立的隋朝,而是夺取北周政权,排除B项;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是唐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 皆征百万余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的开通。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按由北到南的顺序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B项正确;隋文帝建立隋朝,他在位时期没有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在位出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在位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由材料“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符合题意,B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题干信息“随才升擢”的意思是按照才能决定升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D项正确;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项;修建长城驰道,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资治通鉴》记载内容的意思是唐太宗执政后,天下安定太平,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流民都有了土地,回归乡里。……全国都可以不关家门,也没盗贼。出门在外的旅人也不需要带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买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以归纳为李唐王朝容纳塞外和中原文化,民族交融促进李唐王朝的盛世天下,A项正确;李唐实为胡人王朝,在材料中没有找到依据,排除B项;治世局面与民族关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强调是塞外民族吸收中原文化除去本身的弊病,而非中原文明弊病已除,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体现了科举考试促进社会读书风气盛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最早出现在隋朝,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科举制在唐朝和宋朝不断完善和发展,排除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据题干“《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知,《旧唐书》《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据题干“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可知,这是灌溉工具,而且不需要人力,结合所学可知,筒车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符合题意,C项正确;曲辕犁是用于耕作的农具,排除A项;翻车需要人力,排除B项;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由材料信息“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唐都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与开放的景象,A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与题干信息“唐都长安”不符,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清明时期的阶段特征,与题干信息“唐都长安”不符,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与题干信息“唐都长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可享受与汉人同等的政策,且统治者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人才,这反映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统治者任用少数民族,并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杰出人才众多,也不能得出唐朝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排除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材料“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繁荣,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业活动是海外贸易,无法体现海外交通发达,也无法体现中外交往密切,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非中华之威仪”反映了贞观时期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经济繁荣有吸引力”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是在宋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时期户数统计表”,可知表格从唐太宗到唐高宗再到唐玄宗时期的统计数据看,户口不断增加,结合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的史实,可以推知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社会发展较为稳定,出现户口不断增加。因此与此户数变化相关的因素是统治者励精图治,B项正确;民族关系与户数变化没有联系,民族关系在表格内容中无法体现,表格内容涉及的是唐朝前期人口增长,排除A项;休养生息的贯彻,与唐高宗、唐玄宗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外交流,户数变化没有联系,中外交流在表格内容中无法体现,表格内容涉及的是唐朝前期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这位高僧是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把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传播到日本,C项正确;不畏艰险,前往天竺取回大量佛经的是玄奘,排除A项;日本的留学生跟随使节来华,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排除B项;新罗的留学生为中国和新罗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诗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无家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的悲惨景象,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A项正确;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排除B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C项;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宋都城记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宋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时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B项正确;秦俑故乡,丝路源头,与汉朝的都成长安相关,与题干信息“北宋都城记忆”没有联系,排除A项;六朝古都,金陵风韵,与南京相关,与题干信息“北宋都城记忆”没有联系,排除C项;梦回临安,与南宋都成相关,与题干信息“北宋都城记忆”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诗句中“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可知,这里的“女杰”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D项正确;戒奢从简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排除A项;改革税制是唐玄宗的治理措施,排除B项;设安息都护府管理西域的是唐太宗,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意思是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说明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D项正确。“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未反映对外交往,排除A项;“自从贵主和亲后”反映唐朝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排除B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反映开元盛世,和材料涉及的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根据题干“下图人物画是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结合所学可知,《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D项正确;《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排除A项;《弈棋仕女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排除B项;《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大权。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因此,“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君弱臣强,D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材料中的建议针对的是君弱臣强,农民起义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积贫积弱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重文轻武比如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的建立者都是武将出身,所以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发生,北宋初年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排除A项;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B项;打破坊市是商业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不涉及相关的土地政策,无法得出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不涉及经济措施,无法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不但不符合题意,而且叙述也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项正确;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排除A项;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B项;设置通判是为了监督并分知州权力,并非考核知州,排除C项。故选D项。
26. 618 陈桥驿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7. 曲辕犁 唐三彩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28. 三省六部制 募役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虽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9. 杜如晦 宋神宗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30. 黄巢起义 藩镇割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
31.(1)古诗:皮日休《汴河怀古》
理由:大运河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正反两方面对大运河的进行评价,比较客观。
(2)“盛唐气象”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交融加强,社会风气开放(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等。
【详解】(1)古诗及理由:根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反映了大运河的局限性,即大运河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反映了大运河的进步性,即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因此《汴河怀古》从正反两方面对大运河的进行评价,比较客观。胡曾的《汴水》则只从大运河局限性方面评价,认为大运河加速隋朝灭亡;宋元鼎的《炀帝冢》也仅从大运河开通的局限性方面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
(2)根据材料“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可以反映出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交融加强,社会风气开放(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等。
32.(1)制度:科举制。标志:进士科的确立。
(2)措施: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原因: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
(2)依据材料二的“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可知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是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材料二的“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可知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是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为科举制的发展做出贡献。
(3)据材料三的“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宋代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据材料三的“放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宋代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提高进士地位。
(4)据材料四的“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制度的历史意义是: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3.(1)理念:要务本,以人为本;用人要各尽其才,注重德才兼备。
(2)措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影响: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详解】(1)理念: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可知,唐太宗治国的想法是要务本,以人为本;由材料一“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唐太宗治国的想法是用人注重德才兼备。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可知,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可知,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吐蕃属于“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吐蕃族联姻”的历史事件。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唐蕃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4.(1)原因:民族的大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国力的强盛。表现: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书法名家辈出,如颜真卿、柳公权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说明:①“大进”,史实有玄奘西行求取佛经;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等。②“大出”,史实有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
(3)因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对外开放等。
【详解】(1)原因:由材料“唐人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唐朝汉胡的融合更加紧密,周边的其他民族也纷纷涌向中原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可知,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是民族的大融合;由材料“盛唐时的长安,称得上当时的世界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不远万里来瞻仰大国的风采,东西方文明便在这里交汇。”可知,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由材料“唐朝从贞观之治开始到唐玄宗后期,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武力上,在当时都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可知,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国力的强盛。 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书法名家辈出,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2) 说明:由材料“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可知,唐朝文化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史实:“大出”即向外传播文化,例如,日本遣唐使来华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大进”即引进外来文化,例如,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国佛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等。
(3) 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发生在统一的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明开放,所以国家要兴盛需要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对外开放等。
35.(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之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改变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的措施,其目的是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之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改变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点睛:抓住题眼“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是解题的切入点;宋初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之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多校联考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