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习题(4份打包 含解析)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一个最佳答案,请作出判断,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下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地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我国由农业弱国发展为工业强国
②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
③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④“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⑤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图是名为“为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C.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 D.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3.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年。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先后开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 )
A.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B.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C.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D.便于实施社会主义改造
4.数据背后有历史。仔细阅读表格,下表为“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7.2 3.7 1.1
A.国家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主导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C.彻底改变了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为“三大改造”开始奠定了基础
5.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他所说的这几个“第一”出现在( )
A.一战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如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工业布局地区分布均衡 D.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民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张澜说的“新制度”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社会主义公有制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借鉴了中外政治制度文明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文明之路。探索成就有(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国两制”
B.土地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10.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建国后与此思想相符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材料提供的问题)
11.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今天这个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材料二 1956年7月13日上午,在万余名工人的欢呼声中,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车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解放牌汽车的大批生产,促进了我国钢铁、橡胶合成、石油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摘自百度·百科《解放牌汽车》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各项指标变化
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变化
年份 城镇 农村
1978 343.4 133.6
1990 1510.2 686.3
2000 6280 2253.4
2017 39396.2 13432.4
年份 1978年以来农村贫困发生率
1978 97.3%
1990 71.5%
2000 49.8%
2018 1.7%
2020 0
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材料四 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5)结合材料四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如下图
(1)依据上图回答,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工业建设成就(说出两项即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三幅老照片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解 析:
选择题。
1.B
【解析】
据“1953-1957”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②③④表述正确,B项符合题意。而①表述不正确,⑤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在题干及图片中体现不出来。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B
【解析】
依据题干“为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和所学知识,1953-1957年,我国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此宣传画旨在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B正确;土地改革时间是1950-1952年,而且体现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工业化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C排除;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排除。故选B。
3.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重工业部门,其目的是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故选C项;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主要靠轻工业部门,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两弹一星”的研制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便于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标题及数据可知,重工业基建投资比例在占到一半以上,说明一五计划期问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故A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三大改造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彻底一词不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为“三大改造”开始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解析】
依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可知与一五计划有关。结合课本所学,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B符合题意;一战时期是在1914-1918年,A排除;大跃进是在1958年开始,C排除;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与题干成就无关,D排除。故选B。
6.A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1953—1957年,重工业发展最快,农业和轻工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在苏联的帮助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项正确,排除B项;题干表格反映了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的变化,没有涉及工业布局地区分布均衡的内容,排除C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与题干“1953—1957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A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知,民盟主席张澜说的“新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故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这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主要解决国家统一问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
9.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9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项C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来的,故选项AD不符合题意;土地制度是经济制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0.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赵爱,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排除C;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D。故选A。
二、材料解析题
11.【答案】
(1)总体规划: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或者,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或者,先重后轻。)
(2)有利因素:全体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长、农村贫困人口连年下降直至彻底消除贫困。
(5)道路:重视科技力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
(1)总体规划:根据“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先重后轻”,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是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2)有利因素:根据“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概括得出全体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3)意义:根据“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分析得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成就:根据材料三图表信息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长、农村贫困人口连年下降直至彻底消除贫困。
(5)道路:根据“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得出重视科技力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2.【答案】
①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鞍山钢铁公示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等。②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①事件: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届人大、三大改造。②共同主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
成就:根据图片中的注记信息可知涉及一五计划的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鞍山钢铁公示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等。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事件: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反映一五计划,人民代表步入会议会场反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田径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反映三大改造。
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分析三个历史事件,它们从经济、政治角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5课 三大改造
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一个最佳答案,请作出判断,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1.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八字方针”的提出
2.创建于北京的老字号同仁堂,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海内外。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带头进行( )
A 独立经营 B. 公私合营
C. 投资国外 D. 手工业合作化
3.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政企分开
4.1954年,商户鸿茂兴公私合营改造后举行挂牌仪式(如下图),这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领域重大变革的一个场景。这一变革的作用是( )
A.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保卫了广大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7.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8.下面表格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三次改革的整理,甲乙丙分别是( )
改革 土地所有权、经营权 产生的影响
甲 所有权、经营权都归农民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乙 所有权、经营权都归集体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
丙 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家庭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A.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 土地改革
9.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 )
史实 结论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A. 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 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C. 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 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10.1953年的《人民日报》上12次出现“共同富裕”一词,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读中正确的是( )
