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焦作市九年级第一次模拟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答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在人类发展史上,下列考古发掘的遗址中,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政权的文化遗存是( )
A. 仰韶文化 B. 二里头遗址 C. 元谋人遗址 D. 北京人遗址
2. 《甲辰年》特种邮票1套2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天龙行健、辰龙献瑞。图案汲取中国历代经典龙形象中的文化基因,画面简洁明快,色彩喜庆吉祥,寓意祥瑞美好。结合生肖文化特征和邮票艺术特点,用平面装饰的设计语言,彰显出新时代自信、自强的文化底蕴。这主要体现了( )
A. 不同宗教的相互交流 B.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 艺术创作源于现实生活 D.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3. “青铜时代”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和科学界定的。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一般是指(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上图画内容,可以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 )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
A. 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 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C. 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D. 民族交融引起生活方面变化
5. 唐朝诗人王翰的传世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的,同一时期传入的农作物是( )
A. 玉米 B. 番茄 C. 苜蓿 D. 辣椒
6. 中国古代史上的两次人口数量剧烈下降,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导致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长期战乱 B. 人口迁徙 C. 自然灾害 D. 统治残酷
7. 明朝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者,由所在地政府收养,并严惩不履行收养责任或克扣衣服钱粮的官吏。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B. 杜绝贫富分化的发生
C. 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 D. 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8.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 强调不误农时 B. 主张种植水稻 C. 关注农具革新 D. 重视因地制宜
9. 从目的和影响的角度看,“开设同文馆”和“兴办京师大学堂”所代表的学习西方活动的共同点是( )
A. 维护旧的封建制度不变 B. 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C. 加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 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
10. “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这是张謇对自己创办民族工业艰难经历的感慨。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少合适的技术人员 B. 工人运动的高涨 C.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D. 外资和官府的打压
11. 1944年,邓小平在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的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上指出:“(今年)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实行了( )
A.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B. 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C. 劳动英雄带动群众 D.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2. 下图是陕甘宁边区的新年画,表现了当时边区妇女在哪一方面的新贡献( )
A 家庭生活 B. 制度变革 C. 革命动员 D. 农业生产
1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口号,在当时产生的最主要作用是( )
A. 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B.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D.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14. 2024年春运期间出现的连日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的( )
A. 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 B. 科技引领经济发展
C. 高新技术的弊端日益凸显 D. 旅游业、交通业发展迅速
15. 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在原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定居并建立王国,并根据自己的一些传统建立了西欧封建社会。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A. 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B. 稳定了亚欧大陆的局势
C.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 促进了新的民族国家诞生
16. 西方学者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期间,在北纬30度左右,中国孔子、孟子、老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东西方同时取得思想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者鼓励新思想的提出 B. 杰出思想家的大量涌现
C. 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转型 D. 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
17. 北部、南部、西部新抢占地区、奴隶制的扩张、内战与奴隶制被废除。与上述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
A. 17世纪后期,英国 B. 18 世纪中期,俄国
C. 19世纪中期,美国 D. 20世纪初,德国
18. “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20世纪40年代的这种观点意在反对( )
A. 亚洲人民反抗殖民者决心 B. 法西斯国家对亚洲的侵略
C.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D. 列强恢复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19. 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 直接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 积极回应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D. 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20. 下图为某同学在历史复习时整理的单元知识框架,其主题拟定最恰当的是( )
主题 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D.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城市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印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城市形制各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非交往在唐代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两者之间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 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材料二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黄河所代表民族精神的内涵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了怎样的丰富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为敌后抗战的战争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2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法。
——改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24. 近代以来,欧洲的兴起与对外扩张,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起到了连接两个终端洲际市场的作用,给西属美洲带来丝绸、香料,给东方带来美洲的白银、农产品。到18世纪末,受西班牙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衰落。——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瓦特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利用当徒工的机会,学会制造高难度仪器。1769年,他开始改良效率不高的纽可门蒸汽机,经过不懈努力,1785年完成了对蒸汽机的革新。从此,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发明和改进了我们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摘编自《科学家的故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跨太平洋贸易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瓦特、爱迪生的成就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分别产生的重大影响,他们取得上述成就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25.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而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右边两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23-2024学年焦作市九年级第一次模拟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答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在人类发展史上,下列考古发掘遗址中,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政权的文化遗存是( )
A. 仰韶文化 B. 二里头遗址 C. 元谋人遗址 D. 北京人遗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政权,B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6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出现早期国家政权,排除A项;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早期国家政权,排除C项;北京人遗址距今约70万﹣2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早期国家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 《甲辰年》特种邮票1套2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天龙行健、辰龙献瑞。图案汲取中国历代经典龙形象中的文化基因,画面简洁明快,色彩喜庆吉祥,寓意祥瑞美好。结合生肖文化特征和邮票艺术特点,用平面装饰的设计语言,彰显出新时代自信、自强的文化底蕴。这主要体现了( )
A. 不同宗教的相互交流 B.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 艺术创作源于现实生活 D.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在新时代展示了新的活力,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D项正确;龙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不属于宗教,排除A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强调起源早,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无法说明艺术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3. “青铜时代”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和科学界定的。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一般是指(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青铜时代,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进一步推广,与题干“青铜时代”不符,排除B项;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力更加进步,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与题干“青铜时代”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上图画内容,可以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 )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
