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2021年,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人们可以参观“西藏和平解放史”并在寄语墙上留言。下列最适合写在寄语墙上的是( )
A.走全面建设道路,建强大工业国家
B.祖国大陆获统一,各族实现大团结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答案】B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史”,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走全面建设道路,建强大工业国家”,体现的是一五计划,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合题意,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国大陆获统一,各族实现大团结”,反映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促进了西藏的进步发展,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体现的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独立自主,不合题意,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反映的是我国对外政策上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推动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识记,主要知识考点是西藏和平解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历史知识。
2.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大将军此番言论重在说明( )
A.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B.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
C.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 D.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由材料“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可知,彭大将军此番言论重在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抗美援朝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抗美援朝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3. 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 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地主减息减租,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政策”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出自《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项;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 提高决策科学性 B.强调制度稳定性
C.权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广泛代表性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9%,党外人士558人,占45.51%”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党员和党外人土组成,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具有广泛性,D 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 ABC 的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000多元……当时(1956年)毛泽东主席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据此推论,沈莱舟当时是一名( )
A.农民 B.工人
C.知识分子 D.私营工商业者
【答案】D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确定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改为社会主义国有财产,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身份有误,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三大改造,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6.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答案】C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C项正确;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十年建设的成就原因之一,不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
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对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安徽小岗村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A.巩固新中国人民政权 B.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
【解析】提取题干图片信息“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图二、安徽小岗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小岗村最先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范式;“图三、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家正式启动了对外开放。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运动等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不合题意,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逐步确立,不合题意,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12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不合题意,排除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图片材料分析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知识。
8.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 )
A.扩大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适时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引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题目和所学可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理顺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突破了社会主义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误区,在此基础上,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中共中央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符合题意;
A项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1984年就已实施,排除A;
材料主旨说明的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与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引进科学技术无关,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共十四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9.从1976年7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做准备 B.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D.为改善中美关系而寻找突破口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从1976年7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到1977年,高层领导频繁出访是为改革开放做准备,1976年至1978年,高层频繁出访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做准备,故A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的主要目的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做准备,不是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26届联大已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所以C项表述错误,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所以“为改善中美关系而寻找突破口”之说错误,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知识的分析理解,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时期外交的相关历史知识。
10.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两件事的共作用是( )
A.扭转了经济形势 B.完成了拨乱反正
C.确立了指导思想 D.促进了思想解放
【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根据题干“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因此这两个事件共同作用是促进思想解放,D项正确;
题干没涉及扭转了经济形势,排除A项;
1981年6月,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志,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B项;
中共十五大 确立了邓小平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高度重视非贫困村的脱贫,着力解决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发展产业等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D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高度重视非贫困村的脱贫,着力解决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发展产业等问题,这些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全面从严治党,不符合题意;
B.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题意;
C.全面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1960年西藏成立的各级人民政权中,乡级干部全是藏族,区级干部90%以上是藏族,并且有300多名藏族干部担任了县级以上领导职务。这说明( )
A.藏族比其他少数民族享有更多的自治权
B.我国在藏族地区实行“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利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乡级干部全是藏族,区级干部90%以上是藏族,并且有300多名藏族干部担任了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可知,1960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各级人民政府中藏族干部的比例相当大,这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有利于保障少数民 族当家作主,C项正确;
藏族比其他少数民族享有更多的自治权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
“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方针,不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排除B项;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利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毛泽东,不符合题意;
B.周恩来,不符合题意;
D.江泽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没有什么技巧。
14.《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这一规定( )
A.将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纳入法治体系
B.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C.使海峡两岸的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
D.打破了两岸同胞长久隔绝状态
【答案】A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反分裂国家法》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保障,将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纳入法治体系,A项正确;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排除B项;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排除C项;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两岸同胞长久隔绝状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历来关注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纪实(部分)
时间 时间 结果
1949-1978年 ①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
1978-2012年 ①完成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 ②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纪要》等,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行动。 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
2012-2021年 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示例:
年份:2017年
理由: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年代尺中任选一个年份作为中国的“改革年”,并说明其入选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进程的特点及成效。(4分)