A. 人民迫切要求实现共同富裕 B. 说明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C. 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D. 目的是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材料提供的问题)
11.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面临危机】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 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稳定政权】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为稳定新生的人民政权,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
【发展工业】
材料三 “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投资总额65亿元,1953开始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家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每年生产3万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哪一年,该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社会改造】
材料四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5)材料四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 析:
选择题。
1.C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私有制的比重降低,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1949年,排除A项;中共八大的召开阐明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和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B项;“八字方针”的提出是196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属于私营工商业,而我国在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方面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因此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带头进行公私合营,B项正确;独立经营、投资国外,并不是当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排除AC项;手工业合作化属于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创造性地开创了赎买政策,最终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结果,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因此,和平赎买是方式和手段,公私合营是最终目的和结果。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伟大创举。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4.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照片及文字“1954年,商户鸿茂兴公私合营改造后,举行挂牌仪式"可以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改造。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A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没有涉及保卫了广大中国人民和平生活,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大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1965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建立起来,A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1956年已经建立,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已经取得绝对胜利,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对立的阶级已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扎根发芽,社会主要矛盾也由此发生改变。在八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在理论上为党的八大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起了导向性作用。八大在党史上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突出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基本国情,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明确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据此可知,提出题干论断的主要依据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与题干“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不符,排除AB项;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与题干“中共八大(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解析】
根据图中图表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所占百分数的变法,可知,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B项符合题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让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不能说明材料中工业总产值100%都是公有经济。故B错误;
点睛:圆形统计图数字是解题的关键。图中数字说明公有经济在国民收入、商品销售、工业总产值等各方面公有制经济均超过私有经济。说明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我国已经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这一转变的实现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实现的。
8.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所有权、经营权都归农民”“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结合所学可知,甲对应的是土地改革;由“所有权、经营权都归集体”“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结合所学可知,乙对应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据“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家庭”“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知,丙对应的是改革开放中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对应的改革分别是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归集体,但使农村生产力受到重大破坏,与题干材料中的“产生的影响”不符,排除AB项;D项对应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所以本题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故选B项。
10.C
【解析】
根据材料“1953年”“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这种现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体现农民迫切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B项;土地革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私有,题干材料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解析题
11.【答案】
(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4)1953年。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事件:三大改造。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意一点即可)
(6)认识:国家发展要有和平稳定的环境;解决国家危机要从国情出发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 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可知中国面临的内部挑战是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可知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抗美援朝;影响:根据材料二“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知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措施,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采取了土地改革的措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使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三大改造完成的;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的变化,即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公有制的确立使得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和平 ,只有在 和平的环境中国家才能获得发展;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所以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国的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才能解决好国家的发展危机。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一个最佳答案,请作出判断,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
A.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C.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D.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2.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 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3.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了一些弯路。下列属于“弯路”的是( )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文化大革命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反映了(  )
A. 实现先进的工业国目标 B. 切合实际的经济建设指标
C. 急于求成的发展心态 D. 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5.下图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B. 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C. 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D. 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6.“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仔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这首词是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创作的,词里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B. “最可爱的人”邱少云
C.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D. “铁人”王进喜
7.某次会议提出,要把一个落后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中国,同时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报告,确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强调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此次会议( )
A. 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基础
B. 使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C. 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D. 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 如图所示,图1、图2分别是1955年、1957年《人民画报》的年度封面照片。图3是纪念雷锋图片,这些图片最能体现出( )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 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C. 我国钢铁制造业已经领先世界 D.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9.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 “一五计划”获得巨大成功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C. 合作化运动促进生产力发展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10.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D.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材料提供的问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权巩固】
材料一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毛泽东
材料二 这次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率军参战的司令员是谁?列举两个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2)材料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完成于哪一年?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制度确立】
材料三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3)根据表格回答:与1952年相比,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发生什么变化?据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道路探索】
材料四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出现了哪些曲折和失误?
