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化州市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 爱美意识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2.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 )
A. 张仲景 B. 李冰 C. 蔡伦 D. 张骞
3. 一月(正月)古时本来叫“政月”,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 )
A. 君权神授 B. 中央集权 C. 皇帝独尊 D. 皇位世袭
4. 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图“西汉的建立与巩固”思维导图,应在图中①②处填入( )
A. 无为而治、罢黜百家 B. 兼爱非攻、罢黜百家
C.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D. 推行法治、分邦建国
5. 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 自然环境优越 B. 生产工具改进
C. 高产作物引进 D. 农民辛勤劳动
6. 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通过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的高频信息有“吐蕃”“宣政院”等。这一关键词最可能是( )
A 台湾 B. 西藏 C. 新疆 D. 辽东
7. 唐代宗大历时,每年自江南北调的粮食达一百一十万石,太湖地区所提供的就达二十至三十万石。据此知,这一时期( )
A.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北方战乱频繁发生 D. 政府赋税徭役较轻
8. 宋朝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宋朝(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科学技术领先
C. 都市商业繁荣 D. 民族交融加强
9. 《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 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 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 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10.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马立诚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说:“维新派得到起草诏书的权力,而保守派掌握军政实权”。这表明( )
A. 维新派掌握最高领导权 B. 变法遭遇强大阻力
C 维新派与顽固派分权制衡 D. 变法导致国家分裂
12.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A. 同盟会成立
B. 武昌起义成功
C. 中华民国建立
D. 新文化运动开始
13. “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B. 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D. 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14. 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
A.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D.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15. 童小鹏在《离开老家的一天》一文中写道:“这次离开根据地,当然是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的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这说明长征的目的是( )
A. 实现红军战略转移 B. 宣传党的政治主张
C. 建立新革命根据地 D. 摆脱“左”错误路线
16.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 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 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 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 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17.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删……”这表明
A.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 B. 社会习俗的变化带有强迫性
C. 自由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18.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对于一个向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意义尤为重大……农民取得了土地,党取得了农民”。该历史事件是( )
A. 抗美援朝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中共八大
19. 分析下表,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 近年来中国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嵌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21. 11世纪,洛克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依据习惯法确认佃户有义务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从中可以看出庄园法庭( )
A. 维护了领主特权 B. 维护了公共秩序 C. 坚持了司法公正 D. 保护了佃户利益
22. 13至16世纪,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
A. 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 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 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 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23. 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教会宣扬的悲观庆世观念逐渐失去市场,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这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人的发现”。上述材料反映出文艺复兴
A. 主张建立“节俭教会”
B.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 解释了封建神学观念
D. 转变了人的价值观念
24.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三十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的“精巧设计”是指( )
A. 《独立宣言》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25. 下图是《拿破仑法典〉书影。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颁布,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 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上述材料说明《拿破仑法典》
A. 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B. 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
C. 是欧洲国家的民法参照蓝本 D. 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26. 下面内容摘编自《大国崛起》一书某章节的目录,据此分析该章节介绍的是( )
A. 东方强国——日本 B. 海上马车夫——荷兰
C. 殖民大国——西班牙 D. 日不落帝国——英国
27. 19世纪中后期,美国、俄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特征。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无产阶级斗争的加强
C. 改革促进经济的繁荣 D.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28.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D. 卡德纳斯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29.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发放救济金 D. 兴办公共工程
30. 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对C处的正确表述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与解体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与结束
C.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 D. 世界政治形成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时期女性服饰演变
都城(时间) 都城:平城(398—494年) 都城:洛阳(494—534年)
服饰
解读 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 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 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 端庄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
——摘编自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饰演变》等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乐器、舞蹈、饮食风俗、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2. “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A.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 B.万木草堂 (康有为创办)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D.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材料二 见下表。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江门新会 梁启超故居
东莞虎门 蒋光鼐故居
惠州惠阳 叶挺故居
梅州蕉岭 谢晋元故居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齐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两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选取一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列举两种了解和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得出“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这一结论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33. 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节选)
时间 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
时间 事件
