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
历史试卷
说明:
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牛栏洞遗址位于广东省英德市云岭镇,该遗址中发现了一批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以及水稻硅质体,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由此推断该遗址属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该遗址中发现了一批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以及水稻硅质体,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靠采集、渔猎为生,与题干“水稻遗存”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是指夏商周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进入“铁器时代”,与题干涉及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秦国商鞅变法”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
B.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C.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D.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是对其性质和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D项正确;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是对其政治和法律措施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是对商鞅变法经济措施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是对商鞅变法军事措施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但在无为政治之下,诸侯王的势力迅速膨胀,渐有不臣之势。为此,汉武帝:( )
A. 借势扶持同姓王 B. 大量解放奴婢
C. 颁布“推恩令” D. 组织武力削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诸侯王势力迅速膨胀,渐有不臣之势”,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C项正确;借势扶持同姓王与汉武帝无关,排除A项;大量释放奴婢的是汉高祖和光武帝,排除B项;组织武力削藩的是汉景帝,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上述现象说明:( )
A. 北方经济的发展 B. 民族文化的交融
C. 社会矛盾的缓和 D. 民族政权的分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可得出,汉人穿戴少数民族服饰,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服饰的变化,“北方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汉人穿戴少数民族服饰,无法得出“社会矛盾的缓和”和“民族政权的分立”等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5.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同时唐朝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还有很多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在唐都长安,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故B正确;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题意在时间、内容上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不是民族关系,故C错误;明朝都城是北京,故D错误。综上答案B。
6. 以下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治中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从西汉末年到宋朝末年,人口最大密度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C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中外交流频繁,排除A项;疆域面积扩大没有体现图片反映的人口密度的变化,排除B项;图片没有体现政治中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行省制度 D. 科举考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可见,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统治者终止科举考试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专心于戏曲创作,由此可见这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A正确;题干主旨是说明元代统治者废止科举考试而促使知识分子从事戏曲艺术创作,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元朝的行省制度,BC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科举考试的需要,而是反映元朝统治者终止科举考试的客观影响,D排除。故选A。
8. “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硫黄、雄黄、雌黄)等烧,立见祸事”材料说明了( )
A. 火药配方的发明 B. 制药技术的创新
C. 早期火器的运用 D. 古代火灾的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及材料“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硫黄、雄黄、雌黄)等烧,立见祸事”分析可知,这是火药,火药由三黄、硝石、蜂蜜三种原料炼合而成,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制药技术的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火药的配方,不是早期火器的运用,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古代火灾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的简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 )
云南唯一状元的简介 姓名:袁嘉谷 生卒年;1872年-1937年 学习经历:1894年入经正书院研习 (1905年改为省会中学堂) 应试成就:1903年 应经济特科试,复试判一等一名 1904年 赴日考察教育,兼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 1906年 任学部编译局局长 1907年 浙江提学使 1923-1931年 东陆大学教授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唯一的状元”“应试成就”“工作经历”并结合所学可知,状元是指科举殿试第一名,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所以由题干我们可以了解到科举制,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郡县制是从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从元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战前,中国市场上主要以土布为主,洋货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战后洋布等日用品日益增多,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说明该战争:( )
A. 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 B. 使洋货占据了中国市场
C. 促使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D. 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战前,中国市场上主要以土布为主,洋货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战后洋布等日用品日益增多,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鸦片战争战败后,随着五口通商和关税协定,外国的洋布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挤占中国土布的市场,冲击了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A项正确;鸦片战争战败后,大量洋货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存在和中国大多数农民极端贫困,洋货始终无法完全占据中国市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给英国,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排除C项;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材料反映的情况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左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2023年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回顾历史,迫使唐小马和唐大马分离是因为:( )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23年”和“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焚烧了圆明园,造成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因此可以推断唐小马被拂走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李鸿章曾说:“书生坐谈误国,可为浩欢,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可见,李鸿章主张:( )
A. 书生坐谈误国 B. 自强求富以自立
C. 实业救国 D. 改变教育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材料“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主张自强求富以自立,B项正确;书生坐谈误国,只是李鸿章对书生的一种批评,并不是李鸿章的主张,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救国口号,而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排除C项;题目材料主要强调李鸿章主张自强求富以自立,材料并没有提及到教育方式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戊戌维新期间,光绪降谕,令各省“振兴商务”,“设厂兴工”,以“暗塞漏卮,不致利权外溢”。这表明,光绪帝( )
A. 支持进行民主革命 B. 赞同改革政治制度 C. 最先提倡实业救国 D. 具有一定主权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令各省“振兴商务”,“设厂兴工”,以“暗塞漏卮,不致利权外溢”克制,光绪帝主张振兴工商业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D项正确;光绪帝支持改革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光绪帝赞同改革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提下了光绪帝振兴工商业,但是无法体现最早提倡实业救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图为1913年福州200名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的场景。这反映了( )
