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第一教联体2023-2024八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历史
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材料中 “第三次革命”( )
A.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 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过程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C. 中华民族共同抗日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
3. 如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 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D. 致力实现国家统一
4.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 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 同比增长1.45 倍,年均增长34.8%。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 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D.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 有同学整理学习笔记“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结构图符合史实的是( )
A. B. C. D.
6.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 )
A. 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C. 是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农民是否得到了土地
7. 195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经济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此,我国政府( )
A. 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推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
C. 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鼓励沿海地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8. 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样币。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 “一五”计划已经取得成就巨大 B. 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 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D. 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9.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10. 据下图中信息,判断该图名称应为( )
A. 中国农民与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数量统计图
B. 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统计图
C. 中国农业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统计图
D. 中国外资企业产值与内资企业产值统计图
11. 有人说:“文革”时期虽然国民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我国( )
A. 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D. 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12. 习近平称赞他“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兰考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材料中的他是( )
A. B.
C. D.
13. 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
A. 反对“两个凡是”,解放思想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受着哪一方面的宏观调控,从而对资源配置起作用( )
A. 资源 B. 科技 C. 企业 D. 国家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2分)
15. 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的历史,一定能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从鸭绿江到三八线,从汉江到清川江,处处浸透着中华儿女的忠诚和热血。
材料二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杨白劳女儿喜儿为了不被卖掉而逃亡山林躲避多年,头发全白,被称为“白毛仙姑”。该地区解放后,斗倒恶霸地主,喜儿获得翻身解放。
材料三 共产党中国的工业成长是迅速的、动人的,而且也是可怕的-- 比任何一个不发达的亚洲国家都快。……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四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主张1956年要在已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新中国要事述评》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文中的“忠诚和热血”体现了志愿军的哪两种精神
(2)材料二中喜儿因为旧的土地制度而逃居山区,解放后她享受到了新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历史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成绩斐然”的原因 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大胆创新”除了体现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上,还有哪一变革改变了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 出现了怎样的改变
(4)根据材料四,指出二人分歧的焦点是什么 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正确 请依据材料三分析理由。
16. 某班同学准备举办“镜头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片展,以下是收集的部分历史图片,请你和他们一起布置展览。
材料一
(1)展览的第一篇章是“艰苦创业”,第二篇章是“曲折探索”。以上图片中适合放入“艰苦创业”的是 ①、____(写序号): 适合放入“曲折探索”的是 ②、____(写序号)。
材料二 新中国1952~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补全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事件名称。
发展阶段 发展状况 主要原因
1952—1953年 平稳增长 ____________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3—1957年 稳定增长 进行我国工业化建设;实施___;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1957—1959年 快速增长 ________正确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 是探索的良好开端;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下, 短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59—1965年 国民经济出现下滑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下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 恢复发展: 提出________, 纠正经济工作中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请合理推断1966——1978年之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请你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谈谈在经济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4)1978年,哪一次历史性事件揭开了我国经济腾飞的序幕 其确立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 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在农村实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7. 【新中国的发展】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加紧进行,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 1949 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并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历史
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材料中 “第三次革命”( )
A.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A项;C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属于第二次,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 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过程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C. 中华民族共同抗日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体现的新民主主义大事年表中可知,从1921年到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D项正确;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过程是1946年到1949年间,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华民族共同抗日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在1931年到1945年间,排除C项。故选D项。
3. 如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 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D. 致力实现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调整后的方案是军费开支加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当时的抗美援朝有关,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国家安全的需要,C项正确;军费与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无关,排除AB项;当时的目标并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4.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 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 同比增长1.45 倍,年均增长34.8%。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 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D.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 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 同比增长1.45 倍,年均增长34.8%”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努力生产支援战争,保卫新生的政权,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信息,排除BD项。故选C项。
5. 有同学整理学习笔记“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结构图符合史实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为结构的主题,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提供了宪法保证;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即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A项;宪法的颁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属于并列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显著区别( )
A. 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C. 是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农民是否得到了土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与农业合作化没有关系,排除A项;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他们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土地改革完成,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农民也是土地的主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5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经济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此,我国政府( )
A. 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推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
C. 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鼓励沿海地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A项正确;推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是第一五年计划中的一部分,内容片面,排除B项;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依赖国内市场,更需要扩大到国际市场。因此,沿海城市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促进国际合作,开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样币。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 “一五”计划已经取得成就巨大 B. 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 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D. 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上的“汽车”“轮船”的图案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都属于交通运输工具,由此可见这体现了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D项正确;;1953年“一五”计划才开始实施,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题干图案不仅涉及汽车制造,也涉及轮船运输,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与题干“1953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题干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C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没有开创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B项;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图名称应为( )
A. 中国农民与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数量统计图
B. 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统计图
C. 中国农业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统计图
