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
初 二 历 史 试 题
(时间:60分钟)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2、答题前,务必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制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5.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制定区域外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50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写在表格内)
1. 早在19世纪我国就有一位进步官员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他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位官员是(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2.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鸦片战争
A. 加重了中国的负担
B. 严重的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C. 便利了英国倾销商品
D. 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近代化进程
3. “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三元里人民抗英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4. 1856年10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下面关于这次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 时间:1856年爆发,1858年结束
C. 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 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6.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材料中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7.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组织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 )
A. 曾国藩 B. 左宗棠 C. 谭嗣同 D. 蔡锷
8.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①④②③
9.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C.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 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10. 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一类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另一类则走到了清王朝的对立面。这两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 林则徐、关天培 B. 曾国藩、洪秀全
C. 李鸿章、詹天佑 D. 康有为、孙中山
1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一观点反映出百日维新( )
A. 结束了封建制度 B. 实现了自强求富
C. 促进了思想启蒙 D. 弘扬了民主科学
12.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 谭嗣同 B. 梁启超 C. 严复 D. 黄兴
13. 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并取得在中国采矿及修筑铁路等特权,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种现象发生在(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下主要体现列强“以华制华”侵略策略的是( )
A. 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
B.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C.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反帝活动
15. 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 阶级基础 B. 斗争方式 C. 失败原因 D. 斗争对象
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7. “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歌谣中辛亥年发生“首义”是指( )
A. 安庆起义 B. 广西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18. “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次革命 B. 护法运动 C. 护国战争 D. 北伐战争
19.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批判了一些旧文学技巧,代之以新技巧。由此可见,他倡导( )
A. 政治革命 B. 文学革命 C. 军事革命 D. 科技革命
20.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并未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个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指的是( )
A.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 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赛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运动是( )
A. 辛亥革命 B. 护国运动 C. 二次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22. 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主要是因为他( )
A. 创立“拜上帝会”,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B.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维新变法
C. 创建兴中会,建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
D. 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3. 有人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西学东渐——“雾里看花”、中体西用——“移花接木”、从制度到思想——“学习仿效”。这个过程体现了
A. 近代中国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D. 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24. 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 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 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25.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 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 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 推进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保障了国民一律平等
第II卷(非选择题47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8分,共47分。
26.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大家积极参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 “历史解释” 素养的要求。如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什么?哪一国家挑起“这场战争”?他们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 《爱国三字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 “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指出“圆明园”是在哪次战争中被毁?
材料四 他们提出 “扶清灭洋”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按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4)材料四中 “扶清灭洋”是哪一运动的口号?依据材料概括这场运动的性质。
27.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1842年8月29日 1895年4月17日 1901年9月7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中发生的任意一件大事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
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请说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及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28.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 梁启超为 《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写,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 《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 《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 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矣,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愈属重大,且非兵力所能援助,必须以和平手段从事。中国现有无数荒野地段,未经开垦,故社会革命事业比诸欧、美各国较易达到目的。
——摘编自 《民报》
材料三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至1926年停刊,期间刊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月后(篇)
思想(启蒙) 65 2
文学 39 10
新诗 140 101
小说 34 15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俄国研究 4 41
国民革命 0 13
世界革命 0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报》是哪一革命政党的机关报?孙中山将该革命政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指出辛亥革命在推动政治近代化的同时,如何推动了中国在思想方面的近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杂志是哪一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它的创办人是谁?从创刊至停刊在宣传主题上有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报刊宣传内容的变化说明我国近代化探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近代报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
初 二 历 史 试 题
(时间:60分钟)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2、答题前,务必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制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5.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制定区域外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50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写在表格内)
1. 早在19世纪我国就有一位进步官员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他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位官员是(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8 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A项正确;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排除B项;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排除C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排除D项。故选A项。
2.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鸦片战争
A. 加重了中国的负担
B. 严重的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C. 便利了英国倾销商品
D. 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指的是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选D。
3. “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三元里人民抗英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清朝统治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中国历史上壮烈的一章,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A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4. 1856年10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下面关于这次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 时间:1856年爆发,1858年结束
C. 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 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于1856年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56年爆发,1860年结束,排除B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C项;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签订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A项。
5. “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B项正确;ACD项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6.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材料中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这个历史事件的进步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B项;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时中国已经开始近代化了,排除D项。故选C项。
7. 他是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组织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 )
A. 曾国藩 B. 左宗棠 C. 谭嗣同 D. 蔡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组织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A项正确;左宗棠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排除B项;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蔡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军事家,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并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被称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的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60年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②③,B项正确;而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C.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 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是因为此前三十多年平和、不改变体制的学西方,至此终止,先前中国人自信不疑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历史陈迹。此后的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合。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的涵义,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经济上:列强加剧了资本输出,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展救亡变法运动;思想上: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发展到学制度;实业救国、维新变法思潮兴起。本题体现的是思想上的分水岭,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10. 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一类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另一类则走到了清王朝的对立面。这两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 林则徐、关天培 B. 曾国藩、洪秀全
C. 李鸿章、詹天佑 D. 康有为、孙中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一类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代表是康有为,另一类则走到了清王朝的对立面,代表是孙中山,D项正确;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的抗英英雄,排除A项;洪秀全是太平天国时期人物,排除B项;詹天佑是工程师,不是政治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一观点反映出百日维新( )
A. 结束了封建制度 B. 实现了自强求富
C. 促进了思想启蒙 D. 弘扬了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C项正确;结束了封建制度指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实现了自强求富指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弘扬了民主科学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 谭嗣同 B. 梁启超 C. 严复 D. 黄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志士谭嗣同被捕入狱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之一,没有牺牲,排除B项;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宣传者,但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C项;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并取得在中国采矿及修筑铁路等特权,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种现象发生在(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并取得在中国采矿及修筑铁路等特权,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下主要体现列强“以华制华”侵略策略的是( )