A. 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 中华民国深得民心 C. 新式学堂广泛建立 D. 思想解放有了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13年福州200名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说明了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D项正确;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不属于政治领域,反映不出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后,女性能够聆听讲座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反映不出中华民国深得民心,排除B项;题干现象发生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与新式学堂广泛建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 陈独秀和《新青年》其他作者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就是很不满意的,但他们在反动势力的攻击面前,以坚定态度为辛亥革命做勇敢的辩护人。这表明他们( )
A.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 颂扬新民主主义革命 C. 主张建立中华民国 D. 共同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坚定态度为辛亥革命做勇敢的辩护人”和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反映了陈独秀等人肯定辛亥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B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民主和科学思想,更强调思想层面项西方学习,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图所示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日军被迫撤退。这次战役( )
A.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
B.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得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 打破日本疯狂叫嚣三个月彻底灭亡中国的迷梦
D. 粉碎了抗日战争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台儿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台儿庄战役,1938年爆发的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A项正确;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得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排除B项;淞沪会战打破日本疯狂叫嚣三个月彻底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抗日战争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故选A项。
17.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对于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都能及时了然于胸。这主要得益于:( )
A. 铁路运输的发达 B. 新式报刊的发展
C. 近代教育的普及 D. 平等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对于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都能及时了然于胸”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B项正确;铁路运输的发达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近代教育的普及,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平等思想的传播会促进思想的解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 1949年11月,《人民日报》发出创作“新年画运动”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活动评出甲等奖作品:《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此举( )
A. 利于塑造民众主人翁意识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宣告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D. 配合了工业化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49年11月的新年画运动”创作的作品《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体现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和成为国家主人的喜悦,有利于塑造民众主人翁意识,A项正确;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的是1950年底开始的土地改革,排除B项;宣告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的是1949年10月的开国大典,排除C项;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实施的“一五计划”,排除D项。故选A项。
19. 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民工潮”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以突破时,促成了一个“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使得户籍制度改革也终于被提上日程。“民工潮”的出现:( )
A. 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B. 推动了城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
C. 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效果很显著 D. 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城市政府需要面对新的管理挑战。农民工的涌入促成了“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这对城市政府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城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以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B项正确;虽然农民进城务工可能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但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因此不能断定“民工潮”的出现直接说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排除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国有企业改革,因此不能从“民工潮”的出现推断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排除C项;题目描述的是农民进城务工对城市的影响,而不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因此,不能从“民工潮”的出现推断出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0. 观察20世纪70年代初的漫画《HighLob》(《吊高球》),衣服上的“CHOU”是指“周”,“CHIANG”是指“蒋”。下面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乒乓外交”缓和中美关系 D. 蒋介石集团被驱逐出联合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HighLob》(《吊高球》),衣服上的‘CHOU’是指‘周’,‘CHIANG’是指‘蒋’”,可知与中美"乒乓外交"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1971年4月6日,正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访华邀请。"乒乓外交"完成了"小球转动了大球"的历史使命,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引起中美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漫画反映的是中美乒乓外交,中日正式建交是之后的事,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题干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乒乓外交”,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文化桥梁:阿拉伯帝国的兴衰》中指出:“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下列最能体现阿拉伯人“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是:( )
A. 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B. 编写《医学集成》和《医典》
C. 创作了《天方夜谭》 D. “阿拉伯数字”的改造与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兼容和创新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向外传播,体现了对于外来文化的兼容和改造创新,D项正确;ABC项都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但不是在吸收兼容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和创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 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这里”是:( )
A. 西欧封建主的城堡 B.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C.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 D. 中世纪的罗马教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0世纪起,中古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中古西欧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加强,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城市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渴望自由的农奴们,逃亡农奴只要在城市里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城市代表了更美好的生活,B项正确;封建主的城堡和中世纪的罗马教廷都代表的是旧势力,与“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不符,排除AD项;庄园是典型的封建自然经济,与“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23. 14世纪,意大利的家庭住宅设计开始日益注重住宅中私人空间的建设和设置,很多贵族家庭重视房间的采光度,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健康和精神舒畅。这一建筑理念体现了:(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贵族阶层的炫耀富有