19世纪50年代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8年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世纪后半期 英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0世纪初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0世纪初 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成就。
(2)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视角:(1)政治制度。视角:(2)社会生活。视角:(3)国际关系。2024年化州市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 爱美意识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表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装饰的物品、手工艺品等,说明社会分化出现,B项正确;山顶洞人已有爱美意识,排除A项;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 )
A. 张仲景 B. 李冰 C. 蔡伦 D. 张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使成都成为沃野,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B项正确;张仲景在东汉时期编写《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一月(正月)古时本来叫“政月”,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 )
A. 君权神授 B. 中央集权 C. 皇帝独尊 D. 皇位世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可知,这种避讳制度是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也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项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皇位世袭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4. 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图“西汉的建立与巩固”思维导图,应在图中①②处填入( )
A. 无为而治、罢黜百家 B. 兼爱非攻、罢黜百家
C.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D. 推行法治、分邦建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的“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巩固发展,汉武帝……思想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A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小国寡民是希腊城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推行法治分邦建国,思维导图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 自然环境优越 B. 生产工具改进
C. 高产作物引进 D. 农民辛勤劳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故选D项。
6. 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通过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的高频信息有“吐蕃”“宣政院”等。这一关键词最可能是( )
A. 台湾 B. 西藏 C. 新疆 D. 辽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吐蕃”“宣政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现在西藏,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之间的交往。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管理西藏的机构,与台湾、新疆、辽东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唐代宗大历时,每年自江南北调的粮食达一百一十万石,太湖地区所提供的就达二十至三十万石。据此知,这一时期( )
A.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北方战乱频繁发生 D. 政府赋税徭役较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代宗大历时,每年自江南北调的粮食达一百一十万石,太湖地区所提供的就达二十至三十万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自江南北调的粮食达一百一十万石,太湖地区所提供的就达二十至三十万石”,未涉及江南经济发生的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发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经济发展,未涉及政府赋税徭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宋朝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宋朝(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科学技术领先
C. 都市商业繁荣 D. 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场所,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和所学可知,随着都市商业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而且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反映出当时都市商业繁荣,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技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9. 《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 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 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 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耕织图》……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可知,明清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所以不断修订《耕织图》,B项正确;《耕织图》的政治含义浓厚,所以明清统治者不断修订《耕织图》,不仅仅是因为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自己重视农桑的态度,排除A项;修订的原因不是绘画风格的变化,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排除C项;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是基本史实,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桑,排除D项。故选B项。
10.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提供“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 马立诚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说:“维新派得到起草诏书的权力,而保守派掌握军政实权”。这表明( )
A. 维新派掌握最高领导权 B. 变法遭遇强大阻力
C. 维新派与顽固派分权制衡 D. 变法导致国家分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维新派得到起草诏书权力,而保守派掌握军政实权”可反映出国家政权掌握在守旧派手中,守旧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小,没有实权。B项正确;维新派掌握最高领导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维新派与顽固派分权制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变法导致国家分裂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A. 同盟会成立
B. 武昌起义成功
C. 中华民国建立
D. 新文化运动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13. “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B. 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D. 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民主政治建设……中华民族振兴有为”可知,这是说,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和振兴,这体现出,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进程、民族振兴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出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排除BD项。故选C项。
14. 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
A.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D.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所以该单元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正确;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排除A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排除C项;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童小鹏在《离开老家的一天》一文中写道:“这次离开根据地,当然是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的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这说明长征的目的是( )
A. 实现红军战略转移 B. 宣传党的政治主张
C. 建立新革命根据地 D. 摆脱“左”的错误路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这次离开根据地,当然是为了实现新的战略……反攻敌人,深入到敌人深远的后方去消灭敌人”可以看出这是要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保存红军力量,1934年开始长征,A项正确;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建立新命根据地是实现战略转移最终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摆脱左倾错误路线从材料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 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 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 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 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可知,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7.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删……”这表明
