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广东卷第8题
中华民国:政党政治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辛亥革命的背景 2023·广东卷8 2022·广东卷7 预测2024年高考考查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热点问题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袁世凯复辟、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等等。 结合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重点掌握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感悟正确的家国情怀,通过对民国时期政党政治的失败与黑暗的学习,明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感悟只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梳理民国政治史的时间线,学会建立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021·广东卷7
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023·广东卷7 2022·广东卷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022·广东卷8
1.(2023·广东·高考真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材料只是记载1902年中国新式学堂的相关情况,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观点,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902年,戊戌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部分助教排外,不能推断具体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的出台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另外本文发表于1903年,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排除D项。故C选项。
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答案】D
【解析】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D项正确;“小鸟”代表的是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的社会的束缚,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1918年君主专制已不再是主流政体,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1·广东·高考真题)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1.时间线(1912-1928)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统治结束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
1912年12月,开始举行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
1913年春,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1月,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理职务。
1914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1914年,北洋政府 制定了所得税条例。
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又称“中日北京条约”。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5年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后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得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
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5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因为就中国是否向德国宣战,发生府院之争。段祺瑞主张参战,而黎元洪及国会有所保留。继任总统黎元洪罢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随后,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10月,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大。
1923年6月,中共三大。
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
1927年2月,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史称“宁汉合流”。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同年底,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重要知识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3.11,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三权分立: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④责任内阁: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产生,国务员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3)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制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特点:
①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
③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6)局限:
①因人立法,损害立宪严肃性
②过分制约行政权,对立法权无相应制衡
③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北洋政府破坏共和,卖国求荣的统治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1)破坏共和:
①1913年春,宋教仁案。
②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1914年1月,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④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⑤府院之争,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卖国求荣:
①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②袁世凯的倒台,使得列强失去了共同的代理人,于是各自寻找和扶植一部分军阀,军阀集团也是分别投靠各个资本主义列强,自成派系,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③1917年春,在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的问题上,发生了“府院之争”,日本帝国主义怂恿段祺瑞对德国宣战,而美国为抑制日本的在华势力的发展指使黎元洪反对参战。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斗争:
①对内: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成立、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华民国军政府的成立
②对外:1915年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五四运动、参加一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借,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华工前往欧洲前线以工代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背景:
(1)先进人士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对法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民主程度的认同。
(2)工读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先进学子想要学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4)北洋政府将俄国革命视为洪水猛兽,封锁了中俄边界。法国靠近东欧,到法国勤工俭学可以直接了解世界形势和西欧工人运动的状况,也可以间接了解俄国革命的真相。
(5)中法两国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
影响: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反映的是( )
A.蒋介石复辟野心 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C.党派纷争的现状 D.南京国民政府濒临崩溃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民国37年就是1948年。1947-1948年,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48年3月至5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将独裁统治20年的蒋介石再次推上总统宝座。米谷的漫画《二十年江湖独角戏》借用了杭嘉湖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形式“独角戏”,塑造了一个失道寡助、孤立无援,只能用脚将皇冠举上头顶的所谓大总统形象,借以讽刺蒋介石“自封自说、自唱自演”的大总统闹剧,反映国民政府统治濒临崩溃,D项正确;漫画中的皇冠象征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而非复辟帝制,排除A项;1948年3月至5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宣布结束“训政”,排除B项;漫画讽刺国民党独裁统治,而非反映党派纷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四川泸州·二模)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A.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B.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
