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多分钟与变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91年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希望西方国家每年向苏联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苏联继续经济改革,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表示,在苏联经济改革成果未明朗之前,拒绝给予其大规模的财政援助。由此可以得出苏联( )
A.改革仅限经济体制改革 B.作为主权国家名存实亡
C.将终止私有化改革进程 D.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2.1985—1991年,苏联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了51%,但商店里柜台和货架上的各种商品空空如也,1990年4月,中央银行行长格拉先科致函最高苏维埃:“许多食品供应不足,首先是畜牧业产品、糖果食品、土豆、蔬菜等。”这表明当时苏联(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没有变化 B.工人消费能力大幅下降
C.市场调节在经济中的作用加强 D.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3.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苏联缩减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但从1968年扼杀“布拉格之春”以后,改革重心变为合并企业、建立联合公司,主持改革的柯西金也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应当用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这反映苏联改革( )
A.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 B.吸取东欧改革失败教训
C.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D.没有突破传统经济体制
4.下列属于“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华约”组织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B.“福利国家”的建立、黑人民权运动的开展、勃列日涅夫改革
C.十月革命的爆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5.1918年匈牙利、波兰成立共产党,1919年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1921年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相继诞生。这些政党都加入了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这体现出( )
A.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全面胜利 B.大多数国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C.民族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D.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6.20世纪50-80年代,苏联和东欧进行了三波改革,但都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与苏联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劳动力75%在农业部门,苏联75%在工业部门;苏联已将社会保障网扩展至城乡全体劳动者,而中国享受保障的只有占劳动者总数20%的城市劳动者。这些数据反映了( )
A.苏联的社会保障优于中国 B.中国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
C.中国的改革成就高于苏联 D.中国的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7.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
8.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普遍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斯大林逝世,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C.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D.与西方国家斗争的需要
9.如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1957年3月3日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比美国早9个月
1957年10月4日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 比美国早近4个月
1961年4月12日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 比美国早10个月
A.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B.改革严重阻碍了苏联科技的进步
C.苏联率先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D.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绝对优势
10.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本国实行军管后,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国际金融组织严格控制对波兰的贷款,阻挠波兰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迫使苏联为稳定波兰局势买单。同时,美国政府还利用苏东阵营内部的问题,推动苏东地区的“自由化”。美国这些做法( )
A.强化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势力渗透 B.说明美苏对抗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旨在弱化苏联对东欧地区的管控力度 D.开启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
11.1966年7月起,苏联按照国营农场相应工种职工的工资标准,对集体农庄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即发给货币与实物。与此同时,还开始对农庄庄员实行社会保证金与保险制度。这说明当时苏联( )
A.改革以农业领域为重点 B.试图提升社会生产积极性
C.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 D.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反映了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旨在( )
A.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消除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加快欧洲一体的进程 D.增强华约组织的内部联合
13.1946年后,苏联相继通过《关于加速发展生产日用品的国营轻工业的措施》、《关于战后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等决议,决定将1946-1950年对纺织工业部的投资由59.9亿增加到73亿卢布,对轻工业部的投资额由21.8亿卢布增加到29亿卢布。这表明( )
A.苏联模式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纠正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因时进行调整 D.民用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4.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比西方国家高出1.5倍,燃料及能源消耗高出50%。苏联官方报刊《真理报》公布,苏联工业劳动效率是美国的55%,农业只有其20%。这一现象反映了苏联( )
A.高新科技发展缓慢 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C.经济发展出现衰退 D.经济增长方式有待革新
15.1989年,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1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1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这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失败 B.勃列日涅夫改革涉及政治领域
C.苏共的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 D.苏共党内官僚化趋势日益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采取重大措施,对农业实施改革。1953年下半年,苏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决议;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又提出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决定。以这两项措施的出台为标志,赫鲁晓夫启动了苏联农业的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并提高收购价格以给农民增加收益。赫鲁晓夫还注意给集体农庄放权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破坏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成效不大。
—摘编自张喜德、蔡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到1955年底,全国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这段时期,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李伟民《金融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苏农业改革中得到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增长率 工业产值增长率 农业产值增长率 投资额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89 1.8% 2.6% 0.5% 0.3% 2.0%
1990 -4% -1.2% -2.3% -19% -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
(1)国家掌握土地。
(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
(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
(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根据材料,指出列宁认为确保资本主义因素不至于危害无产阶级政权的关键。结合所学,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简述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对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年7月初(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体现了其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排除A项;此时苏联还未解体,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改革,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工人的工资上升,但是商品奇缺,许多食品供应不足,这说明当时苏联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并未改变,A项正确;工人工资上升,意味着消费能力上升,排除B项;当时苏联是供应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并非发挥市场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改革方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叶(苏联)。据题干“商品货币关系应当用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柯西金认为应该强化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是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说明没有突破传统经济体制,D项正确;柯西金的做法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并未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排除A项;东欧改革失败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长期存在在,并非由苏联改革造成,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航天技术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社会主义的变化,D项正确;A项马歇尔计划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排除A项;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变化,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的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1918-1921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东欧一系列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项正确;A错在全面胜利,是部分胜利,排除A项;B是东欧国家加入,而不是大多数国家加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民族民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和东欧、中国)。