【答案】(1)条件: 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年份:1978年 ;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特点: 国家主导,制度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推动力,脱贫进展迅速,由脱贫到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成效: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点】土地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得出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变化:根据材料“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结合所学可知,得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根据示例,任选一个年份,在说明理由的时候,阐述清楚这一年具有贡献的历史史实即可,如:年份:2017年。理由: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特点:根据材料“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纪要》等”得出国家主导,根据材料“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得出制度保障,根据材料“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得出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根据材料“完成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得出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推动力,根据材料“加快贫国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得出脱贫进展迅速,由脱贫到富裕,实现共同富裕。
成效:根据材料“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得出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故答案为:
(1)条件: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如:年份:2017年。理由: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特点:国家主导,制度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推动力,脱贫进展迅速,由脱贫到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成效: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材料二 “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至少3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至少3点)(4分)
【答案】(1)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③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原因:①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③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④资料不全;⑤基础设施薄弱;等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1)由材料: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由材料:“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以看出,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包括: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故答案为:
(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点评】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7.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5月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地域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1978—2017年 中国年均保持9.5%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有关的一项经济制度。(4分)
(2)选取材料中的两个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5分)
【答案】(1)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
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随后扩展到城市,进一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转变。
结论: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正确的强国之路。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中“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体现的经济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解题要济意理解题意,分三步阐述,先提取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炼观点,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论术,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实例:
(1)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
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随后扩展到城市,进一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转变。
结论: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正确的强国之路。
故答案为:
(1)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
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随后扩展到城市,进一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转变。
结论: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正确的强国之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解题要济意理解题意,分三步阐述,先提取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炼观点,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论术,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1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名称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①
核心人物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材料三: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4分)
(2)补齐材料二中①处空缺。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宝贵经验。(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令你感到自豪的成就。(4分)
【答案】(1)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验: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等。
(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
故答案为:(1)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验: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等。(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审清题意,运用相关知识解题。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2021年,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人们可以参观“西藏和平解放史”并在寄语墙上留言。下列最适合写在寄语墙上的是( )
A.走全面建设道路,建强大工业国家
B.祖国大陆获统一,各族实现大团结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2.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大将军此番言论重在说明( )
A.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B.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
C.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 D.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3. 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 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地主减息减租,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54年在完成全国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台湾省代表暂缺)。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 提高决策科学性 B.强调制度稳定性
C.权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广泛代表性
5.“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000多元……当时(1956年)毛泽东主席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据此推论,沈莱舟当时是一名( )
A.农民 B.工人
C.知识分子 D.私营工商业者
6.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7.对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安徽小岗村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A.巩固新中国人民政权 B.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 )
A.扩大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适时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引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
9.从1976年7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做准备 B.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D.为改善中美关系而寻找突破口
10.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两件事的共作用是( )
A.扭转了经济形势 B.完成了拨乱反正
C.确立了指导思想 D.促进了思想解放
11.“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高度重视非贫困村的脱贫,着力解决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发展产业等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1960年西藏成立的各级人民政权中,乡级干部全是藏族,区级干部90%以上是藏族,并且有300多名藏族干部担任了县级以上领导职务。这说明( )
A.藏族比其他少数民族享有更多的自治权
B.我国在藏族地区实行“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利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
13.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14.《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这一规定( )
A.将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纳入法治体系
B.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C.使海峡两岸的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
D.打破了两岸同胞长久隔绝状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历来关注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纪实(部分)
时间 时间 结果
1949-1978年 ①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
1978-2012年 ①完成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 ②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纪要》等,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行动。 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
2012-2021年 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示例:
年份:2017年
理由: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年代尺中任选一个年份作为中国的“改革年”,并说明其入选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进程的特点及成效。(4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材料二 “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至少3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至少3点)(4分)
17.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5月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地域向纵深推进,之后,逐渐向内陆全面开放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1978—2017年 中国年均保持9.5%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有关的一项经济制度。(4分)
(2)选取材料中的两个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5分)
1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名称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①
核心人物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材料三: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4分)
(2)补齐材料二中①处空缺。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宝贵经验。(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令你感到自豪的成就。(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深圳版 八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