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公”主持修建的工程是( )
A.郑国渠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2.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特征的示意图,“?”处应填( )
A.制作陶器 B.修建房屋 C.打制石器 D.磨制石器
3.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遗址的墓葬里,有的墓葬有数百件制作精美的随葬玉器,有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少甚至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 )
A.各地风俗不同 B.个人爱好不同 C.出现贫富分化 D.玉器基本普及
4.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包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 )
项目主题: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选项 资料
A 视频:《人类起源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上下五千年》
B 地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C 书籍:《中国通史》
D 化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
A.A B.B C.C D.D
5.“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下列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④使用天然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7.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以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无为而治,思想活跃 D.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8.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光武帝励精图治,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使东汉走向衰亡
D.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9.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的出现 B.井田制度的瓦解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器牛耕的出现
10.李克强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1.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制度有( )
①联邦制
②封君封臣制
③君主立宪制
④庄园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2.“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B.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C.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13.11世纪以后,欧洲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具体表现为( )
①14世纪中叶以后,租地农场成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②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
③雇主与工人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
④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比较与归纳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学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小华同学把其相同点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受到了封建专制的阻碍
②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③都颁布了重要文献
④都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英、法、美等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文件,关于这些法律文件叙述有误的是( )
①《权利法案》颁布后,废除了王位,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独立宣言》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③《解放黑奴宣言》规定联邦各州的黑奴都应看作是自由人
④《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权、宣扬人生来自由且始终自由平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全境:“拼尽全力铺设铁路,为的只是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动员更大规模的士兵奔赴战场。”战争爆发后,技术的进步却让“几千名士兵在几分钟内就可能被机枪扫射殆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科学革命迎来了技术发明的高潮 B.“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C.战争增强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D.技术的进步加剧了战争的残酷程度
17.抓关键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同“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三个关键信息相关的著作是( )
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8.下列图片代表的俄国历史上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acbd B.bacd C.cabd D.dcba
19.斯塔夫里 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材料所述的日本的两次改革都( )
A.学习中国文化 B.引进了西方技术
C.实现了社会转型 D.解除了民族危机
20.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本质的是( )
A.1215年,英国国王在贵族压力下被迫签署《大宪章》
B.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C.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D.印度人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抗英国殖民
21.关于女性的角色。在家庭经济时代,她们只是丈夫或父亲的辅助和依附;当经济从家庭转移到工厂和车间,妇女作为工薪一族成为金钱经济的一部分。这一变化开始于( )
A.家庭手工业时期 B.西欧庄园解体时期
C.资产阶级革命后 D.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22.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通过这部著作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人类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伟大的启蒙运动产生了。该叙述说明了( )
A.启蒙思想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B.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启蒙思想发展
C.文艺复兴促进了经典力学的出现
D.牛顿经典力学推动了启蒙思想产生
23.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导致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农业集体化
24.1918年,《民国日报》发表了“吾人对于民国七年之希望”的社论,热情赞扬十月革命的胜利。社论指出:俄国为吾之近邻,日今兹大战以来,外则受强权之压迫,失地千里,其国民感受内外的忧患,乃奋发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据此可知,该社论认为( )
A.沙皇专制统治导致十月革命爆发
B.一战激化国内外矛盾导致革命爆发
C.农奴制的盛行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临时政府的腐朽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25.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学习工具。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和立体的思维能力。下图是小明制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导图,其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26.漫画家常用犀利的画笔针砭时弊。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导致图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A.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27.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罗斯福说得“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 )
A.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
B.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美英等国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美国对德、日等轴心国宣战
28.“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29.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拉美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较,不相似的方面是( )
A.独立前都受到殖民统治 B.都通过武装斗争来寻求独立
C.结果都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都推动了独立运动的爆发
30.下面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识图案,其首要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图案是( )
A. B.
C. D.
二、材料题
31.某校九年级二班同学以“近代欧美大国关系”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次序排列表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900年
第一位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第二位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第三位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第四位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材料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示意图
材料三:二战后的大国关系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次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将图示中“1、2”处的条约补充完整。图示中这两次国际会议有哪些相似之处?
