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跟踪训练(图片版 无答案)2023-2024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跟踪训练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已故中国考古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可称为“中华第一城”。此前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现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被国际承认。这说明( )
A.文明的起源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才能被证实 B.文明的起源须要获得国际的认可方可确定
C.考古发现更真实、更具说服力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下表是关于夏、商的部分文献记载。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夏、商时期
内容 出处
汤“尃受天命,刻伐下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 春秋时期齐国叔夷钟铭文
“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发崩,子帝履葵立,是为桀” 汉代《史记》
A.王权严重依赖神权B.嫡长子继承制成熟C.“家天下”局面遭破坏 D.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
3.梁启超提到古代有一种田制“助”,孟子解释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称私田,同养公田”。结合所学,对该田制阐述错误的是
A.实行于商周时期 B.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步废除
C.土地为国王所有 D.按性别和年龄分配土地
4.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护的主要是
A.王室的安全 B.分封的秩序 C.王位的世袭 D.嫡子的权力
5.史载牧野之战前,周武王誓师讲话,列举了讨伐商纣王的三条理由:“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抛弃了对祖宗的祭祀而不闻不问)“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抛弃了同祖的兄弟不用),并表示“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这反映出当时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世官制被普遍认可
③浓郁的宗法观念 ④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西周初年,周天子把不同姓氏的贵族集团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封建国家。这一做法
A.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B.打击了商王朝的残余势力
C.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利用 D.促进了华夏族的融合形成
7.周代分封首封传说时代及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戎狄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地域除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外,还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分封制
A.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C.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 D.实现了周王权力集中
8.黄帝以后“帝王”世系表(部分)
据表可知
A.世袭制优于禅让制B.“帝王”世系杂乱无章C.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心D.早期部落民主不断完善
9.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以宗法制形成政治实体始于西周 B.宗法制成为封邦建国的内在基础
C.同姓不婚加强了姬姓封国间联系 D.宗法制扩大了周王朝的文化影响
10.下表梳理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部分多元文明,从该表中能够得出的认识有
北方地区 黃河流域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距今约6000—5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4000年)
①新石器时代我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②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③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别广泛④早期中华文明朝着多元一体方向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
①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②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③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 ④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下图是参与中国文明形成总进程的主要地方社会,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中原文化--脉相承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华夏文化兼容并包 D.各地文化融合交流
13.“陶纺轮,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织机部件有定经杆、综杆、绞纱棒、机刀、布轴等,在遗址内还出土了葛布和麻布残片以及底部印有细密布纹的陶器等。”根据以上材料,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B.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
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非常重要 D.黄河流域是中国丝织业的源头
14.周代对诸侯不按规定朝觐述职的,规定了惩戒措施: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一制度
A.使周天子的王权权威逐渐削弱 B.形成了西周时期的王权专制
C.体现了天子与诸侯的主从关系 D.强化了西周时期的中央集权
15.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A.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B.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
C.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 D.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
16.陶寺遗址典型陶器具有山东、河南、江汉、西北和关中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玉琮、玉璧和大型厨刀继承了良渚文化的传统;透雕兽面玉佩受到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文化的影响;铃和齿轮形器等铜器则受到西北地区的影响。由陶寺显贵阶层的特大型墓葬中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的仪式用品,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文化基因是( )
A.“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B.“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C.“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D.“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17.史学家通过对两周墓葬用鼎制度的研究,发现西周前期存在相对应的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自有一套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对应的五等爵的制度,即公、侯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体现了周初( )
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 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
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
18.有学者指出:“(西周)军事行动可以长期可靠地依赖的后勤支援仅仅来自王室管理的王畿地区。至于周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封国基于地方资源的军事援助,则完全取决于诸侯的意愿和周王对他们的支配能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受到了严峻挑战 B.诸侯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C.分封制度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诸侯未形成对王室的政治认同
19.“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
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20.《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 )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21.西周虽处于夏、商和秦汉之间,但从国家结构的类型上讲,夏、商、西周应为一体、一型,即早期国家的联邦或邦联型松散结构阶段。造成这一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区域的辽阔 B.地形地貌的阻隔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土地制度的限制
22.晋襄公去世时,太子年少,赵盾因为晋国多难,要立年长的国君,决定把公子雍从秦迎接回来,但因襄公夫人抱着太子啼哭于朝,卿大夫“畏国人以大义来逼己”,仍然立了太子为国君。这反映了当时的晋国( )
A.王权受到一定限制 B.宗法体系得到维护
C.传统秩序已经崩溃 D.国土面临瓜分危机
23.夏代之前的东方地区,尚未出现夷的称呼。在提到东方部族之时,多数是具体地指称人名(也可以看作是部族),如太昊、少昊、蚩尤、舜、皋陶、伯益等。但《竹书纪年》多次提到夏王朝与东方的关系,他们把东方部族称为各种夷,如方夷、于夷、玄夷、白夷、黄夷、畎夷、风夷、赤夷、阳夷等,统称九夷。据此可知( )
A.方国联盟致国家分裂 B.民族融合成必然趋势
C.夏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D.自夏始已有华夷观念
24.“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
A.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 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
C.“私天下”取代“公天下” 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
25.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分出不同的氏族墓区。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5座随葬鼍鼓、七鼓。石馨。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应是埋在同一墓地的某一大族或家族的几代人;而墓地北部,密集分布着的墓葬多为小墓、穷墓。这折射出原始社会末期( )
A.原始民主趋向崩溃 B.阶级斗争愈演愈烈
C.华夏认同已然显现 D.土地制度发生裂变
二、非选择题(共1题,15分)
2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炼至少二条历史信息并进行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层次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跟踪训练(图片版 无答案)2023-2024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