C. 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 D. 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4世纪”、“意大利”、“日益注重住宅中私人空间的建设和设置,如威尼斯的贵族家庭重视房间的采光度,认为这有利于健康和精神舒畅以及净化空气”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因此题干中14世纪,意大利的家庭住宅设计突破传统约束,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舒适性,体现了建筑理念的人文化色彩,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追求,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追求健康和精神舒畅,无法体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比如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A项;意大利家庭住宅设计注重私人空间的健康,贵族家庭重视采光度,不等于炫耀富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平等观念在材料中贵族注重健康和精神舒畅的住宅私人空间设计,房间的采光度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4.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材料中的“这个宣言”是指()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议会制定”“衷心接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英国国王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权利法案》的发表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因此材料中的“这个宣言”是指《权利法案》,故选A。
25. 某历史论文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A. 工业文明的成就 B. 清政府的徘徊挣扎
C.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火车的发明”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清朝政府正走向衰落;工业革命后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业革命中汽船、火车交通工具的发明,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所以世界才会“逐渐缩小”。此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工业文明下的世界,C项正确;工业文明的成就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的徘徊挣扎与“大清帝国的衰落”有关,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6. 下表是美国和德国的煤炭、钢产量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说明了:( )
项目 美国 德国
煤炭 钢 煤炭 钢
1870—1879年 4900万吨 38万吨 4600万吨 31万吨
1910—1914年 47400万吨 2657万吨 24700万吨 1479万吨
A. 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 美、德工业的发展超越了英法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德两国的煤炭和钢的产量都有了飞速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表格的变化充分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是在二战以后,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美德与英法的对比,无法得出美、德超越英法,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第二次工业完成后,题干无法体现该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7. 下图是发表于1935年的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象征“国联”的女子,试图以一臂之力将“战争”怪兽关在笼子里。该漫画的主旨是:( )
A. 表达对国际局势的担忧 B. 肯定国联制止战争的作用
C. 揭露德意法西斯的野心 D. 维护了国际新秩序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象征‘国联’的女子,试图以一臂之力将‘战争’怪兽关在笼子里”,说明国联无法阻挡战争的爆发,表达作者对国际局势的担忧,A项正确。国联并未真正发挥阻止战争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联,与揭露德意法西斯野心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国联无法阻挡战争的爆发,无法维护国际新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28.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B.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和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美苏争夺的焦点是欧洲,还存在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美国政府支持的黑人爵士乐演唱会到美洲其它地区巡演,其目的很明显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C项正确;以演唱会形式展示经济实力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不结盟运动还没有出现,排除B项;在美洲地区巡演不是针对美国国内的选民,排除D项。故选C项。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到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A. 加剧了贫富分化 B. 有效解决分配不均问题
C. 有助于缓解社会的矛盾 D. 导致社会负担的加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到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社会福利制度加剧贫富分化,排除A项;社会福利制度不能有效解决分配不均问题,排除B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导致社会负担加重与题干“惠及广大基层民众”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0. 20世纪60年代,全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产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霸权主义得到遏制 B. 民族解放运动推动 C.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国际关系日益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未体现霸权主义得到遏制,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未体现国际关系日益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出现两次高潮: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等
材料二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极其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到了“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之后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统一的汉文化。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明证。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异的文化主体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内互相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更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1)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一回答:列举宋元时期我国传入欧洲的科学技术成就两例,并指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述史论结合,有标题、有结论、逻辑严密;100~200字。)
【答案】(1)事例: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共同点:都出现了高潮;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2)题目:中国文化的开放性。
论述: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用船舰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的探索,如地主阶级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创办了新式学堂等内容,此后还有资产阶级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等进行了探索,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例:结合所学四大发明对外传播情况分析可知,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出现两次高潮……”可知,都出现了高潮;根据材料一“……这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可知,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小问2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结合所学佛教传入中国以及进一步传播,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等进行了探索等史实分析论证。最后小结,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例如:题目: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论述: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用船舰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的探索,如地主阶级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此后还有资产阶级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等进行了探索,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保护人民财产等;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社会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等;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主要体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请列举材料二中“新政治力量”的增长对中国革命性质有什么重大影响?这些“新的政治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什么重大举措?请概括这一“举措”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事件:辛亥革命。
