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解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共识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2.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这表明
①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
②美、苏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③美、苏之间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④美国要同苏联结盟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
3.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接见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时说:“球打好了,对我们民族有精神上的作用,政治上的作用。我们经济好转了人家不一定知道,我们球打好了,一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邓小平讲:“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这体现出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 )
A.开始在外交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B.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C.成为对外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契机 D.宣传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有学者指出,将尼克松政府时期“发展对华关系”“倾听欧洲盟国的意见”等战略看作是一种实力相对衰落下的收缩战略,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尼克松在远东或部分其他地区呈现收缩兵力态势,但只是“褪去”了赤裸裸的外表,从而借助共同目标的区域性力量和地缘条件以谋求经济、外交等更广阔空间中的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尼克松主义( )
A.源于冷战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B.是对外战略在新形势下的局部调整
C.促使霸权争夺开始涉及多领域 D.受到地缘因素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5.1969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话时指出:美国将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寻求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调整与盟友、与苏联、与中国的关系。该战略提出的背景是( )
A.美苏关系逐步走向缓和 B.中美关系已实现正常化
C.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D.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6.1961年和1966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两个法案来推动“青年领袖项目”。其中致力于“加强非洲潜在领袖与美国人民和机构之间交流”子项目,仅1964财年就新增517个名额,且还有专为非洲国家有领导潜力的难民学生提供训练机会的项目。这说明美国
A.对外战略重心转向第三世界 B.试图攫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
C.与苏联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 D.准备破坏不结盟运动取得的成果
7.下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西欧关于舒曼计划的宣传海报: “发明家的骄傲和喜悦,希望它能比安全别针更好地把东西(西欧)固定在一起。”该计划实施的关键是( )
A.美国对欧洲的援助 B.西欧有共同的文化
C.美苏对欧洲的争夺 D.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8.对于冷战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杜鲁门称它使西欧避免了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丘吉尔赞扬它是历史上最慷慨的行动,苏联则认为它给西欧套上了绳索。该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9.下表摘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的部分事件。这些事件说明( )
A.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增强 B.联合国职能重心发生转移
C.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猛 D.不结盟运动主导国际事务
10.“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此,西欧所做出的努力包括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 ②加入北约组织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 ④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以下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导致世界格局出现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西欧、日本的崛起
12.下图是1949年苏联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 )
A.展示了苏联的文学艺术成就 B.揭示了西欧社会的悲惨生活
C.显示出马歇尔计划效果有限 D.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
13.下图所示是发生在20世纪美国肯尼迪时代和苏联赫鲁晓夫时代的一次事件。此事件表明
A.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 B.美国和苏联直接热战
C.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马歇尔计划打击苏联
14.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A.政府打击私人垄断资本
B.“经营者革命”的实施
C.“人民资本主义”的影响
D.“新中间阶层”的出现
15.图是20世纪60年代,某组织拟邀请的国家“标准”。由此可知,该组织是( )
奉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和……的独立外交政策,或者倾向于这一政策;始终不渝地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未加入为大国冲突服务的多方军事同盟; 未同任何大国缔结为大国冲突服务的双边军事协定或地区性防御条约; 未向大国提供用于势力冲突的军事基地。
A.二十国集团 B.不结盟运动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16.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部通过实施对外粮食援助项目,以缓解农产品过剩问题。到60年代以后,此类项目已转由外交部门主导,而且对越南共和国、韩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地的援助总额大幅度提高。这些变化表明美国
A.冷战重心逐渐转向了亚洲 B.农产品过剩问题有所加剧
C.经济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强 D.缓解亚洲国家的饥饿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战后形势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材料三 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为必要条件》
完成下列要求
(1)在苏联人民庆祝对德作战胜利之时,乔治·凯南却说“战争才刚刚开始”。结合材料一和有关史实说明此言论出台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出二战后美苏之间在哪些方面存在着矛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产生怎样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含义。上述材料对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哪些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年中苏结成同盟的动机,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外,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然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以苏联盟国的角色加入冷战,其结果无疑是把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推到了太平洋的西海岸,于是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战略地位便凸显出来,由此导致了美国对远东乃至整个亚洲政策的定向。朝鲜战争进一步使美国明确了在东亚的集体安全政策,并把两大阵营在亚洲的对抗推向了高潮。美国在决定介入朝鲜战争、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同时,迅速确定了对日和约的新方针把日本作为反共同盟国及早实现单独媾和。1951年,美国抛开苏、中单独与日媾和,签订《旧金山和约》。面对远东地区的被动局面,斯大林和毛泽东决心在朝鲜停战谈判中采取强硬立场,通过拖延战争的策略,把美国的力量吸引和消耗在远东。这样,苏联拉住中国和朝鲜,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而美国则把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纠集在一起,构筑了东亚的共同防御体系,远东冷战的格局从此定型。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远东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远东冷战格局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是指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采取除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二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了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冷战的影响,余波至今犹存。