C.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D.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全国就出现多个政治党团,但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最终导致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政治转型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各种政治党团,而非北洋军阀派系纷争,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而非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山东淄博·一模)1931年10月10日,《大公报》登载的《民国二十年国庆辞》中论道:“吾人回首二十年来之民国,深痛夫今日之严重国难,皆过去不努力之所致。夫二十年之岁月,不为短矣。不观夫苏联,五年之间,建成国防工业!二十年来之中国,一言蔽之,虚度而已。”该论述旨在( )
A.批判民国政府腐败无能 B.效仿苏联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C.寻求国家建设的新途径 D.推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战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3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1年10月10日……‘不观夫苏联,五年之间,建成国防工业!二十年来之中国,一言蔽之,虚度而已。’”及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变,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体现了作者对建设国家新路径的思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国政府腐败无能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效仿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战”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广东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 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致力于通过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这两种手段,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漫画中的“醉翁之意”、“总统”、“内阁”和“国会”等都反映了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问题,排除A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专制,排除B项;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是孙中山,排除D项。故选C项。
5.(23-24高二上·四川德阳·期末)下图是1912年1月2日《民立报》刊登的一幅漫画。据图中信息可推知,作者创作该画意在( )
A.批判国民党专制独裁 B.动员人民参加革命
C.宣扬主权在民的原则 D.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1912年1月2日《民权报》刊登的漫画的时间信息、文字“恭祝中华民国万岁”和五色旗及所学可知,图描述了庆祝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成立,宣扬主权在民的原则,C项正确;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此时未出现国民党专制独裁,排除A项;辛亥革命未发达广大人民群众,排除B项;民主共和体制建立的标志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排除D项。故选C项。
6.(23-24高二上·湖南邵阳·阶段练习)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
A.《辛亥革命后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B.《北洋政府统治下混乱的政治格局》
C.《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D.《训政时期政治力量的分化与重组》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材料中有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等并且国民党占据了国会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宋教仁被刺杀,可知这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共和建立的过程,因此并不能体现出走向共和的艰难,排除A项;材料时间跨度为1912年至1913年,1916年袁世凯死后进入混乱的政治格局,排除B项;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4·四川绵阳·三模)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强调“建设新政府之模范,即为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之一大机关”。二者的分歧在于( )
A.革命与改良孰重孰轻 B.平民与精英孰优孰劣
C.立宪与共和孰是孰非 D.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主张要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侧重于先启发国民,然后再进行变革,而革命党人主张先革新政府,然后再“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优先于先变革政府,再逐渐启导民众,所以二者是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的分歧,D项正确;梁启超是改良派,革命党人主张革命,A项顺序颠倒,排除A项;材料只是就革命程序孰先孰后进行讨论,并没有涉及社会阶层与群体,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革命后建立何种政体进行探讨,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4·湖南·二模)全面抗战开始后,民众普遍要求实施宪政。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断言时局、国事的重心,不是宪政问题,训政时期约法是国家的最高“宪典”,国民能崇法守法,就是实施宪政。该社论意在( )
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 B.维系战时政府形象
C.纠正民众的错误倾向 D.劝导民众遵循法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民众的抗日民主运动,《中央日报》的社论认为“时局、国事的重心,不是宪政问题”,要求国民遵守训政时期的约法,目的在于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A项正确;战时政府应团结多数民众共同抗战,实行民主政治,排除B项;将抗日救亡与民主建国联系起来,是抗战的正确方向,排除C项;劝导民众遵循法律不是社论的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9.(23-24高三下·黑龙江·阶段练习)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独立各省的谘议局纷纷改为临时省议会。1913年年初,各省第一届省议会宣告成立。一些省份的县还成立县议会,不少乡镇也有议事会。许多地方的省议会积极参与本省的政治活动,认真履行立法职权。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中央集权制度名存实亡 B.政党政治获得成功实践
C.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民主宪政影响力的扩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3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省各县纷纷成立议会,限制政府权力,以有效地保障人权 、自由与社会公正,说明民主宪政影响力的扩大,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随清朝的结束,也逐步瓦解,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建立议会,与国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4·全国·模拟预测)下面为1912年中国部分党派党章所示宗旨摘录,这可用于说明( )
国民共进会 完成健全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自由党 天赋人权,自有生以来,即予以完全自由之幸福……今丁此人权发达之期,社会之进步基于自由之催促……吾党人行将深耕溉种,以植自由之良苗。
中华民国工党 促进工业发达,开通工人智识,消改工人困难,提倡工人尚武,主持工界参政。
A.民国政治建构渗透西方文明 B.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成熟
C.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天赋人权”、“健全共和政体”、“工界参政”等西方政治文化的传入,影响了民国初年一些党派的党章,说明民国政治建构渗透西方文明,A项正确;“成熟”说法夸大,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实践是失败的,谈不上“成熟”,排除B项;“深入人心”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1912年马克思主义尚未发展成为主流思潮,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浙江绍兴·二模)下表展示的是洪堡和蔡元培两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及主张。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威廉·冯·洪堡(德国) 蔡元培(中国)
1809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1916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A.两者主张直接受益于拿破仑的国民教育思想
B.前者体现了大学逐渐世俗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C.后者“定位”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