A. 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
B.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C.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可知,清政府严禁反帝,利用清政府来压制反帝力量,这体现的是“以华制华”,D项正确;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这体现的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体现的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排除B项;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体现的是对中国海关主权的损害,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 阶级基础 B. 斗争方式 C. 失败原因 D. 斗争对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基础都是农民阶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都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合法地驻兵于中国国土,产生了一个武装化的使馆区,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各国派兵驻守,与材料信息“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相对应,D项正确;《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北京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开始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和工具,《马关条约》中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但是均未涉及外国派兵驻守大沽炮台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 “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歌谣中辛亥年发生的“首义”是指( )
A. 安庆起义 B. 广西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被称为首义之城。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项正确;安庆起义发生于1907年,是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排除A项;广西起义发生于1907年,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8. “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次革命 B. 护法运动 C. 护国战争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中华民国五年为1916年,可知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护国战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称帝,举国哗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最终在绝望中死去,C项正确;1913年孙中山等人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但是迅速归于失败,排除A项;1917年,孙中山等人又发动了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护法运动,排除B项;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北伐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批判了一些旧文学技巧,代之以新技巧。由此可见,他倡导( )
A. 政治革命 B. 文学革命 C. 军事革命 D. 科技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和所学可知,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不摹仿古人”等,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文学革命,不涉及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并未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个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指的是( )
A.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C项正确;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但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知道新中国建立后完成土改才彻底摧毁,所以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终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21. 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赛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运动是( )
A. 辛亥革命 B. 护国运动 C. 二次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赛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德先生”指的是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指的是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护国运动是1915年为维护共和制度,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战争,排除B项;二次革命是“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的革命,后被镇压,排除C项。故选D项。
22. 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主要是因为他( )
A. 创立“拜上帝会”,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B.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维新变法
C. 创建兴中会,建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
D. 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维新变法,排除B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23. 有人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西学东渐——“雾里看花”、中体西用——“移花接木”、从制度到思想——“学习仿效”。这个过程体现了
A. 近代中国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D. 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西学东渐……、中体西用……、从制度到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等过程,程度不断加深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C正确;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是对于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向西方学习先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B;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救亡图存,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故选C。
24. 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 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 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宣告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项正确;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是在1911年,排除A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是在护国战争中,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 推进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保障了国民一律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项正确;否定君主专制、肯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与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无关,由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独裁专制统治,所以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从实际上看,没能起到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平等权的问题,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保障了国民一律平等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47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8分,共47分。
26.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大家积极参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 “历史解释” 素养的要求。如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什么?哪一国家挑起“这场战争”?他们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 《爱国三字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 “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指出“圆明园”是在哪次战争中被毁?
材料四 他们提出 “扶清灭洋”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按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4)材料四中 “扶清灭洋”是哪一运动的口号?依据材料概括这场运动的性质。
【答案】(1)示例:1839年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战争:鸦片战争;国家:英国;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4)运动:义和团运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可以从虎门销烟的时间、概况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示例:1839年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小问2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国家:根据所学可知,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目的: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小问3详解】
条约:依据材料三“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香港”的条约名称是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依据材料三“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战争: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犯下滔天罪行。
【小问4详解】
运动:根据材料四“他们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和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性质:根据材料四“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和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27.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1842年8月29日 1895年4月17日 1901年9月7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中发生的任意一件大事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
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请说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及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大事及其要影响: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或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的签订: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口号:“自强”、“求富”;
原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3)管带:邓世昌
目的: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原因:中国清政府的腐败。
【解析】
【小问1详解】
大事及重要影响:可以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根据材料一“1842年8月29日”和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一“1895年4月17日”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据材料一“1901年9月7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后,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问2详解】
口号: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原因:根据材料二“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李鸿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小问3详解】
管带:根据材料三“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结合所学可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力衰落,致使在对外战争中屡遭失败,因此,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28.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 梁启超为 《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写,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 《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 《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 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矣,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愈属重大,且非兵力所能援助,必须以和平手段从事。中国现有无数荒野地段,未经开垦,故社会革命事业比诸欧、美各国较易达到目的。
——摘编自 《民报》
材料三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至1926年停刊,期间刊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月后(篇)
思想(启蒙) 65 2
文学 39 10
新诗 140 101
小说 34 15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俄国研究 4 41
国民革命 0 13
世界革命 0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报》是哪一革命政党的机关报?孙中山将该革命政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指出辛亥革命在推动政治近代化的同时,如何推动了中国在思想方面的近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杂志是哪一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它的创办人是谁?从创刊至停刊在宣传主题上有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报刊宣传内容的变化说明我国近代化探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近代报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思想: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革命政党:同盟会;
三大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思想方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运动:新文化运动;创办人:陈独秀;变化:由宣传新文学、思想启蒙为主,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为主。
(4)变化: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逐渐转变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作用: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思想:根据材料“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写,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可知,《时务报》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影响:根据材料“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 《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可知,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小问2详解】
革命政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
三大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将该革命政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思想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推动政治近代化的同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在思想方面的近代化。
【小问3详解】
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创办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变化:根据材料表格信息“思想(启蒙)1920年9月前65(篇)、1920年9月后2(篇)”“科学社会主义1920年9月前1(篇)、1920年9月后79(篇)”可知,从创刊至停刊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是由宣传新文学、思想启蒙为主,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为主。
【小问4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信息“《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报刊宣传内容的变化说明我国近代化探索发生的变化是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逐渐转变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报刊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从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方面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五四制)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