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淮北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1次月考
历史试卷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春秋时期晋国人夫史墨在盆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
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
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A.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B.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
2.中华文明与世界上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无国教矣”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辩析名
理,察于人文”,由是“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
语绝于无验”。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之一是()
A.重视现实生活实际
B,农工商政和谐共存
C.崇尚天人合而为一
D.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3.《孟子·滕文公上》描述井田制时指山:“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
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所谓的“私事”应是指()
A.耕作产品归耕作者所有的土地
B.耕作私有土地
C,处理诸侯国或家族的内部事务
D.从事娱乐活动
4.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海南岛首置珠崖、儋耳二郡,合十六县,
户万三千余,约十万人,这些户皆是编户。这些人多数属于中原人或汉族。据此可
推知,汉武帝时期()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
B.中原文化在海南得到传播
C.海南移民以民间移民为主
D.完善了海南的基层管理
5.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
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
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的进步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坊市制度的变革
D.国家统一的实现
6.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
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
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
1
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宫吏
7.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日。表1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
表1
技击观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
健身观
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
意境观
形意统合、形种兼备、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抱拳礼
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
A.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
B.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D.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
8.1280年,元朝政府规定,对贩卖土货的简人改收单份税,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1293
年,中书省又制定了“二十三条则法”,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反映()
A.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C,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
D.重衣抑商政策已被逐渐放弃
9.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
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
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吏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圈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10.19世纪初,洋钱在中国普遍用于缴纳赋税、日常开支、书画金石交易、金融流通等领
域。1822年,朝廷饬令广东督抚与海关监督严行查禁白银出洋。这一消息传到江南,被
演变为官方禁用洋钱的谣言,洋钱价格随之大跌。这一现象说明()
A.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
B。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商品市场
C.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
D.闭关自守政策已被朝廷放弃
11.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时,主要引用儒家经典中的“格致”,少数
人借用日语中的“科学”。到了1915年,“格致”在这一翻译中基本消失,“科学”成为定
译词。这一变化反映当时中国学术界()
A,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
B.彻底抛弃儒家经典
C,放年中体西用的原则
D,理性认识西方文化
12.古代埃及赫拉康波利斯100号墓建造于涅伽达二期晚期(距今五六千年),动物陪葬逐
渐终止,但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作为贵族生活的标志逐渐成为墓槊习俗和仪式的一部
分,其象征内涵也作为文化记忆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这一变化()
A,丰富了国家的治理手段
B.促进了王权和神权结合
C.反映了农耕生活的发展
D.深化了文化图腾的内涵
13.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淮北一中 2023-2024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 1 次月考
历史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A B A D A A C C
11 12 13 14 15 16
D C B B A B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邹衍“以五德相胜之说解释
王朝更替”,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可知,这些思想将自然界与人
事变化、王朝更替、伦理道德等联系起来,并希望探索出相关规律,故选 D 项;“思想
分化”侧重争鸣、差异,与材料中史墨、邹衍、思孟学派都在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
律相悖,排除 A 项;“保民”侧重统治者应关爱百姓,与材料中思想家探索自然与人类
关系相悖,排除 B 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在春
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排除 C 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
无验”可知,中国人全神贯注所在是“政事日用”及“工商稼耕”,在现实的世界里孜
孜以求,对超现实的世界不感兴趣,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务实心理,故选 A 项;材料
反映的是中国人性格中重视农工商政等现世生活的态度,B项是农工商政之间的关系,
因此 B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B项;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指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
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材
料内容无关,排除 C 项;思想文化兼容并包是指中华文化对其它文化的吸、借鉴,与材
料内容无关,排除 D 项。
3.【答案】A
【解析】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按照孟子的设计,方田九百亩为井,中央是“公田”,
四周为“私田”,国家按九比一的比例向耕种者征收赋税。公田的农获归国家所有,私
田的生产则归耕作者所有。私田的存在,反映了土地所有权属于统治者,而耕作者则拥
有使用权,故选 A项;先秦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土地国有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才
在法律上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涉及土地所有制的形式,“私事”
与处理诸侯国或家族的内部事务无关,排除 C项;娱乐是指人们为了消遣、放松、愉悦
或寻求刺激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私事”与从事娱乐活动无关,排除 D 项。
4.【答案】B
【解析】由“西汉政府在海南岛首置珠崖、儋耳二郡,合十六县”、“皆是编户”、“多数
属于中原人或汉族”可得,汉武帝时期在海南岛并首置郡县用于安置中原人口,说明中
原文化在海南得到传播,故选 B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
排除 A 项;题目主旨是汉武帝采用中原地区的治理方式来安置中原移民,但并未提到中
