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25×2=50分)
1.传说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固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这些传说体现了,人类早期( )
A.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B.由采集走向种植的过程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
2.“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B.文明是流动着的
C.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文明是有边界的
3.《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4.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当今中国能够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因为中国拥有( )
①保障粮食安全的系列措施 ②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③世界最大的粮食耕种面积 ④普及全国的智能农业机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距今 3000 年左右的辽宁大嘴子遗址第三期发现了大量碳化谷物、48 座房址、4座石墙、大量石制生产工具、鱼骨和陶制生活器皿。由此可推测,当时该地居民( )
A.已经聚落定居B.社会分工扩大C.贫富分化明显D.个体劳作为主
6.班固《白虎通义》载,“为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历史材料( )
A.可以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 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
C.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 D.证明神化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
7.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 )
A.都位于农业发达地区 B.都位于地势平坦区域
C.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 D.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8.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小麦、水稻、苹果、葡萄、黄瓜、豌豆、甘蔗等。这一状况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 B.人们的饮食习惯得到根本改变
C.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 D.物种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9.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10.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12.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D.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13.“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方出现了农业”这一叙述体现了( )
A.人口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B.古代西亚农耕文明起源
C.早期种植性农业的形成 D.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14.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15.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树原产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茶则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这表明( )
A.世界贸易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B.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交换
C.早期殖民扩张以农业为主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6.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17.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番茄的详细记载。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此时
A.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18.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有
①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②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从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时间从每天12小时减少到了10小时,机器种植 一英亩小麦的时间只要3小时,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这种趋势
A.有利于大众休闲文化的发展 B.加速了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C.得益于福利国家的普遍盛行 D.与世界各地的民权斗争有关
20.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花两个月的劳动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交纳的赋税和贡物。由此可推知
A.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 B.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
C.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 D.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
21.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食品安全法》第三条(2015年修订后位于第四条)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该规定
A.旨在消除食物生产中的乱象 B.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主规制
C.丰富了食品安全法规的内涵 D.提高了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2.2009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了该法律;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了该法律。这表明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C.粮食安全获得立法保障 D.消除饥饿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23.1896年,维新派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英国)讲求农学,耕田、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机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足抵五十亩之获。……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这一观点
A.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优势
C.反映了知识阶层的基本态度 D.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24.原产于智利南部的土豆传到欧洲以后,狄德罗认为“它是胀气的,它不能算作可口的食物,但却可以为仅仅想果腹的人提供合宜的健康食品。”其意在
A.强调食用土豆会影响健康 B.说明土豆只适合农民食用
C.肯定食物物种交流的意义 D.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25.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A.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
C.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D.工业化食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问题尤为严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领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药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材料二 搞活经济的政策提供了致富环境,各类所有制经济企业追求商业利润的动机日益强烈,诱发变通、逃避、对抗监督执法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牟取暴利。1982年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其篇章结构总体完备,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初步搭建起现代食品卫生法制的基本框架。1995年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推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新时期食品安全立法的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从先秦以来历代政府都很重视完善包括备荒仓储在内的救灾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国家除了设置常平仓之外,还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北宋时曾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实行以借贷为主的青苗法,南宋朱熹还倡导在乡村设立民间组织的社仓。明清时期也有国家兴办的预备仓、常平仓和地方兴办的社仓或者义仓,备荒仓储制度已经相当完备,规模也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个时代。
——摘编自王一胜《中国古代备荒仓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受地球自身规律、工业发展与污染、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在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一些最不发达国家,部族间战事频发。美国次贷危机后,一部分热钱从股票、房产市场进入粮食市场,投机行为提高了全球的粮食价格,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国家买不起粮食。……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摘编自华凌志《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备荒的举措。
(2)据材料二说明全球粮食危机出现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政府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创新之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2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材料一 中国历朝历代无不认为“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大部分历史时期供求相对平衡,但是粮食的宏观安全不等于粮食微观安全,即家庭或者个人的粮食满足程度。首先,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互相交织与紧密结合。因此,粮食生产经常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再次,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各个社会阶层对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利有着本质区别,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需要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租税钱粮,灾荒年份自己的剩余粮食经常难以满足生活需要,最后往往沦为难民,粮食安全系数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历代帝王都硕布相应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对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干预。面对自然灾害,封建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了积极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16世纪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都铎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第一,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第二,加强粮食收购,增加粮食供应。第三,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第四,鼓励国际贸易,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1455—1607年间24个郡圈地所占比例仅为2.75%。在1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日益增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粮食生产基本得到了保证。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性粮食市场开始形成,粮商迅速崛起。在粮食市场管理体系及粮食流通政策上,都铎政府极力贯彻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平衡国内各地粮食供求、稳定粮价、接济穷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经营新兴农业的乡绅等新兴阶层极力主张利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出口粮食,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
——摘编自张乃和、王明伟《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微安全的因素,并阐述古代统治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几点建议。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30.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B2.B3.A4.A5.A6.B7.D8.A9.B10.A11.B12.D13.D14.D15.A16.A17.C18.B19.A20.B21.B22.A23.A24.C25.A
26.(1)努力:政府中总统努力,主张干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新闻媒体揭发;出台食品安全法律。(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增进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同。(任答三点即可)
27.(1)举措:建立健全救灾制度体系;设置公私仓储,储粮备荒;借贷粮食、种子,帮助灾民生产自救。
(2)时代背景:对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的追求,导致粮食消耗日益增多;全球气候异常影响粮食生产;地区冲突拉大粮食供应缺口;粮食投机和垄断资本操纵,导致粮价升高;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粮食出口。创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统筹国内外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8.(1)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导致粮食在时间上分配不均衡;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粮食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粮食分配不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政府赋役等政策性因素。
措施:实行重农政策,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长;全面控制和干预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采取积极的防灾抗灾和赈济制度来保证粮食安全;积极兴修水利工程;抑制土地兼并。
(2)影响: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减缓了圈地运动发展的速度和规格,基本保证了粮食生产;粮食市场得到发展,农村生产商品化的进程加快;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乡绅等新兴阶层发展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
(3)建议: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起主导作用;注重稳定粮价,保障国内粮食市场;制定相应的推动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用市场化价格引导机制,促进粮食供求的自动均衡;不断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灵活的储备粮吞吐机制。
29.(1)背景:①人口增长导致粮食供应压力增大;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加强;③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⑤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任答三点)
(2)特点:①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②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③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④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⑤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⑥成效显著。(任答三点)
30.(1)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变化:生产集中;实行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
影响:积极—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消极—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