A. 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 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C. 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D. 民族交融引起生活方面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魏晋汉人胡食》”及图片信息“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汉族人开始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D项正确;题干信息未涉及政府改革,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事实,未体现社会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5. 唐朝诗人王翰的传世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的,同一时期传入的农作物是( )
A. 玉米 B. 番茄 C. 苜蓿 D. 辣椒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苜蓿的原产地并不在中原地区,它是在汉代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C项正确;玉米、番茄、辣椒是明朝传入中国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6. 中国古代史上的两次人口数量剧烈下降,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导致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长期战乱 B. 人口迁徙 C. 自然灾害 D. 统治残酷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量出现剧烈下降,A项正确;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人口数量剧烈下降的原因是长期战乱,B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7. 明朝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者,由所在地政府收养,并严惩不履行收养责任或克扣衣服钱粮的官吏。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B. 杜绝贫富分化的发生
C. 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 D. 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者,由所在地政府收养,并严惩不履行收养责任或克扣衣服钱粮的官吏。”可知,明朝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说明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巩固统治,不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排除A项;杜绝贫富分化的发生,说法错误,排除B项;在封建社会中不可能建立平等的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8.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 强调不误农时 B. 主张种植水稻 C. 关注农具革新 D. 重视因地制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小满的时候就要赶紧锄麦种杂粮,如果过了小满,十天不种就不能收获了,所以这体现了先民强调不误农时,A项正确;材料给到的信息是锄麦种杂粮,没有提到主张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具革新,排除C项;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从目的和影响的角度看,“开设同文馆”和“兴办京师大学堂”所代表的学习西方活动的共同点是( )
A. 维护旧的封建制度不变 B. 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C. 加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 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开设同文馆”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兴办京师大学堂”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改革,促进了思想启蒙。因此,“开设同文馆”和“兴办京师大学堂”所代表的学习西方活动的共同点是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开设同文馆”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兴办京师大学堂”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改革,排除A项;“开设同文馆”和“兴办京师大学堂”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C项;“开设同文馆”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没有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B项正确。
10. “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这是张謇对自己创办民族工业艰难经历的感慨。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 缺少合适的技术人员 B. 工人运动的高涨 C.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D. 外资和官府的打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因此,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资和官府的打压,D项正确;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主要缺少的是资金,而不是技术,排除A项;工人运动的高涨与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944年,邓小平在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的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上指出:“(今年)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实行了( )
A.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B. 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C. 劳动英雄带动群众 D.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44年,邓小平在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A项正确;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近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排除B项;劳动英雄带动群众,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排除C项;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并不能直接产生公粮,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图是陕甘宁边区的新年画,表现了当时边区妇女在哪一方面的新贡献( )
A. 家庭生活 B. 制度变革 C. 革命动员 D. 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陕甘宁边区”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抗日时期。“合作社”“妇女们变工自纺自织自己穿”“合作社帮助买花买车买机子”反映了在陕甘宁边区,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合作社,将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结合起来,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革命动员工作,与家庭生活、制度变革、农业生产明显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口号,在当时产生的最主要作用是( )
A. 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B.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D.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B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D项。故选B项。
14. 2024年春运期间出现的连日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的( )
A. 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 B. 科技引领经济发展
C. 高新技术的弊端日益凸显 D. 旅游业、交通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024年春运期间出现的连日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让乘客回家过年,体现了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A项正确;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与题干“绿皮火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送广大乘客回家过年。”无关,排除B项;突发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并不能说明高新技术的弊端日益凸显,排除C项;旅游业、交通业发展迅速与题干所述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在原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定居并建立王国,并根据自己的一些传统建立了西欧封建社会。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A. 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B. 稳定了亚欧大陆的局势
C.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 促进了新的民族国家诞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在原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定居并建立王国,并根据自己的一些传统建立了西欧封建社会。”可知,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他们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为涉及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说明日耳曼人稳定了亚欧大陆的局势,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日耳曼人建立了西欧封建社会,不能说明新的民族国家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西方学者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期间,在北纬30度左右,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东西方同时取得思想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者鼓励新思想的提出 B. 杰出思想家的大量涌现
C. 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转型 D. 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哲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都影响深远,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东西方同时取得思想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转型,C项正确;统治者的态度属于重要因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A项;杰出思想家的大量涌现属于表现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当时交通比较落后,因此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北部、南部、西部新抢占地区、奴隶制的扩张、内战与奴隶制被废除。与上述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
A. 17世纪后期,英国 B. 18 世纪中期,俄国
C. 19世纪中期,美国 D. 20世纪初德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北部、南部、西部新抢占地区、奴隶制的扩张、内战与奴隶制被废除”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美国北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力,迫切需要废除奴隶制。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奴隶劳动,反对废除奴隶制。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不可调和,最终引发了美国内战,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后期,排除A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是18世纪中期,排除B项;德国在20世纪初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20世纪40年代的这种观点意在反对( )
