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模拟试卷(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145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
A. 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 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2. 如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 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 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 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北魏颁布均田令,西魏确立府兵制,二者为此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条件。学者们关注到,这些只在北朝首创,南朝缺无。这说明( )
A. 北方文化总体上优于南方 B. 改革总是体现社会进步
C. 南北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大 D. 民族交融激发制度突破
4. 淳熙八年(1181)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仍有一定的保留,如“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至嘉定十七年(1224),史学家李埴评论岳飞时,却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变为“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B. 源于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深化
C. 体现了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教化功能 D. 实质是学者对岳飞形象的政治评价
5. 明代以前,中外商货集中于丝绸、瓷器、贵金属等类,利润丰厚。棉花崛起后,丝绸贸易渐趋衰落,但中国外贸并未停滞,茶叶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货品;18世纪中叶,英国“最卑贱的家庭都已经改饮茶了”。这一变化( )
A. 根源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将中外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
C. 反映国际贸易服务对象下移 D. 冲破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6. 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中说:“与土棉工业有关的一个最奇怪的现象是,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原棉价格高昂。”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西方商品倾销有所加剧 B. 本土棉织生产陷入困境
C. 战争导致交通运输瘫痪 D. 民族资本收购原料增多
7. 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陈焕章(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门)于1911年撰写的《孔门理财学》中提出,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据此可知,陈焕章的思想( )
A. 表明了近代义利观念的淡化 B. 折射出近代化下的理论探索
C.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土思考
8. 1940年4月,蒋介石要求朱德、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华中问题,顾祝同也邀请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赴上饶商讨新四军的活动区域。国民党提出“将新四军迁往黄河以北,将黄河以北划分为新四军防区”。这些情况表明( )
A.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
C. 国共之间矛盾加剧 D. 战略防御阶段国共关系的变化
9. 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传统戏剧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扩大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内容( )
A. 可以体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 反映了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 贯彻落实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路线 D. 促进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全面繁荣
10. 1978年以后,逐渐催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群体;到了90年代,大批的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甚至出现了“离土不返乡,进城又留城”的现象。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B. 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C. 推动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出现 D.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 罗马共和国末期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它扩散在一切人中间,它是永恒的……它在罗马是这样,在雅典也是这样;它对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都是这样的。”这种观念后来注入了古罗马的法律体系之中。这一做法( )
A. 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 适应了古罗马后世扩张的需要
C. 促使寡头政治转向君主制 D. 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12. 12世纪的英格兰,对于同一纠纷,王室法庭、地方法庭、封建法庭(如庄园法庭)和教会法庭都有管辖权。与其他法庭相比,王室法庭的程序一般较为规范,裁判也较为公正。因此,相关当事人更愿意选择由王室法庭处理土地和神职推荐权纠纷。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格兰( )
A. 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 B. 坚持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
C. 司法成为王权强化的重要手段 D. 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
13. 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 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 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 华夷观念中华文化圈传播 D. 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14.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认为,遗产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财产,巨额遗产应当收重税;资本家可以将企业利润按一定的百分比奖励给劳动者,并建议劳动者与资本家合伙经营,或自行建立合作组织。他的这一观点( )
A. 旨在缓和分配不均的矛盾 B. 受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影响
C. 反映消灭剥削的社会共识 D. 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15.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 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 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 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16. 从如表可推断出的历史信息是( )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业趋于衰落
B. 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
C. 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
D.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战国后期仅剩下七雄与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改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从“九一八”到“七七”,日本步步进逼,企图将中国一块一块吞下。但是,日本压迫愈紧,中国救亡图存之心愈切。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年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经过百年炼铸的诉求,其威力莫可与京!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塑造的历史过程。
