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沙田瑞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 C.渡江战役的胜利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伴随扩音器传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上万众齐唱,歌声如狂涛巨澜,震撼着北京城。”该材料描述的情景是( )
A.中共诞生 B.抗战胜利 C.解放北平 D.开国大典
3.《翻身农奴把歌唱》是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唱出的一首藏族民歌。其中与“驱散乌云见太阳”相关事件是( )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全国实现了统一
4.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B.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如果让敌人压到鸭绿江边而我们表现得无能为力,软弱可欺,国内国际反动气焰高涨,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我们认为应当参战。”该材料描述的是抗美援朝的( )
A.争议性 B.正义性 C.曲折性 D.艰巨性
6.如下图。1952年在朝鲜碧潼举办了一次史无前例、极其特殊、别开生面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分别属于美、英、法、加、哥、澳、韩、菲、土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以下关于这场“运动会”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在朝鲜举办的奥运会
B.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来自被俘虏的“联合国军”的军人
C.这场运动会金牌前3名分别是美、英、法三国
D.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比赛
7.从1950年冬开始,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投身到农村的这场伟大斗争中。为更好地开展这场“伟大斗争”,中央人民政府( )
A.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9.下面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始终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兼顾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利益
C.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D.重视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10.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中谈到:“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这表明建国初我国( )
A.工业水平很高 B.工业水平很低
C.工业门类齐全 D.农业水平高
11.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基建投资比重分配图,图中数据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A.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 B.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成就
C.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2.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说唱等形式,人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些宣传( )
A.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营造舆论氛围
B.说明朝鲜战争使我国国际地位提高
C.表明我国“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D.说明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3.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据此判断,该报道( )
A.赞扬了农村合作社的优势 B.表达了粮食丰收的喜悦
C.暴露了农村合作社的局限 D.揭示了三大改造的实质
14.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见证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开展
B.反映了中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大力发展经济
15.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一根本改造一销声匿迹一有益补充一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16.宣传画是颇具时代特色的一种绘画。如图宣传画反映了当时我国人民群众( )
A.渴望进行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的规律
C.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强国的愿望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17.观察下图,导致曲线②至③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实际出发调整国民经济 D.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见证了时代风云,书写了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应该为( )
A.《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
19.幸福花园社区拟举行历史图片展,请你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A.开天辟地换新颜 B.团结抗战谋独立 C.保家卫国立国战 D.艰苦创业迎发展
20.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1978年5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讨论,有人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这场讨论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场讨论最终肯定( )
A.“两个凡是”的观点 B.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C.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D.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21.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开展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到1982年底,全国共平反了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平反后的他们放下包袱,精神振奋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这一做法( )
A.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助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
23.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某地区农村的宣传标语:“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材料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将要发生的变化是(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24.1978年,一些厂矿的负责人提出:每次权力下放,没有人想到要下放到企业,企业一点自主权都没有。企业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这些负责人意在要求( )
A.彻底变更企业所有权 B.改变公有制主体地位
C.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 )
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中国迈出的第一步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C.香港回归祖国 D.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28.下面三幅图片反映出我国( )
深圳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开发区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 B.对外开放深入内陆城市
C.已经实现了全部的开放 D.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29.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史是一部从“小兔到大象”的历史。下图中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是由于( )
1981-2017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图
A.改革开放成功拉开序幕 B.中共十三大的成功召开
C.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0.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二、综合题
31.新中国建国以来,法制建设的历程贯穿“人民至上”的理念,持续为保障人民利益提供法治支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解放以前,他(贫农陈友汉)的土地很少,无耕牛农具,每年只收七担谷,一年之中吃外菜、麦皮、杂粮达八个月之久,一年全家只吃四斤油、七斤盐。现在,他家有田地十五亩四分,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今年(1953年)他家收谷三十二担,一年中能吃四十八斤油,二十八斤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下图
材料三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天之内通过刑法、民事诉讼法等七部重要法律,恢复了1966年至1976年间被破坏了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被法学界称为中国法治史上著名的“一日七法”。……以“一日七法”为先导,我国陆续制定了《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大批重要法律,从此,中国开始修改宪法和制定新的法律。
——马一德《从“加强法治”到“厉行法治》
材料四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立法宗旨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
——摘编自李琳琳《民法典颁布: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友汉生活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种改变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法律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文献是哪一次会议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文献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日七法”通过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部法律”的名称,并概括其立法宗旨。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制建设”与“人民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32.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代 1980 年 1981 年 1982 年
粮食产量 5.02 亿千克 6.70 千克 7.15 千克