(5)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发展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12.某中学八年级(2)班举办“时代楷模·榜样力量”主题演讲活动、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搜集到了如下资料,让我们一起走近英雄人物吧。
材料一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新华社《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致敬最可爱的人》
材料二 1952年,鞍钢工人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零件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零件的工具,提高工效24倍。随后他相继革新7种工具,成为全厂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王崇伦运用他的发明连连取得新突破,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摘编自刘志强《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材料三
焦裕禄 王进喜 袁隆平 屠呦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志愿军将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2)根据材料二回答,王崇伦“创造奇迹”的时代背景有哪些?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位模范人物,撰写一段颁奖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时代楷模,榜样力量”对你的启迪。
解 析:
选择题。
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C符合题意;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故A不符合题意;1997年中共十七大会议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1950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解析】
1958年底,党和国家错误发动“以钢为纲”为代表的大跃进运动,号召全民炼钢。“20世纪50年代末”“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反映的是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C项正确;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到1956年,是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走的弯路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结果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A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在工业上,首先是要求钢产量指标翻一番,还提出赶超英国的口号,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C项正确;实现先进的工业国目标、切合实际的经济建设指标说法错误,排除AB项;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解析】
题干图中反映的是中人民在当时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1958年,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上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从而发动了大跃进运动,B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时期工农业没有得到生产高速发展,排除A项;题干主要说明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弊端,未涉及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排除C项;题干主要说明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弊端,未阐释国内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可知与焦裕禄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县因受内涝、风沙、盐碱等严重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状况,他克服肝癌带来的痛苦,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被人民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根据题意,A项正确;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战士,排除B项;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王进喜中国石油工人,人称“铁人”,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中国”可知,这是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这次会议使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B项正确;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基础的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共十三大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解析】
根据材料“图1、图2分别是1955年、1957年《人民画报》的年度封面照片。图3是纪念雷锋图片”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处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丰收的喜悦》展现出农民辛勤劳动收获成果的喜悦之情。1957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鞍钢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鞍钢建设成为新中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人民好战士雷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此可知,这些图片充分体现出当时我国人民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B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与图1不符,排除A项;“我国钢铁制造业已经领先世界”与我国1957年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从1963-196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及轻工业产值都是增长的,B项正确;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排除A项;.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解析】
观察题干年代尺及所学知识可知,②是指1956—1966年,这一阶段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在曲折发展,故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探索建设,曲折发展,B项正确;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巩固,社会过渡,排除A项;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左”倾泛滥,国家内乱,排除C项;④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改革开放,继往开来,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
(1)保家卫国;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
(2)19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
(1)根据材料“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可知,出兵朝鲜就是保卫自己的国家;司令员:1950年,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邀请,我国派出了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英雄人物:抗美援朝战争中,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地堡枪眼,壮烈牺牲。
(2)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土地改革。为了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与1952年相比,1956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所占比例不断减少,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营经济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
(5)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发展既有经验又有教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答案】
(1)原因:展现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时代背景:抗美援朝战争;一五计划等。原因:勇于创新的精神;技术革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颁奖词:
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是广大干部的好榜样。
王进喜: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打出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留下了“铁人”精神。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潜心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勇于创新。
(4)启迪: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热爱本职工作;顺应时代潮流;无私奉献等。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可知,志愿军将士展现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由材料“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可得出他们所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所以,志愿军将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2)时代背景:由材料“1952年,鞍钢工人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零件的特殊任务”,可知时代背景之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材料“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可知另一个时代背景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原因:由材料“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零件工具”“随后他相继革新7种工具”可得出,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由材料“提高工效24倍”“王崇伦运用他的发明连连取得新突破,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可得出技术革新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故他能够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3)根据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位模范人物,介绍他的感人事迹即可。
如选择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关心群众,带领群众治理自然灾害,焦裕禄精神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选择王进喜: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打出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他留下的“铁人”精神;
如选择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应用和推广,体现了勇于实践和创新,造福人类等精神;
如选择屠呦呦:潜心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勇于创新。
(4)启迪: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学习“时代楷模,榜样力量”,使我认识到:我们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在各行各业中展现自我;勇于创新。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一个最佳答案,请作出判断,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1.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2.“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赎买政策 D. 无偿没收
3.“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4. 为更好地开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某地准备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一部电影。下列电影中他们应该选择的是( )
A. 《焦裕禄》 B. 《铁人》 C. 《雷锋》 D. 《邓稼先》