原移民的移民方式问题,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C 项;由“首置……郡……县”可
知,海南的基层管理尚未完善,排除 D 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六朝至唐代,游览风尚由自然转向城市,这与江南城市经济繁华,
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有关,故选 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一定到城市旅游,只有城市经
济进步,才有财力物力修建美景,排除 B 项;此时坊市制度没有变革,仍是坊市分离,
{#{QQABLQiUggCAAoBAABhCEQUwCACQkBCAAIoOBAAMoAIASBFABAA=}#}
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C项;隋朝就已实现了国家统一,而材料中的变化是唐朝尤其是
中唐以后,排除 D 项。
6.【答案】D
【解析】A 项,材料中虽有“举人”“进士”等名词,但这和唐代的科举制有很大的不同,
故排除。B.C 项夸大了材料所述现象,属于过度解读。D 项,材料中的教科书属于儒家
经典,且大学寮就是为了培养官吏,所以 D 项正确。故答案选 D。
7.【答案】A
【解析】表格内容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可知中华武术蕴含传统道家思想,“内养
性情”、“天人合一”、“崇德”可知中华武术蕴含传统儒家思想,由此可知中华武术浸润
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故选 A项;中华武术的“抱拳礼”能够体现礼仪教化,但是在表
格中并没有相关“伦理秩序”的内容,排除 B 项;表格内容体现出中华武术蕴含儒家、
道家等传统文化理念,并没有涉及佛教思想,排除 C 项;中华武术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涵,如“以柔克刚”、“内外兼修”、“物我两忘”、“崇德”等,对国人精神品格
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它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 D 项。
8.【答案】A
【解析】由“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可得,元朝政府
非常重视并支持和鼓励正当的海外贸易,这反映出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故选
A 项;题干中并未将商税与其他税收作比较,所以不能得出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的结论,且 B项也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B项;题干包含两层意思,只有第二层意思提
到了走私现象,且并未提到走私现象异常严重的信息,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海外贸易走私
现象异常严重的结论,排除 C项;元朝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9.【答案】C
【解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度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故 A 项错误;台湾是中国的
领土,对台湾移民不是对外政策,故 B 项错误;向台湾移民有利于台湾开发和先进文化
的传播,推动台湾地区对中央政府、国家的认同,故 C 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利
于驱逐西方殖民残余势力,故 D 项错误。
10.【答案】C【解析】由“洋钱在中国普遍……查禁白银出洋”可知,洋钱当时大量流入
中国,这是由于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使外币大量流入,说明当时
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故选 C 项;题干反映的是民间贸易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影响,
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由“江南……洋钱价格随之大
跌”可知,反映的是外来货币干扰中国货币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排除 B 项;由“清
政府下令查禁白银
出洋”可知,闭关自守政策没有被朝廷放弃,排除 D 项。
11.【答案】D
【解析】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不再优先采用儒家经典中的词语,表明学术界华
夷观念在逐渐淡化,开始理性认识西方文化,故选 D 项;新文化运动 1915 年才开始,
排除 A 项;“彻底抛弃”太绝对,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排除 B 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
提出来的,排除 C 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逐渐成为墓葬习俗和仪式的一部分”“其象
征内涵……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
作为贵族生活的标志展现,说明人们逐渐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且这些活动作为
文化记忆的象征内涵渗透在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说明农耕生活在古埃及社会的影响
{#{QQABLQiUggCAAoBAABhCEQUwCACQkBCAAIoOBAAMoAIASBFABAA=}#}
力,反映了农耕生活的发展,故选 C 项;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
的仪式中,只是作为文化记忆的象征内涵,而不是国家的治理手段,排除 A 项;虽然狩
猎、驯服动物等活动渗透在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但并未明确与神权的结合,排除 B 项;
文化图腾通常是原始宗教的象征,尽管墓葬习俗和仪式中应用了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
元素,其象征内涵是作为文化记忆,而不是文化图腾,排除 D 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多元发展,
故选 B 项;学校种类多不能说明教育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没有学校教育社会
也能正常运行,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并无学校教育的
内容,无法得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灌输的结论,排除 C 项;材料只反映阿兹特克学校
的种类多样,并未反映接受教育的人群,无法得出形成全民教育体系的结论,排除 D 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在拜占庭文化中,《荷马史诗》的诗篇和寓意被基督教神学家改造……
着重传达了基督教的信念”可知拜占庭的神学家通过改造古希腊文化的内涵传递基督教
的信义,这说明拜占庭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故选 B 项;材料中神学家只是借助古
希腊文化来传播基督教的信义,相对基督教文化而言只是一种传播方式而已,排除 A 项;
材料中通过改造希腊文化来传播拜占庭文化的是神学家,代表的是教会的立场,排除 C
项;古希腊文化在神学家的改造中通过基督教不断传承,客观上有利于古希腊文化的保
存,排除 D 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 19 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
也须臾离不开表”并结合纲要下册第 10 课所学工业革命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钟表生
产量大,需求量也很大,钟表业成为新兴行业,故选 A项;“钟表”不合史实,应为“工
厂制度”,排除 B 项;“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不合题意,与材料“工人生活
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相悖,排除 C 项;“具有较高的
保值和升值功能”不合史实、逻辑,与材料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
相悖,排除 D 项。
16.【答案】B
【解析】由“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作坊”、“工厂工人为 404,317 人,手工工人为
1159,867 人”可得,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英国的工业经济组织呈现出多样
性和过渡性的特征,故选 B 项;题干所述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厂和作坊的经济组织形式,
并未涉及到生产技术及其设备的问题,所以不能得出急需大力推进蒸汽机普及的结论,
排除 A 项;题干体现的是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工业经济组织的多元化特征,属于生产
关系范畴,而手工生产属于生产力范畴,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 C 项;工厂制出现
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所以适应了经济的需求,排除 D 项。
17.【答案】(18分)
(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四点8分)
(2)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
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
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
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
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一点2分,任答5
点给10分)
【解析】
{#{QQABLQiUggCAAoBAABhCEQUwCACQkBCAAIoOBAAMoAIASBFABAA=}#}
(1)据材料一“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知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延续,