D.都对大学教学宗旨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正确定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和中国)。根据材料“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洪堡和中国蔡元培,都对大学教学宗旨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正确定位,促进了大学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直接受益于拿破仑的国民教育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排除B项;戊戌变法中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湖南邵阳·二模)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1920年和1936年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
类型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例(%) 产值(亿元) 比例(%)
农业产品 39.09 42.28 75.33 44.82
手工业产品 29.75 32.17 43.86 26.1
工厂产品 8.83 9.55 28.31 16.84
矿冶业产品 2.91 3.15 4.96 2.95
进口产品 11.88 12.85 15.61 9.29
合计 92.46 100 168.07 100
A.进出口贸易平衡 B.商品经济繁荣 C.近代化曲折发展 D.民族工业萎缩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20年到1936年,各种商品产值所占比重有升有降,所以体现了近代化的曲折发展,C项正确;表格信息中没有出口信息,不能说明进出口贸易平衡,排除A项;仅根据商品结构表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我国国内市场的商品总值是上升的,所以不能说明民族工业的萎缩,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4·贵州毕节·模拟预测)中华民国初年,上海中华实业团的章程指出:“泰西各国,若英、美、法、德,与东海日本小邦,莫不轫强于实业振兴之继。”孙中山也曾说:“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这说明实业救国( )
A.目的在于救亡图存 B.意在与西方列强争利
C.有助于开启近代化 D.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莫不轫强于实业振兴之继”“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可知,发展实业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从而实现救亡图存,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不是与西方列强争利,材料强调实业救国是为了救亡图存,排除B项;C项说法“开启”不符合史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民主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甘肃张掖·模拟预测)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被称为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它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在革命探索中的文化反思。其第一步是开启民智民力,以大量文化给养为普通民众赋能。这也是文化民主觉醒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这次文化民主觉醒旨在( )
A.破除传统束缚实现思想启蒙 B.根除制度近代化存在的顽疾
C.消除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分歧 D.高擎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次文化民主觉醒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探索中的文化反思”“开启民智民力,以大量文化给养为普通民众赋能”,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其旨在破除传统束缚实现思想启蒙,A项正确;根除制度近代化存在的顽疾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消除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分歧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高擎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不是目的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手段和方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指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或年月刊。”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 B.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D.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国民党此时主要是希望通过报纸这种媒介进行宣传,此时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故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创办刊物,而非对经济的支持,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1919年这段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对各阶级的的政策,不能得出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4·河南·二模)有学者指出,“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孝道思想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辛亥革命的胜利……长期因袭的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关系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巨变之下,中国开始了一次伟大的道德启蒙运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封建关系的瓦解 B.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的时代必然性
C.孝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具有社会基础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传统孝道思想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辛亥革命的胜利……长期因袭的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关系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巨变之下,中国开始了一次伟大的道德启蒙运动”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传统孝道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已经动摇了,而传统孝道属于礼教的内容,对礼教的批判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应,因此辛亥革命之后催生的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具有时代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还讨论了“经济基础”的动摇,并非只强调辛亥革命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论述孝道是如何阻碍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排除C项;此处的道德启蒙指的是对礼教的批判,并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4·陕西榆林·二模)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此后他将美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来宣传。蔡元培提出的这一主张( )
A.抨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B.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
C.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格局 D.适应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适应了此时正在进行的新文化运动的要求,D项正确;国民政府最早在1925年建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蔡元培提出的某一方面主张,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4·天津南开·一模)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该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B.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
C.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需要 D.努力实现国家统一的追求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蒋廷黻是近代化史观的代表,他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不断追求政治、经济、文化近代化的过程。而这种近代化,是以西方世界为蓝本参考得出,即参照了一般发展规律。所以该观点成立,是基于它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性质来看其根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近代化,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封建统治已经瓦解,排除C项;近代主要任务是救亡图存,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4·江西·模拟预测)1924年7月,鲁迅先生感慨,中国历史进化中存在着两种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孱杂。”据鲁迅所说的“反复”和“孱杂”可推知( )