5.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社会主义建设推动 D. “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6. 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为了贯彻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同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无偿没收 B. 赎买政策 C. 平均分配 D. 成立乡镇企业
7.自古以来,法律就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在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产生于( )
A. 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大
8.1967年8月5日,在经受了长时间残酷的“批斗”之后,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手拿宪法愤怒地抗议道:“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 )
A.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 要预防和反对个人崇拜
C.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要坚持不懈地促进社会和谐
9.最近淄博这座城市火出圈,这座城市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故都,也是许多著名人物的故乡,其中包括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焦裕禄 B. 王进喜 C. 雷锋 D. 邓稼先
10.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情况表。两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A. 经济体制改革 B. 国家政策的调整
C. 农业技术的创新 D. 耕地面积的扩大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材料提供的问题)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这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希望并愿意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而在所谓的西方民主政治中,因为执政党对于在野党和少数派的声音鲜有兴趣。”
——泰国玛希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释元德
材料二: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到2014年9月,我国已经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规737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编写组编写《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
材料三: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的哪一政治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哪次大会的主要任务?并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建国初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
1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 ……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2)1953年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该措施分哪三步进行的?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3)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悟历史】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解 析:
选择题。
1.C
【解析】
依据题干的 “195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车轮追风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屋脊”建新路指青藏高原上的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都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ABD,故选C项。
2.C
【解析】
据题干“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则是史无前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因此“和平方法”指的是赎买政策,C项正确;股份制亦称“股份经济”,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一种由若干投资者或所有者出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担风险的经济形式,与题干内容“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不符,排除A项;廉价收购,是指收购公司以低于被收购方可确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获得控制权,与题干内容“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是一种和平方法”不符,排除 B 项;无偿没收,是指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与题干“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是一种和平方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解析】
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出现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于是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陶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1961年-1965年。“文化大革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民主、文化都造成极大破坏,A项正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1年,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试图人为地缩短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进程,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完全错误的,排除C项;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是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主题,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更好地开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主题教育活动,在题目给出的电影中他们应该选择的是《焦裕禄》。兰考县遭受内涝、盐碱三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仍然坚持工作,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A项正确;“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他身上体现的是“铁人精神”,不符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主题,排除B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不符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主题,排除C项;“两弹元勋”邓稼先,是科技战线的英模,不符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
根据柱状图提取信息,1953-1957年我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倍增,相比之下,粮食产量增长较慢,这是由于在此期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农业、商业,故B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是1953-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这两项为1956年以后发生的史实,不能影响1953-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仁堂的改造是在三大改造期间实施的。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项正确;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所以说无偿没收说法错误,排除A项;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所以说平均分配说法错误,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成立乡镇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项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49年9月于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C项;中共十二大属于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迫害致死。这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因此长达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A项正确;王进喜被称为“铁人”,排除B项;雷锋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排除C项;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
依据表格看出,两次增长高峰出现在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1965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充实,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两次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B项正确;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两次增长高峰主要是国家政策调整引起的,与农业技术的创新、耕地面积的扩大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
11.【答案】
(1)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法律文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点: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
(3)表现: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这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希望并愿意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会议:根据所学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法律文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根据材料二“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特点:根据材料二“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可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
(3)表现:.根据材料三“由于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可得出建国初期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
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等。
12.【答案】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影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2)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三步: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失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危害:“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当时农业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精神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步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农村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开始农业合作化道路。它经历了有农业互助组、出击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失误:根据材料三“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忽视了经济规律,使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调整:根据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促进农业发展。
(5)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根据上述材料,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习题(4份打包 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