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3-2024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艰苦奋斗的意志 B.勤劳勇敢的精神
C.厚德载物的追求 D.家国情怀的倡导
3.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4.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5.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6.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7.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8.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必须阅读的《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外,也会阅读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法学、医学等方面的课程。这反映出( )
A.教会对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作用 B.基督教文明具有多样化特点
C.基督教垄断了欧洲教育与文化 D.教会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
9.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如图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的一些国徽,这主要反映了( )
A.拜占庭帝国与中国交往密切 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C.双头鹰的象征意义是专制王权 D.双头鹰文化具有时空的延续性
10.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
A.不同种姓的职业存在世袭 B.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C.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11.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以各种形式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演变为新的种族人群。下列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赫梯人 B.匈奴人 C.希腊人 D.雅利安人
13.公元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14.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15.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这些华工( )
A.对当地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B.推动了当地人口结构的改变
C.成为当地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D.为清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16.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过“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
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 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当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
——摘编自邵灵侠《文化碰撞: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针对材料所述情况,请你以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三、材料分析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数量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欧洲人作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迁居海外。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殖民地获取了大约1500万劳动力,其中不少是非洲奴隶和契约劳工。1861—1920年,迁居美国的移民有3000万人。美国立国和经济发展靠的就是这些移民。在西欧内部,各国在工业化建设中也大量利用移民劳工,如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二 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转变,向东北地区迁移逐渐成为人口迁移的主流。1866年清廷宣布对东北的封禁废止,之后大量人口迁入东北。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间共迁去3000多万人。移民主要是来自山东、河北和安徽一带的破产农民。中国人口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冒险向海外移民的人群中绝大部分是广东、福建两省居民,移民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其次是美国,他们主要是以华工身份移民。当时闽粤两省地少人多,粮食供应紧张,而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大力发展种植业,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美国为开发西部地区也从中国招募大量劳工。此外,还有部分人口迁移到拉丁美洲、大洋洲、西欧和非洲等地。
——摘编自杜守东《中国人口迁移的回顾和展望》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与中国人口迁移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人口向关东和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来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一一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培之法入中国。
一一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番薯和玉米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以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一一《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甘薯从原产地传入中国的传播路线,要求绘制路线示意图(示例:A→B→C)。请评价番薯推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0.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的不屈斗争中获得新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一一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最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中华民族“内容”的认识,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目标分别是什么?列举1990年以来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发夹、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逍遥,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顺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艰苦奋斗,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勤劳勇敢,排除B项;厚德载物强调道德品质,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材料“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反映出中华文明圈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华人移民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18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该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材料强调他的法典的不可破坏性,谁敢破坏、不遵守法典,就将遭到严惩,以保护法典的权威性。《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完成统一,古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A项错误;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由材料可知,12世纪时,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阅读《圣经》外,还学习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可以看出教会对文明发展的多个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基督教文明的具体情况、基督教对教育的垄断和世俗教育的发展状况,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赫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俄罗斯联邦。根据图示可知,从赫梯帝国到俄罗斯联邦,其国徽体现了双头鹰文化的延续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拜占庭帝国与中国交往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双头鹰象征专制王权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由材料“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可知古代印度存在等级差异,由此可以推知,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职业传承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等级,说明不了君权神授,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妇女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人最早生活在蒙古草原上,并非古代印欧人的后裔,B项符合题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后来分别发展为赫梯人、波斯人,排除A项;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演变成了后世的希腊人,排除C项;雅利安人确是由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至5世纪(西欧)。