18.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时期 邮票主图内容
1949—1956年 地点和建筑:天安门、政协会场、长城、卢沟桥、平型关、重型机器厂、东北自动化发电厂、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大渡河钢索吊桥政治标志:政协会徽、五星红旗、苏联国旗、锤子、镰刀、齿轮、和平鸽、中国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徽
1956—1966年 地点和建筑:自制汽车厂房、井冈山、武汉长江大桥、人民纪念碑、遵义会议会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延安宝塔山、天安门、万隆会议会址政治标志:和平鸽、五角星、《共产党宣言》、橄榄枝、国徽、苏联国旗、匈牙利国旗、捷克斯洛伐克国旗、朝鲜国旗、越南国旗、蒙古国旗、古巴国旗、阿尔巴尼亚国旗及地图
1966—1978年 地点和建筑:人民大会堂、北京铁路车站、军事博物馆、延安、中共一大会址、延安宝塔山、人民英雄纪念碑、遵义会议会址、红旗渠、长城、毛主席旧居政治标志:五星红旗、国徽、《毛主席语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古巴国旗、越南地图、阿尔巴尼亚国旗、阿尔及利亚地图、中国地图、巴黎公社旗帜
1978—2019年 地点和建筑:长城、延安宝塔山、毛主席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军政府旧址、遵义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会址、卢沟桥、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政治标志:国徽、政协会徽、《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葡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书影、国歌乐谱、《国际歌》乐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邮票主图内容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过诸多变化。顺治年间实行编审制,各地方政府向中央呈报带有纳粮户的人丁、丁银、田赋等内容的《编审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廷以户籍编审期限太宽,胥役得以任意作弊,将户籍编审期限定为一年岁底造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廷议改为“五岁一编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以“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为由“停编审造册”。编审造册虽停,但人口统计并未停止。自乾隆五年(1740年)开始,各地方政府需要呈报“民数”“以验盛世闾阎繁富之征”。相较于统计严格、详实的编审制,各地上报的“民数”大致只包括人口数量、性别等数据,但覆盖范围却扩大到“内地十八省”的男女老少全部人口。
——摘编自赵尔巽《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二 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第2款有如下规定: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税额,在本联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人口的实际统计在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后三年内和此后每十年内,依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中期户籍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编审制和美国1787年人口统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原因。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模拟试卷(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145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
A. 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 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中具有明显的差别,据此可以得出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的结论,D项正确;受生产力水平影响,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并不高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国家形态的出现标志如监狱、刑法、城市、军队等暴力机器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 如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 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 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 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方印和汉字铭文蜀锦,说明汉代时中原王朝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度并未推广到西域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北魏颁布均田令,西魏确立府兵制,二者为此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条件。学者们关注到,这些只在北朝首创,南朝缺无。这说明( )
A. 北方文化总体上优于南方 B. 改革总体现社会进步
C. 南北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大 D. 民族交融激发制度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均田令和府兵制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社会进步,为全国统一和隋唐强盛提供了条件。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结合,制度创新受益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南北文化的差异,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改革始终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发展差异大”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 淳熙八年(1181)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仍有一定的保留,如“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至嘉定十七年(1224),史学家李埴评论岳飞时,却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变为“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B. 源于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深化
C. 体现了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教化功能 D. 实质是学者对岳飞形象的政治评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展现了南宋时期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变化,由批评其作战方式到赞扬其才德兼备,更关注与塑造其义、德等精神,反映了士大夫群体因重视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而对岳飞形象的改造,C项正确;材料中后期对岳飞赞扬为主,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所指变化,是由“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变到“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种变化反映了“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的深化”,而这种认知深化是源于“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排除B项;材料所呈现的全都是士大夫群体对岳飞形象的评价,不涉及政治评价,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代以前,中外商货集中于丝绸、瓷器、贵金属等类,利润丰厚。棉花崛起后,丝绸贸易渐趋衰落,但中国外贸并未停滞,茶叶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货品;18世纪中叶,英国“最卑贱的家庭都已经改饮茶了”。这一变化( )
A. 根源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将中外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