——摘编自葛兆富《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材料二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为了压倒对方、战胜对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大力研制、发展核武器和各种现代化尖端武器。同时,两国都维持着一支在和平状态下不必拥有的庞大的常规部队,军费开支在国民收入中常年占据很大比例。双方长期的激烈争夺和核军备竞赛,给世界蒙上了核战争的阴影,使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核毁灭的恐怖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掀起了声势空前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的国际影响,并谈谈“冷战”的启示。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际格局的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柏林地区原先为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寻求与苏联合作,共同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这反映出当时美苏之间由对抗转为缓和性的谈判与合作,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说法错误,这一时期美国实力只是相对衰落,但仍居于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成为各国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美国对苏联的两手政策说明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故①正确;当时美、苏并未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故②错误;美、苏之间矛盾不可能得到基本解决,故③错误;两手政策并不意味着美国要同苏联结盟,故④错误。故选D。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据材料“我们经济好转了人家不一定知道,我们球打好了,一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了”“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说明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成为对外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契机,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在外交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排除A项,“外交的新局面”指七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尼克松政府时期(中国)。据材料“看作是一种实力相对衰落下的收缩战略,是值得商榷的”“只是‘褪去’了赤裸裸的外表,从而……谋求经济、外交等更广阔空间中的秩序”可知,该学者认为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虽是美国力量相对衰落的产物,但却不是一种对外战略收缩或防守,而是将美国的攻势部分地从军事领域转而更多地倾向于经济、外交等多方面,是以维护霸权为目的,在新形势下的对外战略一种局部调整,而非收缩,B项正确;美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变化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早在冷战开始之初,美苏霸权争夺便已涉及军事、经济、外交等多领域,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影响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9年(美国)。依据材料时间“1969年”并结合冷战的过程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美国试图利用亚洲的盟友来牵制苏联,C项正确;此时美苏关系处于对峙阶段,且苏联处于上风,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排除B项;美国70年代才发生经济滞胀,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1961年”“还有专为非洲国家有领导潜力的难民学生提供训练机会的子项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打着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的旗号,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加强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再联系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加剧的时代背景,可以判断美国的政策意图是与苏联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C项正确;美国冷战时期政策重心在欧洲,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美国这一政策的提出是在不结盟运动还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阶段,所以,美国政策针对的是苏联而不是不结盟运动,D项错误。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西欧)。据本题材料“(西欧)固定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舒曼计划由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于1950年5月9日提出,旨在通过整合法国和德国的钢铁产业,建立一个共同控制的钢铁联合体,从而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避免过去敌对的关系再度升级, 所以该计划实施的关键是法国和德国的和解,D项正确;美国对欧洲的援助即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法国和德国经济恢复发展,但不是法国和德国联合的关键,排除A项;文化有共同之处,可以为联合提供历史因素,但不是关键,排除B项;美苏对欧洲的争夺加剧西欧国家的危机意识,为联合提供外部原因,但不是法国和德国联合的关键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杜鲁门称它使西欧避免了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丘吉尔赞扬它是历史上最慷慨的行动,苏联则认为它给西欧套上了绳索。”可得出是美国经济上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维护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主要是政治方面,不属于“最慷慨的行动”,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主要是军事方面,与材料的内容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表格中的信息说明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上关于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及与发达国家关系问题的讨论和决议,这说明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故选A;材料不能退推出“联合国职能重心发生转移”,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大会对第三世界的关注,而未涉及“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猛”,C错误;D违背史实。
10.D
【详解】西欧国家为改变两极格局下欧洲只是世界棋盘上的卒子(受美国控制)的局面,所做的努力有:成立欧洲共同体,使之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接受马歇尔计划和加入北约组织,都是欧洲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表现,①②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C三项错误。
11.A
【详解】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化趋势,这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A项正确;国家利益冲突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排除B项;C项是两极格局的原因,而非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排除C项;D项是多极化趋势的原因,而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兴起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材料表明,宣传画将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美国描绘成紧紧抓住受援国的八爪鱼、将地球囊括进美国国旗构成的网络中,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D项正确;材料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没有体现苏联的文学艺术成就,排除A项;材料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不是揭示了西欧社会的悲惨生活,排除B项;材料意在揭露美国霸权主义本质,不是显示出马歇尔计划效果有限,排C。故选D项。
13.A
