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沼涛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跟踪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安溪沼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跟踪监测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
A.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D.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
2.下图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这些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主要是因为
A.当时各大区域都是大河文明 B.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C.各大文明之间根本没有交流 D.各大文明呈现小国寡民状态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这些规定旨在
A.维护统治秩序 B.实现社会平等 C.实行以法治国 D.强化君主专制
4.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古希腊最初的雕刻技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这说明
A.希腊文化决定苏美尔文明进程 B.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源头
C.埃及文明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D.文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影响
5.如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人物及著作 评价
美国军事史学家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没有亚历山大的天才,希腊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国;但是,亚历山大对突击骑兵的出色运用,对征服行动所依靠的战术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贡献
英国古典学家保罗·卡特利奇《亚历山大大帝:寻找新的历史》 他是历史上播种能力最强的人之一。希腊文化通过视觉、文字等形式向非希腊地区传播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亚历山大加速了它的传播,并且使之传播到了更远更广的地方,使得这种传播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中国学者李春元《外国历史名人传》 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亚历山大并不是“超人”,不应该将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远征东方的胜利,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是当时的时势造成的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6.在中世纪的欧洲,若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因而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撤回忠诚”。这反映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B.带有绝对的专制性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属于行政等级关系
7.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在当时,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这可用于印证当时西欧
A.王权的进一步强化 B.封建经济的脆弱性
C.工商业的全面衰退 D.封建割据的落后性
8.某学者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是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争取自治权利的努力使其自身成为新的共同体,并从内部生发出新的社会元素”。这里的“新的社会元素”包括
A.封建领主 B.农奴 C.市民阶层 D.工人阶级
9.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C.神学束缚,禁锢人性 D.教俗二元、相互竞争
10.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东罗马帝国
A.皇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到达顶峰 B.法律开始沦为加强统治的工具
C.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 D.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
11.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伊斯兰宗教领袖的称谓)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A.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本性 B.意在搭建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2.据史料记载:美洲拥有其他大陆没有的特殊农作物,如马铃薯、玉米花生、番茄等。手工业有陶器、武器制造和农业工具加工。贸易物品包括棉布、蜂蜜、和奴隶等。由此可知,与古代非洲文明相比,古代美洲
A.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立性 B.对外贸易扮演了重要角色
C.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 D.因自然环境阻碍了经济发展
13.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规定:“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这些规定旨在
A.加强封建统治 B.增强国内产业竞争力
C.维护天皇权威 D.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14.“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
A.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数字传入非洲 B.新罗效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为国教 D.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5.有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该观点强调,文字的产生(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带有历史的偶然性
C.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D.源于社会经济发展
16.西非的帝国和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帝国,都因征服其他部族形成,并且像古代其他地区的帝国一样,实行君主专制。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修建了宏大的建筑,以突出统治阶级的与众不同。印加人还像波斯、罗马等帝国一样,修建了贯穿帝国的道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B.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
C.古代帝国建立的必然性 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一致性
二、材料分析题
17.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和汉长安城,作为屹立在东西方的两个伟大文明的首都,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汉长安城的北城墙曲折如北斗七星,这是强调城郭与宇宙同构,与天地呼应,折射出汉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礼制要求。汉代长安城内部政治中心位于皇帝的宫殿区内,而官署的位置也是紧靠宫殿分布。其闾里分布在城北,与商业区分开;汉长安城80%以上的面积都是宫殿区,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东西与南北主轴线的道路两边,城内几乎没有公共娱乐设施和大型的活动场所。长安城郊有大型的游猎场、角马场和园林建筑,提供给皇室和贵族享用的。
古罗马城有公共浴场、公共剧院、角斗场、音乐厅和图书馆,它们与商业区、居民区交融,看似杂乱无章,却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序。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城市内部的政治气息并不十分浓厚。罗马城以广场为中心,建筑沿着道路呈现辐射状分布,皇帝的府邸和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广场外侧,这样样的布局应该是受到了西方宇宙观的影响,即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地心说”体系,罗马城的建设就是围绕这个体系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韩俊英《秩序与反秩序之美——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形态比较》
(1)根据材料,分析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形态有何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表述城邦这种体制在规模、形态或社会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多样性。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确定的团体,占据着特定的区域,人们在特定或确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城邦的大部分土地有可能无人居住,间或有农舍、村庄甚至小镇。但它必须有一个中心地点——宗教、政治、行政管理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斯巴达是个显著例外)。一般城邦通常筑有防御工事,总有一个市场,一处召开公民大会的场所,一处司法与政府机关、行政和协商之地;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
