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模拟测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从以下两幅图片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商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四川地区 B. 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 早期不同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 D. 中原文化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盉(he)”,“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盉( he)”,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陶陶盉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陶陶盉由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两幅图片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期不同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C项正确;商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四川地区,与题干内容不符,因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夏朝相关,排除A项;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题干中的两个遗址出土的陶盉无法证实,排除B项;中原文化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题干中的两个遗址出土的陶盉无法证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图是里耶秦简8—461号“书同文字”木方,内容为秦统一职官、法律、名物、专属称谓的部分记录。它反映出( )
A. 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 B. 秦国强盛基础的奠定
C. 秦对西域统治的巩固 D. 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书同文字”,“秦统一职官、法律、名物、专属称谓”,秦简体现了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的措施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秦简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的措施,排除A项;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材料没有涉及到商鞅变法,排除B项;秦朝没有对西域进行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4.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 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C. 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D. 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屯田及设立官署体现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D项正确;管辖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畅通,所以排除A选项;B、C两选项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D。
5. 如图分别来自于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和十二号墓出土的壁画砖,这可用来印证( )
A. 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 中原文化的推广
C. 对华夏民族产生认同 D. 南北政权的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和十二号墓出土的壁画砖”和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嘉峪关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居住,魏晋时期人们绘制“采桑”和“牛耕”壁画,体现出对农耕的重视,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也说明了中原文化在此地的推广,因此壁画可用来印证中原文化的推广,B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所实行的政策,与魏晋无关,排除A项;对华夏民族产生认同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6. 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筑技术领先世界 B. 运河开通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C.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稳定统一 D.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家统一,C项正确;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体现不出中外经济交流,排除B项;隋唐时期交通形式是水陆并举,排除D项。 故选C项。
7. 下面示达的主题是( )
A. 大一统多民族国家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繁荣开放的封建王朝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从秦到元,历代中央政府建立行政机构,分别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边疆代表着少数民族聚集地,中央政府对这些地方的管辖客观上加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排除B项;繁荣开放的封建王朝是隋唐时期,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明清时期,主旨和时间都不对,排除D项。故选A项。
8. 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楼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 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D. 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后航海著作“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因此可归纳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故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9. 侯杨方教授在《盛世:康乾》中写道:“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 从横向比较,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却越拉越大。”材料意在说明清朝( )
A. 闭关锁国的背景 B. 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C. 社会经济的停滞 D. 盛世中隐含着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可知,清朝的“康乾盛世”与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表明盛世中隐含着危机,D项正确;题干现象是闭关锁国的影响而不是背景,排除A项;“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说明封建统治没有土崩瓦解,排除B项;社会经济的停滞与“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是几个概念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该观点( )
A. 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 揭示了英国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C. 模糊了东西方对抗的时空背景 D. 贬抑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上述冲突的根源是先进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封建主义的差异,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英国对华战争侵略性的相关表述,排除B项;材料强调东西方对抗的时空背景,并不是模糊,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观念、外交、经济的不同,不存在褒贬,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为此,他们主张( )
A. 全面引进西方技术 B. 收回关税的自主权
C. 培养各类新式人才 D. 革新原有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戊戌变法运动掀起了高潮,D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改订新约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类新式人才就已开始,而不是开始于戊戌变法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2. 题表中的变化折射出,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政治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济 工农业生产力落后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
礼仪 行跪拜礼 行作揖、拱手礼
A. 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B. 打击了侵略势力