【详解】由图中“古巴”等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事件,而此事件反映出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故选A。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剑拔弩张,但并未引发直接热战,故B错,排除;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是20世纪50年代,故C错,排除;图中反映的是美苏在军事层面的对抗,而马歇尔计划为经济层面的对抗,排除D项。
14.B
【分析】通过材料中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职业经理管理的时代的加强,而不是政府的管理,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表现,所以材料的含义是B选项,ACD选项不符合题意。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5.B
【详解】依据材料“始终不渝地支持民族独立运动”,“未加入为大国冲突服务的多方军事同盟”,可以看出是不结盟运动,B项正确;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中国、韩国、印度、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欧洲联盟、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南非共和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排除A项;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截至2019年,东盟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排除C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中“到60年代以后,此类项目已转由外交部门主导,而且对越南共和国、韩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地的援助总额大幅度提高”可知,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由外交部门主导,且援助总额大幅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基于冷战对抗苏联的需要,因此美国经济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强,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冷战重心依旧在欧洲,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美国援助总额大幅提高不能说明农产品过剩问题加剧,排除B项;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是基于冷战的需要,并非缓解亚洲的饥饿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强大,在资本主义世界独占整头;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国认为苏联是其实现霸权主义的严重障碍。
(2)存在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方面的矛盾;“北约”“华约”的成立,最终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
(3)含义:法国与欧洲部分国家联合(或欧洲国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或成立欧共体)。
启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应结束对抗,加强互信,合作共赢。
【详解】(1)背景:可从冷战背景形成的侧面进行分析即可,如二战后美苏势力对比的变化、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及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等。
(3)矛盾:从材料中的两大阵营分裂对抗来看,主要存在的矛盾是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方面的矛盾。结果:结合结合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进行分析即可。
(4)含义:材料“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强调的是欧洲之间的联合。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启示可从国家之间的互信、合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8.(1)背景:1950年中苏结盟;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扩大;美国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并阻挠中国国家统一;1951年美日签订(旧金山和约)
(2)影响:冷战由欧洲扩展到亚洲.东西方分裂.对抗加剧: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形成,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并有利于苏联实现自己的扩张意图;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战略地位凸显,美国转面扶植日、台作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美国国力和影响力削弱,纠集韩、日、台构筑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详解】(1)背景:根据“1950年中苏结成同盟的动机”得出1950年中苏结盟;根据“朝鲜战争进一步使美国明确了在东亚的集体安全政策”得出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扩大;根据“美国在决定介入朝鲜战争、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同时,迅速确定了对日和约的新方针把日本作为反共同盟国及早实现单独媾和。”得出美国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并阻挠中国国家统一;根据“美国抛开苏、中单独与日媾和,签订《旧金山和约》”得出1951年美日签订《旧金山和约》
(2)影响:根据“斯大林和毛泽东决心在朝鲜停战谈判中采取强硬立场,通过拖延战争的策略,把美国的力量吸引和消耗在远东”等信息可从加剧了冷战对抗、巩固新中国的政权、美国国力和影响力削弱等方面概括。
19.(1)特点:集团对抗;美苏主导;非直接军事冲突;涉及领域广泛;持续时间长;影响世界各国。(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恶化了国际关系;使世界人民面临严重的核威胁。客观上推动了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美苏实力均衡,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充分发挥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要加快经济发展,合理分配财富,消除国家纷争的根源;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冷战’是指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采取除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可分析出集团对抗、美苏主导、非直接军事冲突、涉及领域广泛;根据材料“它始于二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了四十多年。”可分析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可分析出影响世界各国。
(2)影响:根据材料“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为了压倒对方、战胜对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大力研制、发展核武器和各种现代化尖端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恶化了国际关系;材料“双方长期的激烈争夺和核军备竞赛,给世界蒙上了核战争的阴影,使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核毁灭的恐怖之中。”体现了使世界人民面临严重的核威胁;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掀起了声势空前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体现了客观上推动了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美苏实力均衡,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冷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充分发挥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要加快经济发展,合理分配财富,消除国家纷争的根源;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示例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酿成“一战”。“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综上,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学生若能从:“国家利益冲突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国际格局的演变是动态的、渐进的过程”等角度提取观点进行阐述,亦可得分。)
【详解】观点:根据材料“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可知,国家力量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因此可以得出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差距进而引发的世界大战;也可以列举二战后美苏冷战取代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以及冷战背景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最后得出结论,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