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
一、单选题
1.1945年9月,蒋介石为了向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迫使中共代表团在谈判桌上让步,向各战区下达向解放区进攻的密令,国民党军队在粤、苏、浙、皖、鲁、晋、绥、察等省向人民军队发起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将国民党军的各路进攻打退。这反映出
A.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B.国民党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C.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美国人韩丁(William Hinton)在《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一书中,高度称赞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的贡献,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为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
3.利用年代尺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图 8 所示年代尺梳理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其中②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七届二中全会
C.北平和谈 D.渡江战役
4.下表反映的是二战期间各战场平均每毙伤一敌要消耗的军备物资,由此可知
A.中国军队抗战条件艰难 B.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最强
C.美苏军队浪费弹药严重 D.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况复杂
5.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的各阶层占比为:工人4%,贫农65%,中农25%,富农1%,商人1%,知识分子2%,地主2%。这一做法( )
A.发展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旨在保障边区农民的根本权益
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D.落实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共产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这一举措(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扩大了反封建的群众基础 D.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7.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同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应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
B.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坚持两个战场的配合
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8.如图为《三大战役示意图》,三大战役的胜利( )
A.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反攻 B.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D.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9.据统计,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发动民力220万人,其中在一线随着军队一起行动的有10万余人,二线保障的50余万人,后方161万人。他们用担架、小车等原始运输工具,构建了一条条坚定完整的运输链。淮海战役后,华东野战军总结战役胜利的原因是“部队打向前,小车推向前”的结果。这从根本上说明( )
A.国民党丧失了大陆统治权 B.中共已取得战略决战胜利
C.国民党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D.中共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1.依据下面1941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参战情况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内容 比例
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 27%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 21.6%
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 26%
A.日军占领了整个中国的版图
B.两个战场密切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抗击日军的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的人数都多
12.如图为梁白波的抗日宣传漫画:《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梁白波创作这幅漫画意在
A.强调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宣传游击战是抗战的主要方法
C.增强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心
D.反击对共产党游而不击的污蔑
13.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所拟《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中曾写道:“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日本侵略者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B.抗战仍然处于中国方面的防御阶段
C.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改变侵略方针 D.日本侵略者重点进攻敌后抗日力量
1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媒体大多采用临时增刊的形式,大量报道日本从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的照片。下列报道与史实不符的是
A. B. C. D.
15.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其中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做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予以充分保障。这一纲领 (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C.促进了民众的团结和民主的发展
D.使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
16.“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重庆大轰炸惨案
二、材料分析题
17.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开始出版《抗敌报》。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11月,《抗敌报》改称《晋察冀日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为《晋察晋日报》(《抗敌报》)每期发行份数统计表。
年度 1月 6月 12月
1937 1500
1938 1500 2500 6000
1939 7000 8750 8000
1940 11900 17200 3800
1941 5000 17000 5500
1942 8000 6000
1943 800乃至数百份
1944 50000
1945 50000
——据邓拓《晋察晋日报五年来发行工作回顾》等整理
材料二 《晋察冀日报》开始主要在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的三五个县发行。自25期,扩展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在冀中平原得到不少读者。此后,又延伸到北岳、冀中以外的地区。1941年4月,北岳区党委对《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区、敌占区与敌占据点的发行作出规定:“由地委指定各该附近的县区,单独定出具体计划,并吸引游击区、敌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一份档案显示,河南省及各县党部曾转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查禁1941年4月17、18日《晋察冀日报》社论的命令。
——据李金铮《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
(1)根据材料一,对《晋察冀日报》发行量呈现的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晋察冀日报》的社会作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战争狂热是其政府长期进行“忠君”思想灌输、实行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日本各大报社成立时,曾经对国内外大事有过比较客观、真实的报道。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它们失去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与职业操守,站在了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成为侵略战争的助推者。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法西斯体制的建立,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舆论控制。在极端民族主义、专制政治的压力下,新闻媒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政府扩张政策的传声筒,难以做出具有独立判断的报道。日本新闻媒体由于背离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侵略战争的帮凶,这个教训值得吸取和牢记。
——摘编自史桂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的新闻报道与战争狂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兴起战争狂热动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兴起战争狂热动员的危害。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日本向中国方面递交投降书
(1)指出材料一、二所述史实分别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导致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2)说明材料二所述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共有13名代表出席。大会通过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历史诗篇。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选择一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
1.A
【详解】蒋介石一边谈判一边进攻解放区,这体现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A正确;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排除B;1946年6月;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解放军就歼灭大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排除C;渡江战役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排除D。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该文献为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之对应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解放战争胜利,即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抗战时期,排除A项;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为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1947年六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是在1949年春,排除B;北平和谈发生在1949年,排除C;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排除D。
4.A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中国战场平均每毙伤一敌要消耗的军备物资最少。由此可知中国战场抗战的艰难性,这也说明了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和中国军人的勇敢精神,故A正确;数据体现不出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最强,这也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美苏军队浪费弹药严重,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况复杂,故D错误。