并未中断,具有连续性;据材料一“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
也包括……少数民族文明”可知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多元性,既有农耕文明,又
有游牧文明,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据材料一“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可知中华文明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整合其他文明的成就,体现了包容性的特点;
据材料一“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可知中华文明发展始终完
整,并未出现其他文明分支分裂出去的现象,体现了内在的凝聚性。
(2)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明发展的延续发展是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综合发展的结
果,从自然环境来看,中华文明的周边均是大洋或者高山高原,具有典型的内聚性特
点,有利于文明区域的内向稳定发展,同时以这种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创造
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成为古代中华文明延续的物质基础;从人文环境来看,据材料二
“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知秦汉以来,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体
制,并以此为基础实行统一的文化政策,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地域文
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据材料二“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
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可知汉武帝以来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明的
传承奠定了政治基础;据材料二“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交融
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可知古代长期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不
同民族间和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据材料二“唐代除实行科
举选拔人才外”“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可知唐宋时期科举制逐渐从确立
到完善,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
化的活力;据材料二“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可知唐宋以来书院
制度促进了私学的发展繁荣,再加上古代重史的传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据材
料二“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可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
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不断改良创新,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8.【答案】(20分)
(1)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
交流加强;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
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思想家借助
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10 分)
(2)变化: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
(2分)
原因: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
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迟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
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8 分)
【解析】
(1)据材料一“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
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
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
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
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结合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
学西渐等知识可得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
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
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结合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等知识可分析出资
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QQABLQiUggCAAoBAABhCEQUwCACQkBCAAIoOBAAMoAIASBFABAA=}#}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
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材料二“……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
象。……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
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可得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
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二提供的时间范围结合明
清时期的社会特征、西方殖民扩张、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等知识可分析出西
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
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
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
19.【答案】(14分)
解释: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标志近代欧洲历史开端的三大历史事件,彼
此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欧洲开始领先于世界进入对外殖民和扩张的历史阶段。(3
分)在全球化进程开始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与逐步崛起的欧洲开始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西
学东渐就是这一联系的表现。(3分)
天主教会面对新教“挑战”力图通过自身的改革达到复兴的目的从而组建了耶稣会,积
极进行海外传数活动,试图将天主教改革的成果推广。(3 分)“利玛窦规矩”是传教士基于
中西文化整合,中国政教关系及儒家文化特点等考虑,力图在中国发展基督徒的必然选择,
是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不得不做出的适应和调整。(3分)
总之,在耶稣会传教过程中形成的“利玛窦规矩”,既是欧洲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及资
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2分)
【解析】阐释主要从原因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原因方面,先要写出利玛窦传教的大背
景,据所学世界史可知,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标志近代欧洲历史开端的三大
历史事件,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欧洲开始领先于世界进入对外殖民和扩张的
历史阶段。在全球化进程开始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与逐步崛起的欧洲开始有了更密切的联
系,西学东渐就是这一联系的表现。天主教会面对新教“挑战”力图通过自身的改革达到复
兴的目的从而组建了耶稣会,积极进行海外传数活动,试图将天主教改革的成果推广。内容
方面,据材料“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实行的那些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
式的传教方式”可知,“利玛窦规矩”是传教士基于中西文化整合,中国政教关系及儒家文
化特点等考虑,力图在中国发展基督徒的必然选择,是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不得不做出的适应
和调整。最后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如在耶稣会传教过程中形成的“利玛窦规矩”,既是欧洲
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2分)
{#{QQABLQiUggCAAoBAABhCEQUwCACQkBCAAIoOBAAMoAIASBF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