材料二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 年,国家首先 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 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三 短短30年,当初一片农田的浦东,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成为“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30年来,它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创造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上的“全国第一”……浦东30年的变化,一个是速度快,一个是质量高,而这来源于不断的机制体制创新,来源于敢闯敢试、自我超越的精神。
——央广网《30年,浦东的巨变从何而来?》
材料四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1)材料一中,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哪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推行?这一制度的推行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材料二中,深圳、珠海是在哪个省设立的经济特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浦东在“短短30年”中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发生巨变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3 分)
33.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智慧和鲜血开创了和平稳定的新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部分)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个阶段(用A、B、C表示),指出该阶段粮食产量的变化,并结合相关的农业政策分析变化的原因。
(2)从材料二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述他成为战斗英雄的理由。(示例除外)
【示例】
人物:杨根思
理由:在坚守长津湖畔1 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兵力接连击退敌人的进攻,最终,他抱起炸药包纵身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展现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因此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新中国的成立,B项正确;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A项;渡江战役的胜利,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脚步,排除C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中共诞生于1921年,排除;B项抗战胜利于1945年,排除;C项北平解放是1949年1月,排除。故选D。
3.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歌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驱散乌云见太阳”相关事件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没有特指西藏,排除A项;题干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无关,排除B项;西藏和平解放,全国没有实现统一,是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B符合题意;A中决定性作用说法绝对,排除A;材料论述抗美援朝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影响,不是论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排除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提出策略,排除D。故选B。
5.B
【详解】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同时美国还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朝中边境,企图占领全朝鲜,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了压制国内国际的反动气焰,保卫东北,保卫新中国,中国必须抗美援朝,材料体现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6.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悍然派兵入侵朝鲜。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战斗,志愿军俘获了大量的“联合国军”。于是,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碧潼郡建起一个较大规模的战俘营,1952年11月举办了一次史无前例且极其特殊的“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B项正确;此“奥林匹克运动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此次运动会金牌的前3名,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且此题干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从1950年冬开始,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投身到农村的这场伟大斗争中”和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开始,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D项正确;从1927年8月开始开展农村土地革命,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B项;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AB项;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据题干“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不同时代的土地政策都重视农民的利益,因此体现了重视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D项正确;始终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与题干上土地政策不符,排除A项;兼顾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说法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减少到废除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与抗日战争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可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是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低,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低,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我国工业水平很低,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我国工业水平很低,未体现工业门类齐全,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我国工业水平很低,未阐释农业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据题干《“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可知,重工业的占比达到51%,这说明“一五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项正确;图片反映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显然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A项;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与图片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一五”期间,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有了很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但是题干在强调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等形式,大力宣传民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营造舆论氛围,目的是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A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提高,排除B项;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行的工业化建设,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民主集中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题干的“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赞扬了农村合作社的优势,故A符合题意;粮食丰收的喜悦、农村合作社的局、三大改造的实质在报道中不能体现,排除BCD。故选A。
14.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图片股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私营资本家将企业与国营企业合作得到股票,获取股息,后来政府逐渐将资本家的股票收购,这就体现了三大改造中的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B项正确;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见证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开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85年,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大力发展经济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不符合材料;土地改革的完成,我国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与材料不符;“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是的基础,D表述与材料不符。故本题选C。
16.B
【详解】从画中的猪羊肥大赛黄牛,可得出这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反映出在生产中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的规律,B项正确;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变革生产关系,而是涉及生产力方面,排除C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1957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项;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开始实施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196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1976年,所以1967年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符合题意,B项正确;《不忘初心 逐梦前行》是继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后,人民日报2017年元旦的献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是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是2001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题干图片中人物分别是焦裕禄、王进喜、雷锋和邓稼先,结合所学可知,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和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主题拟定为艰苦创业迎发展恰当,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人物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B项;保家卫国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与图片人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1978年5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讨论指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项正确;“两个凡是”的观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排除A项;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晚于题干时间,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肯定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C项正确;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是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而且主要是在学术文艺领域,而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经济特区的建立始于1980年,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开展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到1982年底,全国共平反了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平反后的他们放下包袱,精神振奋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非平反冤假错案,排除B项;1982年宪法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已经转向经济建设,排除D项。 