(3)根据漫画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关于二战后大国关系的历史信息。
(4)当今世界,俄乌冲突加剧,中美对抗升级。你是如何认识大国关系趋向的?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用非暴力的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199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推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哪一个国家?请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及其各自的代表作一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用非暴力的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文献是什么?该法律文献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有何创新之处?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三、论述题
33.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再认识,李老师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勇担使命”为题,从上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表明此项工程是某位太守在四川修建的水利工程,即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在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上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C项正确;郑国渠不在四川,且不是太守李冰修建,排除A项;大运河不在四川,排除B项;灵渠是连接珠江和长江的运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打制石器是北京人使用的工具,C项正确;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排除A;北京人住在洞穴,排除B;北京人还不会制造磨制石器,排除D。故选:C。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的墓葬有数百件制作精美的随葬玉器,有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少甚至一无所有。”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等级分化,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出现了贫富分化,不能推断出各地风俗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玉器基本普及等情况,排除AB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我们的研究提供最有力的证据,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因此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D项正确;视频有导演剪辑的成分,属于第二手资料,不能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排除A项;地图是后人绘制的,属于第二手资料,不能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排除B项;书籍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属于第二手资料,不能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天然火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火,它并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重用外戚、“以德化民”材料均没有涉及,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并结合所学可知,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百姓负担沉重,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传播很快。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B项正确;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A;无为而治,思想活跃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C;经济发展,民生安康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D。故选:B。
8.答案:D
解析: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是西域都护的设置的作用,属于历史结论,排除;选项B是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属于历史结论,排除;选项C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使东汉走向衰亡,属于历史结论,排除。故选:D。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和水利工程的兴修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排除AC项;井田制度的瓦解是商鞅变法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在经济上采取的举措,排除B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分管监察百官。故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御史大夫。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基本制度是封君封臣制,经济上的特征是庄园制度。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联邦制是由几个成员单位(如共和国或邦、州等)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与题干无关,排除含有①的选项,排除A、D项;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英国的“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启了先例,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排除B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材料中“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说明当时的城市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A项正确;城市自治不能说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城市相对自治,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项;完全摆脱封建统治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都由资产阶级领导,都颁布了重要文献,都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受到了封建专制的阻碍,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是的英国的殖民统治,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权利法案》颁布后,限制了王权,保留了王位,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③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自1863年元旦起,废除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度,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都是正确的,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D
解析:“技术的进步却让几千名士兵在几分钟内就可能披机枪扫射殆尽”说明科技革命加剧了战争的残酷程度,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其他科技发明,且题干强调的是机枪的发明导致大量士兵死亡,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一战的性质,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战争使帝国主义殖民力量的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一一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B项正确;《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发布的,是指导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排除A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发布的,其颁布扭转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局,排除C项;《联合国家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签署的,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彼得一世改革在17世纪、c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3月后开始实施、b集体农庄宣传画是斯大林模式中推行农业集体化的产物,1929年,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按时间先后排序是acbd,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这两次改革分别是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两次改革都使日本改变了社会性质,实现了社会转型,C项正确;“学习中国文化”是大化改新的特点,排除A项;“引进了西方技术”是明治维新的特点,排除B项;“解除了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影响,与大化改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这是对明治维新性质的评价和认识,属于揭示了历史本质,C项正确;1215年,英国国王在贵族压力下被迫签署《大宪章》、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印度人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抗英国殖民,以上均属于历史史实,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当经济从家庭转移到工厂和车间,妇女作为工薪一族成为金钱经济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厂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项正确;家庭手工业时期、西欧庄园解体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后都与“当经济从家庭转移到工厂和车间”不符合,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人类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伟大的启蒙运动产生了”可知,材料认为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理性,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因此,该叙述说明了牛顿经典力学推动了启蒙思想产生,D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因此,启蒙思想不可能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排除A项;从题干“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可知,材料突出了理性主义而非人文主义,排除B项;从题干“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伟大的启蒙运动产生了”可知,材料强调了牛顿经典力学推动了启蒙思想产生,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推动的科技发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21~1925年粮食产量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因素是实施了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变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于1928年至1932年,排除C项;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8年11月,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B
