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检测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检测卷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如图是1955年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纪念的事件( )
A.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下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
A.大批建设人才的培养 B.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
C.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D.私营商业的规模扩大
5.小明用歌谣的形式总结了新中国的部分建设成就。下列成就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②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
③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④神舟飞天星际间,水利工程葛洲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由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化运动
7.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下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8.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 )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22.1 7.9
1952 56.9 27.8 15.3
1956 48.7 29.6 21.7
A.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9.下图是名为“为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C.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
D.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10.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可见,我国当时( )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其他 文化教育卫生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A.农工商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1953年,毛泽东同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谈话时,讲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人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有人主张‘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对的,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过渡要有方法。”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和政府采取法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动“大跃进”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12.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13.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②土地改革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下侧照片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领域重大变革的一个场景。这一变革的作用是( )
1954年,商户鸿茂兴公私合营改造后,举行挂牌仪式
A.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保卫了广大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 )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③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根据下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7.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8.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
A.1911--1918年B.1949-1956年C.1958-1965年D.1978--1985年
19.1954年春,广州郊区农村以22个常年互助组、5个临时互助组为基础,并吸收了一批单干农民,建成了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农业合作化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C.土地改革运动D.工业化建设运动
21.如图,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 )
A.快速上升 B.曲折发展 C.缓降缓起 D.持续下滑
22.1959年9月,因苏联撤离援华人员,带走了总设计图,在建的海军长波台被迫停工。33岁的周建畏顶住压力,受命带领技术人员吃干馒头、咸菜,改变建设思路,重新设计,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功率长波发信台。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具有()
A.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善于创新的精神
B.包容开放,善于学习,勇担责任的精神
C.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
D.直面挫折,不屈不挠,坚定信念的精神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政府在1958年年底自豪地宣布,这一年工业产量超过了1957年的65%。机器制造增长了3倍:煤铁翻了一番;石油增长了50%,电力增长了40%……这说明当时()
A.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B.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在起步
C.工业生产中出现“浮夸风”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良好开端
25.造成1958年~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调整
26.如图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27.2020年“新冠肺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28.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铁人”王进喜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29.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下列属于“曲折和失误”的是( )
①三大改造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C.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2%,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三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计划?(3分)
(2)材料二涉及的重大事件的实质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什么严重失误?有何教训?(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954年宪法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改变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3分)
(2)结合材料二中的三张图片可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图三出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什么?(3分)
(3)材料三的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这次会议上我国确立了哪一政治制度?(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图中A、B、C、D、F分别指的是哪些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6分)
材料三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没有产生较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怎样的社会变革?(2分)
34.请完成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农业的合作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使全体农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
材料三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
(1)从材料一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计划?列举两项这一计划期间我国的建设成就?(4分)
(2)这一发展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有怎样的作用?(2分)
(3)材料二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什么?三大的改造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的两次“波折”。(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C C A B C A B B B D D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B A A B A B C C D C A D D
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些图案的设计寓意是开展“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A项正确;当时我国还不属于工业强国,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工业成就,未涉及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排除A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排除B项;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1955年”“石油工业”等信息和所学可知,1953年,新中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排除A项;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和所学可知,示意图反映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迟缓。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C项正确;题干示意图不能体现大批建设人才的培养,排除A项;题干示意图反映了一五期间工农业增长情况,体现不出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排除B项;题干示意图反映了一五期间工农业增长情况,没有涉及私营商业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为“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包括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武汉长江大桥,A项正确;“神州”飞船系列和葛洲坝水利工程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项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项;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排除A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排除B项;1984年全国人大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农业比例下降、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上升,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下降、重工业上升等,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A项正确;1949到1956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能说明1956到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是在1950年代末,排除C项;1949到1956年间工农业生产总值以增长为主,没有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依据题干“为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和所学知识,1953-1957年,我国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此宣传画旨在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B正确;土地改革时间是1950-1952年,而且体现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工业化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C排除;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排除。故选B。