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推翻了封建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 行作揖”“拱手礼”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A项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未涉及对侵略势力的影响,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封建制度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李大钊曾在《晨报》刊文:“五月四日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Day’。因为在那一天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的意味;所以要把他当作一个纪念日。”这一天的纪念意义在于( )
A. 弘扬爱国主义,传承五四精神 B. 敢于身先士卒,追求社会进步
C. 践行忠诚为民,感悟红船精神 D. 纪念五四运动,发扬创业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五月四日”“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可知,1919年5月4日,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北京3000多名学生发起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5月4日被定为“青年节”,以此弘扬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反抗强权”的反帝爱国精神,而不是突出青年学生作为运动的先锋而体现的身先士卒,追求社会进步的精神,排除B项;“践行忠诚为民,感悟红船精神”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形成的红色精神,排除C项;五四精神内涵不包括艰苦创业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地方上的“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这说明中国革命( )
A. 理论体系走向完善 B. 道路探索卓有成效
C. 照搬俄国革命经验 D. 斗争策略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多个根据地的建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卓有成效,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体现不出理论体系走向完善,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出的革命理论,没有照搬俄国革命经验,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体现不出中国革命斗争策略与时俱进,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35年11月29日,红六军团进入湖南锡矿山后,集中全力进行群众性革命宣传;打击矿霸劣绅,没收他们的财物分给穷苦百姓。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红军赶制衣服,协助筹粮筹款,甚至还踊跃报名参军。这表明红六军团的做法( )
A. 实现了战略转移 B. 纠正了错误主张 C. 挽救了中国革命 D. 传播了革命火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集中全力进行群众性革命宣传”“没收他们的财物分给穷苦百姓”和所学可知,红六军团的做法有利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传播了革命火种,D项正确;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排除A项;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主张,排除B项;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表为中日双方战前实力对比简表。由此可见( )
项目 中国 日本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石油产量 0.02万吨 39.3万吨
总兵力 202.9万人 409.7万人
大型舰艇/大型舰艇总吨位 66艘/5.9万吨 200艘/77.1万吨
A. 日本的重工业体系完备 B. 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高涨
C. 中国人民抗战任务艰巨 D. 国共第二次合作条件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反映了抗日战争前,日本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远超中国,双方实力悬殊注定造成中国人民抗战任务会十分艰巨,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工业产值和石油产量,无法说明其重工业体系完备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日双方实力悬殊情况,无法体现中国人民抗战情绪、国共合作条件成熟的情况,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7. 如图是关于20世纪40年代某一运动的照片。这场运动( )
A. 为发动百团大战奠定基础 B.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带来曙光
C. 为中共七大召开准备条件 D. 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40年代”和图片中农民分得土地,可知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D项正确;百团大战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农民交租交息,不符合材料中农民分得土地,排除A项;材料中土地改革属于经济政策,而实现民主统一政治方面,排除B项;土地改革属于解放战争时期,而中共七大召开有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抗美援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内容包括宣传动员、增产捐献、拥军优属、团结互助等。这说明抗美援朝( )
A. 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推动三大改造的展开 D. 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内容包括宣传动员、增产捐献、拥军优属、团结互助等”可知,抗美援朝战争增强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意识,这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增强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期间的民族凝聚力增强,体现不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题干描述的是民族团结,排除C项;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 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主题思想极为鲜明,其正面与背面选取的图案如表所示。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 )
面额 正面图案 背面图案
1元 女拖拉机手 天山放牧
2元 车床工人 石油矿井
5元 炼钢工人 露天煤矿
10元 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 天安门
A. 体现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 B. 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需要 D. 展现了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女拖拉机手和天山放牧体现了我国农牧业生产发展,车床工人、石油矿井、炼钢工人、露天煤矿体现的是我国的工业建设,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天安门体现的是民主政治建设。因此,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展现了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D项正确;图片涉及农业、工业、民主政治建设多个领域,且工业建设领域体现不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图片涉及农业、工业、民主政治建设多个领域,体现不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针对的是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不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973—1977年,中国累计接受留学生2066名,其中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的《学中国话》也于1976年开办。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中国( )
A. 与美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B. 外交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C. 注重发展对外汉语教育 D. 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73—1977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事业新发展阶段,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这些外交成就使中国外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B项正确;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1973—1977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体现是外交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因为我国注重发展对外汉语教育,排除C项;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古埃及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统治者称“Raja”,即“佛经里的天王”。这反映出古代亚非地区的统治者( )