阶级:资产阶级。 (2)联系: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工商业的法令,鼓励兴办实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
(3)影响:推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举措:北伐战争,开展工人运动。
影响:北伐战争中,各地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给了北伐军大力支持。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保护人民财产等;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社会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等;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一中改革措施与辛亥革命有关。
阶级: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所以说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小问2详解】
联系: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奖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由材料二中“1912一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一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这一信息可以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
【小问3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可以知道,这里的新的政治力量指的是工人阶级,推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举措:结合所学北伐战争相关知识可知,“新的政治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举措有北伐战争,开展工人运动。
影响:结合所学北伐战争相关知识可知,北伐战争中,各地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给了北伐军大力支持。
33. 俄国在世界近现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转折与崛起】材料一近代俄国重大改革
改革者 主要内容 共同作用
①______ A.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B.军事: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C.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D.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E.社会习俗: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②
亚历山大二世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B.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1)据材料一,写出图①改革家的名称。并归纳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共同作用。
【革命与战争】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矛盾论》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毛泽东为什么说这场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材料三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大国崛起之俄罗斯》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改革与剧变】
材料四 如图
图 1991年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4)与图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改革家:彼得一世。共同作用:改革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2)原因: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④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⑤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贡献:①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②二战初期,苏德战场成为二战中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③二战后期,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法西斯,最后苏联红军发动柏林战役,最终迫使德国投降,结束了欧洲战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历史事件:1991年苏联解体。影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改革家:根据材料一“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彼得一世改革,所以①指的是彼得一世。
共同作用: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共同作用可从对俄国经济、军事和社会的角度回答,例如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小问2详解】
原因: 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的原因结合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回答即可。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因此俄国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小问3详解】
贡献: 根据材料三“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可得出①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二战初期,苏德战场成为二战中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③二战后期,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法西斯,最后苏联红军发动柏林战役,最终迫使德国投降,结束了欧洲战事。
【小问4详解】
历史事件: 根据“1991年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结合所学苏联解体的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
影响:本小问强调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
历史试卷
说明:
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牛栏洞遗址位于广东省英德市云岭镇,该遗址中发现了一批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以及水稻硅质体,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由此推断该遗址属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2.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秦国商鞅变法”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
B.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C.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D.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3.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但在无为政治之下,诸侯王的势力迅速膨胀,渐有不臣之势。为此,汉武帝:( )
A. 借势扶持同姓王 B. 大量解放奴婢
C. 颁布“推恩令” D. 组织武力削藩
4. 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上述现象说明:( )
A. 北方经济的发展 B. 民族文化的交融
C. 社会矛盾的缓和 D. 民族政权的分立
5.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6. 以下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治中心南移
7.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行省制度 D. 科举考试的需要
8. “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硫黄、雄黄、雌黄)等烧,立见祸事”材料说明了( )
A. 火药配方的发明 B. 制药技术的创新
C. 早期火器的运用 D. 古代火灾的频繁
9. 下图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的简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 )
云南唯一状元的简介 姓名:袁嘉谷 生卒年;1872年-1937年 学习经历:1894年入经正书院研习 (1905年改为省会中学堂) 应试成就:1903年 应经济特科试,复试判一等一名 1904年 赴日考察教育,兼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 1906年 任学部编译局局长 1907年 浙江提学使 1923-1931年 东陆大学教授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0. 战前,中国市场上主要以土布为主,洋货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战后洋布等日用品日益增多,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说明该战争:( )
A. 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 B. 使洋货占据了中国市场
C. 促使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D. 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1. 2023年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回顾历史,迫使唐小马和唐大马分离是因为:( )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12. 李鸿章曾说:“书生坐谈误国,可为浩欢,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可见,李鸿章主张:( )