A. 亚洲人民反抗殖民者的决心 B. 法西斯国家对亚洲的侵略
C.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D. 列强恢复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可知,题干认为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剥削会加剧这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从而引发新的混乱。所以结合所学可推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在亚洲的殖民统治,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殖民者的不满,不是反对亚洲人民反抗殖民者的决心及法西斯国家对亚洲的侵略,排除A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殖民掠夺,不能说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 直接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 积极回应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D. 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可知,这些措施便利和扩大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D项正确;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处于冷战对峙中,双方开展科技竞争,虽然也进行科学交流,但不可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排除B项;二战后,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下图为某同学在历史复习时整理的单元知识框架,其主题拟定最恰当的是( )
主题 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D.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在这种形势下,世界贸易组织应运而生,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当今世界局部冲突的重要根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共同建立国际新秩序,所以,这些史实的主题是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遇到的问题和付出的努力,是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的走向,D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格局,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排除B项;冷战与世界格局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城市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印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城市形制各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非交往在唐代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两者之间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答案】(1)异:唐朝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整齐划一,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坊市分置。北宋东京城布局不讲究方正规则,呈现开放式格局,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同:都是三重结构,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级观念;城市建设规模大、雄伟;都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都有繁华的商业区等。
(2)特点:经济交流密切,中非双向交流,海上陆上交往并进,以海路为主;基于朝贡外交体系(天朝上国观念);和平交往,存在双方人员往来(直接交往);交往受到双方政治经济状况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异:根据材料一“唐朝长安城示意图”中信息可知,唐朝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整齐划一,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坊市分置。根据材料一“北宋东京城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北宋东京城布局不讲究方正规则,呈现开放式格局;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同: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信息可知,长安城和东京城都是三重结构,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级观念;城市建设规模大、雄伟;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有繁华的商业区等方面概括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可知,基于朝贡外交体系(天朝上国观念),以及和平交往;根据材料二“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可知,存在双方人员往来(直接交往);根据材料二“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可知,经济交流密切,海上陆上交往并进,以海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往受到双方政治经济状况影响。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 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材料二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黄河所代表民族精神的内涵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了怎样的丰富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为敌后抗战的战争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发展: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黄河成为抗日救亡精神的象征;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
(2)原因: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国地域大,日军数量有限,只能占领城市和重要交通沿线;游击战的机动灵活可以挫败日军的进攻和“扫荡”;能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发展:根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可知,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根据材料“黄河! 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可知,黄河成为抗日救亡精神的象征,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根据材料“‘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可知,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
【小问2详解】
原因:结合所学敌后战场敌我形势可知,敌强我弱的形势;结合所学敌后战场的特点可知,我国地域大,日军数量有限,只能占领城市和重要交通沿线;结合所学游击战争的特点和作用可知,游击战的机动灵活可以挫败日军的进攻和“扫荡”,能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等。
2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法。
——改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23. 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中国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自身国情,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坚持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 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结合自身国情,顺应全球发展潮流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坚持人民共同富裕,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引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融入世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24. 近代以来,欧洲的兴起与对外扩张,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起到了连接两个终端洲际市场的作用,给西属美洲带来丝绸、香料,给东方带来美洲的白银、农产品。到18世纪末,受西班牙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衰落。——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瓦特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利用当徒工的机会,学会制造高难度仪器。1769年,他开始改良效率不高的纽可门蒸汽机,经过不懈努力,1785年完成了对蒸汽机的革新。从此,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发明和改进了我们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摘编自《科学家的故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跨太平洋贸易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瓦特、爱迪生的成就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分别产生的重大影响,他们取得上述成就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获得大量金银;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扔张。
(2)影响:瓦特解决了动力问题(或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爱迪生使电力广泛应用。原因:继承创新;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努力钻研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时,新航路已经开辟,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贸易获得巨额财富,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建立了大量的殖民者,殖民贸易推动了跨太平洋贸易兴起。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从此,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结合所学可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生产所需动力问题,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根据材料二“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发明和改进了我们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结合所学可知,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使电力得到广泛应用。
原因:根据材料二“瓦特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利用当徒工的机会,学会制造高难度仪器”“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可知,瓦特、爱迪生能够取得成功,在于他们具有继承创新,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努力钻研的精神。
25.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而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右边两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加强国际合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结论:因此,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图片反映的史实,归纳共同点,拟定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得出结论,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世界贸易组织商标”“一部手机走天下”的共同作用拟定观点:加强国际合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结论:因此,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