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出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过程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个时期的土地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从1984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据题干“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负责人的主要诉求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项正确;企业要求的是经营自主权,不是变更企业的所有权,排除A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一直占主体地位,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根据“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排除B项;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详解】根据“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A项正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排除B项;香港回归祖国有利于祖国统一,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是外交成就,不是中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排除D项。故选A项。
2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所以深圳特区的建立、浦东开发区的发展、上海自贸区试验区成立体现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国企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沿海地区的开放,没有涉及改革开放深入内地,比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排除B项;已经实现了全部的开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图表可知,新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开始于2001年之后,而2001年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由此可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D项正确;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的标志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A项;中共十三大召开于1987年,会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B项;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的时间是1990年,与图表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此后又逐步扩展到内地,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故A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1.(1)新变化:生产资料增多,土地增收,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历史事件:土地改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历史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积极意义:恢复被破坏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开始宪法的修改及新法律的制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
(4)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立法宗旨:充分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私权和维护人民利益。
(5)关系:法制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法制建设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有利保障;法制建设要体现时代需求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土地很少,无耕牛农具,每年只收七担谷,一年之中吃外菜、麦皮、杂粮达八个月之久,一年全家只吃四斤油、七斤盐。现在,他家有田地十五亩四分,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今年(1953年)他家收谷三十二担,一年中能吃四十八斤油,二十八斤盐。”可以概括出陈友汉生活出现的新变化有:生产资料增多,土地增收,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与陈友汉生活出现的新变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历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根据材料三的“恢复了1966年至1976年间被破坏了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我国陆续制定了《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大批重要法律,从此,中国开始修改宪法和制定新的法律。”,可以概括出“一日七法”通过的积极意义是:恢复被破坏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开始宪法的修改及新法律的制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
(4)根据材料四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知“这部法律”的名称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材料四的“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立法宗旨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表明立法宗旨是:充分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私权和维护人民利益。
(5)综合题干材料,可知“法制建设”与“人民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法制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法制建设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有利保障;法制建设要体现时代需求等。
3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
(2)广东省
原因: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 台湾,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3)变化: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原因: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4)邓小平南方谈话;
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1)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一1980年到1981年再到1982年,粮食产量从5.02亿千克到6.70亿千克再到7.15亿千克,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直接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可知,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
(2)省份: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因此深圳、珠海属于广东省。
原因:根据材料中“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 台湾,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3)变化:根据材料“短短30年,当初一片农田的浦东,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可知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原因:根据所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促进了上海的发展
(4)事件: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可知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影响:结合所学邓小平南方谈话相关知识可知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1)A:1952年-1958年间,粮食产量由16000万吨增长到20000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C:1979年-1984年间,粮食产量由20000万吨增长到40000万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示例:人物:邱少云
理由: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 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 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 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详解】(1)变化及原因: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先从材料一任选一个阶段(用A、B、C表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阶段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原因。如:
A:根据材料一图所示,1952年-1958年间,粮食产量由16000万吨增长到20000万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C:1979年-1984年间,粮食产量由20000万吨增长到40000万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英雄人物及理由: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先从材料二三位人物中任选一位,然后,结合所学人物事迹知识进行分析,参照示例,说明该人物成为战斗英雄的理由。如:
人物:邱少云。理由: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东莞市沙田瑞风实验学校2023-2024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