C. 反映国际贸易服务对象下移 D. 冲破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外贸易商品由丝绸转变为茶叶,服务对象由上层贵族转变为下层民众,反映了国际贸易服务对象下移,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外贸货物种类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商贸货物变化没有冲击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6. 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中说:“与土棉工业有关的一个最奇怪的现象是,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原棉价格高昂。”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西方商品倾销有所加剧 B. 本土棉织生产陷入困境
C. 战争导致交通运输瘫痪 D. 民族资本收购原料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与土棉工业有关的一个最奇怪的现象是,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原棉价格高昂”可知,原棉价格相比其他农副产品较高,说明市场销售理想,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D项正确;A项中“商品倾销”是商品输出,与原棉价格关系较小,排除A项;中国本土的棉织业并未陷入困境,排除B项;战争并未导致中国交通瘫痪,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陈焕章(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门)于1911年撰写的《孔门理财学》中提出,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据此可知,陈焕章的思想( )
A. 表明了近代义利观念的淡化 B. 折射出近代化下的理论探索
C.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土思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所可知,陈焕章的思想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理论进行解释解读,体现的是面对中国近代化大潮下的理论探索,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义利观的淡化,相反试图去解释和思考义利之辨,排除A项;陈焕章的理论是中西方经济学结合的表现,并非中体西用,排除C项;材料更未涉及社会主义的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0年4月,蒋介石要求朱德、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华中问题,顾祝同也邀请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赴上饶商讨新四军的活动区域。国民党提出“将新四军迁往黄河以北,将黄河以北划分为新四军防区”。这些情况表明( )
A.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
C. 国共之间矛盾加剧 D. 战略防御阶段国共关系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此时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此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将新四军的防区和驻地迁往黄河以北是借日军力量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表明国共之间矛盾加剧,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国民党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国共之间矛盾加剧,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国共之间矛盾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影响,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传统戏剧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扩大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内容( )
A. 可以体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 反映了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 贯彻落实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路线 D. 促进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全面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传统戏剧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和所学可知,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文艺工作的要求会议,其中“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的要求体现了“双百”方针,是在文艺道路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艺术界,即“百花齐放”政策,在学术界才是“百家争鸣”政策,排除B项;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得到确立,此时执行的并非新民主主义艺术路线,排除C项;伴随着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中国的文艺工作出现低潮,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78年以后,逐渐催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群体;到了90年代,大批的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甚至出现了“离土不返乡,进城又留城”的现象。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B. 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C. 推动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出现 D.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的农民工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不返乡,进城又留城”,反映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成为城市人,B项正确;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时期,排除A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就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它扩散在一切人中间,它是永恒的……它在罗马是这样,在雅典也是这样;它对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都是这样的。”这种观念后来注入了古罗马的法律体系之中。这一做法( )
A. 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 适应了古罗马后世扩张的需要
C. 促使寡头政治转向君主制 D. 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根据材料“它扩散在一切人中间,它是永恒的……它在罗马是这样,在雅典也是这样;它对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都是这样的”和所学可知,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扩大了公民权和法律的适用对象,体现了材料中西塞罗所强调的自然法的普遍适用性,这一做法适应了罗马后世扩张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平民和贵族之间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罗马政治体制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非罗马法导致,排除C项;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2世纪的英格兰,对于同一纠纷,王室法庭、地方法庭、封建法庭(如庄园法庭)和教会法庭都有管辖权。与其他法庭相比,王室法庭的程序一般较为规范,裁判也较为公正。因此,相关当事人更愿意选择由王室法庭处理土地和神职推荐权纠纷。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格兰( )
A. 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 B. 坚持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