A. 书生坐谈误国 B. 自强求富以自立
C. 实业救国 D. 改变教育方式
13. 戊戌维新期间,光绪降谕,令各省“振兴商务”,“设厂兴工”,以“暗塞漏卮,不致利权外溢”。这表明,光绪帝( )
A. 支持进行民主革命 B. 赞同改革政治制度 C. 最先提倡实业救国 D. 具有一定主权意识
14. 下图为1913年福州200名女性聆听外国教授关于无线电报讲座的场景。这反映了( )
A. 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 中华民国深得民心 C. 新式学堂广泛建立 D. 思想解放有了发展
15. 陈独秀和《新青年》其他作者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就是很不满意的,但他们在反动势力的攻击面前,以坚定态度为辛亥革命做勇敢的辩护人。这表明他们( )
A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 颂扬新民主主义革命 C. 主张建立中华民国 D. 共同传播马克思主义
16. 下图所示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日军被迫撤退。这次战役( )
A.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
B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得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 打破日本疯狂叫嚣三个月彻底灭亡中国的迷梦
D. 粉碎了抗日战争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7.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对于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都能及时了然于胸。这主要得益于:( )
A. 铁路运输的发达 B. 新式报刊的发展
C. 近代教育的普及 D. 平等思想的传播
18. 1949年11月,《人民日报》发出创作“新年画运动”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活动评出甲等奖作品:《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此举( )
A. 利于塑造民众主人翁意识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宣告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D. 配合了工业化建设
19. 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民工潮”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以突破时,促成了一个“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使得户籍制度改革也终于被提上日程。“民工潮”的出现:( )
A. 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B. 推动了城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
C. 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效果很显著 D. 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20. 观察20世纪70年代初的漫画《HighLob》(《吊高球》),衣服上的“CHOU”是指“周”,“CHIANG”是指“蒋”。下面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乒乓外交”缓和中美关系 D. 蒋介石集团被驱逐出联合国
21. 《文化桥梁:阿拉伯帝国的兴衰》中指出:“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下列最能体现阿拉伯人“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是:( )
A. 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B. 编写《医学集成》和《医典》
C. 创作了《天方夜谭》 D. “阿拉伯数字”改造与传播
22. 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这里”是:( )
A. 西欧封建主的城堡 B.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C.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 D. 中世纪的罗马教廷
23. 14世纪,意大利的家庭住宅设计开始日益注重住宅中私人空间的建设和设置,很多贵族家庭重视房间的采光度,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健康和精神舒畅。这一建筑理念体现了:(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贵族阶层的炫耀富有
C. 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 D. 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24.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材料中的“这个宣言”是指()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25. 某历史论文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A. 工业文明的成就 B. 清政府的徘徊挣扎
C.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26. 下表是美国和德国的煤炭、钢产量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说明了:( )
项目 美国 德国
煤炭 钢 煤炭 钢
1870—1879年 4900万吨 38万吨 4600万吨 31万吨
1910—1914年 47400万吨 2657万吨 24700万吨 1479万吨
A. 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 美、德工业的发展超越了英法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7. 下图是发表于1935年的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象征“国联”的女子,试图以一臂之力将“战争”怪兽关在笼子里。该漫画的主旨是:( )
A. 表达对国际局势的担忧 B. 肯定国联制止战争的作用
C. 揭露德意法西斯的野心 D. 维护了国际新秩序的稳定
28.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 展示美国经济实力 B.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到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A. 加剧了贫富分化 B. 有效解决分配不均问题
C. 有助于缓解社会的矛盾 D. 导致社会负担的加重
30. 20世纪60年代,全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产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霸权主义得到遏制 B. 民族解放运动推动 C.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国际关系日益缓和
二、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出现两次高潮: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等
材料二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极其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到了“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之后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统一的汉文化。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明证。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异的文化主体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内互相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更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1)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一回答:列举宋元时期我国传入欧洲的科学技术成就两例,并指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述史论结合,有标题、有结论、逻辑严密;100~200字。)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保护人民财产等;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社会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等;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主要体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请列举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对中国革命性质有什么重大影响?这些“新的政治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什么重大举措?请概括这一“举措”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有什么影响?
33. 俄国在世界近现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转折与崛起】材料一近代俄国重大改革
改革者 主要内容 共同作用
①______ A.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B.军事: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C.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D.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E.社会习俗: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②
亚历山大二世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B.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1)据材料一,写出图①改革家的名称。并归纳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共同作用。
【革命与战争】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矛盾论》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毛泽东为什么说这场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材料三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大国崛起之俄罗斯》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改革与剧变】
材料四 如图
图 1991年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4)与图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