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工人4%,贫农65%,中农25%,富农1%,商人1%,知识分子2%,地主2%”可知,陕甘宁边区参议员中包括富农、商人、中农、地主等各阶层,体现了当时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反映了中共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土地革命在1937年时已经结束,排除A项;边区参议会除了农民还有富农和商人等,并未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障,排除B项;1937年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并未强调反抗国民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此时陕甘宁边区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其余位置由其他阶层的民众充任,能够调动其他阶层进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A项正确;陕甘宁边区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是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这一举措是为了抗日,不是为了反封建,排除C项;此时正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两党合作的开始时期,因此此时主要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并不突出抗战这一要素;C选项错误,不应该是最主要的经验;D选项是外部力量,不能作为最主要的的内容。
8.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战略决战,最终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B项正确;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始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反攻,排除A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排除C项;“彻底消灭”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据统计,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发动民力220万人,其中在一线随着军队一起行动的有10万余人,二线保障的50余万人,后方161万人。他们用担架、小车等原始运输工具,构建了一条条坚定完整的运输链。”可得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有强有力的保障,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中人民的支持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开始。
11.C
【详解】据材料“1941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参战情况简表”可知,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的27%,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21.6%,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的26%,这些表明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中国战区各项世界占比,而不是强调日军对中国的占领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战区的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21.6%,而不是“中国抗击日军的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的人数都多 ”,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C
【详解】漫画中,游击队员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气概屹立在日寇面前,表现了抗日游击战在打击日寇中所显示的巨大威力,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决心和信心,故C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根据地的中流砥柱地位,排除A;漫画也不能体现游击战是抗战的主要方法,排除B;漫画无法体现反击对共产党游而不击的污蔑,排除D。
13.B
【详解】从材料中的“对付长期的作战……防止急躁”等处可以看出该时期已经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已经破产,故A项正确,但不合题意;正式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才迫使日本改变策略,故C项正确,但不合题意;在相持阶段,日军主要进攻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以毁灭抗日力量,故D项正确,但不合题意。
14.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日本近代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对中国的掠夺,期间日军对我国和平居民进行了大肆屠杀,而C项所反映的救民于水火纯属一派胡言,严重脱离事实。答案C
15.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38《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等自由予以充分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促进了民众的团结和民主的发展。因此选C。A在1937年,B属于百团大战,D在武汉会战后,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16.B
【详解】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可知,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惨案,故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完全沦陷,故A项错误;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指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故C项错误;重庆大轰炸开始于1938年,故D项错误。
17.(1)变化趋势: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中间有一定的波动。
原因:从37年到39年迅速增长是因为当时国共合作抗日;1940年减少主要是因为日军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42、43年减少是因为国民党受到日本“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政策的影响,制造了“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出现裂缝;1944.1945年发行量剧增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即将取得胜利。
(2)社会作用:指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配合军事作战,在思想文化方面发挥抗战作用 。
【详解】(1)趋势及其解释: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从发行量呈现不断波动状态的角度说明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一表格时间,结合所学从抗战形势变化以及国共关系影响的角度对变化趋势的成因做出说明。
(2)社会作用:依据材料二“《晋察冀日报》开始主要在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的三五个县发行。自25期,扩展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在冀中平原得到不少读者。此后,又延伸到北岳、冀中以外的地区”、“由地委指定各该附近的县区,单独定出具体计划,并吸引游击区、敌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并结合所学从指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军事作战,在思想文化方面发挥抗战作用等角度分析。
18.(1)原因:日本长期进行“忠君”思想的灌输;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对外扩张;日本媒体的鼓吹;法西斯体制建立;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2)危害:破坏了新闻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加速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剧了世界的动乱。
【详解】(1)原因:根据“日本国内战争狂热是其政府长期进行“忠君”思想灌输、实行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可得出日本长期进行“忠君”思想的灌输,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对外扩张;根据“日本各大报社成立时,曾经对国内外大事有过比较客观、真实的报道。”可得出日本媒体的鼓吹;根据“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可得出法西斯体制建立;根据“在极端民族主义、专制政治的压力下”可得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2)危害:根据“日本新闻媒体由于背离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侵略战争的帮凶,这个教训值得吸取和牢记。”可得出破坏了新闻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根据所学可得出加速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剧了世界的动乱。
19.(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2)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的战略总方针,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凝聚形成的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详解】(1)根据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现场及条约内容可知,材料一所述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二“日本向中国方面递交投降书”可知,材料二所述战争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导致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地位和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
20.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主题:主题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期间,由于王明“左”倾冒进主义错误,致使党中央与红军遭遇到了重大损失,中国革命处在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为解决党内部的路线与方针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
在会议上,党中央总结了长征的经验教训,批判“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走上胜利的道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得以坚持下去,并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具有深远的历史转折意义。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选择事件。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历史诗篇。”与题干“一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就可以确定范围: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征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故选择的事件为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主题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与阐述,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从背景,内容与历史意义上进行思考与阐述。结婚时“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从背景上看,长征期间,由于王明“左”倾冒进主义错误,致使党中央与红军遭遇到了重大损失,中国革命处在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为解决党内部的路线与方针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从内容上看,在会议上,党中央总结了长征的经验教训,批判“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历史意义上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走上胜利的道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得以坚持下去,并为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总结归纳,深化中心。总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具有极大的历史转折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