A.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B.中国近代化的复杂艰巨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军阀混战下的动荡局势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2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孱杂。”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然而,旧体制留下的社会心理和政治惯性,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深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军阀混战割据等反映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从而使新的、成熟的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曲折探索中一直没有确立。综上可知,鲁迅所说的“反复”和“孱杂”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复杂艰巨,B项正确;“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只体现了“旧思想”,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军阀混战下的动荡局势”反映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时局特征,体现不出“反复”和“孱杂”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4·湖北·一模)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民国成立后,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下图为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它表明,辛亥革命前后( )
军政府造有“十八星”及“汉”四川银币
A.货币体系走向近代化 B.革命排满一时成为风潮
C.地方政府自治权扩大 D.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中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是汉人脱离清朝政权即革命排满的形式,民国成立后,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体现革命排满风潮,B项正确;据材料“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各省仍旧可以自行制造货币,且货币体系混乱,中国货币尚未形成近代化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在辛亥革命之前,地方政府就有铸币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的事情,此时期军阀割据局面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押广东卷第8题
中华民国:政党政治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辛亥革命的背景 2023·广东卷8 2022·广东卷7 预测2024年高考考查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热点问题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袁世凯复辟、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等等。 结合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重点掌握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感悟正确的家国情怀,通过对民国时期政党政治的失败与黑暗的学习,明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感悟只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梳理民国政治史的时间线,学会建立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021·广东卷7
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023·广东卷7 2022·广东卷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022·广东卷8
1.(2023·广东·高考真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2.(2022·广东·高考真题)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4.(2021·广东·高考真题)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时间线(1912-1928)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统治结束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
1912年12月,开始举行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
1913年春,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1月,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理职务。
1914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1914年,北洋政府 制定了所得税条例。
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又称“中日北京条约”。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5年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后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得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
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5月,黎元洪与段祺瑞因为就中国是否向德国宣战,发生府院之争。段祺瑞主张参战,而黎元洪及国会有所保留。继任总统黎元洪罢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随后,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10月,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大。
1923年6月,中共三大。
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
1927年2月,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史称“宁汉合流”。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同年底,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重要知识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3.11,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三权分立: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④责任内阁: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产生,国务员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3)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制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特点:
①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
③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6)局限:
①因人立法,损害立宪严肃性
②过分制约行政权,对立法权无相应制衡
③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北洋政府破坏共和,卖国求荣的统治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1)破坏共和:
①1913年春,宋教仁案。
②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1914年1月,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④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⑤府院之争,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卖国求荣:
①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②袁世凯的倒台,使得列强失去了共同的代理人,于是各自寻找和扶植一部分军阀,军阀集团也是分别投靠各个资本主义列强,自成派系,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③1917年春,在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的问题上,发生了“府院之争”,日本帝国主义怂恿段祺瑞对德国宣战,而美国为抑制日本的在华势力的发展指使黎元洪反对参战。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斗争:
①对内: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成立、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华民国军政府的成立
②对外:1915年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五四运动、参加一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借,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华工前往欧洲前线以工代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背景:
(1)先进人士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对法国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民主程度的认同。
(2)工读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先进学子想要学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4)北洋政府将俄国革命视为洪水猛兽,封锁了中俄边界。法国靠近东欧,到法国勤工俭学可以直接了解世界形势和西欧工人运动的状况,也可以间接了解俄国革命的真相。
(5)中法两国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
影响: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反映的是( )
A.蒋介石复辟野心 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C.党派纷争的现状 D.南京国民政府濒临崩溃