C. 司法成为王权强化的重要手段 D. 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英格兰)。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12世纪的英格兰,相关当事人在遇到涉及封建领主的土地纠纷和涉及教会的神职推荐权纠纷时,更愿意选择由国王控制的王室法庭裁决,而不是被领主控制的封建法庭和被教会控制的教会法庭。在中世纪封建制下,相关纠纷由王室法庭裁决,为王权插手地方事务和教会事务提供了便利,所以,司法成为英格兰王权加强的重要手段,C项正确;材料只有司法方面的内容,不能得出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司法独立和法律的地位,排除B项;“彻底”一词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 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 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 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 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和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朝鲜和越南在臣服明朝的前提下,也接受了部分周边势力的朝贡称臣,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小型秩序圈。在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圈中,朝鲜、越南处于“夷”的地位,而在小型秩序圈中,则摇身一变为“华”的地位,可以接受他国朝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内部的一些国家传播,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民族国家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各国”,且材料主旨不是“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扩张对朝贡体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4.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认为,遗产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财产,巨额遗产应当收重税;资本家可以将企业利润按一定的百分比奖励给劳动者,并建议劳动者与资本家合伙经营,或自行建立合作组织。他的这一观点( )
A. 旨在缓和分配不均的矛盾 B. 受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影响
C. 反映消灭剥削的社会共识 D. 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题、原因题、本质题和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遗产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财产,巨额遗产应当收重税;资本家可以将企业利润按一定的百分比奖励给劳动者,并建议劳动者与资本家合伙经营,或自行建立合作组织”和所学可知,约翰·穆勒主张对巨额遗产征重税,资本家给劳动者让利,即主张缓解财富分配不均,背后原因是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背后存有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及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A项正确;剩余价值论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系统展开,排除B项;消灭剥削不是“社会共识”,排除C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 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 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 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根据材料“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和所学可知,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下降,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1923—1924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允许本国或外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但并不是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才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1921年推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从如表可推断出的历史信息是( )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业趋于衰落
B. 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
C. 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
D.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90年与1950年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相比,农业、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总体都在下降,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在上升,第三产业的兴起带来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新变化,D项正确;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降低并不意味着农业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涉及中间阶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战国后期仅剩下七雄与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改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从“九一八”到“七七”,日本步步进逼,企图将中国一块一块吞下。但是,日本压迫愈紧,中国救亡图存之心愈切。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年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经过百年炼铸的诉求,其威力莫可与京!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塑造的历史过程。
【答案】(1)从地理上看,由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部落或诸侯国)发展为涵盖整个统治区域的现代民族国家;从文化上看,由华夏汉族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或:从民族来看,由华夏族、汉族发展为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从政治上看,由专制王朝发展为现代民主国家。
(2)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近代民族国家建立,但中国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自中共一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由近代民族国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只要答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性文件的颁布,中国民族国家意识也逐渐强化,但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并未完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逐渐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解放。
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不断奋斗不断发展,新中国一词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有利于赶走外来侵略者,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与中国的长远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可得出从地理上看,由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部落或诸侯国)发展为涵盖整个统治区域的现代民族国家;由材料“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可得出从文化上看,由华夏汉族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或:从民族来看,由华夏族、汉族发展为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上看,由专制王朝发展为现代民主国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由材料“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及所学可得出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近代民族国家建立,但中国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由材料“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年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及所学可得出自中共一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由近代民族国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等知识可知,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性文件的颁布,中国民族国家意识也逐渐强化,但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并未完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逐渐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解放。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可知,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不断奋斗不断发展,新中国一词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有利于赶走外来侵略者,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与中国的长远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时期 邮票主图内容