A.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 B. 社会习俗的变化带有强迫性
C. 自由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删……”,结合课本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了改变。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点睛】“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删……”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被推翻以后,引发了旧伦理和价值改变,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
18.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对于一个向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意义尤为重大……农民取得了土地,党取得了农民”。该历史事件是( )
A. 抗美援朝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对于一个向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意义尤为重大……农民取得了土地,党取得了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的事件是土地改革,B项正确;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项;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分析下表,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的数据可知,从1978年到2019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出现的巨大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增长,D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53年到1956年,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0. 近年来中国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嵌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进入21世纪,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材料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属于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表现,B符合题意;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并不是单纯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A不符合题意;“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不符合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的信息,C不符合题意;“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并不是单纯的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 11世纪,洛克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依据习惯法确认佃户有义务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从中可以看出庄园法庭( )
A. 维护了领主特权 B. 维护了公共秩序 C. 坚持了司法公正 D. 保护了佃户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1世纪,洛克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依据习惯法确认佃户有义务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西欧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B项正确;维护了领主特权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坚持了司法公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保护了佃户利益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3至16世纪,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
A. 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 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 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 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大学的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反映出它的师生来源具有国际性,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大学的师生来源特征,并未涉及其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和课程开设的特征,ABC选项错误。故选D。
23. 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教会宣扬的悲观庆世观念逐渐失去市场,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这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人的发现”。上述材料反映出文艺复兴
A. 主张建立“节俭教会”
B.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 解释了封建神学观念
D. 转变了人的价值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流行。题干材料“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这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人的发现’” 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反映出文艺复兴转变了人的价值观念。故D符合题意;主张建立“节俭教会”、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解释了封建神学观念和题干材料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三十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的“精巧设计”是指( )
A. 《独立宣言》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稚嫩的国家”,成为“超级大国”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项正确;《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此时美国还没真正独立,排除A项;《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均是近代法国文献,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5. 下图是《拿破仑法典〉书影。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颁布,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 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上述材料说明《拿破仑法典》
A. 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B. 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
C. 是欧洲国家的民法参照蓝本 D. 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点:《拿破仑法典》。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内容“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可知,这一内容体现了欧洲国家的民法典是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制定的,选项C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指的是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不是法典的影响,排除;D项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26. 下面内容摘编自《大国崛起》一书某章节的目录,据此分析该章节介绍的是( )
A. 东方强国——日本 B. 海上马车夫——荷兰
C. 殖民大国——西班牙 D. 日不落帝国——英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的学生”“上下一致学西方”“天皇制”“武力扩张、争霸东亚的不归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章节反映的是日本从学习中国唐朝进行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再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的史实,A项正确;材料“海上马车夫——荷兰”,与材料“近代天皇制”“争霸东亚”无关,排除B项;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是菲律宾,与材料“争霸东亚”无关,排除C项;材料“日不落帝国——英国”,与“近代天皇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9世纪中后期,美国、俄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特征。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无产阶级斗争的加强
C. 改革促进经济的繁荣 D.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俄国的1861年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资本主义改革的特色,体现的时代特征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D正确;美国早在独立战争后就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A排除;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B排除;C属于表象,不能体现出时代的特色,排除。故选D。
28.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D. 卡德纳斯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是对华夫脱运动的客观的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是对埃及历史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卡德纳斯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是对卡德纳斯改革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9.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发放救济金 D. 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题文中“不能让人吃闲饭”的意思是让人人都有事做,都可以就业。当时,美国政府拨款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故答案选D。
