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模拟卷(十四)(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模拟卷(十四)
一、选择题
1.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考中的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彀中,箭能射得到的范围)”。材料表明(  )
A.提升了官员的文化水平
B.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C.促进了唐诗的兴盛繁荣
D.加强了皇帝用人的权力
2.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科举制的创立者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元世祖
3.“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材料说明科举制看重的是一个人的(  )
A.财富 B.门第 C.才学 D.人缘
4.元朝在吐蕃地区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生活区域,元政府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  )
A.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B.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推行行省制加强边疆管辖
5.两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这是因为它(  )
A.重视商业 B.闭关锁国 C.重文轻武 D.玩物丧志
6.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方赋税比重的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源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人口快速增长
C.经济重心南移 D.少数民族入侵
7.宋朝时于各海港口正式征收“船舶税”,按规定进出海南港口的商船均需缴纳此税。如表是宋熙宁十年海南各税场税额统计,据此可知当时海南(  )
琼州 19592420(贯) 朱崖军 1237145(贯)
昌化军在城 16539183(贯) 万安军 1189142(贯)
昌化镇 285700(贯) 感恩军 79840(贯)
总计:38923430贯
A.海外贸易繁荣 B.工商市镇兴起
C.农业技术发达 D.人口增长迅速
8.康熙时,清政府明令禁止与南洋各国的贸易。雍正时,清政府规定“闽、粤洋船出入,总在厦门、虎门守泊,嗣后别处口岸,概行严禁”。乾隆时,清政府宣布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对上述清政府的规定,解读错误的是(  )
A.对西方殖民者侵略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B.阻碍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科技文化的交流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完全禁止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和人员往来
9.1930年出土的“长乐碑”中记载:“皇上命和等统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舰百余艘,赍(jī,怀着)币往赉(lài,赏赐)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从材料中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把中国文化传到西方
B.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C.促进海外的开发与发展
D.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10.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有同学找到以下一组发掘出土的材料,它可以用来研究(  )
A.我国农业生产的起源
B.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C.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D.养蚕业的起源
11.2023年11月17日,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云南作为国内外旅行的热门目的地,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比如云南有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该地方在(  )
A.大理 B.元谋 C.曲靖 D.丽江
12.“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这首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13.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构建知识脉络。如图是一幅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王室衰微 B.废除井田制
C.周平王东迁洛邑 D.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14.“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写下的诗句,他把沟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比喻为“天道”,称其如同跨越天河的鹊桥一般壮观奇丽。这里的“天道”是指(  )
A.灵渠 B.邗沟 C.大运河 D.都江堰
15.如图中的物产交流得益于(  )
A.驿站制度的实行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D.北方人的大量南迁
16.从东汉末起,我国天气有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三国时期,气温降低已很明显。如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邯郸临漳县)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说明当时温度下降,已影响植物生长。气温下降,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减少的直接影响是(  )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经济重心南移
C.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D.黄巾起义爆发
17.南朝《宋书》载: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这反映出(  )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任务完成
B.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C.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西晋王朝保护大地主的利益
18.这场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人们认为此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两次战争的发动国相同
B.两次战争的结果相同
C.两次战争的影响相同
D.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19.观察下列这组图片,与其所反映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张华同学在历史学习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1.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一群怀揣理想与憧憬的青年聚集于南湖,审视自己的路途,游船上红色理论与五千年国情嫁接,沉沦的民族挺起希望的胸膛。这里“红色理论”指(  )
A.维新思想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马克思主义
22.学者杨凯认为,经历了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革命派、国民党、共产党的探索,到1949年,中国历史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纪元。材料中“新纪元”到来的标志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中共八大召开
23.这个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与这段评述相关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24.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三课课题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可简单概括为(  )
A.开启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D.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
25.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材料中的“它”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全方位外交策略
二、综合题
26.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材料四:“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唐太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2)材料三中左图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右图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它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四,说出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或理念。
27.唐宋元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老师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对比材料—﹣见证民族关系】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指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成熟办法”的作用。
材料二 如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任务二【解读材料——汲取治国智慧】
材料三 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元朝在加强地方管理上实施了什么制度?
任务三【史论结合——阐述对外交往】
材料五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
28.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是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断觉醒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是出超,在1781﹣1790年,中国销往英国的商品仅茶叶就达9600万元,而在1781﹣1793年,英国销往中国的所有工业品为1600万元,仅为茶叶的6/1。19世纪初广州流入中国的白银每年为100万两到400万两。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清朝前中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西方殖民者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的?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3)根据材料三、“全面觉醒”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一特点?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参考答案
1-10 DCCBC CADDA
11-20 BBDAB ACDBA
21-25 DBCCB
26.(1)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景之治”。
(2)都江堰。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3)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27.(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作用: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2)政权:①辽或金;②金。趋势:走向统一。
(3)措施: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统兵,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特权。
(4)历史事件:元朝灭掉了其他政权,统一全国。制度:行省制度。
(5)特点:唐朝时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大进);典型事例有:玄奘西行学习佛法;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首位;新罗歌舞传到唐朝。唐朝文化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典型事例: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制度文化,回国后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宣传唐朝文化;新罗学习唐朝制度、典籍、医学等。
28.(1)原因: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中国自然经济自己自足的特征,对外国工业品需求低。
方式:向中国倾销鸦片;发动侵略战争。
(2)战争: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特点: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模拟卷(十四)(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