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文件中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论十大关系》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在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排除A项;《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排除C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也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排除D项。故选B项。
2. 1949年天安门广场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为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古都北平从1949年夏秋始,便进入兴奋喜庆、紧张忙碌的氛围之中。这一盛事标志着( )
A. 中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 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1949年天安门广场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为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古都北平从1949年夏秋始,便进入兴奋喜庆、紧张忙碌的氛围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盛事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B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3. “哈达不要太多,有一条洁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太多,结识解放军就行”,这是西藏和平解放时藏族群众发自肺腑的话语,充分表达了藏族群众对解放军把他们从农奴制中解救出来的感激之情。题目中西藏的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是( )
A 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C.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时藏族群众发自肺腑的话语,充分表达了藏族群众对解放军把他们从农奴制中解救出来的感激之情”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受到西藏各界的热烈欢迎,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B项正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而不是标志着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我国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项;我国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B项。
4. 抗美援朝精神是吹响“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角,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包括(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雷锋等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消灭了地主阶级 B. 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 巩固了新生政权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由此可知,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C项正确;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无关系,排除A项;土地改革与肃清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与抗美援朝无关系,排除D项。故C项。
6. “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其法律依据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C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规定设立人民法庭,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这首诗描述的成就可能包含(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青藏公路的建成 ③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④川藏铁路的通车 ⑤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57年;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可知对应1953-1957年一五计划成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车轮追风”指的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屋脊’建新路”指的是青藏公路通车,①②⑤符合题意;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③不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川藏铁路预计会在2026年竣工通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于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后,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与题干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表述无关,排除B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强调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A项;1956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公私合营是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重要步骤,公私合营中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和平赎买 B. 公平竞争 C. 按劳分配 D. 无偿没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公私合营中的创造性举措”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造性举措,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在公私合营中的创造性举措是实行赎买政策,而不是公平竞争、按劳分配,更不是无偿没收,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开展“文化大革命”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6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A项正确;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排除B项;开展“文化大革命”是在1966——1976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排除C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A. 经济困难严峻形势的出现 B.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C.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根据题意,A项正确;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比材料的时间晚,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指( )
A. 1956—1966年 B. 1965—1975年 C. 1966—1976年 D. 1964—1974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C项正确;1956—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不是1965—1975年,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不是1964—197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 铁人精神 B. “两弹一星”精神 C. 长征精神 D. 艰苦奋斗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王进喜艰苦奋斗,促成大庆油田建成;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直到生命最后;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研制成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力量。由此可知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D项正确;铁人精神是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不能概况焦裕禄和邓稼先的精神,排除A项;“两弹一星”精神是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体现的精神。排除B项;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材料中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广泛的关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讨论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
A.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B. 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C. 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讨论最深远的意义在于”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的“拨乱反正”主要是指( )
①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②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③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 “一人包产全家干,村头不见闲人站”“老包进了村,人人笑盈盈,你紧我也紧,一亩一千斤”。这些民谣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A.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B. 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范围
C. 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兴起 D.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人包产全家干,村头不见闲人站”“老包进了村,人人笑盈盈,你紧我也紧,一亩一千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以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民使用,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范围无关,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农业发展,未提及乡镇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据此,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应该( )
A.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C. 全部资源交给市场配置 D. 加强对市场的科学调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应该宏观调节,加强对市场的科学调控,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D项正确;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史实,应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排除B项;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不能全部资源交给市场配置,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表示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并说:这样大会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这个“大会”是指(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二十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项;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中共二十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放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A项正确;经济三角洲说法错误,排除B项;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建立经济特区,排除CD项。故选A项。
21.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三个阶段。材料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 创办经济特区 B. 开发上海浦东 C. 推行拨乱反正 D. 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始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为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享受多边贸易带来的好处,发展本国的优势,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对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也将发挥积极的影响,体现了“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D项正确;创办经济特区和开发上海浦东,都属于主动融入世界,排除AB项;拨乱反正是指纠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 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B.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题干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没有否定计划经济的作用,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确立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23.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 )
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毛泽东思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科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开放以前的理论,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 )