30. 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对C处的正确表述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与解体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与结束
C.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 D. 世界政治形成多极化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事件与题干图片的时间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时期女性服饰演变
都城(时间) 都城:平城(398—494年) 都城:洛阳(494—534年)
服饰
解读 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 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 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 端庄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
——摘编自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饰演变》等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乐器、舞蹈、饮食风俗、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答案】(1)变化: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到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特点: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都城在平城时“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都城在洛阳时“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端庄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可得出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是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到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
原因: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其中服饰方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因此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小问2详解】
特点:依据材料二“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有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小问3详解】
意义:依据材料二“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A.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 B.万木草堂 (康有为创办)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D.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材料二 见下表。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江门新会 梁启超故居
东莞虎门 蒋光鼐故居
惠州惠阳 叶挺故居
梅州蕉岭 谢晋元故居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齐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两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选取一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列举两种了解和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得出“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这一结论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答案】(1)图A:鸦片战争。图B:戊戌变法。图C:黄花岗起义。图D:黄埔军校。
(2)①邓世昌,广东番禺县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伟大的民族英雄;②梁启超,广东江门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③蒋光鼐,广东东莞虎门人,淞沪抗战时,蒋光鼐担任总指挥,率领十九路军将士奋勇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④叶挺,广东惠州惠阳人,北伐名将,抗战时期新四军军长;⑤谢晋元,广东梅州蕉岭人,抗日名将,在淞沪会战中率军坚守四行仓库阵地,名震中外。途径:参观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历史记载;影像资料;寻访当地老人等。
(3)①广东是西方国家进入中国的交通要道;②澳门在明朝已经开放;③香港岛割给英国后,大量西方人来到广东;④广东人最早学习西方,不排外;⑤广东人独立,富有创新精神。
(4)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当年那些名人的生存状况,思想状况,进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变迁中的历史人文风貌及发展轨迹。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两幅图片说明即可。如,根据材料一图A“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决心和勇气。根据材料一图B“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讲学的场所,宣传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培养了大量人才,启蒙人们的思想。根据材料一图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4月,黄兴领导发动广州起义,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性。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根据材料一图D“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成为北伐军的主力。
【小问2详解】
简介:根据示例,从材料二中任意选择一位人物撰写简介即可,注意需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如,①邓世昌,广东番禺县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伟大的民族英雄;②梁启超,广东江门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③蒋光鼐,广东东莞虎门人,淞沪抗战时,蒋光鼐担任总指挥,率领十九路军将士奋勇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④叶挺,广东惠州惠阳人,北伐名将,在北伐时期由于其英勇作战,其领导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其担任新四军军长。;⑤谢晋元,广东梅州蕉岭人,抗日名将,在淞沪会战中率军坚守四行仓库阵地,名震中外,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途径: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参观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见证历史,传承文明;可阅读名人传记,了解名人的事迹;到图书馆、档案馆、网络寻找资料;走访与名人相关的老人或者名人后代,了解相关的史实等等。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可以得出,广东是西方国家进入中国的交通要道;根据材料三“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可以得出,澳门在明朝已经开放;根据材料三“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可以得出,香港岛割给英国后,大量西方人来到广东;根据材料三“广东言西学最早,齐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可以得出,广东人最早学习西方,不排外;根据材料三“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可以得出,广东人独立,富有创新精神。
【小问4详解】
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可知,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见证历史,传承文明,述说故事。因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名人故居的研究,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当年那些名人的生存状况,思想状况,进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变迁中的历史人文风貌及发展轨迹。所以应该加强对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
33. 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节选)
时间 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
时间 事件
19世纪50年代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8年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世纪后半期 英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0世纪初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0世纪初 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
(2)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视角:(1)政治制度。视角:(2)社会生活。视角:(3)国际关系。
【答案】(1)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者飞机。
(2)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
视角:政治制度。
阐述: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
说明①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答案。②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据材料“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果是蒸汽机的使用和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即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并由此产生了汽车或者飞机。
【小问2详解】
示例1
观点:据材料“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并结合所学可提炼观点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
视角:据材料“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等信息可知,选择视角为政治制度。
阐述:据材料“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的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据材料“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
说明①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答案。②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