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半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的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从文中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成立的根本意义在于( )
A.中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中国加入到了世界和平民主阵营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2.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回忆说,他在欧洲旅行,人民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在1953年以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B.新中国成立,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的过渡
3.1950年,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分到土地的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了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较之1949年增长26.9%。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的成立农民当家作主了 B.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C.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业合作社的建立生产效率提高
4.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期间,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三件大事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壮大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D.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5.依据表格判断,我国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货物储备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手工业
6.如果将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B.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史论
A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B “大跃进”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 1961-1965年,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D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9.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B.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C.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D.严重个人崇拜带来巨大的危害
10.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这是因为该文章的发表( )
A.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C.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1.著名企业家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曾经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2.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3.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14.最适合下图中第三单元的标题是( )
目录
第三单元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5.(10分)【建国初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和政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郭大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我国经济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3分)
(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计划?这个“计划”的完成对我国有何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怎样产生的?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4分)
16.(12分)【改革与社会进步】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摘编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经济成分变化表,指出1952年至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二: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2分)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的轨道。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说明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作出对外开放重要决策的原因。并指出特区设立的意义。(4分)
材料四: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3分)
17.(12分)【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
材料: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被不断涌现的新词汇记录了下来。
引进新词 微波炉、连锁店、香波、派对、卡拉OK……
创造新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人才市场、下海、创收……
——摘编自陈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改革开放后新词反映的社会变化,提炼一个话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4:CCCBC ABDBA CBDC
15、(1)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宪法草案初稿,并充分讨论、修改,最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意思接近即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础。
16、(1)变化:1952 年我国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原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原因: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使社会主义经济恢复活力。
(3)原因:邓小平高瞻远瞩;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现代化的需要。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影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17、观点: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因而说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蔡甸区2023-2024下学期期中八年级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