材料中提到苏联和东欧改革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对20世纪80年代初中苏情况进行对比,苏联较高的工业化人口占比和完善的社会保障网使得改革需要触及的面较大,从而决定了改革的难度阻力较大,而中国“享受保障的只有占劳动者总数20%的城市劳动者”,比例相对较小,所以中国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B项正确;苏联的社会保障优于中国不是材料反映的情况的主旨,材料主要想强调苏联和中国改革阻力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中苏改革成就进行对比,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至1962年(苏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在这一时期,美国调整了其经济遏制战略,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开始积极寻求扩大东西方贸易关系,以便为苏联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获得技术和资金,D项正确;A项并非苏联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与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排除B项;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主要是为了获得资金技术,并不是炫耀本国石油产能,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出现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项正确;195年斯大林逝世,但苏联与东欧仍然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排除A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并非共同原因,排除C项;与西方国家斗争的需要是直接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高中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从而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都比美国早,故“改革严重阻碍了苏联科技的进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部分成果,“苏联率先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绝对优势”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运用经济手段打压波兰,并利用苏东阵营内部问题推动苏东地区的“自由化”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这些做法旨在削弱苏联对东欧地区的管控,C项正确;材料中美国主要利用了经济手段和苏东阵营内部问题,而不是势力渗透,排除A项;当时美苏对抗的形式仍然是冷战,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事件与苏联的解体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开启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1966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对国营农场进行改革,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社会保证金与保险制度,有利于提升庄员的劳动积极性,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但1964年赫鲁晓夫已经下台,排除A项;苏联一直都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排除C项;苏联历次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东欧)。据材料“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及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欧国家在探寻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苏联模式,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所以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东欧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并非冷战的负面影响,排除B项;苏联解体前,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是西欧国家,排除C项;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自己国家内部的改革,与华约组织内部联合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根据材料“决定1946—1950年对纺织工业部的投资由59.9亿增加到73亿卢布,对轻工业部的投资额由21. 8亿卢布增加到29亿卢布,分别增长了 21.9%和33%。”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加大了对轻工业、农业的投资和生产,主要是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时因势进行调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轻工业、工业的投资情况,没有涉及国家工业化水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二战后苏联进行了改革,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营轻工业,并非民用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能源消耗远高于美国,生产效率低于美国,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粗放型增长方式明显,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生产的对比,但没有说明苏联经济的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85%的民众认为苏联代表党的官僚、干部等群体,侧面反映了当时苏共党内官僚化趋势日益加剧,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彻底失败,是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排除A项;1982年勃列日涅夫已经病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苏联民众对苏共的信仰出现危机,而非苏共的政治信仰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注重权力下放和利益刺激;缺乏科学指导思想;急于求成;效果有限。
原因:农业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反思;脱离实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2)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3)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提高收购价格”“给集体农庄放权”可得出注重权力下放和利益刺激;根据材料一“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可得出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还可得出急于求成、效果有限。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可得出脱离实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是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反思以及农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苏联经济发展,这是注重权力下放和利益刺激的原因。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可得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二“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可得出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二“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可得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应紧扣材料中的中苏两国农业改革举措和结果,注意从国情、生产关系、民意、改革的推进等角度分析总结即可。
17.(1)共同政策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第一问共同政策因素,由材料美国经济波动曲线,以及材料“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可知,1940—1960年美苏两国经济都保持了较快发展。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两国战后初期经济的发展都得益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问解读,由材料“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可知,二战后美国经济波动相对平缓,对此进行解读需要说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较平稳的原因。可分二战后初期,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二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里根政府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获得恢复发展;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美国经济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1990年的苏联。第一问态势,由材料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可得出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1—199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末期和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结合“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体制的弊端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是侧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后期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不当,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滑坡,加剧了危机。
18.(1)措施:增加农业科研资金;肯定农业专家价值;增建农业高等院校;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意义: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
(2)不同之处: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中外联系更加密切;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国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粗放式生产对农业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启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农业科技创新要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
【详解】(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措施:根据材料一“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得出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根据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得出;肯定农业专家价值。根据材料一“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得出增建农业高等院校。根据材料一“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得出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意义:根据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得出提高了农业产量,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2)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得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材料二“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得出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根据材料二“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得出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等方面可归纳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中外联系更加密切;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国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粗放式生产对农业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认识:考生在回答启示时从农业发展的方法,如何处理农业发展和其他行业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思考。例如: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农业科技创新要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
19.关键:国家对土地的掌控,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
措施及影响: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促进工业化发展,但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赫鲁晓夫改为农产品收购制,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未突破原有体制束缚。
【详解】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国家掌握土地、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可分析出国家对土地的掌控,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措施及影响:结合斯大林体制可分析出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促进工业化发展,但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局限性可分析出赫鲁晓夫改为农产品收购制,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未突破原有体制束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多分钟与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