解析:根据“日今兹大战以来,外则受强权之压迫,失地千里,其国民感受内外的忧患,乃奋发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可知,社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外矛盾,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B项正确;材料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革命爆发的影响,A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861年俄国已经废除了农奴制,排除C项。故选B项。
25.答案:A
解析:据题干知识线索图并结合所学,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其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告终;故①③⑤正确,符合题意。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战争规模扩大;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故②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答案:D
解析:漫画反映出从1928—1932年西方富人的交通工具越来越简单。联系所学知识,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漫画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的变化就是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7.答案:B
解析:据题干“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时期的交战双方是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德日是法西斯国家,美国、苏联等是反法西斯国家,因此,类似的总战略是“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B项正确;“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排除C项;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德、日等轴心国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
28.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苏联农业方面的发展状况,A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苏联轻工业的发展状况,C不符合题意。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与赫鲁晓夫改革无关,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拉美独立运动推翻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印度民族大起义没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似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30.答案:C
解析:“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指的是联合国。C是联合国的标识图案。
31.答案:(1)变化:美国、德国后来居上,超越了英法。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1:《凡尔赛条约》;2:《九国公约》。相似之处:都由大国主在会议;会议充分显示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特色;会议所签订的条约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利益;会议都形成了新的世界秩序,暂时稳定了世界局部地区的秩序等。
(3)信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控制西欧;以美苏冷战为标志的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4)认识:弱国无外交;大国之间的关系是围绕着维护国家利益而变化的;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科技决定国家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则决定大国地位;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等。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次序发生了变化是美国、德国后来居上,超越了英法。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分别成为世界上头号和二号工业强国,后来居上。
(2)条约: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6月,协约国为了惩罚和削弱德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1922年,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英、法、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九国一起签署了有关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所以,图示中条约1是《凡尔赛条约》,图示中条约2是《九国公约》。相似之处: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有:都是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操纵巴黎和会的是英法美,操纵华盛顿会议的是英美日,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会议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埋下了新的矛盾,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两会均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凡尔赛条约》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独立,《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信息:从漫画图片中可知,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控制西欧;以美苏冷战为标志的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4)认识:根据所学,围绕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战争根源、科技、和平发展等方面分析大国关系趋向,如弱国无外交;大国之间的关系是围绕着维护国家利益而变化的;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科技决定国家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则决定大国地位;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等。
32.答案:(1)思想:人文主义;国家: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神曲)达 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2)法律文献:《权利法案》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3)创新:抛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措施:“以工代赈”。
(4)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创新与调整。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文思想。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有《神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达 芬奇,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2)根据材料二“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新的政治制度”所依据的重要法律文献是《权利法案》;该法律文献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根据材料三“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处在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以工代赈”。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有文艺复兴是思想解放:君主立宪制的创立是制度创新;罗斯福新政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等。
33.答案:题目:勇担使命。
关键词:张骞通西域、商鞅变法。
论述:中外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为国家、民族勇于担当使命的杰出历史人物,时代赋予他们不同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努力奋斗,不断推动历史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大胆改革,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成效显著,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张骞志在为国分忧,承担起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第二次率使团出使西域后,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并逐渐开辟出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顺应历史大势,勇担使命,一定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三个关键词中任意选取两个,围绕“勇担使命”这个题目,史论结合,进行论述,150字左右即可,注意史实准确,逻辑正确。如:
题目:勇担使命。
关键词:商鞅变法、张骞通西域。
论述:中外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为国家、民族勇于担当使命的杰出历史人物,时代赋予他们不同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努力奋斗,不断推动历史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大胆改革,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成效显著,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张骞志在为国分忧,承担起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第二次率使团出使西域后,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并逐渐开辟出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顺应历史大势,勇担使命,一定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