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2024届高考历史直击热点微专题
【热点解读】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是教材中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主旨思想,近两年高考考查较为频繁,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1)从统治者的政策或言行入手,考查统治者维护统一的意识,如2023年辽宁高考第5题考查乾隆皇帝重视民族平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2)从少数民族和汉族生活习惯的互相影响入手,考查民族交往,如2023年辽宁高考第4题考查茶在金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3)以文献史料为情境,考查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意识,如2023年河北高考第3题以墓志为情境,考查唐代吐鲁番粟特人康氏家族的华夏文化认同观念。
【热点预测】
作为教材中重要的主旨思想,该主题在2024年高考中势必会继续考查,除了上述几个角度,考生还要注意以下角度:(1)以少数民族首领的事迹为情境,考查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2)从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措施入手,考查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热点习题】
1.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 )
史料 来源
“昔黄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
A.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封建化 B.边疆治理成效显著
C.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某官署坐落于靠近以前匈奴单于所在地的位置,是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军事和政治中枢。汉朝还在这里屯田,把哨楼、城墙组成的边防网络向前推移,延伸到中亚地区。据此可知( )
A.该官署位于河西走廊一带 B.汉武帝积极开拓西北疆域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机构设置促进了商路开通
3.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学优者有的还授以官职。武帝开发西南夷时,蜀人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文告。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 B.“用夏变夷”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略
C.巴蜀读书人致力国家统一 D.西汉王朝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4.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5.隋朝,册立归附的东突厥染干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以藩属自居。唐太宗时期,不再册立东突厥首领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普通部众则是唐朝治下的臣民。这一调整意在( )
A.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 B.扩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响
C.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规范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
6.下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面上是经过专门训练后会跳舞的马,衔杯进酒是它最经典的动作,舞马最早在西域流行,玄宗时成为盛大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舞马活动的发展反映了唐朝( )
A.政治态度的包容 B.民族文化的融合 C.社会生活的开放 D.礼乐制度的转型
7.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8.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了一幅壁画——《童嬉图》,该壁画纵170厘米,横145厘米,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烹茶方式和程序。据图可知( )
A.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 B.契丹族逐步封建化
C.种茶在辽国推广 D.风俗画开始在北方流行
9.辽圣宗后期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继续称宋朝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而自称“中国”,也没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些做法( )
A.加深了政权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发展
C.消除了宋朝的敌对情绪 D.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0.辽、宋、金均依据“天下秩序”,各自建立了涵盖西夏、大理、吐蕃等“朝贡者”在内的朝贡体系,同时规定使节朝见时要行跪拜礼,其中宋仪要求十八拜,辽、金仪要求十七拜。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加强 B.宋朝长期主导政治格局
C.政权对峙加剧民族隔阂 D.华夏观念影响逐渐削弱
11.辽初统治者在接纳汉语后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设翰林学士执掌汉文诏令起草,设“林牙”一职从事契丹语文书撰写,以“通事”为代表的双语者在两种官方语言文字之间切换。这一体制也为女真、蒙古、满洲统治者部分承袭。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B.适应了南北分治的需要
C.促进了语言文字多元化 D.实现了区域交流的顺畅
12.据《元史》记载:“诸内都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罪而不废。诸左右两江所部土官,辄兴兵相仇杀者,坐以叛逆之罪。其有妄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由此可知( )
A.土司犯罪在民族聚居区处理上的差异
B.土司与元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
C.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D.元朝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民族的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可知,对华夏既有文化认同又有制度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未体现边疆治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未涉及因俗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汉景帝时期,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学优者有的还授以官职,武帝开发西南夷时,蜀人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文告,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巴蜀地区对中央政府的认同,说明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没有涉及”用夏变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没有涉及巴蜀读书人致力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没有涉及西汉王朝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各族人民在多方面与汉族基本一样,同时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C项正确;胡人尊重妇女的意识对汉族文化有所影响并不能证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而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的下半句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不再册立东突厥首领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普通部众则是唐朝治下的臣民”可知,这-举措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北方边疆地区行政上的管控加强,不能体现中原政治文明影响扩大,排除B项;这一调整的目的更多在于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而不是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C项,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与规范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流行于西域的舞马成为唐朝宫廷娱乐活动,反映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这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化的开放包容,而非政治态度的包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男女界限开放,尚武风气流行,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开放,排除C项;唐朝的礼乐依然以中原汉族地区礼乐为主,仅凭舞马不能断定“礼乐制度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A.材料信息认为儒家思想强调“有为”而积极入世,佛教强调顺应自然趋势,不过分争取,进而使人心理安静,二者都是圣人的教导,虽然必修不同,但其实质都是让人主动适应社会,故选择A项;B.北宋时,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而发展为理学,二者并没有实现合流,B项错误;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D.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地位发生动摇,D项不正确。故选:A。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代晚期,北方辽国也烹茶,流行茶文化,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契丹族封建生产关系建立的信息,排除B项;辽人饮的茶不一定是本国产的,也可能是从南方购买的,排除C项;开始一词不恰当,材料信息无法得知风俗画就是于辽代开始在北方流行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辽人、宋人、金人都称“中国”,说明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辽人、宋人、金人都称“中国”,表明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政权之间矛盾加深,排除A项;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C项;辽人、宋人、金人都称“中国”,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辽、宋、金都依据“天下秩序”建立了自己的朝贡体系,这些朝贡体系存在接近之处,而辽、宋、金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由此说明中华文明统一性加强,排除A项;辽、宋、金时期,宋朝并未主导政治格局,排除B项;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内容和民族隔阂无关,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加强,并不能体现华夏观念影响的逐渐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辽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和汉字,使用汉字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制度文化,推动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往比较频繁,而非少数民族在北、汉族在南,界限分明。“南北分治”不符合元朝、清朝的实际情况,排除B项;少数民族创制的文字很多使用范围不广,有一些后来不再使用,汉字仍然是主要文字。且材料主旨是创制少数民族文字对于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作用而非对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创制少数民族文字主要影响民族交流,而非区域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时,云南士官犯罪不受国家法律的影响,而两江的土官若兴兵则以叛逆之罪论处,体现了元朝土司犯罪在民族聚居区处理上的差异,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土司犯罪的规定,而非与元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元朝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而非西域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热点微专题专项训练(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三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