A. 强化文化认同 B. 受希腊哲学的影响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统治者称‘Raja’,即‘王’,也就是‘佛经里的天王’。”可知,材料体现了古埃及法老与汉谟拉比和古代印度统治者都宣扬自己的权力是从神那里获得的,说明古代亚非文明都利用宗教神化王权,D项正确;强化文化认同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古埃及文明早于古希腊文明,因此古埃及不可能受到希腊哲学影响,排除B项;加强中央集权与“神之子”、“众神之王”、“天子”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庄园法庭经常“邀请德高望重者进行调解”,已经起诉的纠纷有时也会被允许而“私下和解”,法庭还常应诉讼一方和解请求而“推迟裁决”,只有难以和解的诉讼才由陪审团裁决。这些做法旨在( )
A. 缓解或避免矛盾激化 B. 保证判决的公平公正
C. 维护领主的司法特权 D. 凸显庄园法庭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庄园法庭经常‘邀请德高望重者进行调解’,已经起诉的纠纷有时也会被允许而‘私下和解’,法庭还常应诉讼一方和解请求而‘推迟裁决’,只有难以和解的诉讼才由陪审团裁决。”可知,庄园法庭重视“调解、和解”,有利于缓解或避免矛盾激化,A项正确;庄园法庭维护的是庄园主的利益,“保证判决的公平公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调解、和解”的做法利于缓解矛盾,不能维护领主的司法特权,排除C项;庄园法庭做出的裁决才能凸显庄园法庭的权威,“调解、和解”的做法是避开了裁决,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地理知识不再囿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也制成了。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C. 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 D. 使世界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地理知识不再囿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也制成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让人们对世界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使世界观念逐步确立起来,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也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由此可知,ABC项说法无误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24. 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虽然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但国会还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生效。这反映出这部宪法
A. 保障司法权的独立 B. 赋予国会最高权力
C. 杜绝地方权力过大 D. 体现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虽然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但国会还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生效”可得出《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D项正确;保障司法权的独立、赋予国会最高权力、杜绝地方权力过大与题干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欧洲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体现了( )
A. 革命运动需要法律引导 B. 《共产党宣言》的学术价值
C. 工人运动得到正确引领 D. 《共产党宣言》的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欧洲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体现了工人运动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引领,C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题干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没有提及法律,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与革命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关系,体现不出《共产党宣言》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地位,排除BD项。故选C项。
26. 据统计,1925年,苏联工人阶级人数与1920年相比增长了4倍,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工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A. 推动苏联模式的形成 B. 促进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C.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D. 促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工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得到恢复,C项正确;推动苏联模式的形成的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苏联的经济结构,体现不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排除B项;促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的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27. 根据总统罗斯福的建议,美国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维修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 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B. 通过民生工程来增强国力
C. 控制国会权力来转移危机 D. 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美国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维修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结合所学可知,工程振兴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很显然工程振兴局就是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思路:以工代赈,就是提供就业机会,来代替赈灾,D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罗斯福新政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并不是以控制市场为目的,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罗斯福新政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并不是以增强国力为目的,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罗斯福新政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并没有控制国会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下表中的战争形势相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战役 主要交战国 影响
1942年 中途岛战役 美国和日本 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 阿拉曼战役 英国和德国、意大利 北非战场转折
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和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
A. 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表格中战役均发生在1942年,且都是转折性的战役,说明这是世界各国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国家,原因是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正式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项正确;法西斯轴心国正式形成于1940年,而且法西斯国家形成的是轴心国,不是同盟国,排除A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指的是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时间是1945年2月,排除D项。故选B项。
29. 20世纪50年代,东柏林修建了对称排列、围合式风格的建筑;而西柏林则建造了象征“民主”“自由”的、无规则排列的、自由矗立的建筑群。东西柏林不同的城市规划( )
A. 体现美苏冷战下的竞争思维 B. 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存
C. 体现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融合 D. 深刻影响周边居民价值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对称排列、围合式风格”“象征‘民主”’自由’、无规则排列的、自由矗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柏林修建的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这是美苏冷战下的竞争思维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反映,A项正确;从建筑风格体现不出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存,排除B项;东、西柏林不同的建筑景观无法体现文化融合,而是文化差异,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居民的价值观念,而是体现不出城市规划对周边居民价值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0. 如图所示是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及其应用领域。据此可知( )