2.(2024·四川泸州·二模)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A.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B.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
C.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D.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3.(2024·山东淄博·一模)1931年10月10日,《大公报》登载的《民国二十年国庆辞》中论道:“吾人回首二十年来之民国,深痛夫今日之严重国难,皆过去不努力之所致。夫二十年之岁月,不为短矣。不观夫苏联,五年之间,建成国防工业!二十年来之中国,一言蔽之,虚度而已。”该论述旨在( )
A.批判民国政府腐败无能 B.效仿苏联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C.寻求国家建设的新途径 D.推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战
4.(2024·广东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 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5.(23-24高二上·四川德阳·期末)下图是1912年1月2日《民立报》刊登的一幅漫画。据图中信息可推知,作者创作该画意在( )
A.批判国民党专制独裁 B.动员人民参加革命
C.宣扬主权在民的原则 D.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6.(23-24高二上·湖南邵阳·阶段练习)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
A.《辛亥革命后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B.《北洋政府统治下混乱的政治格局》
C.《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D.《训政时期政治力量的分化与重组》
7.(2024·四川绵阳·三模)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强调“建设新政府之模范,即为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之一大机关”。二者的分歧在于( )
A.革命与改良孰重孰轻 B.平民与精英孰优孰劣
C.立宪与共和孰是孰非 D.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
8.(2024·湖南·二模)全面抗战开始后,民众普遍要求实施宪政。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断言时局、国事的重心,不是宪政问题,训政时期约法是国家的最高“宪典”,国民能崇法守法,就是实施宪政。该社论意在( )
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 B.维系战时政府形象
C.纠正民众的错误倾向 D.劝导民众遵循法律
9.(23-24高三下·黑龙江·阶段练习)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独立各省的谘议局纷纷改为临时省议会。1913年年初,各省第一届省议会宣告成立。一些省份的县还成立县议会,不少乡镇也有议事会。许多地方的省议会积极参与本省的政治活动,认真履行立法职权。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中央集权制度名存实亡 B.政党政治获得成功实践
C.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民主宪政影响力的扩大
10.(2024·全国·模拟预测)下面为1912年中国部分党派党章所示宗旨摘录,这可用于说明( )
国民共进会 完成健全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自由党 天赋人权,自有生以来,即予以完全自由之幸福……今丁此人权发达之期,社会之进步基于自由之催促……吾党人行将深耕溉种,以植自由之良苗。
中华民国工党 促进工业发达,开通工人智识,消改工人困难,提倡工人尚武,主持工界参政。
A.民国政治建构渗透西方文明 B.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成熟
C.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11.(2024·浙江绍兴·二模)下表展示的是洪堡和蔡元培两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及主张。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威廉·冯·洪堡(德国) 蔡元培(中国)
1809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1916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A.两者主张直接受益于拿破仑的国民教育思想
B.前者体现了大学逐渐世俗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C.后者“定位”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
D.都对大学教学宗旨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正确定位
12.(2024·湖南邵阳·二模)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1920年和1936年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
类型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例(%) 产值(亿元) 比例(%)
农业产品 39.09 42.28 75.33 44.82
手工业产品 29.75 32.17 43.86 26.1
工厂产品 8.83 9.55 28.31 16.84
矿冶业产品 2.91 3.15 4.96 2.95
进口产品 11.88 12.85 15.61 9.29
合计 92.46 100 168.07 100
A.进出口贸易平衡 B.商品经济繁荣 C.近代化曲折发展 D.民族工业萎缩
13.(2024·贵州毕节·模拟预测)中华民国初年,上海中华实业团的章程指出:“泰西各国,若英、美、法、德,与东海日本小邦,莫不轫强于实业振兴之继。”孙中山也曾说:“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这说明实业救国( )
A.目的在于救亡图存 B.意在与西方列强争利
C.有助于开启近代化 D.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14.(2024·甘肃张掖·模拟预测)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被称为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它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在革命探索中的文化反思。其第一步是开启民智民力,以大量文化给养为普通民众赋能。这也是文化民主觉醒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这次文化民主觉醒旨在( )
A.破除传统束缚实现思想启蒙 B.根除制度近代化存在的顽疾
C.消除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分歧 D.高擎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15.(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指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或年月刊。”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 B.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D.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16.(2024·河南·二模)有学者指出,“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孝道思想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辛亥革命的胜利……长期因袭的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关系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巨变之下,中国开始了一次伟大的道德启蒙运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封建关系的瓦解 B.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的时代必然性
C.孝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具有社会基础
17.(2024·陕西榆林·二模)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此后他将美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来宣传。蔡元培提出的这一主张( )
A.抨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B.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
C.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格局 D.适应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求
18.(2024·天津南开·一模)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该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B.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
C.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需要 D.努力实现国家统一的追求
19.(2024·江西·模拟预测)1924年7月,鲁迅先生感慨,中国历史进化中存在着两种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孱杂。”据鲁迅所说的“反复”和“孱杂”可推知( )
A.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B.中国近代化的复杂艰巨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军阀混战下的动荡局势
20.(2024·湖北·一模)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民国成立后,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下图为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它表明,辛亥革命前后( )
军政府造有“十八星”及“汉”四川银币
A.货币体系走向近代化 B.革命排满一时成为风潮
C.地方政府自治权扩大 D.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押广东卷第8题 中华民国:政党政治(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