——摘编自(英)约翰·博德曼等《牛津古希腊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在攻占了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解散了他军队中的希腊分遣队,但是亚历山大穿过伊朗北部,继续向东推进,追击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他们举行了长达一周的畅饮,以表达对酒神的敬意,亚历山大本人则在其中扮演狄俄尼索斯(希腊众神之一)的角色。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政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建立帝国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皮浪命题”是20世纪初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浪就西方古代向中世纪转变的问题而提出的著名史学命题,有关该命题的争论已持续近百年,影响深远。“皮浪命题”指:日耳曼蛮族入侵并没有终结古代文明,中世纪西方的社会仍旧是具有统一性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组成部分,强调古代地中海文明在蛮族入侵之后在中世纪的延续性。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社会截然不同。
围绕“皮浪命题”的讨论,提出你的观点和认识,并运用世界古代中世纪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人类积累大量的社会盈余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就会得到发展。而大量的社会盈余积累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材料强调了文明的产生应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阶级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涉及神庙,但不代表“国家的出现”排除C项;“神庙建立必然伴随新文明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使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故选B;A不能说明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的原因,排除;C不符合史实,亚欧文明之间存在交流,排除;小国寡民的状态不符合中国,排除D。
3.A
【详解】贵族间的人身伤害只需交纳一定数量的罚款,奴隶打了自由民会被处以重刑等,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旨在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实现社会平等与奴隶和贵族同罪不同罚不符,排除B项;只有关于人身伤害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旨在实行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古希腊最初的雕刻技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可得出不同区域的文明间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说明文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影响,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埃及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彻·琼斯认为亚历山大是杰出的军事家;保罗·卡特利奇认为亚历山大传播了希腊文化;李春元则认为亚历山大取得的胜利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历山大大帝进行评价,因此,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A项正确;遵循一定历史观的条件下,历史研究可以形成统一结论,且对于一些特定问题,史学界也有统一认识,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与学者素养无关,排除C项;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领主与附庸(封君与封臣)双方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拒绝义务(撤回忠诚),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特点,即双方是一种双向契约关系,A项正确;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较弱,排除B项;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不同于西周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排除C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封主和与附庸是臣属关系而非行政等级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可得出中世纪的西欧地方割据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各地都征收赋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割据的落后性,D项正确;材料与王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的脆弱,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的共同体”指的是市民阶层。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封建领主、农奴是中世纪的旧阶级,不属于新的共同体,排除A、B两项;在中世纪的欧洲还没有产生工人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296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无视教卜尼法斯八世发布的敕令,擅自更改教敕令,与教对抗,说明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D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神学束缚,禁锢人性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表明东罗马帝国不但重视军事力量,还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皇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到达顶峰,故A错误;B项错在“开始”;东罗马帝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故D错误。
11.C
【详解】从材料中“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等信息可以得出,通过从希腊、埃及、两河流域搜集或购买书籍,能丰富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化的勃兴,C项排除;“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本性”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东西文明的交流,B项排除;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于17世纪,D项排除。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洲在农业、手工业、贸易方面都是在本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项正确,排除D项;B是非洲文明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可知,这是日本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实行这些规定,最终目的是维护幕府的封建统治,A项正确;材料的规定不一定能增强国内产业竞争力,排除B项;维护天皇权威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部分内容,排除C项;“禁绝”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华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超越同一时期的日本。日本通过大仿效唐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D项正确;A项体现了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而不是“倾斜式的‘文化出超’”,排除A项;新罗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把伊斯兰教改造为国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从材料中的“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可以得出,文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D项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文字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西非的帝国和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帝国,都因征服其他部族形成,并且像古代其他地区的帝国一样,实行君主专制”可知,美洲的帝国与欧亚的帝国都建立了君主专制,修建宏大的建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系统,由此可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有统一性,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历史发展的统一性,没有体现历史发展的多元性,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文明有相似之处,但不是一致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异:古罗马城城市功能区没有明确界限;古罗马城罗马城提供了大量的供市民生活和娱乐的空间(公共活动场所);古罗马城政治中心和行政中心分离;古罗马城内部政治气息淡薄;古罗马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一种不规则的反秩序。
(2)汉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汉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古罗马受西方宇宙观思想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异:据材料“古罗马城有公共浴场、公共剧院、角斗场、音乐厅和图书馆,它们与商业区、居民区交融,看似杂乱无章”可知,古罗马城城市功能区没有明确界限;据材料“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序。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罗马城以广场为中心”可知,古罗马城罗马城提供了大量的供市民生活和娱乐的空间(公共活动场所);据材料“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可知,古罗马城政治中心和行政中心分离;据材料“城市内部的政治气息并不十分浓厚”可知,古罗马城内部政治气息淡薄;据材料“这样样的布局应该是受到了西方宇宙观的影响,即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地心说’体系,罗马城的建设就是围绕这个体系建立起来的”可知,古罗马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一种不规则的反秩序。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据材料“。汉代长安城内部政治中心位于皇帝的宫殿区内,而官署的位置也是紧靠宫殿分布”可知,汉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权至上,据材料“古罗马城有公共浴场、公共剧院、角斗场、音乐厅和图书馆,它们与商业区、居民区交融,看似杂乱无章,却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序”及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据材料“折射出汉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礼制要求”可知,汉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据材料“这样样的布局应该是受到了西方宇宙观的影响”可知,古罗马受西方宇宙观思想的影响。