材料表明,日耳曼人在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的统治区域内部文化受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日耳曼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A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未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对比,不能说明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300年之久。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美国为主。因此,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无法体现“殖民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后期华工到国外从事采矿、修筑铁路等,对当地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华人与当地人口的混合,因此不能得出改变当地人口结构,排除B项;“主要劳动力”说法错误,材料只提到华工对当地的开发,排除C项;材料反映华工对当地的开发,华工会给国内寄钱,但不能得出给清政府赚取大量的外汇,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成立难民国际组织,实施难民救济方案,制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文件都表明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态度和方法,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恐怖主义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示例]
真实状况: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明清以来便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虽然仍处于清政府统治下,但由于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已经逐渐由独立的封建王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经济方面,19世纪中期,中国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西方商业的发展形成阻碍,不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在文化方面,中国官僚集团依然遵循“天朝上国”的观念。把西方国家视为蛮夷,并未认识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优势。但此时,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洪仁玕甚至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解放。因此,当时的中国并非毫无希望。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首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根据材料“《文化碰撞: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可知,欧洲人认为,昔日的中国已经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对于此种观点,表明立场与态度,即:此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盲目自大的表现。
其次,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个人态度的准确性,如: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明清以来便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虽然仍处于清政府统治下,但由于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已经逐渐由独立的封建王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经济方面,19世纪中期,中国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西方商业的发展形成阻碍,不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在文化方面,中国官僚集团依然遵循“天朝上国”的观念。把西方国家视为蛮夷,并未认识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优势。但此时,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洪仁玕甚至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最后,再次总结升华,说明个人立场与态度的准确性,如:因此,当时的中国并非毫无希望,中国各阶层人民在不断寻求救国之路上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8.(1)同:经济因素是移民的主要动因;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内部移民与海外移民并存。
异:欧洲海外移民主要是进行殖民扩张,中国移民主要是为了谋生;欧洲移民成分多样,中国移民以农民为主;欧洲移民给殖民地带去了灾难,中国移民促进了移入地的开发。
(2)移民关东原因:清朝对东北封禁的废止;战乱和灾害造成大量农民破产;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适宜生存。移民海外原因:沿海地少人多,人民生存艰难;外国对廉价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15—20世纪(欧洲)、近代(中国)。异:根据材料一“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和材料二“他们主要是以华工身份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海外移民主要是进行殖民扩张,中国移民主要是为了谋生;根据材料一“殖民主义使欧洲人作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迁居海外”和材料二“移民主要是来自山东、河北和安徽一带的破产农民”可知,欧洲移民成分多样,中国移民以农民为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移民给殖民地带去了灾难,中国移民促进了移入地的开发。同:根据材料一“15—19世纪”“大约1500万劳动力”“1861—1920年,迁居美国的移民有3000万人”和材料二“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间共迁去3000多万人”可知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迁居海外”“在西欧内部,各国在工业化建设中也大量利用移民劳工,如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向东北地区迁移”“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可知内部移民与海外移民并存;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因素是移民的主要动因。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移民关东原因:根据材料二“1866年清廷宣布对东北的封禁废止,之后大量人口迁入东北”可得原因之清朝对东北封禁的废止;根据材料“移民主要是来自山东、河北和安徽一带的破产农民”可得原因之战乱和灾害造成大量农民破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东北原因还有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适宜生存等。移民海外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人口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他们主要是以华工身份移民”“地少人多,粮食供应紧张”“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大力发展种植业,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美国为开发西部地区也从中国招募大量劳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移民海外原因有沿海地少人多,人民生存艰难;外国对廉价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1)变化:由被贵族完全垄断到废除世卿世禄制,再到实行察举制。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沦为豪强大族掌握政权的工具。
(2)路线:美洲→吕宋→中国福建→中国内地。影响:番薯的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引发水灾等问题。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东汉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得出是由被贵族完全垄断到废除世卿世禄制,再到实行察举制。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可知是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沦为豪强大族掌握政权的工具。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路线及路线图,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甘薯原产美洲,根据材料二“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培之法入中国。”可知甘薯从原产地到中国的传播路线是美洲→吕宋→中国福建→中国内地。第二小问影响,甘薯是高产作物,根据材料二“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以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可知甘薯推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首先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引发水灾等问题。
20.(1)认识:多民族混合(大杂居小聚居)。时代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人民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思想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得出:多民族混合(大杂居小聚居)。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可归纳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人民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主线:根据材料二“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思想原则:根据材料二“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出: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3-2024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