A. 现代科技孕育了经济新增长点 B. 社会信息化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
C. 高新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产业 D.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体现的是科技的进步,其应用领域涉及人们的交通运输、建设等领域,说明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D项正确;卫星定位系统应用领域涉及生产生活领域,体现不出科技孕育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排除A项;卫星定位系统应用的领域不包括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卫星定位系统应用领域涉及生产生活领域,图片体现不出传统产业被取代,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达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熏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宋】仲殊《望江南》
材料二 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补充:黑色表示诗人、词人的主要分布地。唐代诗人总计2712人,宋代词人总计9215人)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首诗,说明其描述的社会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诗词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地图,指出唐朝到宋朝时期诗人(词人)分布出现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答案】(1)①景象:《忆昔》描写了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望江南》描绘了宋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景象,商业贸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任选一首诗即可,能紧扣诗词内容写出社会具体景象)②价值:诗词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诗词能折射出当时社会展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概况。(答对任意1点)
(2)原因: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条件。
(3)①变化:唐朝时期诗人分布主要集中于北方(黄河流域)宋朝时期词人主要分布地点转向南方(长江流域)。(只写出1个时期的分布情况只)②时代背景: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故图一中的诗人集中分布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宋朝时,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促进文化的发展;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南移;南宋时,政治中心南移至今天杭州,由此推动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中心南移,故图二中的词人分布集中于南方。
【解析】
【小问1详解】
景象: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忆昔》描写了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望江南》描绘了宋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景象,商业贸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价值: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诗词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诗词能折射出当时社会展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概况。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可知,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条件。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幅地图可知,唐朝时期诗人分布主要集中于北方(黄河流域),宋朝时期词人主要分布地点在南方(长江流域)。因此,唐朝到宋朝时期诗人(词人)分布出现是由于北方(黄河流域)到南方(长江流域);
时代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故图一中的诗人集中分布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宋朝时,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促进文化的发展;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南移;南宋时,政治中心南移至今天杭州,由此推动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中心南移,故图二中的词人分布集中于南方。
32. 广州是一座有情怀的城市,具有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称,同时也是百年商都、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材料一 广东标志性建筑
①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②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在此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是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③1943年成立的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④1956年命名为棠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棠下视察
⑤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阵地广州的首家五星级酒店,主要服务广交会日益增长外国客商
材料二 1970—2006年广交会成交额(百万美金)
——何元贵《广交会:地位、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材料三 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1)任选材料一中的一处广州标志性建筑物,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示例: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说明:黄花岗起义是在近代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为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进行的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0—2006年广交会成交额的发展趋势,并给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意义。
【答案】(1)选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说明:黄埔军校是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之下,为推翻军阀的统治,培养军事人才,所建立的一所军事学校。其为之后的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发展趋势:呈现快速增长。
解释:①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②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世界市场;③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升经济活力;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
(3)战略意义:①有利于粤港澳地区的协调发展;②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任选一处广州标志性建筑物,根据图片文字,结合所学说明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如选择②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根据图片文字“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在此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结合所学可知,黄埔军校是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之下,为推翻军阀的统治,培养军事人才所建立的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小问2详解】
发展趋势:根据图表可知,1970—2006年广交会成交额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解释:根据所学可知,从外交的角度看,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促使广交会成交额的增长;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来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世界市场;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升经济活力;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