D. 中国外资企业产值与内资企业产值统计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实行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黑色柱体代表的是工业,白色柱体代表农业,工业和农业持续增长,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工业大幅增长超过农业,C项正确;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阶级被消灭,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而题中图片显示农民与地主阶级土地占有持续上升,这与题中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以1956年之前不会存在社会主义,排除B项;中国引进外资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有人说:“文革”时期虽然国民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我国( )
A. 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D. 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文革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文革”时期是在1966--1976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成就,B项正确;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和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都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代,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习近平称赞他“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兰考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材料中的他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兰考人民”并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于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被人民称颂为“党好干部”,A项正确;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与兰考县关系不大,排除C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
A. 反对“两个凡是”,解放思想 B.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C.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1978年12月”,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项正确;反对“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排除AB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国十四大上,与图片中的“1978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受着哪一方面的宏观调控,从而对资源配置起作用( )
A. 资源 B. 科技 C. 企业 D. 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D项正确;资源本身是被配置的项目,不是起调控作用的因素,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受国家宏观调控,科技也属于资源要素,排除B项;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体之一,不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2分)
15. 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的历史,一定能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从鸭绿江到三八线,从汉江到清川江,处处浸透着中华儿女的忠诚和热血。
材料二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杨白劳女儿喜儿为了不被卖掉而逃亡山林躲避多年,头发全白,被称为“白毛仙姑”。该地区解放后,斗倒恶霸地主,喜儿获得翻身解放。
材料三 共产党中国的工业成长是迅速的、动人的,而且也是可怕的-- 比任何一个不发达的亚洲国家都快。……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四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主张1956年要在已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新中国要事述评》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文中的“忠诚和热血”体现了志愿军的哪两种精神
(2)材料二中的喜儿因为旧的土地制度而逃居山区,解放后她享受到了新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历史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成绩斐然”的原因 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大胆创新”除了体现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上,还有哪一变革改变了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 出现了怎样的改变
(4)根据材料四,指出二人分歧的焦点是什么 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正确 请依据材料三分析理由。
【答案】(1)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精神:革命忠诚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土地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共同作用: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3)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
变革:三大改造
改变: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焦点:计划发展合作社的数量多少;
观点:邓子恢的观点更正确;
理由: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
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找准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和国际主义精神,而“忠诚”体现了革命忠诚;“热血”则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小问2详解】
土地制度:根据材料“该地区解放后,斗倒恶霸地主,喜儿获得翻身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从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的生活。土地革命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因此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绩斐然,有武汉长江大桥等。
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同时也在进行三大改造 ,工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公私合营,赎买政策是创举。因此这一社会变革是三大改造。
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问4详解】
焦点:根据材料“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主张1956年要在已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可知,两人分歧的焦点是计划发展合作社的数量多少;
观点:根据材料所述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子恢的观点更正确;
理由:根据材料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可知,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16. 某班同学准备举办“镜头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片展,以下是收集的部分历史图片,请你和他们一起布置展览。
材料一
(1)展览的第一篇章是“艰苦创业”,第二篇章是“曲折探索”。以上图片中适合放入“艰苦创业”的是 ①、____(写序号): 适合放入“曲折探索”的是 ②、____(写序号)。
材料二 新中国1952~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补全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事件名称。
发展阶段 发展状况 主要原因
1952—1953年 平稳增长 ____________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3—1957年 稳定增长 进行我国工业化建设;实施___;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1957—1959年 快速增长 ________正确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 是探索的良好开端;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下, 短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59—1965年 国民经济出现下滑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下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 恢复发展: 提出________, 纠正经济工作中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请合理推断1966——1978年之间国民生产总值发展趋势。请你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谈谈在经济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4)1978年,哪一次历史性事件揭开了我国经济腾飞的序幕 其确立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 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在农村实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 ①. 艰苦创业:④; ②. 曲折探索:③。
(2) 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趋势:曲折中前进。
(4)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①“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根据图②“大炼钢铁时的小高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的运动;根据图③“‘大跃进’时期的报纸标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根据图④“1954年康藏、青藏公路通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故①、④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归入“艰苦创业”。②、③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归入“曲折探索”。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因此,新中国1952—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平稳增长。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再加上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所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增长。根据材料二“1957-195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短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这一时期快速增长。根据材料二“1959—196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下滑;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特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小问3详解】
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下滑。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加快发展。因此,1966—1978年之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是曲折中前进。
【小问4详解】
事件: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决策:根据所学,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7. 【新中国的发展】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加紧进行,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 1949 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并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答案】(1)努力: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2)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3)主题: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曲折历程;
阐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随之,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1966-1976年经历了“文革”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生挫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解析】
【小问1详解】
努力:根据材料一中的“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可知,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之一是建立新中国,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土地改革,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从“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知,进行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从“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可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从“民主法制建设也加紧进行”可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有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原因:根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由“2021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并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指导等。
【小问2详解】
关系: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可知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由“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可知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小问3详解】
主题: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主题为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曲折历程;阐述:结合三大改造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进行概括。主要包括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跟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调整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相关事件,围绕这些事件进行展开说明即可,具体可得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随之,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1966-1976年经历了“文革”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生挫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第一教联体2023-2024八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