1949—1956年 地点和建筑:天安门、政协会场、长城、卢沟桥、平型关、重型机器厂、东北自动化发电厂、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大渡河钢索吊桥政治标志:政协会徽、五星红旗、苏联国旗、锤子、镰刀、齿轮、和平鸽、中国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徽
1956—1966年 地点和建筑:自制汽车厂房、井冈山、武汉长江大桥、人民纪念碑、遵义会议会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延安宝塔山、天安门、万隆会议会址政治标志:和平鸽、五角星、《共产党宣言》、橄榄枝、国徽、苏联国旗、匈牙利国旗、捷克斯洛伐克国旗、朝鲜国旗、越南国旗、蒙古国旗、古巴国旗、阿尔巴尼亚国旗及地图
1966—1978年 地点和建筑:人民大会堂、北京铁路车站、军事博物馆、延安、中共一大会址、延安宝塔山、人民英雄纪念碑、遵义会议会址、红旗渠、长城、毛主席旧居政治标志:五星红旗、国徽、《毛主席语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古巴国旗、越南地图、阿尔巴尼亚国旗、阿尔及利亚地图、中国地图、巴黎公社旗帜
1978—2019年 地点和建筑:长城、延安宝塔山、毛主席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军政府旧址、遵义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会址、卢沟桥、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政治标志:国徽、政协会徽、《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葡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书影、国歌乐谱、《国际歌》乐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邮票主图内容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
阐释: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中国制度奠基时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并确立了党领导一切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我国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支撑。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
经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实基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的邮票的主题内容来看,主要突出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拼搏进取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关于阐释可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制度建设、经济建设和外交取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经济体制的变革、综合国力的提升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过诸多变化。顺治年间实行编审制,各地方政府向中央呈报带有纳粮户的人丁、丁银、田赋等内容的《编审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廷以户籍编审期限太宽,胥役得以任意作弊,将户籍编审期限定为一年岁底造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廷议改为“五岁一编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以“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为由“停编审造册”。编审造册虽停,但人口统计并未停止。自乾隆五年(1740年)开始,各地方政府需要呈报“民数”“以验盛世闾阎繁富之征”。相较于统计严格、详实的编审制,各地上报的“民数”大致只包括人口数量、性别等数据,但覆盖范围却扩大到“内地十八省”的男女老少全部人口。
——摘编自赵尔巽《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二 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第2款有如下规定: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税额,在本联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人口的实际统计在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后三年内和此后每十年内,依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中期户籍管理制度发生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编审制和美国1787年人口统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1)变化:由严格、详实的编审制到各省简单上报“民数”户籍统计范围由纳税人口拓展到全部人口。
原因:赋税征收逐渐淡化人丁标准,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人口数量是农业社会衡量国家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2)不同点:编审制下的户籍统计主要服务于经济目的,即赋税征收;编审制的统计对象为“丁口”,即承担赋役的成年男子数。美国1787年的人口统计除服务于经济目的外还有政治目的,即议席分配;美国人口统计对象为自由民和黑奴,黑奴按五分之三计算,印第安人不计入人口总数。
原因:清朝前期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1787年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清朝前期小农经济占主导;美国1787年北方主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南方主要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顺治年间实行编审制,各地方政府向中央呈报带有纳粮户的人丁、丁银、田赋等内容的《编审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廷议改为‘五岁一编审’”“自乾隆五年(1740年)开始,各地方政府需要呈报‘民数’‘以验盛世闾阎繁富之征’”可知,由严格、详实的编审制到各省简单上报“民数”户籍统计范围由纳税人口拓展到全部人口。 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赋税制度变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如赋税征收逐渐淡化人丁标准,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人口数量是农业社会衡量国家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和近代美国。不同点:根据材料“各地方政府向中央呈报带有纳粮户的人丁、丁银、田赋等内容的《编审册》”和所学可知,编审制下的户籍统计主要服务于经济目的,即赋税征收;结合所学可知,编审制的统计对象为“丁口”,即承担赋役的成年男子数。根据材料“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税额,在本联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可知,美国1787年的人口统计除服务于经济目的外还有政治目的,即议席分配;根据材料“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和所学可知,美国人口统计对象为自由民和黑奴,黑奴按五分之三计算,印第安人不计入人口总数。 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清朝前期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1787年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清朝前期小农经济占主导;美国1787年北方主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南方主要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