【小问3详解】
战略意义:根据材料“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有利于粤港澳地区的协调发展;“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有利于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3. 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节选)
时间 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
时间 事件
19世纪50年代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8年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世纪后半期 英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0世纪初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0世纪初 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
(2)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视角:(1)政治制度。视角:(2)社会生活。视角:(3)国际关系。
【答案】(1)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者飞机。
(2)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
视角:政治制度。
阐述: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
说明①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答案。②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据材料“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果是蒸汽机的使用和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即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并由此产生了汽车或者飞机。
【小问2详解】
示例1
观点:据材料“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并结合所学可提炼观点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
视角:据材料“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等信息可知,选择视角为政治制度。
阐述:据材料“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的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据材料“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
说明①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答案。②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模拟测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从以下两幅图片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商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四川地区 B. 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 早期不同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 D. 中原文化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
2.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3. 如图是里耶秦简8—461号“书同文字”木方,内容为秦统一职官、法律、名物、专属称谓的部分记录。它反映出( )
A. 百家争鸣社会条件 B. 秦国强盛基础的奠定
C. 秦对西域统治的巩固 D. 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4.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 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C. 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D. 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5. 如图分别来自于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和十二号墓出土的壁画砖,这可用来印证( )
A. 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 中原文化的推广
C. 对华夏民族产生认同 D. 南北政权的对峙
6. 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筑技术领先世界 B. 运河开通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C.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稳定统一 D.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7. 下面示达的主题是( )
A.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繁荣开放的封建王朝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8. 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楼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 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D. 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
9. 侯杨方教授在《盛世:康乾》中写道:“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 从横向比较,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却越拉越大。”材料意在说明清朝( )
A. 闭关锁国的背景 B. 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C. 社会经济的停滞 D. 盛世中隐含着危机
10.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该观点( )
A. 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 揭示了英国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C. 模糊了东西方对抗的时空背景 D. 贬抑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11.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为此,他们主张( )
A. 全面引进西方技术 B. 收回关税的自主权
C. 培养各类新式人才 D. 革新原有政治制度
12. 题表中的变化折射出,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政治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济 工农业生产力落后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
礼仪 行跪拜礼 行作揖、拱手礼
A. 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B. 打击了侵略势力
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推翻了封建制度
13. 李大钊曾在《晨报》刊文:“五月四日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Day’。因为在那一天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的意味;所以要把他当作一个纪念日。”这一天的纪念意义在于( )
A. 弘扬爱国主义,传承五四精神 B. 敢于身先士卒,追求社会进步
C. 践行忠诚为民,感悟红船精神 D. 纪念五四运动,发扬创业精神
14. 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地方上的“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这说明中国革命( )
A. 理论体系走向完善 B. 道路探索卓有成效
C. 照搬俄国革命经验 D. 斗争策略与时俱进
15. 1935年11月29日,红六军团进入湖南锡矿山后,集中全力进行群众性革命宣传;打击矿霸劣绅,没收他们的财物分给穷苦百姓。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红军赶制衣服,协助筹粮筹款,甚至还踊跃报名参军。这表明红六军团的做法( )
A. 实现了战略转移 B. 纠正了错误主张 C. 挽救了中国革命 D. 传播了革命火种
16. 下表为中日双方战前实力对比简表。由此可见( )
项目 中国 日本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石油产量 0.02万吨 39.3万吨
总兵力 202.9万人 409.7万人
大型舰艇/大型舰艇总吨位 66艘/5.9万吨 200艘/77.1万吨
A. 日本的重工业体系完备 B. 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高涨
C. 中国人民抗战任务艰巨 D. 国共第二次合作条件成熟
17. 如图是关于20世纪40年代某一运动的照片。这场运动( )
A. 为发动百团大战奠定基础 B.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带来曙光
C. 为中共七大召开准备条件 D. 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