10.B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在工业方面投资比例大,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据此可知,我国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根据数据可知,农工商发展不均衡,排除A项;交通运输业所占比例为19.2%,不能体现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向社会主义过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发动“大跃进”和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根据“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得出杨士惠对于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手工业进行改造是认可的,体现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D项正确;A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AB项;C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不是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事件使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土地改革也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含义①②的选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4.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下侧照片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领域重大变革的一个场景”、“1954年,商户鸿茂兴公私合营改造后,举行挂牌仪式”可以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指的是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比较落后,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没有涉及保卫了广大中国人民和平生活,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错误,排除带有③的选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图示“农业加入合作社96%,尚未加入4%”“手工业已完成92%,尚未完成8%”“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完成99%,尚未进行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内容与三大改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A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用的是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的,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项正确;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五计划,排除A项;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八字方针是在196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由统计图看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至消亡,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故选B;1911--1918年,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可能消亡,排除A;1958-1965年,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直占绝对优势,排除C;1978--1985年,我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9.A
【详解】根据“1954年春,广州郊区农村以22个常年互助组、5个临时互助组为基础,并吸收了一批单干农民,建成了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可得出互助组的推行主要是为了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A项正确;公私合营针对的是工商业的改造,排除B项;杂交水稻1973年才出现,排除C项;对外开放是在1978年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考查点:农业合作化运动。解题思路:根据“1953年”、《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等信息可知,漫画认为小农经济相对脆弱,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因此要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A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B错误;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仍然是小农经济,C错误;工业化建设运动与与材料主题农村改革不相符,D错误。综上故选A。
21.B
【详解】从图示看出,1950-1978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曲折发展的趋势,故选B;AD两项明显不符合图片中的经济曲线走势,排除;C项不符合1958一1964年间的经济走势,排除。
22.A
【详解】“吃干馒头、咸菜”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建设思路,重新设计”体现了善于创新的精神,A项正确;题干与包容开放,善于学习的精神无关,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精神,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周建畏等中国科技人员独自建设长波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体现不出直面挫折,不屈不挠,坚定信念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依据题干的时间“1965年、1971年、1975年、1976年”可以判断“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指的是建国初期采取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排除A项;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C项;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依据“政府在1958年年底自豪地宣布,这一年工业产量超过了1957年的65%。机器制造增长了3倍:煤铁翻了一番;石油增长了50%,电力增长了40%……”和所学知识,1958年党和政府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导致“浮夸风”盛行,因此题干中所述的成绩实际上表明工业生产中出现“浮夸风”这一浮夸虚报的现象,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人民的温饱问题,排除A项;1953-1957年“一五计划”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在起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良好开端,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C项正确;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到1952基本完成,排除A项;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排除B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全国经济的严重混乱。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轴中B阶段是1956-1966年,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正确的经济探索有中共八大、八字方针调整,还有失误探索,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此,此阶段的特征是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D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对应时间轴中C阶段,排除A项;此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持续发展,排除B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建国初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均发生在1978年及1978年后,排除;B项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后,四个全面提出在21世纪初期,公私合营发生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中,排除;D项深圳特区建立于1980年,排除。故选C。
28.A
【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一些英雄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们的共同精神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A符合题意;B、C和D不符合材料中人物的时代精神,排除。故选A。
29.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上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挫折,所以属于“曲折和失误”的是②③④,D项正确;而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属于历史结论,故D正确;ABC都属于历史事实,故排除ABC项。故选D。
31.(10分)
(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3分)
(2)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3分)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言之有理即可)(2分)
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2分)
【详解】(1)状况: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为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计划: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实质:由材料“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2%,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可知,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3)失误:由材料“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教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由于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
32.(10分)
(1)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水平很低;第一个五年计划。(3分)
(2)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3分)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状况是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水平很低。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党和政府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根据材料二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三张图片说明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根据“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图三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3.(10分)
(1)工业十分落后;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2分)
(2)成就: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C鞍山钢铁公司;D武汉长江大桥:F鹰厦铁路。(5分)
意义:中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分)
(3)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详解】(1)状况:由材料“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工业十分落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成就:由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成就: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C鞍山钢铁公司;D武汉长江大桥:F鹰厦铁路;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级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变革:由材料“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4.(10分)
(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两个即可)(4分)
(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3)农业合作化。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两个即可)(2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25.4”等信息可得出,当时重工业发展最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党和政府从1953年-1957年实行了“一五”计划即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得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根据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农业的合作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农业合作化;根据所学可得出,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了“波折”,社会主义建设曾出现严重的“左”的错误,造成重大挫折,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盲目追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则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结果违背了经济规律,破坏了社会生产力,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十年动乱,社会主义建设再次遭到严重挫折,得出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的“波折”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人教部编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检测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