A.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C. 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 D.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A项正确;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指“三个自信”。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排除B项;“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不是中国梦的 基本内涵,排除C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民生方面的美好愿景,排除D项。故选A项。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 经济迅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C.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
D. 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A项正确;“经济迅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C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共50分)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场景 这一场场景发生在哪一年?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4)请你举出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两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材料四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5)据材料四,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6)综合材料三、四,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答案】(1)开国大典;1949年。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事件:抗美援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邱少云;黄继光。 (5)土地改革。
(6)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战争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彭德怀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他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四“……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小问6详解】
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指抗美援朝,材料四反映的是指土地改革,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都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27.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
【第二阶段:有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 农村改革的希望。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
(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建国初期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合作社运动。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农村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3)根据两则材料反映的内容可知,这是1958年出现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违反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根据材料中给出时间1978年,地点安徽凤阳,事件大包干,结合所学进行归纳,“农村的希望”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我国农村改革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政策要符合国情,结合实际;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等;改革要以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8.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此会议前后党的工作中心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答案】(1)“极端主义”指的是“文化大革命”
教训: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事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决策:十一界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深圳;
【解析】
【小问1详解】
极端主义”:根据材料“1978年邓小平……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极端主义之苦”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教训: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教训。
【小问2详解】
“光辉的起点”: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事件:根据所学知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决策:根据所学知识,“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小问3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采取的措施是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早:根据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是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探索出来的,1978年,十八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城市:根据所学知识,深圳市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所以第一扇“窗”指的是深圳。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文件中是新中国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论十大关系》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 1949年天安门广场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为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古都北平从1949年夏秋始,便进入兴奋喜庆、紧张忙碌的氛围之中。这一盛事标志着( )
A. 中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 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
3. “哈达不要太多,有一条洁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太多,结识解放军就行”,这是西藏和平解放时藏族群众发自肺腑的话语,充分表达了藏族群众对解放军把他们从农奴制中解救出来的感激之情。题目中西藏的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是( )
A. 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C.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4. 抗美援朝精神是吹响“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角,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包括(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消灭了地主阶级 B. 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 巩固了新生政权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 “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其法律依据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7. 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这首诗描述成就可能包含(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青藏公路的建成 ③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④川藏铁路的通车 ⑤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8.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9.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10. 公私合营是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重要步骤,公私合营中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和平赎买 B. 公平竞争 C. 按劳分配 D. 无偿没收
1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开展“文化大革命”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2. 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A. 经济困难严峻形势的出现 B.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C.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13.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指( )
A. 1956—1966年 B. 1965—1975年 C. 1966—1976年 D. 1964—1974年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 铁人精神 B. “两弹一星”精神 C. 长征精神 D. 艰苦奋斗精神
15.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广泛的关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讨论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
A.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B. 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C. 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的“拨乱反正”主要是指( )
①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②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③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一人包产全家干,村头不见闲人站”“老包进了村,人人笑盈盈,你紧我也紧,一亩一千斤”。这些民谣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A.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B. 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范围
C. 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兴起 D.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据此,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应该( )
A.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C. 全部资源交给市场配置 D. 加强对市场的科学调控
19.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表示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并说:这样大会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这个“大会”是指(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二十大
20. 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1.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三个阶段。材料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 创办经济特区 B. 开发上海浦东 C. 推行拨乱反正 D. 加入世贸组织
2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 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B.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3.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 )
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毛泽东思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4.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 )
A.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C. 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 D.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 经济迅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C.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
D. 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
二、综合题(共50分)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场景 这一场场景发生在哪一年?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两年零九个月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4)请你举出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两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材料四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5)据材料四,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6)综合材料三、四,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27.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
【第二阶段:有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 农村改革的希望。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
(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28.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此会议前后党的工作中心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庄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