18.(1)主要特征:城邦体制;公民政治;城邦独立自主;城邦整体多样化。
(2)亚历山大东征过程: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
历史意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始以全新的、更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征服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促进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和阿基来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也给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破坏和损失,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世界)。据材料“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可得出城邦体制;据材料“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可得出公民政治;据材料“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可得出城邦独立自主;据材料“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可得出城邦整体多样化。
(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过程:据材料“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可得出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据材料“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可得出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波利斯的宫殿;据材料“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可得出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多角度归纳其积极的历史意义:据材料“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可得出文化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思想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开始以全新的、更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结合所学东方推行君主专制制度,故希腊出现了民主的整体,亚历山大帝国在政治上出现了一种结合;征服的过程要有彼此的商业往来,可以促进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据所学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和阿基来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可得出科学上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和阿基来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分析其消极意义也给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破坏和损失,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9.例1:古代地中海文明在中世纪具有延续性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冲击和内部危机下解体,标志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衰落,欧洲历史进入中世纪时期。然而,古代文明的诸多特征在中世纪欧洲仍具有延续性。基督教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主导思想。基督教诞生于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境内,经历了创教、被镇压和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历史阶段。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成为中世纪欧洲唯一的信仰体系,形成王权与教权二元化格局,影响欧洲政治、法律、伦理、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腓尼基字母是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古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地区产生了字母文字,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字母文字的发展为后来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奠定了基础,影响欧洲中世纪文化的传播。古代罗马的奴隶制对中世纪农奴制具有影响。古代罗马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高峰,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奴隶。进入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封建社会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等共同作用下产生,其中庄园中广泛使用农奴进行劳作,农奴没有人身自由,需要耕作领主的份地,受到劳役剥削。农奴制是罗马奴隶制基本内涵在中世纪的延续。综上所述,古代地中海文明中基督教、字母文字和罗马奴隶制在中世纪的欧洲进一步发展延续,对中世纪的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证明“皮浪命题”合理性具有实证价值。例2古代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文明截然不同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冲击和内部危机下解体,标志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衰落,欧洲历史进入中世纪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标志着文明的质变。民族主体产生根本性变更。古代地中海世界多民族共生,希腊人、拉丁人、埃及人等各种族或互生存续,或统一于某一帝国的管辖之中,在保证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同一性;进入中世纪时期,日耳曼游牧民族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民族,民族主体产生了替代性的变化。社会性质发生否定之上升。古代地中海区域文明都统辖于奴隶制社会之中,从社会出现阶级之分化到罗马帝国的崩溃,奴隶制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并最终走向灭亡;进入中世纪时期,封君封臣制自然经济统摄下的自然式庄园经济成为欧洲社会的主导,由此产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前提,社会性质与古代世界截然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单一同质化。古代地中海区域文化多元共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激荡,古代希腊文化、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和罗马文化交互于此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古典时代文化。进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国家性质和统治范围变迁。古代地中海区域文明由区域性走向帝国性,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接连统治该区域,都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进入中世纪时期,日耳曼王国的分散性统治成为中古欧洲的基本政治特点,统治范围较小,局限于西欧的民族区域内,与古代帝国的性质和统治范围差异巨大。由上可知,古代地中海世界从多角度论证可知与中世纪差异巨大,并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故而,“皮浪命题”提出的“联系性”具有不足之处。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探究题。时空:近代世界。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首先,围绕“皮浪命题”的讨论,提出观点和认识。根据“日耳曼蛮族入侵并没有终结古代文明,中世纪西方的社会仍旧是具有统一性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组成部分,强调古代地中海文明在蛮族入侵之后在中世纪的延续性。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社会截然不同”可知亨利·皮浪认为中世纪西方的社会与古代西方的社会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但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态度。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阐述。如选择皮浪的观点,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的延续、字母文字的使用和农奴制度的存在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此得出结论,古代地中海文明在中世纪具有延续性。如果选择反对观点,可从民族主体的根本性变更、社会性质的变化、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欧洲的政治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提升,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沼涛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跟踪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