18. 抗美援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纷纷以村寨、聚居点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内容包括宣传动员、增产捐献、拥军优属、团结互助等。这说明抗美援朝( )
A. 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推动三大改造的展开 D. 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19. 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主题思想极为鲜明,其正面与背面选取的图案如表所示。该套人民币主题的设计( )
面额 正面图案 背面图案
1元 女拖拉机手 天山放牧
2元 车床工人 石油矿井
5元 炼钢工人 露天煤矿
10元 人民代表走出大会堂 天安门
A. 体现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 B. 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需要 D. 展现了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0. 1973—1977年,中国累计接受留学生2066名,其中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的《学中国话》也于1976年开办。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中国( )
A. 与美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B. 外交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C. 注重发展对外汉语教育 D. 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
21. 古埃及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统治者称“Raja”,即“佛经里的天王”。这反映出古代亚非地区的统治者( )
A. 强化文化认同 B. 受希腊哲学的影响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22. 庄园法庭经常“邀请德高望重者进行调解”,已经起诉的纠纷有时也会被允许而“私下和解”,法庭还常应诉讼一方和解请求而“推迟裁决”,只有难以和解的诉讼才由陪审团裁决。这些做法旨在( )
A. 缓解或避免矛盾激化 B. 保证判决的公平公正
C. 维护领主的司法特权 D. 凸显庄园法庭的权威
23. 地理知识不再囿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也制成了。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C. 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 D. 使世界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24. 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虽然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但国会还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生效。这反映出这部宪法
A. 保障司法权的独立 B. 赋予国会最高权力
C. 杜绝地方权力过大 D. 体现权力制衡原则
25.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欧洲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体现了( )
A. 革命运动需要法律引导 B. 《共产党宣言》的学术价值
C. 工人运动得到正确引领 D. 《共产党宣言》的社会地位
26. 据统计,1925年,苏联工人阶级人数与1920年相比增长了4倍,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工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A. 推动苏联模式形成 B. 促进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C.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D. 促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
27. 根据总统罗斯福的建议,美国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维修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 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B. 通过民生工程来增强国力
C. 控制国会权力来转移危机 D. 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28. 下表中的战争形势相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战役 主要交战国 影响
1942年 中途岛战役 美国和日本 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 阿拉曼战役 英国和德国、意大利 北非战场转折
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和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
A. 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29. 20世纪50年代,东柏林修建了对称排列、围合式风格的建筑;而西柏林则建造了象征“民主”“自由”的、无规则排列的、自由矗立的建筑群。东西柏林不同的城市规划( )
A. 体现美苏冷战下的竞争思维 B. 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存
C. 体现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融合 D. 深刻影响周边居民价值观念
30. 如图所示是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及其应用领域。据此可知( )
A. 现代科技孕育了经济新增长点 B. 社会信息化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
C. 高新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产业 D.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达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熏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宋】仲殊《望江南》
材料二 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补充:黑色表示诗人、词人的主要分布地。唐代诗人总计2712人,宋代词人总计9215人)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首诗,说明其描述的社会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诗词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地图,指出唐朝到宋朝时期诗人(词人)分布出现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32. 广州是一座有情怀的城市,具有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称,同时也是百年商都、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材料一 广东标志性建筑
①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②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在此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是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③1943年成立的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④1956年命名为棠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棠下视察
⑤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阵地广州的首家五星级酒店,主要服务广交会日益增长外国客商
材料二 1970—2006年广交会成交额(百万美金)
——何元贵《广交会:地位、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材料三 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1)任选材料一中的一处广州标志性建筑物,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示例: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说明:黄花岗起义是在近代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为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进行的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0—2006年广交会成交额的发展趋势,并给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意义。
33. 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节选)
时间 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
时间 事件
19世纪50年代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8年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世纪后半期 英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0世纪初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0世纪初 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成就。
(2)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视角:(1)政治制度。视角:(2)社会生活。视角:(3)国际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